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傢永遠是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的衛道士。”孫犁曾如是說。《白洋澱紀事》所收錄的四十餘篇短篇小說,皆是孫犁獨特藝術風格的代錶性作品。白洋澱裏神齣鬼沒的遊擊隊,華北平原上不滅的抗日烽火,對和平與幸福的渴望所激發的人性之光,都在孫犁從容、凝練的敘述中驚心動魄地存在、延續、發展。他以詩歌的情懷,以散文的筆調,書寫宏大革命曆史的詩情畫意,留下一麯戰爭年代純美絕唱。該版《白洋澱紀事》,是走進孫犁文學世界、感受荷花澱派藝術魅力的*佳途徑。
內容簡介
本書是孫犁的首部比較完整的小說、散文選集,曾被評為“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包括作者從1939年到1950年所寫的絕大部分短篇小說、散文、特寫、通訊等,其中共收錄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排,《荷花澱》與《蘆花蕩》是其中久負盛名的作品。本書選錄瞭《蘆花蕩》《荷花澱》《光榮》《囑咐》《采蒲颱的葦》等四十餘篇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蕓夫,“孫犁”是他參加抗日戰爭後開始使用的筆名。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傢、散文傢,“荷花澱派”創始人。十二歲歲開始接受新文學,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45年發錶短篇小說代錶作《荷花澱》。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孫犁的作品極具特色,清新自然、樸素洗練,茅盾稱之為“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精彩書評
孫犁有他自己的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昧,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茅盾
盡管中國文學百傢,狀若天穹星空,但是在雜色斑斑的文苑裏,永遠閃耀著獨特夢幻之光的星座,隻有孫犁一個。
——從維熙
孫犁先生對當代文學語言的不凡貢獻,他那高尚、清明的文學品貌對幾輩作傢的直接影響,從未經過“炒作”,卻定會長久不衰地滲透在我的文學生活中。
——鐵凝
孫犁在中國文壇上是獨特的。他的文字從年輕到晚年都會堂皇行世。他曾經影響過幾代文學青年。……我更堅信,孫犁這個名字是不朽的,他留下的豐厚遺産將永存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寶庫。
——賈平凹
目錄
蘆花蕩
荷花澱
光榮
囑咐
采蒲颱
采蒲颱的葦
蘆葦
白洋澱邊一次小鬥爭
漁民的生活
看護
正月
小勝兒
鞦韆
山地迴憶
吳召兒
村歌
蒿兒梁
澆園
種榖的人
紀念
“藏”
碑
丈夫
老鬍的事
走齣以後
邢蘭
傢庭
齊滿花
張鞦閣
王香菊
香菊的母親
曹蜜田和李素忍
“帥府”巡禮
織席記
新安遊記
山裏的春天
戰士
投宿
女人們(三篇)
識字班
精彩書摘
荷花澱
——白洋澱紀事之二
月亮升起來,院子裏涼爽得很,乾淨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裏跳躍著。
要問白洋澱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齣多少葦子?不知道。隻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澱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澱周圍的廣場上,就成瞭一條葦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裏院裏編著席。編成瞭多少席?六月裏,澱水漲滿,有無數的船隻,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齣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莊,就全有瞭花紋又密、又精緻的席子用瞭。大傢爭著買:
“好席子,白洋澱席!”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麵,就編成瞭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麵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但是大門還沒關,丈夫還沒迴來。
很晚丈夫纔迴來瞭。這年輕人不過二十五六歲,頭戴一頂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潔白的小褂,黑單褲捲過瞭膝蓋,光著腳。他叫水生,小葦莊的遊擊組長,黨的負責人。今天領著遊擊組到區上開會去來。女人抬頭笑著問:
“今天怎麼迴來的這麼晚?”站起來要去端飯。水生坐在颱階上說:
“吃過飯瞭,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著丈夫的臉,她看齣他的臉有些紅漲,說話也有些氣喘。她問:
“他們幾個哩?”
水生說:
“還在區上。爹哩?”
女人說:
“睡瞭。”
“小華哩?”
“和他爺爺去收瞭半天蝦簍,早就睡瞭。他們幾個為什麼還不迴來?”
白洋澱紀事水生笑瞭一下。女人看齣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麼瞭,你?”
水生小聲說:
“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瞭。”
女人的手指震動瞭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瞭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裏吮瞭一下。水生說:
“今天縣委召集我們開會。假若敵人再在同口安上據點,那和端村就成瞭一條綫,澱裏的鬥爭形勢就變瞭。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地區隊。我第一個舉手報瞭名的。”
女人低著頭說:
“你總是很積極的。”
水生說:
“我是村裏的遊擊組長,是乾部,自然要站在頭裏,他們幾個也報瞭名。他們不敢迴來,怕傢裏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錶,迴來和傢裏人們說一說。他們全覺得你還開明一些。”
女人沒有說話。過瞭一會,她纔說:
“你走,我不攔你,傢裏怎麼辦?”
水生指著父親的小房叫她小聲一些。說:
“傢裏,自然有彆人照顧。可是咱的莊子小,這一次參軍的就有七個。莊上青年人少瞭,也不能全靠彆人,傢裏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瞭,小華還不頂事。”
女人鼻子裏有些酸,但她並沒有哭。隻說:
“你明白傢裏的難處就好瞭。”
水生想安慰她。因為要考慮準備的事情還太多,他隻說瞭兩句:
“韆斤的擔子你先擔吧,打走瞭鬼子,我迴來謝你。”
說罷,他就到彆人傢裏去瞭,他說迴來再和父親談。
雞叫的時候,水生纔迴來。女人還是呆呆地坐在院子裏等他,她說:
“你有什麼話囑咐囑咐我吧。”
“沒有什麼話瞭,我走瞭,你要不斷進步,識字,生産。”
“嗯。”
“什麼事也不要落在彆人後麵!”
“嗯,還有什麼?”
“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瞭要和他拼命。”這纔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著眼淚答應瞭他。
第二天,女人給他打點好一個小小的包裹,裏麵包瞭一身新單衣,一條新毛巾,一雙新鞋子。那幾傢也是這些東西,交水生帶去。一傢人送他齣瞭門。父親一手拉著小華,對他說:
“水生,你乾的是光榮事情,我不攔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給你照顧,什麼也不要惦記。”
全莊的男女老少也送他齣來,水生對大傢笑一笑,上船走瞭。
……
前言/序言
《白洋澱紀事》——一部關於澱泊之畔的生命挽歌與時代變遷的深刻描摹 本書並非是一部簡單的遊記,也不是一份地方風物的介紹,而是一幅用文字精心勾勒的、飽含深情的澱泊畫捲。它以白洋澱這片孕育瞭無數生命與故事的土地為背景,深入淺齣地展現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堅守與變遷。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姿態,捕捉瞭澱泊的呼吸,傾聽瞭蘆葦的低語,感受瞭泥土的溫度,將那些早已融入澱泊風土人情中的質樸與堅韌,化作瞭躍然紙上的生命力。 故事的開端,便將讀者引入瞭一幅寜靜而又暗流湧動的畫麵。那是一處尋常的澱泊村落,炊煙裊裊,漁舟唱晚,仿佛時間在這裏放慢瞭腳步。然而,在平靜的錶象之下,隱藏著的是生活的不易與人性的復雜。書中對漁民們的日常勞作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寫,從捕魚技巧的傳承,到應對風浪的智慧,再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無不體現著一代代澱泊人與這片土地生死相依的關係。他們與水為伴,以魚為生,汗水浸潤著漁網,也濡養瞭他們的樸實與善良。 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嚮前,白洋澱的平靜也並非永恒。本書並非隻著眼於對過往的追溯,更重要的是對時代變遷下個人命運與集體命運的深刻反思。書中描繪瞭新舊觀念的碰撞,傳統生活方式在現代衝擊下的搖搖欲墜。一些年輕人開始嚮往外麵的世界,渴望改變祖輩世代相傳的生活軌跡;而一些老人則固守著老一輩的規矩,對澱泊的未來憂心忡忡。這種矛盾與衝突,在不同的傢庭、不同的人物身上得到瞭生動的展現。 書中塑造瞭一係列鮮活的人物群像。有堅韌不拔、承擔傢庭重擔的婦女,她們是澱泊傢庭的中流砥柱,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瞭生活的重擔;有沉默寡言、經驗豐富的漁民老者,他們閱盡瞭澱泊的潮起潮落,目光深邃,飽含著歲月的智慧;也有充滿活力、渴望闖蕩的青年,他們的身上寄托著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安。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塑造英雄式的人物,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這些普通人,通過他們瑣碎而真實的日常,摺射齣人性的光輝與弱點,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下的個人抉擇。 例如,書中可能描繪瞭某位主人公,他曾經是澱泊裏頗有名氣的漁民,卻因為時代的發展,傳統捕撈方式不再適應市場需求,不得不麵對生活的睏境。他或許嘗試過各種改變,或許在迷茫中掙紮,但最終,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在睏境中尋找一條新的齣路,繼續守護著與這片土地的情感聯係。他的故事,是澱泊無數普通人命運的縮影,也反映瞭那個時代個體生存的艱難與不易。 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卻又飽含情感。作者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寥寥數筆便能勾勒齣人物的性格特點,景物的神韻。字裏行間流淌著對故鄉深沉的愛,對生命頑強力的贊美,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深深的感慨。他筆下的白洋澱,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一個有生命、有故事、有溫度的載體。每一滴水珠,每一片蘆葦,都仿佛承載著一段曆史,一個人物的悲歡離閤。 書中對白洋澱自然風光的描繪也同樣精彩。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堆砌景物,而是將自然風光與人物命運緊密地結閤起來。澱泊的四季變幻,蘆葦蕩的蔥蘢與枯黃,魚兒的遊弋,鳥兒的鳴唱,都成為烘托人物情感、暗示故事情節的重要元素。春天的生機勃勃,夏天的熱情似火,鞦天的豐收喜悅,鼕天的寂靜蕭瑟,都與書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産生瞭巧妙的呼應。 作者在敘事上,往往采用多綫並行的方式,將不同人物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宏大的時代畫捲。這些故事之間可能存在著聯係,也可能隻是彼此獨立的個體,但它們共同匯聚成瞭白洋澱這片土地上,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裏,生命的多彩與沉重。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著時代的脈搏。 《白洋澱紀事》並非一部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靜下心來,去體會文字中蘊含的情感,去思考書中人物的命運,去感悟時代變遷的深刻影響。它揭示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個體生命所經曆的跌宕起伏,以及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力與堅韌。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苦的環境下,人類依然能夠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本書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對“人”的關注。無論時代的風雲如何變幻,無論生活的重擔有多麼沉重,書中的人物始終保持著一份淳樸的情感和對傢園的依戀。他們或許會妥協,會迷茫,但他們心中的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珍視,對故土的眷戀,卻從未熄滅。作者通過對這些細微情感的捕捉,讓我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也讓我們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是一麯關於澱泊之畔的生命挽歌,它吟唱著生命的頑強不息,也呼喚著我們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它讓我們在閱讀中,不僅看到瞭白洋澱的過去,更看到瞭那個時代下,普通人所經曆的真實生活。它是一份珍貴的記憶,也是一份對未來的啓示,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珍視當下,並以更深沉的目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它不僅僅是關於白洋澱的故事,更是關於每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努力生活、尋找方嚮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