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曾子》十篇研究綜述
一、《大戴禮記》“曾子十篇”與《曾子》十八篇
二、《曾子》十篇真僞及成書問題
三、《曾子》十篇的輯本與傳流
四、《曾子》十篇與曾子思想
五、港颱及海外《曾子》十篇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二重證據法與古史再現
二、“顧頡剛難題”質疑下的“古書證真”
三、對層纍說的再認識
四、曆史文本的延續與變型
第四節 本書的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內容
上編
第一章 《曾子》十篇校釋
第一節 對曆代《曾子》十篇注釋情況的簡要迴顧
第二節 上博簡《內禮》校釋與編連
一、上博簡《內禮》文字校釋
二、上博簡《內禮》簡序新編
附:上博簡《內禮》、《昔者君老》簡序新編
第三節 《曾子》十篇校釋
一、《曾子立孝》校釋
二、《曾子事父母》校釋
三、《曾子本孝》校釋
四、《曾子大孝》校釋
五、《曾子立事》校釋
六、《曾子製言上》校釋
七、《曾子製言中》校釋
八、《曾子製言下》校釋
第二章 《曾子》十篇成書的相關問題
第一節 學界對《曾子》十篇成書問題研究的進展
第二節 《曾子》十篇應分為甲、乙、丙三組
一、《曾子》十篇內在的思想矛盾
二、《曾子》十篇思想矛盾形成的原因
第三節 從上博簡《內禮》看《曾子》十篇文本的定型
一、《曾子》十篇文字、語句、篇捲的改編
二、《曾子》十篇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著先秦古書原貌
第四節 《曾子立事》篇名考
一、立事者的地位及齣土材料中“立事”的內涵
二、《曾子立事》篇名新探
三、《曾子立事》與《修身》可能有著共同的來源
第三章 《曾子》十篇思想研究
第一節 學界以往研究《曾子》十篇思想的理路
第二節 《曾子》甲組的修身論
一、以仁為尊
二、內省修己
第三節 《曾子》乙組的孝道觀
一、上博簡《內禮》與《曾子》乙組
二、郭店儒簡與《曾子》乙組
第四節 《曾子》丙組(《曾子天圓》)的天人觀
第四章 《曾子》十篇與早期儒學
第一節 子思與曾子師承關係新證
一、曾子與子思學術思想比較
二、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內在根源
三、曾子與子思師承關係再審視
第二節 由《曾子》十篇看《大學》的成書與作者
一、《大學》的作者及成書問題
二、由《曾子》十篇看《大學》與曾子的關係
三、《大學》成書時間蠢測
四、硃熹等學者否定《曾子》十篇真實性的內在思想根源
下編
第一章 郭店儒簡的研究睏境及其學術思想的重新定位
第一節 郭店儒簡學派研究的睏境
第二節 由《曾子》十篇的思想歧異看郭店儒簡與子思的關聯
第三節 郭店儒筒學術思想定位的重新審視
第二章 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心性論比較
第一節 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心性論內容異同
一、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主要差異在人性論
二、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理論連接在心論
第二節 《性自命齣》人性論的兩重境界
一、《性自命齣》的內在矛盾
二、何為人性善惡?
三、《禮記樂記》、郭店簡《語叢》對《性自命齣》的參照
四、《性自命齣》與子思學派的關聯
第三節 《中庸》並非先天性善論
第四節 “格物緻知”新解
第三章 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修身論比較
第一節 孔子之後仁學繼續發展
一、對仁的理解寬窄不同
二、仁與其他德目的聯用
三、孔盂之間的仁學連接
第二節 義理論地位的上升
一、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封義的相似理解
二、郭店簡與《曾子》十篇封義的不同闡發
三、由仁禮到仁義:孔孟之間仁學範式的轉追
第三節 忠信含義的變遷
第四節 對孝道的不同理論建構
一、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孝道的相同之處
二、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孝道的不同之處
第五節 郭店簡與《曾子》十篇教學內容比較
第四章 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德治思想比較
第一節 君臣之道
一、郭店簡與《曾子》十篇君臣理論的相同點
二、郭店簡與《曾子》十篇封君臣關係的不同理解
三、孔孟之間君臣關係的演變
第二節 教化與治國
一、郭店簡與《曾子》十篇封教化的不同理解
二、郭店簡封孔子教化論的汲取與創新
第三節 尊賢與早期儒傢社會理想的構建
一、郭店簡與《曾子》十篇封賢人的重視
二、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尊賢理論的不同建構
三、禪讓政治理想的興起與轉型
第五章 郭店簡與《曾子》十篇天人觀比較
第一節 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天人觀的相同之處
一、上天創生萬物,人的價值最為可貴
二、天道為人間道德倫理的依據與來源
三、聖人為天道與人道貫通的重要環節
第二節 郭店簡與《曾子》十篇天人觀的不同之處
一、天人關係分閤不同
二、萬物生成的媒介不同
三、陰陽色彩的過濾與道德色彩的彰顯
四、人道的挺立
五、由天道翠嚮度下行嚮知天、效天的轉追
第三節 孔孟之間的天人理論銜接
第六章 孔孟之間儒學發展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 連續性
第二節 創新性
第三節 差異性
一、“儒分為八”研究的睏難
二、對儒傢共同特徵的不同理解
三、“儒分為八”的深層解讀
第四節 復雜性
第五節 融閤性
結論
附錄一 《曾子》十篇與上博簡、郭店簡內容對照錶
附錄二 先秦典籍徵引《曾子》十篇錶
參考文獻
後記
《齣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
另有一些學者持相反意見,如李雲光說:“書中諸語未必係為曾子之意,而其思想淵源必由曾子也。”④熊公哲認為《曾子》十篇之文,與《論語》、《孟子》、《檀弓》等篇所載相去速甚,但十篇記樂正子春下堂傷足之事,樂正子春是曾子弟子,據此《曾子》十篇應是曾子之意,樂正子春門徒所傳⑤。
港颱地區研究《曾子》傳流或作箋注的並不多,李雲光《曾子學案》以學案的體例,分文獻記載、輯本的種類、真僞考證三個方麵,對《曾子》進行瞭詳細考訂⑥。楊傢駱對明清時期《曾子》十篇的各種輯本加以考辨,涉及劉宗周、梅文鼎、阮元等數傢,可惜有所疏漏⑦。祁玉章《曾子集斠》以《大戴禮記解詁》為底本,仿照阮元的體例,博采眾說,參證互校,分篇對有疑難的部分語句進行瞭校釋,創獲頗多⑧。高明《大戴禮記今注今譯》前有題解,後有譯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⑨。
在思想方麵,港颱地區側重對曾子孝道思想及曆史貢獻的研究。曾立仁結閤《曾子》十篇等材料,從孝、忠恕、修省三個方麵論述瞭曾子的思想,條理井然,但在運用《孝經》作論證材料時不夠謹慎⑩。曾彩垂《曾子踐仁之規模》認為曾子對仁德踐履,基本是遵循孔子的指示途徑的,雖然規模小於孔子,但卻便於操作和踐履⑩。王蘇《曾子踐仁的功夫》分至誠、孝悌、忠恕、義理、弘毅、友生六個方麵闡述瞭曾子仁的內涵⑩。曾憲樟《曾子行孝以傳道》說曾子大孝,隻知有父,不知有己,不曾思及陷父於不義①。姚振黎從孝道之實踐與發揚、誌節與大勇、守約與全歸、忠恕與權變四個方麵探討瞭曾子的孝道思想,強調曾子學主躬行,持之以弘毅,功夫切實,已臻成己成物、立人達人之境②。卓秀嚴主張曾子之忠敬是發於內心之至誠,禮為形諸外貌之恭敬,內外兼修,是曾子之孝的特點③。
陳立夫《宗聖曾子對於宏揚聖學的貢獻》注重曾子在孔門之地位及其在儒學傳承中的功績,將《論語》、《孟子》、《孝經》、《曾子》十篇均作為研究曾子的材料④。華仲麟指齣曾子是孔門孝道的典型,駕乎閔子之上,而且標舉齣忠恕,獨傳孔子一貫之道⑤。周何認為孝涵蓋瞭仁、義、忠、信、強等美德,孝親纔能進德,達於“尊親”、“不匱”的最高領域⑥。
郭店簡、上博簡齣版以後,颱灣學者迅速作齣反應。郭梨華《曾子與郭店儒簡的身體哲學探究》將曾子和郭店儒筒作者的身體觀作以對比,指齣孔子、曾子是先秦儒傢身體觀的奠基者⑦。葉國良從傳世古籍人手,考證曾子、子思存在傳承關係,再從思想、用詞、內容等方麵確定郭店儒簡均屬曾子、子思一係的篇章⑧。林素清結閤《曾子》十篇,對《內禮》編連和“匱”字的釋讀提齣瞭自己的看法⑨。
……
這本書的最終價值,在我看來,遠超齣瞭其對具體文本的考證本身。它實際上提供瞭一種研究古代思想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進行演變和闡釋的優秀範本。通過對特定文獻群的深度聚焦,作者無形中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觀察中國古代思想史復雜性的窗口。我閤上書本後,腦海中留下的不僅僅是關於那些篇章的具體結論,更多的是一種如何進行跨文本、跨時代的比較研究的方法論啓發。它促使我反思,在麵對任何曆史文本時,我們應該如何跳齣既有的框架,去尋找那些被忽視的、潛在的關聯性。這本書的格局和視野,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本書在引用和參考資料的廣度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程度。它不僅僅局限於主流的、人盡皆知的文獻,對於一些地方誌、齣土的零散簡牘,乃至一些鮮為人知的私人藏書記錄,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引用。這錶明作者在基礎工作的投入上是空前的,這種紮實的地基確保瞭其理論構建的可靠性。每當書中拋齣一個新觀點時,後麵緊隨而來的那一長串注釋和引文列錶,都像是在為這個觀點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讓人不得不信服。這種建立在海量一手資料之上的研究,是任何空談理論所無法比擬的厚重感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它不像某些古籍研究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故作高深的錶達,反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作者似乎更傾嚮於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塵封已久的學術爭論娓娓道來,讓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思想碰撞的樂趣。比如在梳理某個觀點發展脈絡時,他插入的一些類比和現代語境的對照,雖然不多,但恰到好處,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把握核心議題。這種文風的把握,讓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讀起來不再是負擔,而變成瞭一種享受知識探尋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沉穩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學術氣息。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起來觸感舒適。尤其是那些引文和注釋部分的字體選擇,清晰易讀,對於長時間閱讀大量古籍資料的研究者來說,這一點真的非常貼心。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非常枯燥的考據類著作,但翻開目錄後纔發現,作者在結構布局上花瞭不少心思,邏輯脈絡非常清晰,使得原本復雜的研究內容也變得容易跟進。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瞬間提升瞭一個檔次,讓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氣讀完,去探尋作者在文字背後所構建的那個嚴謹而又充滿魅力的學術世界。對於任何一個對傳統文化有深入探究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密得令人稱奇,仿佛是精密計算過的數學模型,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前文堅實的基礎上,很少有跳躍性的結論齣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曆史語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極度的審慎和剋製,他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通過多角度的旁證和細緻的文本比對,將所有可能性都攤開來供讀者審視。這種“帶著鐐銬跳舞”的學術精神,在當前的學術界實屬難得。讀到某些關鍵的轉摺點時,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作者手中的那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曆史留下的層層迷霧。這種深度的剖析,絕非淺嘗輒止的錶麵文章可以比擬,它要求讀者也必須投入同等的專注力,纔能真正領會其精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