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家永远是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的卫道士。”孙犁曾如是说。《白洋淀纪事》所收录的四十余篇短篇小说,皆是孙犁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性作品。白洋淀里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华北平原上不灭的抗日烽火,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所激发的人性之光,都在孙犁从容、凝练的叙述中惊心动魄地存在、延续、发展。他以诗歌的情怀,以散文的笔调,书写宏大革命历史的诗情画意,留下一曲战争年代纯美绝唱。该版《白洋淀纪事》,是走进孙犁文学世界、感受荷花淀派艺术魅力的*佳途径。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孙犁的首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其中久负盛名的作品。本书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苇》等四十余篇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十二岁岁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精彩书评
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昧,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茅盾
尽管中国文学百家,状若天穹星空,但是在杂色斑斑的文苑里,永远闪耀着独特梦幻之光的星座,只有孙犁一个。
——从维熙
孙犁先生对当代文学语言的不凡贡献,他那高尚、清明的文学品貌对几辈作家的直接影响,从未经过“炒作”,却定会长久不衰地渗透在我的文学生活中。
——铁凝
孙犁在中国文坛上是独特的。他的文字从年轻到晚年都会堂皇行世。他曾经影响过几代文学青年。……我更坚信,孙犁这个名字是不朽的,他留下的丰厚遗产将永存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宝库。
——贾平凹
目录
芦花荡
荷花淀
光荣
嘱咐
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
芦苇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渔民的生活
看护
正月
小胜儿
秋千
山地回忆
吴召儿
村歌
蒿儿梁
浇园
种谷的人
纪念
“藏”
碑
丈夫
老胡的事
走出以后
邢兰
家庭
齐满花
张秋阁
王香菊
香菊的母亲
曹蜜田和李素忍
“帅府”巡礼
织席记
新安游记
山里的春天
战士
投宿
女人们(三篇)
识字班
精彩书摘
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之二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白洋淀纪事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
前言/序言
《白洋淀纪事》——一部关于淀泊之畔的生命挽歌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描摹 本书并非是一部简单的游记,也不是一份地方风物的介绍,而是一幅用文字精心勾勒的、饱含深情的淀泊画卷。它以白洋淀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与故事的土地为背景,深入浅出地展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变迁。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捕捉了淀泊的呼吸,倾听了芦苇的低语,感受了泥土的温度,将那些早已融入淀泊风土人情中的质朴与坚韧,化作了跃然纸上的生命力。 故事的开端,便将读者引入了一幅宁静而又暗流涌动的画面。那是一处寻常的淀泊村落,炊烟袅袅,渔舟唱晚,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然而,在平静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是生活的不易与人性的复杂。书中对渔民们的日常劳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从捕鱼技巧的传承,到应对风浪的智慧,再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无不体现着一代代淀泊人与这片土地生死相依的关系。他们与水为伴,以鱼为生,汗水浸润着渔网,也濡养了他们的朴实与善良。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白洋淀的平静也并非永恒。本书并非只着眼于对过往的追溯,更重要的是对时代变迁下个人命运与集体命运的深刻反思。书中描绘了新旧观念的碰撞,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冲击下的摇摇欲坠。一些年轻人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改变祖辈世代相传的生活轨迹;而一些老人则固守着老一辈的规矩,对淀泊的未来忧心忡忡。这种矛盾与冲突,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物身上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书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群像。有坚韧不拔、承担家庭重担的妇女,她们是淀泊家庭的中流砥柱,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有沉默寡言、经验丰富的渔民老者,他们阅尽了淀泊的潮起潮落,目光深邃,饱含着岁月的智慧;也有充满活力、渴望闯荡的青年,他们的身上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塑造英雄式的人物,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这些普通人,通过他们琐碎而真实的日常,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弱点,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个人抉择。 例如,书中可能描绘了某位主人公,他曾经是淀泊里颇有名气的渔民,却因为时代的发展,传统捕捞方式不再适应市场需求,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困境。他或许尝试过各种改变,或许在迷茫中挣扎,但最终,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在困境中寻找一条新的出路,继续守护着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系。他的故事,是淀泊无数普通人命运的缩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个体生存的艰难与不易。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情感。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景物的神韵。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乡深沉的爱,对生命顽强力的赞美,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深的感慨。他笔下的白洋淀,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有生命、有故事、有温度的载体。每一滴水珠,每一片芦苇,都仿佛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人物的悲欢离合。 书中对白洋淀自然风光的描绘也同样精彩。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堆砌景物,而是将自然风光与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淀泊的四季变幻,芦苇荡的葱茏与枯黄,鱼儿的游弋,鸟儿的鸣唱,都成为烘托人物情感、暗示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热情似火,秋天的丰收喜悦,冬天的寂静萧瑟,都与书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产生了巧妙的呼应。 作者在叙事上,往往采用多线并行的方式,将不同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这些故事之间可能存在着联系,也可能只是彼此独立的个体,但它们共同汇聚成了白洋淀这片土地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生命的多彩与沉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着时代的脉搏。 《白洋淀纪事》并非一部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去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去思考书中人物的命运,去感悟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它揭示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生命所经历的跌宕起伏,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坚韧。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人类依然能够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关注。无论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无论生活的重担有多么沉重,书中的人物始终保持着一份淳朴的情感和对家园的依恋。他们或许会妥协,会迷茫,但他们心中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对故土的眷恋,却从未熄灭。作者通过对这些细微情感的捕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是一曲关于淀泊之畔的生命挽歌,它吟唱着生命的顽强不息,也呼唤着我们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看到了白洋淀的过去,更看到了那个时代下,普通人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它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也是一份对未来的启示,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珍视当下,并以更深沉的目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它不仅仅是关于白洋淀的故事,更是关于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寻找方向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