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平原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072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7031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撷英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64
字数:4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次增订,删除初版第三章"学术讲演与白话文学"的内容,增加三章,分别为"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在政学、文史、古今之间--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的治学路径及其得失",并删除初版索引和后记,重修参考文献,新增增订版后记。

内容简介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

目录


目次
增订本序
第一章新教育与新文学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一、 “虚文”之不可或缺
二、 “文学史”的意义
三、 “桐城”与“选学”之争
四、 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
第二章知识、技能与情怀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
一、 在“文学革命”与“整理国故”之间
二、 相辅相成的“课程”与“教员”
三、 从课程讲义到学术著作
四、 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文学课堂”
五、 教育史及思想史上的“文学教育”
第三章“文学”如何“教育”
——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
一、 学科化之前的“文学”
二、 课堂内外的“笑声”
三、 “新文学”如何学院化
四、 教授们的“诗意人生”
五、 “创作”能不能教
六、 词人上“讲台”
七、 史家之“诗心”
八、 文学史家的“情怀”
九、 师生怎样“对话”
十、 因“追怀”而获得的“思考”
第四章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
“文学教育”
一、 为什么是“中文系”
二、 什么样的“中文系”
三、 课程设计中的意识形态
四、 “歇脚庵”“南来文人”与“思想改造运动”
第五章晚清辞书与教科书视野中的“文学”
——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
一、 类书、百科全书与“学郛”
二、 “国学”与“大辞典”
三、 百科视野中的“文学”
四、 辞书与教科书
五、 大学教授的事业
第六章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
——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离合悲欢
一、 传经门左已千人
二、 何时入职大学堂
三、 被解聘的耻辱
四、 “至死必伸其说”
五、 从《荆生》《妖梦》到《续辨奸论》
六、 “修身”抑或“古文辞”
七、 传统文人与现代学堂
第七章清儒家法、文学感觉与世态人心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一、 专著与杂文
二、 清儒家法
三、 文学感觉
四、 世态人心
五、 学界边缘
第八章在政学、文史、古今之间
——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的
治学路径及其得失
一、 “北大中文四老”的由来
二、 风雨同舟四十载
三、 政治与学术的纠葛
四、 文学与史学的互动
五、 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六、 老大学的遗响
第九章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
一、 关于“恰当学术”
二、 《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三、 孙楷第、郑振铎、俞平伯、阿英的小说史研究
四、 另一种可能性
第十章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一、 古文义法之调整
二、 散文历史之叙述
三、 六朝文章之重构
四、 晚明小品之发现
五、 如何面对“古典散文”
第十一章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一、 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
——王国维的披荆斩棘及其学术转向
二、 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
——吴梅对于戏曲研究的贡献
三、 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
——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的戏剧史建构
四、 “文学性”与“演剧性”之张力
第十二章重建“中国现代文学”
——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野之间
一、 “文学史”神话
二、 专家书与教科书
三、 充满内在紧张的学科
四、 演讲风格、文学修养以及精神磨砺
引用及参考书目
增订本后记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放心,配送快,服务好,活动期间的优惠力度大~

评分

本书在思想史、学术史与教育史的夹缝中,思考文学史的生存处境及发展前景。从学科入手,兼及学问体系、学术潮流、学人性格与学科建设,既总结百年来中国人从事文学史撰述与教学的经验,又质疑那种根深蒂固的文学史情结。辨析得失的同时,更希望探究可能的出路。

评分

通过文学史,再来阅读文学,再从文学发现文学史没有发现的东西,其实还是很锻炼思维的事情。

评分

文学史的历史,虽然是在谈论历史,但字里行间都是对今日文学教育困局的忧思。突出的问题意识,学术的趣味取向都很值得学习,语言平实以逻辑和材料编织取胜,没有太多的“书写”和“托邦”…陈的文章颇有谦谦君子之风,娓娓道来,相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平原君80年代那些浮躁凌厉的文章,特别是批评梁实秋的那些

评分

陌陌陌陌陌啦啦啦啦

评分

·即使您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基础水平也能看懂本书所介绍的技巧。

评分

正版,终于一口气买了几本陈平原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速度快,品相好,价格合适。好评

评分

本书在思想史、学术史与教育史的夹缝中,思考文学史的生存处境及发展前景。从学科入手,兼及学问体系、学术潮流、学人性格与学科建设,既总结百年来中国人从事文学史撰述与教学的经验,又质疑那种根深蒂固的文学史情结。辨析得失的同时,更希望探究可能的出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