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同型论,还是互补论,人们在追求爱情的时候总是千挑万选,都在苦苦找寻一位能为自己加分的异性作为伴侣。于是乎,在爱情游戏中,便有了“就高不就低”的定式。人们往往忽视自己本身的条件,总想找一位尽可能优秀的异性作为恋爱对象。
蔡仲淮博士,身任世界自然医学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国际整体暨自然医学学会亚洲中国区首席营运长,致力于心理学界中各领域发展。在学术层面或实践技术层面,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第一章永恒的爱情话题1
男女爱情互为注释3
重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5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8
精神爱情与物质爱情10
爱情是两个人的化学反应13
爱情难长久,所以要保鲜16
问世间,爱情为何物18
爱情就是一个神话20
金钱使爱情贬值22
爱情:疯狂与盲目性24
那些病态的痴情26
第二章走在婚姻的路上29
主客观:感情投射的失落31
婚姻的代价是自由吗33
家务活的意义和分工35
婚姻是一种能力37
为钱结婚,对不对39
无名指的戒指,戒之40
家有弱男,就有“武则天”42
结婚时机:慎拿时间换空间44
郎才女貌的婚姻意义46
第三章21世纪情感:两性意识形态49
正能量与“证能量”51
网络时代的感情风险54
单身真的是贵族吗57
婚姻定式——下娶上嫁59
性别解放并非性解放61
从“女汉子”说双性化人格63
社会的开放性与性的开放65
物欲爱河里的裸泳者67
无性也可以很美好69
第四章男女的差异73
女人幻想,男人现实75
讲义气是男人的天性77
不要企图让对方成为自己78
婚前婚后的男人和女人80
职业对男女性别的框定81
男女的性观念差异83
性骚扰观念中的男性歧视85
外遇的真实内情86
他们为什么要撒谎89
男女“吃醋”不同的“酸法”90
逛街购物反映男女特质92
第五章还原女人真相95
女人到底想要什么97
做淑女并非女人的本能98
女人为什么喜欢装扮100
女人的减肥心理102
女性的暴力手段103
职业女性与家庭主妇105
女人的眼泪不仅仅是胁迫107
女人“胸器”的巨大威力108
女子无才便是德110
女装透露出的社会信息112
第六章男人这种动物115
男人尊严的副产品117
吹牛是习惯还是本能119
怕老婆哲学最新释义122
男人的欲望:金钱、权力和女人125
男人胡子的象征性127
男人不能太老实130
金钱伤了谁的面子132
花心其实不是病135
男人心理:基因可信度137
第七章两性之间的战争141
互为工具:帮衬与嫁祸143
嫉妒源自不自信145
怎样治疗嫉妒病147
没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裤子149
离婚——殇情话题151
一夜情的精神实质153
不分国界的“打老婆文化”155
爱我还是爱自己158
情敌不是敌,是缘分160
性侵犯和性骚扰163
感情之爱恨交加166
第八章情感的保鲜模式169
男女都渴望被赞美171
男人不要企图吃软饭173
不要把文凭当理由175
不让嫉妒是一份责任176
信任是情感的基石178
阴阳观破解男女难题180
男女情感中的目光交汇技术182
游戏婚姻新思维184
夫妻收入的黄金比185
难以得手——智慧与误区187
布兰登:亲密关系实验188
贤与慧最新定义190
中国古代的婚姻是不需要爱情的,都是媒妁之言,直到结婚的时候两个人才能见面。封建社会里,爱情绝对是奢侈品。即便是十分开明开放的现在,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婚姻也不是全部,有许多婚姻是没有多少爱情的,这样的婚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婚姻而婚姻。还有的人也喜欢对方,但那样的感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炽热的爱、疯狂的爱、不顾一切的爱。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真爱过的人其实不多。
……
这本小说简直是心理博弈的教科书!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令人不寒而栗,书中那些关于情感和决策的细微差别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解剖学家的冷静笔触,将复杂的人际互动简化为可观察的模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些决定,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直觉,在书中的叙述下变得清晰可见。它不是那种肤浅的“教你如何取悦异性”的指南,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理与社会构建如何塑造了我们看待彼此的方式。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巧妙,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两性冲突,也有贴近生活的日常琐事中的微小摩擦,这种跨度的把握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虽然有些观点读起来可能让人感到不适,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浪漫幻想,但正是这种直面真相的勇气,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一般情感读物的价值。它迫使你跳出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另一种思维模式”是如何运作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收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惑,或者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人。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笔是相当犀利和毫不留情的。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切开了我们为自己编织的那些关于完美爱情和无摩擦相处的童话外衣。我常常被作者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直白震撼到,他似乎对人类那些最隐秘的、不愿承认的动机有着本能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控制欲”和“安全感”的解析,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内心深处不敢示人的恐惧。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勇敢的自我面对。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视那些自己不愿承认的、甚至有些“不光彩”的本能反应。对于那些习惯于生活在温情脉脉的自我欺骗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是一个猛烈的冲击。但对于那些渴望真实、哪怕是残酷的真实来指导自己生活的人来说,它提供的视角是无价的。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不友好”。
评分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让你在读完它之后,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发生轻微的、但却是根本性的偏移。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常识”和“自然反应”,背后竟然潜藏着如此强大的生物学驱动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冲突场景时的那种近乎悲悯的理解。它不是在指责任何一方的“错误”,而是在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这种解释性的力量,极大地消解了我过去对某些人际矛盾的愤怒和不解。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伴侣的某些行为不再那么容易产生负面解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宽容、更具耐心的观察角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沟通或妥协,而是让你知道,在某些核心差异面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和绕开这些固有的结构性障碍。这种“理解即和解”的哲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世界和平共处的内心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将理论介绍与历史案例穿插进行,使得论证的逻辑链条清晰且富有说服力。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作者引导着,一步步接受他所构建的认知模型。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介绍完一套分析工具后,总会及时提供一系列的“反思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简单的自我提问,而是设计成需要进行实际观察和记录的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应用性和迁移性。举个例子,书中关于“信息处理速度差异”的讨论,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在项目汇报时产生的沟通障碍,并尝试用书中的模型去重新分析和优化了我的下一次沟通策略,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极强,它提供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思维框架。它让你从“感觉如何”的模糊地带,走到了“数据支持”的清晰地带,这对任何追求效率和结果导向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带点“科普”意味的情感类书籍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容易陷入过度简化和刻板印象的泥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结构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反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作者在铺陈观点时,大量引用了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神经科学到社会学,构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框架。但最妙的是,理论从未脱离生活。书中的每一章都紧密结合着具体的场景和对话片段,让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甚至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阅读”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不断地去验证、去质疑,最后在作者精妙的逻辑闭环中找到说服自己的那个支点。这种高质量的智性刺激,是我在过去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极为罕见的。它让你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也对“知识本身”的构建过程产生了更深的敬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