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
1
酷暑已持续许久。
天气虽热,草间泰子还是每天坐着电车,一路摇摇晃晃去L大学。
大学六月末就已经进入暑假。在七月初,还有学生出入大学,旁人看起来有些打眼。
草间泰子确实是L大学经济学部的学生,但她跟普通学生有些不同。四年前,她开始接受这所大学的函授。
四年来,泰子一直靠L大学寄到她家的教科书自学。但是,在这个暑假里,她必须抽出四十天时间到学校来,由老师当面授课。这是函授的课程规定,这段时间是专门的“授课时间”。
草间泰子在车站下了车,沿着向上的坡道走向L大学的正门。
早晨的太阳已经暗示着白天的酷热,强烈的光线灼晒着石板路上雕刻的方格花纹。
泰子走上这条坡道的时候,身前身后,总能看到一起来上课的函授学生走向校门。其中大多是青年男子,也有不少女学生。
泰子看到这些人的时候,一定会用目光搜寻某个女人。那个女人,个子高挑,身形苗条,总是穿件纯白的衬衫。不穿白衬衫的时候,她就会穿一件朴素的白色连衣裙。
泰子在授课的第一天,就在自己的教室里注意到了这个女人。泰子会这么注意她,是出于自身的原因。
泰子学的是经济学。入学两年间,所学的都是一般的基础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学原理、财政学、统计、经济政策、经营经济学、基础经济史等专业科目。
泰子估计那个女人比自己大三四岁。泰子马上就要二十三岁了,她在某企业的秘书科工作。
为了参加这次的授课,泰子用掉了自己一年的休假。四十天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她为了排出这段时间,平时的年假、公休都一直攒着没用。
泰子猜测,那个女人也许跟自己情况差不多。
来参加授课的学生身份各不相同,其中男性大多是年轻的上班族。
女性中,结了婚的占一大半,剩下的是常见的富裕人家的小姐,泰子这样的职业女性很少见。
那个女人的面孔魅力独具,眉目深邃清晰,颧骨稍高,算不上时下流行的美人。
最吸引泰子的,还是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十分迷人。上课的时候,偶然之下,泰子和她坐在一排,曾偷偷打量她的侧脸。她好像姓盐川。
授课已经持续了两周,泰子也渐渐交上了谈得来的朋友。大家自然而然地很谈得来,也一起聚过好几次餐。其中几人马上组成了一个小团体,甚至出现了一起去旅行的提议。下课后,也有人叫她一起去喝咖啡。
但是,盐川似乎不属于任何一个小团体。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泰子。盐川似乎总是独来独往。
泰子想和她交上朋友。她们可以一起聊天,聚餐的时候,她也希望身边坐的是盐川。
但是,盐川身上似乎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场,让泰子无法轻易地接近她。
关于这一点,泰子自己也解释不清楚,这应该就是盐川自己独特的气质。
尽管如此,每次见到盐川,泰子总会主动跟她打招呼:“你好。”
盐川会眼角含笑地回答她:“你好。”泰子觉得她的笑容很美,还有盐川温润的声音,也很悦耳。
不过,两人的交情仅止于此。盐川总是带着美丽的微笑,迅速从泰子身边走开,回归自己的世界。
尽管如此,泰子也无法对她产生反感。盐川的态度,反而更让她觉得迷人。虽然盐川一直如此,但她的举止并不让人感到傲慢,反而恭敬有礼,富有教养。
在教室里,盐川总是在很认真地记笔记。
参加授课的学生跟普通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利用闲暇时间来学习,都很有上进心,因此也就分外认真。也有些少奶奶,来上课就像学茶道、插花、跳舞一样,为了打发时间,但这些人最终都会被教室里认真紧张的气氛所感染。
在泰子看来,盐川似乎是个很擅长学习的人。
首先,她给人的感觉,就是浑身散发着知性的气息。另外,她穿的衣服虽然朴素无华,却品位高雅,常常令在一旁暗暗观察的泰子惊叹。
盐川不和任何人走得太近,这点让泰子放下心来。尽管如此,盐川并不让人感到冷漠。在校园碰到的时候,盐川会大方地和同学们打招呼。但是,她似乎完全不想交朋友,这一点甚至让人心生嫉妒。
泰子很想知道,盐川的家庭会是什么样的。
要想经常碰到盐川,只要在休息的时间去校园里的榉树下就行。
那里有一片浓郁的树林,很多学生会去树下乘凉。有些人在树下看书,有些人在树下聊天。树荫里安放着长椅。走过一个平缓的斜坡,还有一个池塘。学生们有的在池塘边散步,有的坐在池塘边的石头上,还有些人往杂树林更深处走去。
盐川总是坐在同一个地方。一棵巨大的榉树,茂密的枝叶伸向天空,投下一片浓影。盐川就坐在树下的长椅上,手里拿着课本。帽檐投下的阴影,让她的侧脸更加轮廓清晰,像一幅美丽的剪影。
泰子相信,自己是第一个和她交上朋友的人。
泰子有很多事情要向盐川确认。但是,就算她们成为亲密的朋友之后,有些问题她还是问不出口。
泰子不知道盐川的名字。只知道教经济学原理的浅野助教叫她“盐川小姐”。就是因为浅野助教,泰子在选择函授学校的时候才没有考虑其他学校,直接选择了L大学。浅野助教是她表哥的朋友,五六年前两人认识,一年前左右,他们订婚了。
泰子感觉自己的未婚夫浅野也对“盐川小姐”很感兴趣,但不知为何,她对此并不反感。是否是因为泰子在爱着浅野的同时,也对“盐川小姐”怀有憧憬呢?泰子猜测“盐川小姐”可能是关西那边来的。不过,盐川沉默寡言,泰子听不出她的口音。盐川声音圆润清脆,说话温柔清晰。
然而,泰子总觉得盐川和关西有些关联。
两年前的秋天,泰子去大阪,顺便也去了神户。当时,她确实见过盐川。
那是在一个奇妙的场所——须磨寺。
须磨明石海岸过去,再往山里走一些,就是须磨寺。当时,泰子并不是一个人。那天,她在神户吃完饭,坐车到明石兜风,回程中想起须磨寺,心血来潮想去看一看。
从行车道拐入狭窄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平缓的坡道,尽头就是须磨寺的前门。走过破败不堪的仁王门,是向上的石阶。走上石阶,就是本堂,泰子在寺里四下闲逛。发现须磨寺下面有一个池塘,大概只有不忍池一半大小。池塘的一头是几家料理屋。寺里有很多樱花树,但那个时节,枝头已经繁花褪尽。寺院的围墙已经半是颓败,如果没有料理屋,这番风景倒是很符合泰子的期待。
泰子去了本堂左边的院子,那里并立着两个不知名的堂。旁边是竹林,露出一角屋檐,似乎是僧侣们居住的地方。
这时,泰子瞥见一个修长的女性身影在寺内漫步,她是一个人。
她穿着和服,脚步静悄悄。但泰子忘不了她那张脸。为何泰子会对这位在须磨寺邂逅的陌生女子记忆深刻呢?
当时,泰子很想一个人独处。陪伴在她身边的,是已经交往了两年的男朋友。他从事电视行业,是个惹人侧目的美男子,他本人也意识到了这点,总是意气焕发。但当时泰子已经对他的一切都失去兴趣,认为他英俊的面孔只是空洞的皮囊而已。
也许是泰子想要独处的愿望在独自漫步须磨寺的那个女子身上实现了。
那段恋爱最终如她所愿,无疾而终。她又恢复了单身,投入到函授学习中。和浅野订婚,是在参加函授之后。
在学校见到盐川,泰子意识到她就是当时在须磨寺的那个女人。她也隐约觉得似乎有些不一样。不过,盐川看起来很像那个女人。随着时日推移,泰子越发确信,盐川就是当时她看见的那个女人。
泰子很想确认这一点。在须磨寺见到她的第一印象,现在还没有改变。当时,泰子正想摆脱无味的恋爱,现在,她有了新的未婚夫,但盐川给她的感觉仍然和当时一样。泰子觉得,盐川正是她理想中的女性。
泰子不由觉得,盐川曾经住在关西。当然,在须磨寺散步,并不意味着她就住在关西。泰子也是在旅行途中去了须磨寺。不过,泰子总是觉得,盐川本来家住关西。
这是一种直觉,无法解释。盐川不是去那里旅游。那么,现在她在L大学接受函授,是否是为了函授课程,特意从关西来到东京,租住在东京呢?确实,有很多学生这么做。 2
然而,不到两周,泰子就必须订正自己的想法了。
这名自称盐川的女子,似乎在东京有自己的家庭。她家似乎在东京,而且似乎曾经在关西居住过。也许,现在她也生活在关西。
这也是泰子对她特别关注的理由之一。盐川在关西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不光是泰子,班级上的其他同学似乎也对盐川很感兴趣。
泰子也有四五个脾气相投的朋友,其中有几个和泰子一样有自己的职业,也有普通家庭的小姐。
“盐川小姐到底结婚没有?”
其中一个人抛出了这样的疑问。
参加授课的女性不在少数,但结了婚的往往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就算年纪很轻,她们身上也总是多多少少有一股已为人妇的“太太味儿”。不过,盐川身上什么也看不出来。一半同学觉得她还是未婚,另外一半觉得她已经结婚了。虽说如此,也并没有人去向盐川求证。
认为盐川已经结婚的那些人,也并非怀着百分之百的确信。他们判断的依据是盐川比起一般的女孩看起来更加沉稳。
如果这也算理由的话,未免有些牵强。
不过,盐川似乎是个有故事的人。泰子对此事如此执着,是因为她难以忘记在须磨寺看见的盐川。这令盐川这个女人看起来更加神秘。
“我还是觉得盐川是单身。”
泰子的朋友这样告诉她。
也有人对此很怀疑。
“谁说的?”
“听说是她自己说的,有人问过她了。”
“那可不能信。”
怀疑的那人马上反驳道。
“有位堤小姐,曾经宣称自己是单身,但实际上早就嫁为人妇,还有一个孩子。所以,到大学里来上课,大家都会想当回学生,会说自己是单身。盐川的话也不能全信。”
确实,有很多青年男子都来参加授课。在课堂上还可以跟这些青年男子展开交往。所以,刚才那位“堤小姐”宣称自己是单身,也不是不能理解。
不过,泰子还是觉得盐川是单身无疑。虽然是单身,她的生活似乎被一层难以看清楚的暗影包裹住了。
休假近一个月,泰子渐渐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绝缘状态。而且,这次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旅游、跟朋友游玩,而是来到大学上课,环境完全不同。可以说,这种新的生活占据了她。
自己来参加授课,泰子是瞒着公司里的同事们的。如果告诉他们,自己也许会惹起闲话。
特别是在秘书科这种地方,有个风吹草动都会变成众矢之的。她的工作要跟公司上层接触,在旁人看来是很高级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很招同性妒忌。
不过,泰子不告诉别人,并不只是因为怕招惹是非,她认为这完全是自己个人的事。就像是换一种新生活,她不希望参加授课受到工作的任何影响。
那是一天傍晚,当天的课泰子很感兴趣。讲解金融政策的教授语速很快,内容也有些难度,但教授无视学生的反应,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
出校门的时候,泰子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其他人也都一脸疲倦。大家都很有热情,几乎没有人上课缺席。
泰子走在车道上,来到车站。只见盐川也站在那里。她站在车站的安全区内,今天很罕见地穿了一条连衣裙,裙子的下摆随风飘动。
旁边有几个青年男子也在等电车。女性只有盐川一个。泰子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赶紧加快了脚步。电车从远处驶来了。
正在这时,一辆噪声很小、体形轩阔的进口车从她身边驶过,几乎是擦过了她。亮丽的蓝色车体反射着强烈的太阳光。
等车子开过,泰子再次迈开脚步,那辆车却在车站前停下了。
泰子正感到惊讶,盐川回过头看到了这辆车。大概是车里有人叫她,她才回过头来。
泰子听不见,盐川似乎和车里的人短暂交谈了几句。泰子远远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接着,车开走了。车后窗纱窗紧闭,看不清里面坐着什么人。不过,盐川的脸看起来有些不悦,虽然可能是阳光太刺眼的原因。似乎是有人让她上车,她拒绝了。
泰子觉得自己似乎窥见了盐川生活的一角。
从纯粹的文学技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简直像是一个语言魔术师的作品集。有时,它的文字是那种古典主义的、庄严的,每一个名词和动词都经过千锤百炼,充满仪式感,读起来有种古典史诗的厚重感。但下一秒,场景一转到主角的内心独白时,语言又瞬间变得极其口语化、破碎化,充满了现代人的焦虑和自我嘲讽,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让人几乎能听到主角在耳边低语。这种风格的无缝切换,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例如,作者在描绘一个盛大宴会的场景时,前半段是华丽的辞藻堆砌,描绘水晶灯的光芒和丝绸的质感,但突然,他会插入一句极其现代、甚至略带粗俗的比喻来形容某个贵妇的笑容,这种强烈的反差,瞬间打破了宴会的虚假和谐,让人对那个场景的印象更为深刻和真实。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对象,绝非只是叙事的载体。
评分我不得不提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它设计得极其精巧,充满了数学般的美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故事,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故事的开端设定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然后情节围绕这个核心谜团不断展开,但每一次的深入,都不是简单的解谜,而是将谜团推向更深的层次,引入新的困境和矛盾。最绝妙的是,它在接近尾声时,并没有选择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爆发”来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近乎留白的处理方式。很多读者可能会抱怨结局不够圆满,但我恰恰欣赏这种不把话说死的艺术。它把最终的解释权交还给了读者,让你带着故事中的所有情感冲击和哲学思辨,自己去完成最后一块拼图的放置。这种开放式的收尾,让这本书在我合上盖子的那一刻,并没有真正结束,它依然在我脑海中持续发酵、生长。这是一种高明的叙事策略,它让故事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远远超出了书页本身的限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迭起却又张弛有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时间线的方式,它不是那种线性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碎片一样散落在主人公的记忆和现实的夹缝中。你读着读着,会突然被拉回到一个关键的童年场景,然后立刻又被拽回残酷的当下抉择。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困惑,反而像剥洋葱一样,让你一层层深入了解主角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书中对于环境描写的细腻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那里很冷”或者“光线很暗”,而是用一系列感官细节来构建场景:冰雪摩擦鞋底发出的那种尖锐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以及那种仿佛能穿透皮肤的寒冷。这些细节堆砌起来,让你觉得自己就站在那个场景里,呼吸着那里的空气,体验着主角的每一次心跳。我用了好几天才读完,不是因为书太厚,而是因为我忍不住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句子结构和人物的微表情。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其实都埋下了后续情节的伏笔,等到真相揭晓时,那种恍然大悟的震撼感,是很多大部头作品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要求读者用心去感受,去拼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人物群像塑造得实在太立体了,没有一个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蛋”,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复杂的人性灰色地带。最吸引我的是那个配角,那个看似冷漠无情的导师角色。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他如何在高压之下维持表面的平静,以及他在某个特定时刻流露出的那一点点脆弱和挣扎。那不是什么宏大的拯救世界叙事,而是关于一个普通人在巨大责任压垮时,如何选择妥协与坚持的微观展现。读到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而做出的那个艰难决定时,我甚至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即使那个决定在道德层面上充满争议。这种对“动机”的深度挖掘,让整个故事的张力瞬间提升。我经常在想,如果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我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选择吗?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恰恰是优秀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最大价值。而且,作者对于不同阶层人物的语言习惯和行事风格把握得非常精准,比如贵族之间的那种含蓄的讥讽,和底层人物之间直白而粗粝的交流,仅凭对话就能立刻区分出来,这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社会观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部分,简直像是一场对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无情拷问。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荒诞不经的事件和角色之间的激烈冲突,将“意义”“自由”“服从”这些宏大概念具象化,让它们在故事中互相碰撞、撕扯。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印象深刻。书中有一段情节,两个关键人物对同一件历史事件的描述,竟然完全南辕北辙,细节的偏差大到足以改变事件的性质。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坚信的“事实”,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他人叙述和自我合理化之上的。这种后现代的叙事手法,虽然可能让一些追求清晰情节的读者感到困惑,但对于我这种喜欢深挖文本背后隐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饕餮盛宴。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哲学暗线,就像在迷宫里找到了新的指示牌。它迫使你跳出故事本身,去审视自己是如何构建认知世界的。
评分。。。。
评分故事抽丝剥茧般慢慢展开,呈现出来轮廓的时候,你才发现,先前所有的铺垫都是值得的。好看!!
评分包装完好,书印刷质量好
评分松本清张的作品总是吸引人的眼球。
评分趁活动又囤一批书,慢慢看。
评分很满意的一次购物,好评
评分趁活动又囤一批书,慢慢看。
评分松本老师的大作必须拜读
评分京东一如既往的好物流,很满意。书拿到后一口气就看了大半,真是太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