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终于收到了心心念念的《樊榭山房集》,这套书的包装就相当考究,硬壳精装,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雅趣和园林艺术很感兴趣,《樊榭山房集》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好奇心。尤其是第一册,讲述了造园的方方面面,从选址、布局,到具体的植物选择、叠石理水,几乎涵盖了所有能想到的细节。作者的笔触细腻又充满智慧,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林大师在耳边娓娓道来,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有些是古画,有些是现代实景照片,这些图文并茂的设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也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园林之美的一角。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始实践一些小景的设计了。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园林专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当我打开《樊榭山房集》的第三册时,我被书中关于“雅集”文化的描绘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次的聚会,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文人们如何通过诗歌、书画、音乐等形式来交流思想,分享感悟,以及他们对于“器物”和“环境”的极致追求。从茶具的选择,到插花的艺术,再到收藏的品味,无不透露出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尊重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让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雅集”时刻?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人精致而有品位的生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似乎也得到了升华,开始留意身边的美,并尝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仪式感。
评分在购入《樊榭山房集》之前,我其实对“樊榭”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以为它只是某个具体的园林名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这套书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对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追溯和理解。书中关于文人雅集、品茗赏画、抚琴听风的场景描绘,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山房”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内心的栖居,一种精神的寄托。作者通过对历代文人山房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山房所承载的自由、隐逸、超脱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翻阅这本书,常常会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氛围中。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审视自我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套《樊榭山房集》带来的惊喜是持续不断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比较枯燥的学术论著,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不同。作者的文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对某位名士的园林布局的解读,或者对某件艺术品的鉴赏。这些分析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专业知识,更传递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辟的观点、一个优美的句子而停下来反复品味。它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即使是对园林和古典文化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纸张和墨水,它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文化的传承。
评分不得不说,《樊榭山房集》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非常显著。我之前在做一些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时,就曾接触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套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并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辨析,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对于那些对园林史、建筑史、文化史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书中对于各个时期园林风格的演变、代表性园林的分析,以及不同流派的观点碰撞,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而且,作者在论述中,并非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引人入胜。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脉络的学者或爱好者,强烈推荐这套书。
评分精装的京东一直无货,将就了下,厉鹗始终是一个穷愁枯瘦的在野诗人,但其作品受到许多人的赞许,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杭世骏在《词科掌录》中写道:“厉太鸿为诗精深华妙,截断众流,乡前辈汤少宰西厓最所激赏。自新城、长水盛行时,海内操奇觚者,莫不乞灵于两家。太鸿独矫之以孤澹,用意既超,征材尤博,吾乡称诗于宋、元之后,未之过也。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太鸿之诗,稚威之古文,绍衣之考证,穿穴求之,近代罕有伦比。”全祖望指出:“余自束发出交天下之士,凡所谓工于语言者,盖未尝不识之,而有韵之文,莫如樊榭。”这绝非好友间的过誉之词,而是客观事实。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其诗则吐属娴雅,有修洁自喜之致,绝不染南宋江湖末派。虽才力富健尚未能与朱彝尊等抗行,而恬吟密咏,绰有余思,视国初西冷十子,则翛然远矣。”沈德潜也评价道:“樊榭征士学问淹洽,尤熟精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而诗品清高。”
评分厉鹗辑《宋诗纪事》一百卷
评分厉鹗的全集,第三册胶有点薄,还好有线,不会脱开 《樊榭山房集》是厉鹗的诗文集,10卷2册;《樊榭山房续集》10卷2册共4册20卷全、每册近90页180面共700余面。迄今为止,收录其作最全的本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樊榭山房集》整理本。此为其重印本。 厉鹗(1692-1752),字太鸿、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世称樊榭先生,浙江钱塘人。厉氏毕生嗜学,著述宏富,除学术著作《宋诗纪事》、《辽史拾遗》、《南宋院画录》、《湖船录》、《东城杂记》、《南宋纪事诗》、《绝妙好词笺》外,还有作品集《樊榭山房集》等。 厉鹗是雍乾间著名诗人。他崛起于“清初六大家”之后,“乾隆三大家”之前,在清诗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既是狭义浙派的奠基人,又是广义浙派中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以一介寒士,主持江、浙吟社30余年。他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他为诗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放弃了应铨做官的机会。时人对他的形象作过生动的描述:“尝曳步缓行,仰天摇首,虽在衢巷,时见吟咏之意,市人望见遥避之,呼为‘诗魔’”。厉鹗始终是一个穷愁枯瘦的在野诗人,但其作品受到许多人的赞许,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杭世骏在《词科掌录》中写道:“厉太鸿为诗精深华妙,截断众流,乡前辈汤少宰西厓最所激赏。自新城、长水盛行时,海内操奇觚者,莫不乞灵于两家。太鸿独矫之以孤澹,用意既超,征材尤博,吾乡称诗于宋、元之后,未之过也。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太鸿之诗,稚威之古文,绍衣之考证,穿穴求之,近代罕有伦比。”全祖望指出:“余自束发出交天下之士,凡所谓工于语言者,盖未尝不识之,而有韵之文,莫如樊榭。”这绝非好友间的过誉之词,而是客观事实。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其诗则吐属娴雅,有修洁自喜之致,绝不染南宋江湖末派。虽才力富健尚未能与朱彝尊等抗行,而恬吟密咏,绰有余思,视国初西冷十子,则翛然远矣。”沈德潜也评价道:“樊榭征士学问淹洽,尤熟精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而诗品清高。
评分书很不错,送货速度快,赞一个!
评分无庸讳言,厉鹗的诗也有明显的缺点和不足。首先,他虽然出身贫苦,但大半生过的是“食客”式的生活,入世不深,结交有限,诗的内容不够丰富。诗集中很少有反映社会问题、民生疾苦的作品,主要是模山范水,吟风弄月,这多少带有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其次,他虽然最长于山水诗,但平生游踪不广,主要局限于江、浙,无名山大川之助,诗的格局狭小,力量薄弱,雕炼有余,雄浑不足。其三,他喜欢用生僻的典故和替代字,矜奇炫博,流于晦涩,大大影响了诗的艺术效果。袁枚就曾批评道:“吾乡诗有浙派,好用替代字,盖始于宋人,而成于厉樊榭。樊榭在扬州马秋玉家,所见说部书多,好用僻典及零碎故事。
评分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评分《中州乐府》鉴裁别,略仿苏黄硬语为。若向词家论风雅,锦袍翻是让吴儿。
评分求知上进
评分路远三湘。记幽崖冷谷,采遍瑶房。仙人练颜如洗,尚带铅霜。窈袅东风摇翠,返魂处、佳珥成行。飘零遇张硕,已堕红尘,还舞霓裳。○月中何限怨,念王孙草绿,孤负空香。冰丝初弄,清夜应诉悲凉。玉斫相思一点,算除是、连理唐昌。闲阶澹成梦,白凤梳翎,写影云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