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本,新修订纪念版,签名本
一本草根阅读者奉献给同道中人的枕边读物
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独特文本
透视历史小细节,再现世界大历史
《历史的细节(修订版)》是对《历史的细节》(2013年上海三联出版)的修订,作者对不少知识点和历史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修订,是更为完善的版本。本书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物”在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现代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揭示了真实历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纷杂吊诡的物质动因,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独特文本。
《历史的细节Ⅱ(修订版)》是对《历史的细节Ⅱ》(2013年上海三联出版)的修订,作者对不少知识点和历史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修订,是更为完善的版本。本书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特文本,它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其诸多人类不平等形成的历史原因。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有诚意有良知的关于人类文明谱系中不同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读本。
杜君立,关中西府人,主要作品包括《职业人格》《历史的细节》《中国盒子》《历史的慰藉》和《现代的历程》。
历史,有细节才生动!
——袁腾飞
《历史的细节》,有着当下社会少有的理想和激情。它多少代表了当下汉语的血脉。
——余世存(文化学者、作家):
历史的大变局,往往是从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开始的。看得出,这是一本向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等经典致敬的著作。
——吴钩(历史作家):
历史的细节(修订版)
历史的细节II(修订版)
人类无疑是最为好战的动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之间的冲突只是一种自然状态,而所谓的和平只是上一次战争与下一次战争之间的暂歇期和酝酿期。
这种战争视角确实是悲观而又令人沮丧的。“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曾写出了伟大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如是说。就整个人类历史来说,据不完全统计,至今5560 年中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 次,平均每年2.6 次。作为地球上最好斗的一种动物,人类因为财富、权力、信仰或者资源,甚至为了一个女人或是一块石头,都会大动干戈、血流成河。
战争通常的定义是“为了某种尊严而采取的行动”,也可以被定义为“和平的缺失”。从战争机理来说,战争来源于群氓(民族主义)的狂热和精英分子的预谋。他们一方面说:统一战争是正义的;另一方面又说:反抗异族侵略也是正义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战争是集体狂热的结果,战争也是专制政治的帮凶,战争最容易创造不负责任的极权体制。战争的恐怖使一群懦夫甘愿追随一个领袖,并使一群狂妄之徒结成权力团伙;对所谓英雄的崇拜,使大多数人都变成唯唯诺诺的胆小鬼。“弓马取天下”,战争是暴力的发源地,也是独裁权力的出处。许多战争是没有理由的。野蛮的蒙古部落依靠战争、掠夺和毁灭,迅速建立起一个世界帝国,虽然它只是昙花一现。
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中国一直是田园牧歌的,罗素就曾说:“中国人更有耐心,更为达观,更爱好和平,更看重艺术,他们只是在杀戮方面低能而已。”事实上,战争也是中国历史的发轫。“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在商朝的《卜辞》中,总共记载了61 次战争,每一场战争都是“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不夷于民”。据《逸周书?世俘》记载,以“仁德”著称的周武王曾经讨伐了99 国,灭50 国,杀死177779 人,俘虏300230人。自公子卬与魏战,到周之初亡,秦所屠杀或掳去的六国民众,多达1398000 人。正所谓“战争杀戮不知纪极,尽人之性命,得己之所欲,仁者不忍言”。
所有为了权力的战争发动者都自诩正义,但孟子则谴责说:“春秋无义战!”据历史学家许倬云统计,《左传》中春秋259 年间,各种战争达1200 余次,平均每年4.63 次;战国242 年,仅大规模的战争就达到460 余次,平均每年1.9 次。“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 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敌侔争权,盖为战国。”⑤战国貌似战争次数有所降低,但战争激烈程度却大大地提高了。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道义之战、霸权之争,战国时代则完全是重商主义战争,就是苏秦所说的“兵趋利”。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目的是为了“辟土地,充府库”,这实际就是寡头统治的军国主义,军事成为赤裸裸的战争经济学。
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青铜器向铁器的转变期,传统农业文明刚刚走向成熟,杀戮性战争就已经全面开始。据司马迁记载:秦国以“虎狼之师”攻魏杀8 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2 万人,伐韩杀1 万人,击楚杀8 万人,攻韩杀6 万人,伐楚杀2 万人,伐韩、魏杀24 万人,攻魏杀4 万人,击魏杀10 万人,又攻韩杀4 万人。公元前262 年,白起伐赵,杀42 万人,又攻韩杀4 万人,又攻赵杀9 万人。以上不完全统计,杀人已达130 万之多。这些统计数字并未计入征巴蜀、伐匈奴及秦人战死者。后世历史学家谈到秦王朝创立的代价时说其“以兵内兼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从此留下“杀人如麻”这句成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司马法》已经失去现实意义,因此才有了《孙子兵法》的诞生。
如果说孔子影响了中国的话,那么孙子则影响了世界。在孔子四处奔走,宣传道德教化时,孙子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宣扬“战争艺术”的著作《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被誉为“瑞士军刀理论”,几乎成为人类战争的《圣经》。从《孙子兵法》问世开始,中国战争就从有限战争转变为无限战争,每一场战争都以大屠杀的形式展开,屠城杀戮不绝于史。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一场人口大灭绝,“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作为《孙子兵法》的原创者,中国人或许是最好战的民族,特别是自相残杀的内乱。因为人多地少,残酷的资源限制,使中国的每一场战争都以平抑人口增长为目的。这也是所谓的“马尔萨斯诅咒”。中国历史之所以总是一治一乱的轮回,因为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通过战争来修正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平衡。
在中国传统农耕时代,战争与人口一直保持着微妙的互动关系。战争初期,往往以杀戮来消耗“多余”的人口,同时削减对方人口;到了战争后期,因为“丧众”而又转向掳掠人口,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从公元2 年中国人口达到6000 万的极限之后,直到明中叶的1500 多年,一旦人口达到4000 万以上,就预示着资源极限临近,战争的危险一触即发,然后战争杀戮就会使人口迅速降到2000 万左右,东汉末期甚至降至数百万。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也是人口比拼;战争的物资消耗和兵源都依赖人口,正如刘备所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随着人口的大量灭绝,社会财富也往往在战乱中化为灰烬。在富庶的两汉中期,奢靡与厚葬成风。进入三国时代,贵为魏王的曹操10 年只盖一条旧被子,临终还嘱咐妻妾们要自己纺织缝衣;安葬时,也是穿着日常衣服入殓,衣服上还打着补丁,甚至连陵址都选在“瘠薄之地”。
曹操作为诗人,写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的名句;而作为刽子手,则和董卓一样,热衷“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的屠城。
“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像汉武帝、隋炀帝和唐玄宗这样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强人君主,他们之所以频频发动血腥的对外战争,使无数中国青年葬身他乡,这实际也是解决人口过剩的一种方法。在僵化保守的帝国体制下,人口与资源的失衡就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一样,总要周期性爆发,要么以邻为壑,嫁祸于人,要么坐以待毙。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一个巨大而陈旧的图书馆里,由一位学识渊博但又异常谦逊的向导带领探险。他不会急着把你拉到宏伟的大厅,而是先带你钻进那些堆满灰尘的角落,推开那些生锈的门。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被某个繁复的考据绕晕时,作者总能用一句极其精炼、富有哲理的话语将我拉回来,指明这条细节之路的真正指向。比如,在探讨某一战争的补给线时,他突然笔锋一转,谈论起“信任”在信息链条中的重要性,这一下子就让原本冰冷的军事史料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非常喜欢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它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真正沉浸其中,无法快速浏览。每一次的“停顿”和“细看”,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小小的谜团,带来的满足感是线性的阅读无法比拟的。这迫使我放下手机,重新学会如何去“慢读”一本严肃的著作。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仿佛捧着时光的重量感。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毕竟“历史细节”听起来就意味着枯燥的年代和人名。结果呢?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笔触简直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修复师,他没有满足于宏大叙事的骨架,而是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细微到几乎看不见的“尘埃”重新擦亮,让它们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平民日常饮食习惯的描摹,那种对食材来源、烹饪方式乃至餐桌礼仪的考究,让我仿佛真的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这哪里是历史?分明是一幅幅鲜活的、立体的生活浮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所有可能的解释都摊开来,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这种对“模糊性”的尊重,反而比任何确凿的断言都更具说服力,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教科书公式,而是由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而成的巨大挂毯。
评分坦白说,我阅读历史书籍有一个小小的偏见,那就是排斥那些仅仅堆砌史料却缺乏解释框架的作品。但这套书完美地规避了这种陷阱。它的“细节”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被精心编织进了宏大的、但绝不空泛的逻辑网络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侧面的材料时,会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在谈论经济贸易时,他似乎化身为一位社会学家,关注流动的货币和价值的变迁;而在描述某一宗教仪式的演变时,他又充满了人类学的敏锐,关注符号和象征意义的传递。这种知识的跨界运用,让历史的图景不再是扁平的,而是拥有了惊人的深度和维度。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个朝代的历史,而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百科全书,只是案例恰好取自过去。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本身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历史魅力在于它如何折射出现代性的影子。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如何娴熟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与我们“当下”的某种困惑或认知进行微妙的对接。它不是那种纯粹的怀旧文学,而是充满了批判性的反思。比如,书中对某一古代官僚体系运作效率的分析,让我不禁联想到今天我们社会中那些看似优化实则僵化的流程。作者不是在简单地赞美或贬低古人,而是通过揭示他们在特定资源和社会结构约束下所能达到的“最佳解”,来反向拷问我们自己,在如今的条件下,我们是否真的走在了更有效率的道路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我常常读完一个章节,会合上书本,盯着天花板思考很久,思考这种“细节中的逻辑”是否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普适性。这种思想上的“健身”过程,远比记住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知识带来的不是确定性,而是更高级的“不确定性”的接受能力。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反而让我对很多过去深信不疑的“常识”产生了合理的怀疑。例如,书中对某一发明传播路径的考证,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技术进步线性的认知,它揭示了大量被遗忘的、失败的尝试和路径依赖是如何塑造了最终被记载下来的“成功”。这种对“被遗忘者”和“被截断的路径”的挖掘,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便利和既定秩序,背后是多么偶然和脆弱的堆砌。这套书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河流中那些肉眼难见的漩涡和暗流,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因为正是这些瞬间,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面貌。这是一种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它改变了我看待事物演变的基本框架。
评分朋友推荐的,说是很不错的书。装帧挺好,大体翻了一下,的确值得一读。
评分厚厚的两大本,写的不错。
评分KOL介绍的书,买来好好学习学习。今年双十一京东自营图书优惠力度明显不如去年双十一和今年618,而且商品大面积保护性无货和保护性无优惠,今年双十一京东自营图书诚意严重不足。希望明年618可以有所改进。
评分书不错,同学推荐,值得一看,买的也够多了,抓紧看完了再买
评分内容很丰富,在看,希望有帮助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值得阅读,在活动期间买入的,价格很好
评分精装大气,内容新鲜。
评分正史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本书里会讲清。
评分非常感谢快递小哥的辛苦!!!送货很快很好的,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