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来自左半球 女人来自右半球

男人来自左半球 女人来自右半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仲淮 著
图书标签:
  • 性别差异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沟通技巧
  • 爱情
  • 婚姻
  • 性格
  • 行为模式
  • 两性关系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62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1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4
字数:1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不论同型论,还是互补论,人们在追求爱情的时候总是千挑万选,都在苦苦找寻一位能为自己加分的异性作为伴侣。于是乎,在爱情游戏中,便有了“就高不就低”的定式。人们往往忽视自己本身的条件,总想找一位尽可能优秀的异性作为恋爱对象。

作者简介

  蔡仲淮博士,身任世界自然医学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国际整体暨自然医学学会亚洲中国区首席营运长,致力于心理学界中各领域发展。在学术层面或实践技术层面,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目录

第一章永恒的爱情话题1

男女爱情互为注释3

重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5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8

精神爱情与物质爱情10

爱情是两个人的化学反应13

爱情难长久,所以要保鲜16

问世间,爱情为何物18

爱情就是一个神话20

金钱使爱情贬值22

爱情:疯狂与盲目性24

那些病态的痴情26


第二章走在婚姻的路上29

主客观:感情投射的失落31

婚姻的代价是自由吗33

家务活的意义和分工35

婚姻是一种能力37

为钱结婚,对不对39

无名指的戒指,戒之40

家有弱男,就有“武则天”42

结婚时机:慎拿时间换空间44

郎才女貌的婚姻意义46


第三章21世纪情感:两性意识形态49

正能量与“证能量”51

网络时代的感情风险54

单身真的是贵族吗57

婚姻定式——下娶上嫁59

性别解放并非性解放61

从“女汉子”说双性化人格63

社会的开放性与性的开放65

物欲爱河里的裸泳者67

无性也可以很美好69


第四章男女的差异73

女人幻想,男人现实75

讲义气是男人的天性77

不要企图让对方成为自己78

婚前婚后的男人和女人80

职业对男女性别的框定81

男女的性观念差异83

性骚扰观念中的男性歧视85

外遇的真实内情86

他们为什么要撒谎89

男女“吃醋”不同的“酸法”90

逛街购物反映男女特质92


第五章还原女人真相95

女人到底想要什么97

做淑女并非女人的本能98

女人为什么喜欢装扮100

女人的减肥心理102

女性的暴力手段103

职业女性与家庭主妇105

女人的眼泪不仅仅是胁迫107

女人“胸器”的巨大威力108

女子无才便是德110

女装透露出的社会信息112


第六章男人这种动物115

男人尊严的副产品117

吹牛是习惯还是本能119

怕老婆哲学最新释义122

男人的欲望:金钱、权力和女人125

男人胡子的象征性127

男人不能太老实130

金钱伤了谁的面子132

花心其实不是病135

男人心理:基因可信度137


第七章两性之间的战争141

互为工具:帮衬与嫁祸143

嫉妒源自不自信145

怎样治疗嫉妒病147

没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裤子149

离婚——殇情话题151

一夜情的精神实质153

不分国界的“打老婆文化”155

爱我还是爱自己158

情敌不是敌,是缘分160

性侵犯和性骚扰163

感情之爱恨交加166


第八章情感的保鲜模式169

男女都渴望被赞美171

男人不要企图吃软饭173

不要把文凭当理由175

不让嫉妒是一份责任176

信任是情感的基石178

阴阳观破解男女难题180

男女情感中的目光交汇技术182

游戏婚姻新思维184

夫妻收入的黄金比185

难以得手——智慧与误区187

布兰登:亲密关系实验188

贤与慧最新定义190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的婚姻是不需要爱情的,都是媒妁之言,直到结婚的时候两个人才能见面。封建社会里,爱情绝对是奢侈品。即便是十分开明开放的现在,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婚姻也不是全部,有许多婚姻是没有多少爱情的,这样的婚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婚姻而婚姻。还有的人也喜欢对方,但那样的感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炽热的爱、疯狂的爱、不顾一切的爱。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真爱过的人其实不多。

  ……

前言/序言



《灵魂伴侣的科学密码:跨越性别界限的深度联结》 前言: 爱,是人类永恒的追寻;理解,是关系稳固的基石。我们身处一个日益连接却又时常感到疏离的时代,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从未如此强烈,对关系中困惑的探索也从未停止。本书并非一次简单的两性关系指南,也不是对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重复,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科学考察,一次关于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持久、深刻、充满活力的亲密联结的探索。我们试图解构那些潜藏在情感互动、沟通模式、甚至是生理反应背后的复杂机制,为读者提供一套能够真正理解并接纳彼此,从而跨越性别界限,触及灵魂深处联结的钥匙。 第一章:脑海中的宇宙:左右脑的奥秘与情感的回响 我们的大脑,是我们最复杂、最迷人的器官。长期以来,关于左右脑分工的讨论,似乎为理解两性差异提供了一种简化的视角。然而,科学的进步让我们看到,这种分工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更为精妙的协同与互补。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左右脑在信息处理、逻辑推理、情感表达、直觉感知等方面的差异化侧重。我们将拨开迷雾,揭示这些神经层面的差异如何巧妙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在关系中,这些差异如何可能成为误解的源头,又如何能成为理解与欣赏的起点。 大脑的“语言”: 左右脑在处理语言、空间、情感等信息时,是否存在普遍性的优势与劣势?这些优势与劣势是如何在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中体现出来的? 情感的神经回路: 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传递和调节的?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关键区域在情感体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不同性别的大脑在处理情绪时,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直觉与逻辑的博弈: 直觉,这种无需经过推理便能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在女性的认知过程中是否更为突出?逻辑思维,在男性对问题的分析中是否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差异是否会对关系中的决策和沟通产生影响? 神经可塑性: 最重要的是,大脑并非一成不变。通过后天的学习、经验和有意识的练习,我们能否改变甚至重塑我们大脑的连接方式,从而改善我们在关系中的沟通与理解? 第二章:情感的潮汐:理解彼此的内在世界 情感,是维系亲密关系最核心的纽带。然而,情感的表达与体验,往往是造成两性隔阂的“鸿沟”。本章将聚焦于情感的本质,探讨不同性别在情感的感知、表达、处理和需求上的可能差异。我们不寻求将情感简单地贴上“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可能存在的、受生物学与社会文化共同塑造的细微差别,帮助读者学会“读懂”伴侣未说出口的情感信号,并以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回应。 情绪的“颜色”: 不同的情绪,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焦虑,它们在大脑中的激活模式有何不同?是否存在某些情绪,在男性或女性的社会化过程中,更容易被压抑或放大? 爱的“方程式”: 依恋理论、催产素的浪漫角色、多巴胺的奖赏机制……我们将从生物化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析构成“爱”的复杂成分。不同性别对安全感、亲密感、激情的需求,在关系的早期和长期阶段,是否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沟通的“音调”: 语言的清晰表达固然重要,但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号,在传递情感时扮演着更关键的角色。如何解读伴侣的情绪“弦外之音”?如何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才能让情感更有效地传递,而不是被误解? 共情的力量: 共情,不仅仅是理解对方的感受,更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验。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和提升共情能力,以及在关系中,有意识地进行共情练习,如何能够弥合分歧,增进理解。 第三章:语言的迷宫:沟通的艺术与陷阱 沟通,是关系的命脉,也是最容易出现“鸡同鸭讲”的场景。本章将深入剖析沟通的机制,特别是那些可能存在的、与性别相关的沟通模式差异。我们并非要证明哪种沟通方式“更好”,而是要揭示不同沟通风格背后的逻辑和需求,帮助读者掌握在关系中进行有效、健康沟通的技巧,避免那些常常导致冲突和疏远的“沟通陷阱”。 信息处理的“过滤器”: 男性和女性在接收和解读信息时,是否可能存在不同的“过滤器”?例如,男性是否更倾向于直接解决问题,而女性是否更倾向于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连接? “说”与“听”的艺术: 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又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对方?我们将探讨积极倾听的技巧,如复述、提问、反馈等,以及如何避免打断、评判和无效的辩解。 冲突管理的智慧: 冲突在关系中不可避免,但处理冲突的方式却能决定关系的走向。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冲突的根源,如何在情绪激动时保持冷静,以及如何通过建设性的对话,将冲突转化为增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契机。 “我”的信息与“你”的指责: 如何用“我”的感受来表达,而非用“你”来指责?例如,“我感到被忽略”与“你从来都不关注我”,这两种表达方式所带来的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将提供具体的表达范例,帮助读者掌握“我”的信息表达技巧。 第四章:需求的天平:平衡与共赢的艺术 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个体需求与共同需求的平衡至关重要。本章将探讨在亲密关系中,不同性别可能存在的、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的需求,并提供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需求共赢的策略。这并非是一场“谁付出更多”的算计,而是一种共同成长的智慧。 安全感与独立性的舞蹈: 男性和女性在关系中对安全感的需求,是否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例如,男性可能通过承担责任来展现安全感,而女性可能通过情感的连接和承诺来寻求安全感。如何理解并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 被看见与被支持的渴望: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渴望在关系中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当伴侣的情感需求与行为模式不匹配时,我们该如何做出调整,以回应对方的渴望? 个体空间与亲密联结: 在追求深层联结的同时,个体空间和独立性也同样重要。如何在亲密与独立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点?如何在给予对方空间的同时,又不失彼此的情感联结? 共同成长的“合力”: 一段关系,不是静止的港湾,而是一同航行的船。我们将探讨如何鼓励伴侣共同设定目标,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成长,从而让关系成为滋养彼此的沃土。 第五章:联结的升华:跨越界限,拥抱深度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超越表象、深入灵魂的联结。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超越那些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刻板印象,去看见彼此作为独立个体独特的光芒,去理解那些可能存在的、但并非决定性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的亲密关系。 看见“完整的人”: 我们是拥有情感、逻辑、直觉、独立需求等多种面向的完整个体,性别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如何学会看见伴侣身上所有闪光点,而非仅仅聚焦于某些可能存在的“性别化”特征? 接纳与欣赏: 理解是接纳的基础,接纳是欣赏的起点。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伴侣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行为逻辑后,我们才能从心底里去欣赏这些差异,并将其视为关系中宝贵的财富。 “我们”的力量: 当个体能够理解并接纳彼此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共赢策略时,“我”与“你”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大的“我们”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关系稳固而充满活力的源泉。 爱的进化: 真正的爱,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套能够帮助你不断探索、不断深化关系的方法论。通过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你的关系将不断进化,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和谐、更加持久。 结语: 理解,是通往爱的必经之路。本书希望成为你手中那把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帮助你拨开迷雾,看见伴侣内心真实的世界,并以更智慧、更温暖的方式与彼此同行。在这段旅程中,愿你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伴侣,并共同谱写一段超越性别界限,直至灵魂深处的美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小说简直是心理博弈的教科书!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令人不寒而栗,书中那些关于情感和决策的细微差别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解剖学家的冷静笔触,将复杂的人际互动简化为可观察的模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些决定,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直觉,在书中的叙述下变得清晰可见。它不是那种肤浅的“教你如何取悦异性”的指南,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理与社会构建如何塑造了我们看待彼此的方式。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巧妙,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两性冲突,也有贴近生活的日常琐事中的微小摩擦,这种跨度的把握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虽然有些观点读起来可能让人感到不适,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浪漫幻想,但正是这种直面真相的勇气,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一般情感读物的价值。它迫使你跳出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另一种思维模式”是如何运作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收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惑,或者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人。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笔是相当犀利和毫不留情的。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切开了我们为自己编织的那些关于完美爱情和无摩擦相处的童话外衣。我常常被作者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直白震撼到,他似乎对人类那些最隐秘的、不愿承认的动机有着本能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控制欲”和“安全感”的解析,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内心深处不敢示人的恐惧。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勇敢的自我面对。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视那些自己不愿承认的、甚至有些“不光彩”的本能反应。对于那些习惯于生活在温情脉脉的自我欺骗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是一个猛烈的冲击。但对于那些渴望真实、哪怕是残酷的真实来指导自己生活的人来说,它提供的视角是无价的。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不友好”。

评分

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让你在读完它之后,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发生轻微的、但却是根本性的偏移。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常识”和“自然反应”,背后竟然潜藏着如此强大的生物学驱动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冲突场景时的那种近乎悲悯的理解。它不是在指责任何一方的“错误”,而是在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这种解释性的力量,极大地消解了我过去对某些人际矛盾的愤怒和不解。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伴侣的某些行为不再那么容易产生负面解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宽容、更具耐心的观察角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沟通或妥协,而是让你知道,在某些核心差异面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和绕开这些固有的结构性障碍。这种“理解即和解”的哲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世界和平共处的内心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将理论介绍与历史案例穿插进行,使得论证的逻辑链条清晰且富有说服力。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作者引导着,一步步接受他所构建的认知模型。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介绍完一套分析工具后,总会及时提供一系列的“反思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简单的自我提问,而是设计成需要进行实际观察和记录的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应用性和迁移性。举个例子,书中关于“信息处理速度差异”的讨论,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在项目汇报时产生的沟通障碍,并尝试用书中的模型去重新分析和优化了我的下一次沟通策略,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极强,它提供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思维框架。它让你从“感觉如何”的模糊地带,走到了“数据支持”的清晰地带,这对任何追求效率和结果导向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带点“科普”意味的情感类书籍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容易陷入过度简化和刻板印象的泥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结构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反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作者在铺陈观点时,大量引用了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神经科学到社会学,构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框架。但最妙的是,理论从未脱离生活。书中的每一章都紧密结合着具体的场景和对话片段,让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甚至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阅读”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不断地去验证、去质疑,最后在作者精妙的逻辑闭环中找到说服自己的那个支点。这种高质量的智性刺激,是我在过去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极为罕见的。它让你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也对“知识本身”的构建过程产生了更深的敬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