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韵奥林匹克

冬韵奥林匹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静钰,侯琨 著
图书标签:
  • 冬奥会
  • 奥林匹克
  • 体育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冰雪运动
  • 冬韵
  • 赛事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9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3035
包装:平装
开本:异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逢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一周年,吴静钰在即将出征里约挑战“奥运三连冠”之际,用《冬韵奥林匹克》一书传播奥林匹克知识、传承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中国青少年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使2022年北京冬奥会拥有更广泛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内容简介

本书从艺术欣赏角度介绍了冬奥会的历史和风采,展示冬奥文化的魅力,介绍了北京申请冬奥会举办权的历程、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简况,选取了历届冬奥会的参与奖章、海报、丝巾和吉祥物这四类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各届设计特点的纪念品,精简而覆盖面大,并设计了互动内容供读者参与冬奥会纪念品设计,旨在普及冬奥会知识的和推广奥林匹克文化。



作者简介

吴静钰,中国奥委会执委、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体育文化推广大使、中国人民大学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跆拳道49公斤以下级别冠军。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为中国实现跆拳道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赛场上,她爆发力和柔韧性俱佳,作风硬朗,因此获得“轻型轰炸机”的美称。2015年初复出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目标——“奥运三连冠”!

侯琨,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EMBA在读,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火炬手、2014年第二届南京青奥会火炬手、2016年里约奥运会火炬手。多年来从事奥林匹克文化在世界的推广以及中国奥林匹克历史的研究工作,著有《奔跑 奥林匹克》一书。2012年因“侯琨奥林匹克环球行”活动被大家所熟知,2015年再次启动“2015侯琨冬奥环球行”活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冬韵奥林匹克》以冬奥会藏品为载体,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冬奥文化的魅力,值得一读。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 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 于再清

《冬韵奥林匹克》一书中浸透了吴静钰、侯琨多年收藏的心血,让我们尤其是年轻人真切地触摸到奥林匹克文化的无穷魅力!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 许基仁




目录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与奖章欣赏
1924年夏蒙尼冬奥会参与奖章
192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参与奖章
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参与奖章
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参与奖章
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参与奖章
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参与奖章
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参与奖章
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参与奖章
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参与奖章
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参与奖章
1972年札幌冬奥会参与奖章
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参与奖章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参与奖章
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参与奖章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参与奖章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参与奖章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参与奖章
1998年长野冬奥会参与奖章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参与奖章
2006年都灵冬奥会参与奖章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参与奖章
2014年索契冬奥会参与奖章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海报欣赏:
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官方海报
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官方海报
1972年札幌冬奥会官方海报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赞助商海报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一)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二)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三)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四)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五)一组4张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六)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七)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八)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官方海报(九)
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官方海报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官方海报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火炬传递官方海报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官方海报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官方海报(一)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官方海报(二)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海报
北京2022年冬奥申委出版官方申冬奥海报一组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丝巾欣赏
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丝巾
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丝巾(一)
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丝巾(二)
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丝巾(三)
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丝巾
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丝巾(一)
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丝巾(二)
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丝巾(三)
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丝巾(一)
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丝巾(二)
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丝巾(三)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DEMETRE丝巾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丝巾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丝巾一对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丝巾一对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丝巾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丝巾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丝巾
1998年长野冬奥会丝巾
1998年美国代表队参加长野冬奥会丝巾
1998年长野冬奥会VISA赞助商丝巾
1998年长野冬奥会丝巾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丝巾(一)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丝巾(二)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丝巾(三)
《吉祥物》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欣赏
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1976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吉祥物
1984年萨拉热窝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1988年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附录1 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大事记
附录2 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简介
附录3 北京冬奥会场馆简介

精彩书摘

炫耀(开篇语)
有人说,艺术的本质是炫耀,如同孔雀开屏,制造焦点并吸引观众(配偶)。 乍一听,我不以为然,但几经思索竟不能反驳,也只好闭嘴默认了。炫耀的说法并不符合东方人一贯中庸的表达方式,但不可否认炫耀也是需要资本的。自然界中,炫耀可以依靠一身锦衣靓羽,也可以靠体魄强壮,而高明的人类不仅发明了艺术,还发明了奥林匹克。从炫耀这点出发,艺术同奥林匹克真的如一对孪生兄弟,这一点在精美绝伦的古希腊人体雕塑面前稍稍驻足便不难感悟的到,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奥林匹克之光穿越千年,还依然能重新照耀世界的原因吧。
我从事艺术创作,但不擅于有难度的运动,只能艳羡身手矫健的运动员,并痴迷于精彩的赛事。每参与同奥林匹克有关的艺术作品创作,往往用情更深,这样既使我有机会更深入的接触到奥林匹克精神,并思考其中的意义,还能够寻找到更多炫耀的理由。要知道,身体可以连通两者,艺术家本人或许没有完美的马甲线,但可以很好的让胸廓下沿恰到好处的若隐若现,顶起腹肌使其更凸显,同时又不让肋间肌乱了“阵脚”;前后岔开的双腿,有时可以放弃长度的统一,当奔跑的速度被凝固下来时,是没有人去丈量腓肠肌的纬度的;表情总是最出彩的,有时不一定要去拧皱眉头,反而试着掰动脖子——空间的经营更能带动气势……唉,就是这样,常常稍不留神,又成了别人艳羡的对象。其实,在艺术和奥林匹克中,可以享受,炫耀真的不需要理由。

前言/序言


《冬韵奥林匹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叙事世界,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梦想的力量。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运动题材小说,也非仅是冰雪运动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冰雪运动的舞台转化为人类情感与奋斗的缩影,展现了在极致的严寒与挑战中,个体如何燃烧出最炽热的生命之火。 故事的开端,我们被引入一个名为“寒星镇”的偏远小镇。这里终年被皑皑白雪覆盖,生活节奏缓慢而纯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却孕育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的主角,一位名叫艾莉卡的年轻女孩,从小就对滑雪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她的天赋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对这项运动近乎偏执的喜爱,以及无数个在寒风中独自练习的身影。 艾莉卡的人生并非坦途。她的家庭经济拮据,唯一的父亲在她年幼时因意外去世,留下她与体弱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镇上简陋的滑雪道,破旧的滑雪板,以及周围人质疑的目光,构成了她追逐梦想的现实壁垒。然而,正是这些阻碍,反而磨砺了她的意志,让她对“冬韵奥林匹克”的渴望更加强烈。她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一枚奖牌,更是希望通过这项运动,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让他们的生活不再被严寒和贫困所束缚。 书中对“寒星镇”的描绘极尽写实,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清晨,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房屋,炊烟袅袅升起;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温暖的光斑;傍晚,星光璀璨,寂静的夜空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作者巧妙地将自然环境的冷峻与人物内心的热情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那些在冰天雪地中挥洒汗水的身影,那些在极寒中燃烧的梦想,都与这片土地的“冬韵”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风景。 艾莉卡并非孤军奋战。在她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出现了一系列鲜活的角色。有曾经辉煌但因伤退役的老教练,他看到了艾莉卡身上的潜力和不屈的精神,倾其所有倾囊相授,指导她精进技艺,更重要的是,教会她如何面对挫折和保持初心。这位教练自身的经历,也成为了艾莉卡前行路上的重要警示和精神支撑。 还有与艾莉卡亦敌亦友的对手,一位来自大城市、拥有丰富资源和顶尖训练的优秀选手。他们的每一次较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比拼,更是两种人生理念和价值观的碰撞。这位对手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竞争的残酷,以及顶尖运动员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也看到了这位对手身上超越胜负的体育精神,以及对运动本身的热爱。 艾莉卡的故事,也折射出社会现实的诸多侧面。贫富差距、资源分配的不均、小人物的挣扎与奋斗,都在故事中有所体现。她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瓶颈,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阻力,甚至是对她纯粹梦想的怀疑和嘲讽。每一次比赛的失利,每一次训练的瓶颈,都可能让她陷入绝望的深渊。但正是每一次跌倒,每一次重新站起,都让她更加坚韧,更加明白自己为何而战。 书中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描绘,不仅仅局限于比赛本身。它深入探讨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在艾莉卡的视角下,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荣誉,更是人类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共同愿望。她学会了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学会了在竞争中保持友谊,学会在失败中看到成长的机会。 然而,《冬韵奥林匹克》并非一个简单励志的故事。它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性的描绘细腻而深刻。艾莉卡并非完美无瑕,她也会有恐惧、会感到孤独、会因为压力而动摇。她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她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羁绊,是支撑她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她最柔软的内心港湾。母亲的理解与支持,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给了艾莉卡坚持下去的力量。 本书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作者运用了大量意象化的描写,将自然景色的壮丽、冰雪运动的激情,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融为一体。比如,当艾莉卡在高山之上滑行时,作者会用“风如刀割,却唤醒了她沉睡的勇气”来形容;当她面临绝望时,又会用“冰冷的绝望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来刻画。这种诗意的语言,赋予了故事更加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作者在情节设置上张弛有度,有紧张激烈的比赛场景,也有温暖细腻的生活片段。在高速运动的滑雪场,肾上腺素飙升;在寒冷小镇的温暖炉火旁,则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这种节奏的切换,使得读者在紧张与舒缓之间获得了一种平衡的阅读体验。 《冬韵奥林匹克》想要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梦想总会实现”这样简单的主题。它更想探讨的是,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磨难、所获得的成长、所领悟到的生命真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并非仅仅在于奖牌的颜色,更在于过程中对自我的超越,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行。 本书中的“冬韵”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指冬季的景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是纯洁无瑕的梦想,是挑战极限的勇气,也是在严寒中依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份“冬韵”,贯穿了整个故事,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总而言之,《冬韵奥林匹克》是一部充满力量、情感丰沛、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它以冰雪运动为载体,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展现了梦想的伟大与艰辛,以及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与活力。它会让你在寒冷的季节里,感受到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它会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梦想,并勇敢地为之奋斗。这本书,就像一部关于人生与奋斗的壮丽史诗,在冰雪的洗礼中,展现出生命最动人的姿态。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却始终歌颂着人性的美好与坚强,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深层主题探讨,远超出了我们对一般竞技类故事的期待。它不仅仅关乎奖牌和荣誉,更是一部关于自我超越和时代精神的哲学探讨。作者巧妙地将个体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抗争,与宏大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对接。它探讨了“完美”的代价——为了追求顶尖,人们必须放弃多少常人的快乐与自由?这种取舍之间的撕扯,被刻画得极其深刻,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深度反思。书中所展现的竞技精神,并非肤浅的胜利主义,而是一种对极限的敬畏,一种对规则的尊重,以及一种在挫折面前重塑自我的强大韧性。它教会了我们,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许并不在于最终的成绩单上写了什么,而在于你为之付出的全部努力和坚持本身。阅读结束后,它留下的回味是悠长而富有启示性的,仿佛一盏在漫长黑夜中指引方向的灯塔。

评分

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体育赛事,高潮迭起却又不至于让人喘不过气。开篇的铺陈,如同运动员赛前紧绷的神经,处处是伏笔,步步是张力。当主要冲突真正爆发时,那种爆发力是惊人的,文字如同碎冰碰撞,迅猛而富有冲击力。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便在最激烈的对抗中,叙事者也总能适当地插入一些内心独白或环境描摹,让读者得以喘息,重新定位情感坐标。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紧张感始终维持在一个可控但又引人入胜的水平。尤其欣赏作者处理转折点的方式,它们来得自然而然,绝非生硬的剧情推动,而是逻辑链条上必然的断裂与重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情节的急转弯所震撼,但细想之下,却又觉得一切早有端倪,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故事结构的精妙掌控。读完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证明了这段阅读旅程的酣畅淋漓。

评分

书中人物群像的塑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个角色都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多面的生命体。主角的光芒固然耀眼,但配角的层次感更令人称奇。那位看似冷漠的教练,他严苛背后的温柔,是通过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和一次次无言的凝视来体现的,这种“少即是多”的刻画手法非常高级。而对手阵营中的佼佼者,其动机和挣扎也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在对立中产生了深刻的共情。你几乎能感受到他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汗水滴落的重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绝对的好与坏,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中灰色地带的复杂性。他们的恐惧、他们的野心、他们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失败的恐惧,都以极其真实和细腻的笔触被捕捉下来。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成为了一个观察者,潜伏在他们生活和训练的每一个角落,目睹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迷惘走向坚定的全过程。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触感,仿佛将冰雪的细腻与力量完美融合。封面那遒劲有力的笔触,勾勒出的图案,让人联想到冰雪覆盖下蕴藏的勃勃生机,预示着一场关于速度与激情的较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上乘,即便是墨色浓郁的文字,也显得沉稳而不失灵动。翻开扉页,那种淡淡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息,立刻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了一个充满竞技精神的纯净世界。排版布局考究,行距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那些高质量的插图和图表,对情节的烘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叙事的一部分,用无声的画面语言,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厚度。作者对细节的把控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从每一个细微的符号到整体的视觉平衡,都能看出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读者的尊重。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沉甸甸的诚意,这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快消品,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甚至有些舍不得快速翻阅,而是希望能慢慢品味这每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页面。

评分

语言风格的锤炼,体现出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它的语言是精准的,富有画面感的,同时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在描述动作场面时,词汇的选择充满了动感和力量,像是精准的击打,每一词都落在实处,让人仿佛能听到冰刀划过冰面的尖锐声,或是呼吸急促时喉咙里发出的声响。然而,当叙述转向内心世界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时,笔锋又变得极其柔和、诗意盎然,如同寒风中透进窗棂的一缕暖阳,给予人物短暂的慰藉。我尤其喜欢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它们提升了文本的审美价值,使普通的场景也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这种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轻柔缠绵的语言切换,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如同欣赏一曲复杂的交响乐,不同声部和谐共存,相互映衬,共同构筑了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叙事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