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今日国美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承担本科、专升本的全国成人学历教育任务,更承载着高层次人才深造、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人才、社会行业人才职业培优、非遗等重要文化传承与创新议题的专家集群教学。它是量体裁衣、定向培养的实战领域。继续教育在今天的高等教育行列中,呈现为相当活跃的教学板块和强劲的助推力,是当代高等院校学历后再教育、新行业领域知识整合与能力塑造的大平台。
作为继续教育学院的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学科知识技能与社会众多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应对中直面课题,以博雅课堂、知识拼盘与专业技能的多重组合,为不同专业领域的学员定向培养、能力重塑,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无疑也为我们专业学者和教师在面对新课题、建构破题新路径的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自身学习研究的新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革故鼎新的发展机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晚明清初西方铜版画的引入及其对中国木版画的影响 安滨
欧洲早期木版画形式的中国元素 安滨
传统与传承 朱卫东
“Mercedes Benz”Road“奔驰”之路 邓小鹏
包豪斯作坊式教学的对比研究 邓小鹏
再谈秦印 吕金柱
当下视野下设计师的“匠心精神” 谢天
笔墨语要张伟平
内省与外化——从黄宾虹到顾坤伯、陆俨少、余任天 张伟平
“墨象”品格之辨识(节选) 王作均
从文字起源论浅析黄宾虹书画同源论之精义 张赤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自然观之哲学基础及对宋人的影响 张赤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雕塑规划——背景研究及对象研究 于晓亮
体验式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初探——以阳江玫瑰郡项目为例 江浩
休闲文化与环境空间 江浩
从湖山境域到建筑建成——浅析西湖传统建筑文化生成 王海波、何晓静
浅析《园冶》中的中国画论思想 王海波
立足“乡土”谈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设计的时代性 李焱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模式改革 李焱
天人合一的空间精神 章楷
……
前言/序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授业、传道是为师者的担当,要胜任这一社会职业角色,就需始终自勉而向学,建立起学术积淀的宽阔经纬。
学术的目的在于格物致知,读书穷理。致知与穷理,关键在于进学。作为当代高等院校的教师,能给予学生以高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能为学科的当代研究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就必需道器并重,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双提升,亦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互为因藉。
今日国美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承担本科、专升本的全国成人学历教育任务,更承载着高层次人才深造、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人才、社会行业人才职业培优、非遗等重要文化传承与创新议题的专家集群教学。它是量体裁衣、定向培养的实战领域。继续教育在今天的高等教育行列中,呈现为相当活跃的教学板块和强劲的助推力,是当代高等院校学历后再教育、新行业领域知识整合与能力塑造的大平台。
作为继续教育学院的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学科知识技能与社会众多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应对中直面课题,以博雅课堂、知识拼盘与专业技能的多重组合,为不同专业领域的学员定向培养、能力重塑,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无疑也为我们专业学者和教师在面对新课题、建构破题新路径的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自身学习研究的新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革故鼎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的教师论文集正是立足这样一种职业态度与需求,深耕厚植,不断探究和梳理各自专业学科背景的深厚学脉,触及和探究各学科最前沿的多维触角和新架构,以道驭器,使理论与实践相呼应,思想与行动相匹配,以此面对当代社会需求与未来发展新态势。
“行健、居敬、会通、履远”这八字校训是我们继续教育学院今天和今后持续求索与修为的学术标尺。
《观宏探微: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论文集》 引言 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秉持着“再塑人民精神,创造中国气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学院不仅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继续教育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边界,服务社会发展。 本论文集《观宏探微》正是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它凝聚了学院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深入研究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理论探索、教学实践以及艺术与社会融合等诸多议题的独到见解。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学院教师学术成就的一次梳理与展示,更是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脉络的一次深刻洞察,对推动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核心主题与内容概述 《观宏探微》论文集的主题围绕“观宏探微”展开,寓意着既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对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有深刻的理解,又要能够深入微观的层面,对具体的艺术现象、创作技法、理论细节进行精细的剖析与探索。论文集涵盖了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在美术史论、艺术创作、设计教育、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学科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学院师资在理论建构、实践创新和跨学科融合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一、美术史论的深刻洞察与历史传承 在美术史论领域,本论文集中的文章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美术的精髓,并探讨了其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学者们通过对古代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形式进行细致的考证与解读,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体系与哲学思想。例如,有学者可能对宋代山水画的写意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后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一篇论文可能聚焦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探讨其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在新时期对其进行保护与活化。 同时,论文集也关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分析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以及中国艺术家如何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学者们可能对20世纪初的留洋艺术家群体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他们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可能关注中国革命美术的产生与发展,探讨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 此外,本论文集中的美术史论研究不局限于中国本土,还积极关注世界美术史的发展动态,将中国美术置于全球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学者们可能对某一西方艺术流派的产生与演变进行梳理,并尝试从中提炼出对中国艺术创作或理论建构的启示。这种宏观的视野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宽中国美术研究的学术格局,促进中国美术理论的国际化发展。 二、艺术创作的时代精神与技法创新 在艺术创作领域,本论文集中的文章充分展现了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探索与实践。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教师们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精湛的艺术技艺,更蕴含着他们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在绘画方面,教师们可能在传统水墨、油画、版画等领域进行创新。有的文章可能探讨传统水墨在当代语境下的演变,如何突破传统笔墨程式,融入现代观念与表现手法,形成更具时代感的作品。有的可能专注于油画的写实或表现性探索,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融入具象或抽象的视觉表达。在版画领域,教师们可能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拓展版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 在雕塑与装置艺术方面,教师们的创作可能更加关注材料的实验性与观念的独特性。有学者可能通过对不同材质的综合运用,创作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深度的雕塑作品。有的则可能探索装置艺术的可能性,将空间、光影、声音等多种元素融合,构建出具有沉浸感的艺术体验。 在设计领域,教师们的探索更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无论是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还是服装设计,教师们都致力于在功能性与审美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并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如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议题。例如,有学者可能关注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计产品。 此外,本论文集还可能收录一些在跨媒体艺术、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前沿领域的探索性作品,展现了教师们对科技发展与艺术融合的思考,以及他们对未来艺术形态的展望。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面貌的一次生动记录。 三、教育实践的创新理念与教学模式 作为一所高等美术学院,教育始终是其核心使命。本论文集中的教育实践类文章,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并分享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 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尤为关键。教师们可能就如何构建更加灵活、多元、个性化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论述,例如,如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学习者设计适宜的课程;如何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们可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学者可能分享如何在基础课程中融入前沿艺术理论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艺术前沿。有的则可能着重探讨如何通过项目式教学、工作室制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作中成长。 此外,论文集中的文章也可能关注艺术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教师们可能探讨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公民的审美素养,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以及如何将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相结合,发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艺术与社会:文化视野的拓展与跨界融合 《观宏探微》论文集不仅关注艺术本身,更将艺术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教师们积极探索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艺术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 例如,有学者可能关注艺术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艺术介入,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增强居民的归属感,激活地方的文化潜力。有的可能对当代艺术与商业、科技、媒体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进行研究,分析这些融合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在这种融合中保持艺术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论文集中的文章可能聚焦于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与活化。例如,通过影像记录、艺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教师们也可能关注艺术在社会议题中的介入,例如,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环境问题、社会公平、性别议题等,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承担起艺术的社会责任。 结语 《观宏探微: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论文集》不仅是一份学术成果的汇编,更是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们在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懈追求的体现。本书所展现的学术深度、思想广度和创新活力,无疑将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通过对“观宏”与“探微”的有机结合,学院教师们展现了他们作为教育者、研究者和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他们既有对艺术发展宏观趋势的深刻洞察,又有对艺术创作细节的精细打磨,更有对教育理念的持续创新和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 本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术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我们相信,在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其优良传统,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的一次生动写照。它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和人文关怀,将激励更多的教育者和艺术家投身于艺术事业,共同推动中国艺术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