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精选集(套装共3册)

汪曾祺作品精选集(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学
  • 经典
  • 文化
  • 随笔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名家作品
  • 精选集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11951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559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汪曾祺文集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4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品读大师的浪漫散文,享受人间的闲情逸致!

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人文精神的传承者、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汪曾祺先生经典作品精选集。

全新精装,值得收藏!

《人间那段草木年华》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字里行间流露着文人的志趣和情怀。

《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收录了汪曾祺有关谈吃的经典散文。无论是家常小食、还是地方风味,甚至于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碗热汤,在作者的笔下都添了一分文化意蕴,多了一笔闲情雅致。

《人生若只如出戏》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多年来的见闻与思考,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洒脱有致,文采斐然。

内容简介

《汪曾祺作品:人间那段草木年华》

《人间那段草木年华》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


《汪曾祺作品: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

《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读汪曾祺谈美食的文字,你会快乐地笑出声来。


《汪曾祺作品:人生若只如出戏》

《人生若只如处出戏》所选的都是与戏曲有关的文章,是汪曾祺在做北京市京剧团编剧时,二十多年来与戏曲打交道的见闻与思考,每一篇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每一篇都透着理性、睿智和从容。内容涵盖“样板戏”的谈往、名人轶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游记、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人间草木》《大淖记事》《晚翠文谈》等。

目录

《汪曾祺作品:人间那段草木年华》


《汪曾祺作品: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


《汪曾祺作品:人生若只如出戏》


精彩书摘

《汪曾祺作品:人间那段草木年华》

葡萄月令

?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了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一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


《汪曾祺作品: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

萝卜


扬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扬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扬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处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扬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鲜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侯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扬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鼻涕拖。

油炒饭,拌萝卜。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蛰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扬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她吃了赞不绝口。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吃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是用干贝烧的。她说台湾没有这种水萝卜。

我们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若是横切开来,正如中药里的槟榔片(卖时都是直切),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故名穿心红。卖穿心红萝卜的挑担,与山芋(番薯)同卖,山芋切厚片。都是生吃。

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据说这是五倍子染的。看来不是本色。因为它掉色,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里面的肉却是嫩白的。这种萝卜非本地所产,产在泰州。每年秋末,就有泰州人来卖紫萝卜,都是女的,挎一个柳条篮子,沿街吆喝:“紫萝——卜!”

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萝卜。曾在淮安中学借读过一个学期,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后来我到天津吃过青萝卜,觉得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50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喝茶,此风别处所无。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1948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辽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收萝卜的农业工人取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着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以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张家口的白萝卜也很大。我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布置工作,送展的白萝卜都特大。白萝卜有象牙白和露八分。露八分即八分露出土面,露出土面部分外皮淡绿色。

我的家乡无此大萝卜,只是粗如小儿手笔而已。家乡吃萝卜只是红烧,或素烧,或与臀肩肉同烧。

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白萝卜耐久炖,久则出味。或入淡菜,味尤厚。沙汀《淘金记》写么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炖白萝卜,吃得一家脸上都是油光光的。天天吃是不行的,隔几天吃一次,想亦不恶。

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甚佳。

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生意极好。此人后来不见了。

北京人炒萝卜条,是家常下饭菜。或入酱炒,则为南方人所不喜。

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我们在湖南体验生活,有位领导同志,接连五天大便不通,吃了各种药都不见效,憋得他难受得不行。后来生吃了几个大白萝卜,一下子畅通了。奇效如此,若非亲见,很难相信。

萝卜是腌制咸菜的重要原料。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要腌萝卜干。腌萝卜干的是大红萝卜。切萝卜时全家大小一起动手。孩子切萝卜,觉得这个一定很甜,尝一瓣,甜,就放在一边,自己吃。切一天萝卜,每个孩子独自里都装了不少。萝卜干盐渍后须在芦席上摊晒,水气干后,入缸,压紧,封实,一两个月后取食。我们那里说在商店学徒(学生意)要“吃三年萝卜干饭”,意谓油水少也。学徒不到三年零一节,不满师,吃饭须自觉,筷子不能往荤菜盘里伸... ...


《汪曾祺作品:人生若只如出戏》

马·谭·张·裘·赵

——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


  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是北京京剧团的“五大头牌”。我从1961年底参加北京京剧团工作,和他们有一些接触,但都没有很深的交往。我对京剧始终是个“外行”(京剧界把不是唱戏的都叫做“外行”)。看过他们一些戏,但是看看而已,没有做过任何研究。现在所写的,只能是一些片片段段的印象。有些是我所目击的,有些则得之于别人的闲谈,未经核实,未必可靠。好在这不入档案,姑妄言之耳。

  描述一个演员的表演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马连良是个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家,很多人都爱看马连良的戏。但是马连良好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一般都说马连良“潇洒”。马连良曾想写一篇文章:《谈潇洒》,不知写成了没有。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很难写的。“萧洒”是什么?很难捉摸。《辞海》“潇洒”条,注云:“洒脱,不拘束”,庶几近之。马连良的“潇洒”,和他在台上极端的松弛是有关系的。马连良天赋条件很好:面形端正,眉目清朗,——一眼睛不大,而善于表情,身材好,——高矮胖瘦合适,体格匀称。他的一双脚,照京剧演员的说法,“长得很顺溜”。京剧演员很注意脚。过去唱老生大都包脚,为的是穿上靴子好看。一双脚。膪里咕叽,浑身都不会有精神。他腰腿幼功很好,年轻时唱过《连环套》,唱过《广泰庄》这类的武戏。脚底下干净,清楚。一出台,就给观众一个清爽漂亮的印象,照戏班里的说法:“有人缘儿。”

  马连良在作角色准备时是很认真的。一招一式,反复捉摸。他的夫人常说他:“又附了体。”他曾排过一出小型现代戏《年年有余》(与张君秋合演),剧中的老汉是抽旱烟的。他弄了一根旱烟袋,整天在家里摆弄“找感觉”。到了排练场,把在家里捉摸好的身段步位走出来就是,导演不去再提意见,也提不出意见,因为他的设计都挑不出毛病。所以导演排他的戏很省劲。到了演出时,他更是一点负担都没有。《秦香莲》里秦香莲唱了一大段“琵琶词”,他扮的王延龄坐在上面听,没有什么“事”,本来是很难受的,然而马连良不“空”得慌,他一会捋捋髯口(马连良捋髯口很好看,捋“白满”时用食指和中指轻夹住一绺,缓缓捋到底),一会用眼瞟瞟陈世美,似乎他随时都在戏里,其实他在轻轻给张君秋拍着板!他还有个“毛病”,爱在台上跟同台演员小声地聊天。有一次和李多奎聊起来:“二哥,今儿中午吃了什么?包饺子?什么馅儿的?”害得李多奎到该张嘴时忘了词。马连良演戏,可以说是既在戏里,又在戏外。

  既在戏里,又在戏外,这是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表演的一个特点。京剧演员随时要意识到自己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没法长时间地“进入角色”。《空城计》表现诸葛亮履险退敌,但是只有在司马懿退兵之后,诸葛亮下了城楼,抹了一把汗,说道:“好险呐!”观众才回想起诸葛亮刚才表面上很镇定,但是内心很紧张,如果要演员一直“进入角色”,又表演出镇定,又表演出紧张,那“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的“慢板”和“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二六”怎么唱?

  有人说中国戏曲注重形式美。有人说只注重形式美,意思是不重视内容。有人说某些演员的表演是“形式主义”,这就不大好听了。马连良就曾被某些戏曲评论家说成是“形式主义”。“形式美”也罢,“形式主义”也罢,然而马连良自是马连良,观众爱看,爱其“潇洒”。

  马连良不是不演人物。他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基调。我曾听他说过:“先得弄准了他的‘人性’:是绵软随和,还是干梗倔脏。”

  马连良很注意表演的预示,在用一种手段(唱、念、做)想对观众传达一个重点内容时,先得使观众有预感,有准备,照他们说法是:“先打闪,后打雷。”

  马连良的台步很讲究,几乎一个人物一个步法。我看过他的《一捧雪》,“搜杯”场,莫成三次企图藏杯外逃,都为严府家丁校尉所阻,没有一句词,只是三次上场、退下,三次都是“水底鱼”,三个“水底鱼”能走下三个满堂好。不但干净利索,自然应节(不为锣鼓点捆住),而且一次比一次遑急,脚底下表现出不同情绪。王延龄和老薛保走的都是“老步”,但是王延龄位高望重,生活优裕,老而不衰;花薛保则是穷忙一生,双腿僵硬了。马连良演《三娘教子》,双膝微弯,横跨着走。这样弯腿弯了一整出戏,是要功夫的!

  马连良很知道扬长避短。他年轻时调门很高,能唱《龙虎斗》这样的正宫调唢呐二簧。中年后调门降了下来。他高音不好,多在中音区使腔。《赵氏孤儿》鞭打公孙杵臼一场,他不能像余叔岩一样“白虎大堂奉了命”,“白虎”直拔而上,就垫了一个字:“在白虎”,也能“讨俏”。

  对编剧艺术,他主张不要多唱。他的一些戏,唱都不多。《甘露寺》只一段“劝千岁”,《群英会》主要只是“借风”一段二簧。《审头刺汤》除了两句散板,只有向戚继光唱的一段四平调;《胭脂宝褶》只有一段流水。在讨论新编剧本时他总是说:“这里不用唱,有几句白就行了。”他说:“不该唱而唱,比该唱而不唱,还要叫人难受。”我以为这是至理名言。现在新编的京剧大都唱得太多,而且每唱必长,作者笔下痛快,演员实在吃不消。

  马连良在出台以前从来不在后台“吊”一段,他要喊两嗓子。他喊嗓子不像别人都是“啊——咿”,而是:“走唻!”我头一次听到直纳闷:走?走到哪儿去?

  马连良知道观众来看戏,不只看他一个人,他要求全团演员都很讲究。他不惜高价,聘请最好的配角。对演员服装要求做到“三白”——白护领、白水袖、白靴底,连龙套都如此(在“私营班社”时,马剧团都发理发费,所有演员上场前必须理发)。他自己的服装都是按身材量制的,面料、绣活都得经他审定。有些盔头是他看了古画,自己捉摸出来的,如《赵氏孤儿》程婴的镂金的透空的员外巾。他很会配颜色。有一回赵燕侠要做服装,特地拉了他去选料子。现在有些剧装厂专给演员定制马派服装。马派服装的确比官中行头穿上要好看得多。


  听谭富英听一个“痛快”。谭富英年轻时嗓音“没挡”,当时戏曲报刊都说他是“天赋佳喉”。底气充足。一出《定军山》,“敌营打罢得胜的鼓哇呃”,一口气,高亮脆爽,游刃有余,不但剧场里“炸了窝”,连剧场外拉洋车也一齐叫好,——他的声音一直传到场外。“三次开弓新月样”、“来来来带过爷的马能行”,同样是满堂的采,从来没有“漂”过。——一说京剧唱词不通,都得举出“马能行”,然而《定军山》的“马能行”没法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漂亮的花腔,“行”字是“脑后摘音”,改了即无此效果。

  谭富英什么都快。他走路快。晚年了,我和他一起走,还是赶不上他。台上动作快(动作较小)。《定军山》出场简直是握着刀横窜出来的。开打也快。“鼻子”、“削头”,都快。“四记头”亮相,末锣刚落,他已经抬脚下场了。他的唱,“尺寸”也比别人快。他特别长于唱快板。《战太平》“长街”一场的快板,《斩马谡》见王平的快板都似脱线珍珠一样溅跳而出。快,而字字清晰劲健,没有一个字是“嚼”了的。50年代,“挖掘传统”那阵,我听过一次他久已不演的《硃砂痣》,赞银子一段,“好宝贝!”一句短白,碰板起唱,张嘴就来,真“脆”。

  我曾问过一个经验丰富、给很我名角挎过刀,艺术上很有见解的唱二旦的任志秋:“谭富英有什么好?”志秋说:“他像个老生。”我只能承认这是一句很妙的回答,很有道理。唱老生的的确有很多人不像老生。

前言/序言


《人间烟火,草木情深:读汪曾祺散文》 一、 寻常岁月里的诗意与温度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杯陈年的米酒,初品微醺,细品则韵味悠长。他描摹的,大多是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是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百态,是田间地头的草木花鸟。然而,就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中,他却能提炼出诗意的光辉,注入温情的暖意,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的本真与美好。 这本《人间烟火,草木情深:读汪曾祺散文》精选了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中的代表性篇章,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在这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只有作者以一颗通透而热爱的心,去观察、去体味、去书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翻开书页,你会走进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市场,听到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闻到刚出炉的包子、油条的香气,感受到人声鼎沸的市井活力。《受戒》中的“艄公”和“女尼”,他们的故事看似平淡,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纯真的情愫,让人回味无穷。《七里茶香》则带你领略江南水乡特有的茶文化,温润的茶香仿佛能涤荡心灵的尘埃。《大淖记事》里的“顺子”和“荷花”,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同乡间盛开的野花,朴实无华,却又暗香袭人。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草木,更是活色生香。他写蔬菜,如写知己。“高邮的咸鸭蛋,青岛的啤酒,北京的烤鸭”,这些再寻常不过的食物,在他的笔下却有了生命,有了温度。他写花,写草,写树,写得那样仔细,那样充满感情,仿佛它们都是他多年相识的老朋友。《多年父子成兄弟》中,他对父亲的追忆,写出了父子间深沉而含蓄的爱。《尘埃落定》里的“傻瓜”,他的沉默与孤独,他的生存方式,都引发着读者对人性、对社会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的文字,有一种“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的含蓄美,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他不说破,却让你自己去体会;他不过度渲染,却让你觉得分外动人。这种“简淡”的风格,恰恰是汪曾祺先生艺术魅力的所在。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 二、 笔尖上的生活哲学:慢下来,感受美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事务裹挟着前行,停不下脚步,也无暇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而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剂温和的良药,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 “只要是真诚的,总会打动人。”这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创作的写照。他从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也不屑于故作深沉。他只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记录他所看到的世界,去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真诚,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接触达读者的内心。 他写故乡,写风土人情,写那些逝去的光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写过往,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理解现在。《我的家乡》里,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故乡的味,仿佛读者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淳朴而浓厚的乡愁。《受戒》里,他描绘了水乡少女的纯真与活力,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欢喜。 他的文字,有一种“小品”的精致,但绝非“小家子气”。他笔下的生活,即使是琐碎的,也充满了趣味和智慧。《泡茶馆》里,他写出了茶馆里的人情世故,写出了茶馆的独特韵味,让人仿佛也坐进了茶馆,感受那份悠闲自在。《卖花》里,他描绘了卖花人的辛勤与朴实,以及花朵带给人们的喜悦。 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他不是一个抱怨者,而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将其放大的人。即使身处困境,他也能从中找到乐趣,找到诗意。《多年的父子成兄弟》中,他回顾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即使在艰难的年代,父子之间的温情依然如故。 他鼓励我们“多管闲事”,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的家乡》里,他对家乡风物的细致描绘,便是最好的例证。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平凡的事物,也能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 三、 文字的魔力:唤醒沉睡的感官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感官,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他不仅仅是在写故事,更是在用文字调动我们的味蕾、嗅觉、触觉、听觉,甚至视觉。 “入口的东西,最能勾起人的情欲。”这句看似大胆的话,恰恰道出了汪曾祺先生对食物的热爱,以及他如何用文字烹饪出令人垂涎的美食。他写《葡萄沟》里的葡萄,写得那样饱满、甜美,仿佛读者也能尝到那份酸甜可口。《端午的鸭蛋》里,他把鸭蛋写得那么有滋有味,那份咸香,那份鲜美,直让人食欲大开。《受戒》里的“莲子羹”,那份清甜,那份爽滑,仿佛也能在舌尖流淌。 他写草木,也同样如此。《南方的雨》里,他描绘了南方的雨,那种湿润、清新,仿佛能扑面而来。《草木集》里,他对各种植物的描绘,从形态到气味,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人间草木》里,他对植物的细致观察,更是充满了科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浪漫。 他的文字,还充满了画面感。读他的散文,就像在看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他描绘人物,不是简单地勾勒外形,而是捕捉他们的神态,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语言,让他们栩栩如生。《受戒》里的“艄公”,《大淖记事》里的“顺子”,都仿佛站在读者面前。 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是一种“慢”的艺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让我们放慢脚步,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他教会我们,即使是寻常的日子,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有诗意,有温度。《端午的鸭蛋》里,他对端午节鸭蛋的描绘,不过是一件小事,却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四、 传承与影响:一种生活态度的延续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生活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 他的“凡俗”与“诗意”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他让我们明白,即使生活琐碎,也可以从中找到乐趣,找到意义。他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美,就藏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人间烟火,草木情深:读汪曾祺散文》这本书,正是希望将汪曾祺先生这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艺术风格,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美的指南。 希望通过阅读这本选集,读者能够: 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学习汪曾祺先生的眼睛,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平凡而又动人的瞬间。 体会文字的温度与力量: 感受汪曾祺先生朴素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让它们温暖你的心灵,触动你的灵魂。 领悟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 学习汪曾祺先生淡泊名利、热爱生活、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找到共鸣,获得启发,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这本选集,是汪曾祺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字世界,感受“人间烟火”的温暖,体会“草木”的深情。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认识生活,热爱生命,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作家,是用一颗饱含深情的心去观照世界。汪曾祺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笔下的世界,看似寻常,却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写故乡,写故人,写那些曾经的岁月,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与眷恋。我尤其喜欢他写食物的章节,那种对美食的细致描绘,简直是一种艺术。他写一道菜,不仅仅是写食材的搭配,更是写这道菜背后的人情味,写做菜人的心意,写吃菜人的心情。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让他的文字充满了温度。读他的书,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以最朴素的方式,打动最柔软的心。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二字,原来生活本身就可以如此精彩,如此值得品味。

评分

读这几本书,让我对“中国式的美学”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不张扬,不炫耀,却含蓄而悠长。他笔下的画面,如同水墨画一般,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写人,写得那样自然,那样真实,没有刻意的褒扬,也没有尖锐的批判,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灵魂。他写景,写得那样清丽,那样雅致,仿佛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闻到雨后泥土的清香。这是一种东方特有的审美情趣,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尤其喜欢他写“小人物”的故事,那些平凡的生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光彩。这套书,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看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次与文字的深度对话。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平和的语气,向你讲述人生的道理。他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能够抚平内心的创伤,驱散生活的阴霾。我常常在感到迷茫和失落的时候,翻开这套书,读几篇他写的人物小品,或者一篇关于风土人情的散文。那些故事,那些人物,总能给我带来一种力量,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他写人,写得那样真实,那样立体,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但都活得那么鲜活,那么有韧劲。他写景,写得那样细腻,那样动人,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四季的变化,领略自然的风光。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常常在读完一篇文章后,会陷入沉思,回味其中的深意。这种引人深思的文字,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

这几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精神上的“刮油”。生活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裹挟着向前,内心早已疲惫不堪。而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他的文字,简洁、明快,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充满了智慧和哲思。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乐观开朗的祺官,还是沉默寡言的老高,都带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他们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读他们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身边无数个熟悉的身影。这套书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美好,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细微之处的感动。他写“草木虫鱼”,写得那样真切,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鸟儿的鸣唱。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我常常在读完一篇文章后,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是对生命更深的体悟。

评分

翻开这套精选集,仿佛走进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世界。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疾不徐,却能直击人心。读他的小说,我总会想起家乡的某个角落,或是某个童年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那种淳朴的乡土气息,那些鲜活的市井人物,被他描摹得栩栩如生。他写食物,写得让人垂涎欲滴;他写人,写得让人心生怜惜。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汇聚成了生命中最动人的篇章。我喜欢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淡然与从容,仿佛经历了世事变迁,却依然能保持一颗温润的心。这种境界,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这套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美就藏在寻常巷陌,藏在柴米油盐,藏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之中。

评分

本人就在京东就有很多次了。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集,是正版,活动期间价格优惠,都是一些喜欢的文人!还是觉得纸质书好!

评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评分

很好用很实惠,造型很好,物美价廉,大赞京东,以后常来,效果很好

评分

昨天下单今天中午11:15就收到了,物流是真正的快递,书有塑膜,保护的很好千里迢迢过来没有损伤。配送员来送货好多次了,服务态度很好,送货上门,进门验货再离开。书的质量很好哦,纸张、印刷、装订、版式、装帧都很好。内容呢就不用说了,大师的作品嘛,慢慢地看了。价钱也很便宜啊,打折后再满三百减一百外加京券。

评分

包装很整齐,里面书页有的没裁,总体上还不错?

评分

趁着活动买了好多书,很满意,慢慢看。

评分

鲁迅 周作人 朱自清 胡适 张恨水 沈从文 徐志摩……

评分

很好,质量不错,纸质也很好,昨天中午下的单,今天中午就到了,快递超级快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