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 [Software Testing: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 [Software Testing: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Ali Mili,Fairouz Tchier 著,顔炯 譯
圖書標籤:
  • 軟件測試
  • 測試方法
  • 測試技術
  • 質量保證
  • 軟件工程
  • 測試實踐
  • 黑盒測試
  • 白盒測試
  • 自動化測試
  • 測試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414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3515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Software Testing: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397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計算機相關人士

  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

  軟件測試入門指南

  Amazo* 5星暢銷書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瞭軟件測試麵臨的主要問題,軟件測試概念、原則和演化過程,涵蓋瞭軟件質量工程和測試概念、測試數據生成、測試部署、測試輸齣分析,以及軟件測試管理。

  本書特色

  ◆ 本書沒有將軟件測試當作一項孤立的技術,而是將其視為完整的軟件驗證和確認原則的組成部分。

  ◆ 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建議在同一個數學模型基礎上開展程序測試和程序正確性驗證工作,從而能夠協調應用兩種技術。

  ◆ 定義瞭軟件缺陷概念和相對正確性概念,指齣相對正確性是如何描述單調缺陷去除的。

  ◆ 將軟件測試活動描述為一種麵嚮目標的活動,研究瞭如何根據選擇的測試目標指導測試活動。

  ◆ 涵蓋瞭軟件測試生命周期全過程,包括測試數據生成、測試預言設計、測試驅動設計,以及測試輸齣分析。

  對軟件質量和軟件工程專業學生而言,《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一書是非常有用的,因為本書為學生提供瞭職業生涯的基礎知識,而且這些基礎知識在各種原則不斷演化的條件下也不會過時。


內頁插圖

目錄

第Ⅰ部分 軟件測試介紹

第1章 軟件工程:一種與眾不同的原則 3

1.1 年輕而動蕩的原則 3

1.2 壓力下的行業 6

1.3 規模龐大的復雜産品 7

1.4 昂貴的産品 10

1.5 缺乏重用實踐 12

1.6 容易齣錯的設計 13

1.7 矛盾的經濟學 14

1.7.1 勞動力密集的産業 15

1.7.2 缺少自動化 15

1.7.3 質量控製手段有限 16

1.7.4 不平衡的生命周期成本 16

1.7.5 不平衡的維護成本 17

1.8 本章小結 19

1.9 參考書目注釋 19

第2章 軟件質量屬性 21

2.1 功能屬性 22

2.1.1 布爾屬性 22

2.1.2 統計屬性 23

2.2 操作屬性 25

2.3 可用性屬性 27

2.4 業務屬性 28

2.5 結構屬性 30

2.6 本章小結 32

2.7 練習 32

2.8 參考書目注釋 33

第3章 軟件測試生命周期 35

3.1 軟件工程生命周期 35

3.2 軟件測試生命周期 41

3.3 軟件測試的V模型 48

3.4 本章小結 51

3.5 參考書目注釋 51

第Ⅱ部分 軟件測試基礎

第4章 軟件規約 55

4.1 堅實可靠規約的原則 57

4.2 關係數學 58

4.2.1 集閤與關係 58

4.2.2 關係操作 59

4.2.3 關係的屬性 61

4.3 簡單的輸入輸齣程序 63

4.3.1 錶達規約 63

4.3.2 對規約排序 67

4.3.3 規約生成 69

4.3.4 規約確認 75

4.4 可靠性和安全性 83

4.5 基於狀態的係統 86

4.5.1 關係模型 86

4.5.2 公理錶達 89

4.5.3 規約確認 98

4.6 本章小結 101

4.7 練習 101

4.8 問題 106

4.9 參考書目注釋 109

第5章 程序正確性和驗證 111

5.1 正確性的定義 113

5.2 正確性:命題 117

5.2.1 正確性和精化 118

5.2.2 集閤論的特徵 120

5.2.3 解釋 121

5.3 驗證 124

5.3.1 公式樣例 126

5.3.2 推理係統 128

5.3.3 用於解釋的示例 133

5.4 本章小結 138

5.5 練習 139

5.6 問題 141

5.7 參考書目注釋 141


第6章 失效、錯誤和缺陷 143

6.1 失效、錯誤和缺陷 143

6.2 缺陷和相對正確性 146

6.2.1 缺陷,一個含糊的概念 146

6.2.2 相對正確性 148

6.3 視情況而定的缺陷和確定性缺陷 151

6.3.1 視情況而定的缺陷 151

6.3.2 單調的缺陷去除 155

6.3.3 一個單調缺陷去除的框架 161

6.3.4 確定性缺陷 162

6.4 缺陷管理 164

6.4.1 多道防綫 164

6.4.2 混閤確認 166

6.5 本章小結 171

6.6 練習 172

6.7 問題 174

6.8 參考書目注釋 174

第7章 軟件測試分類 175

7.1 聯閤測試存在的問題 175

7.2 分類方案 176

7.2.1 主要屬性 178

7.2.2 次要屬性 183

7.3 測試分類 190

7.3.1 單元級測試 190

7.3.2 係統級測試 192

7.4 練習 194

7.5 參考書目注釋 195

第Ⅲ部分 測試數據生成

第8章 測試生成概念 199

8.1 測試生成和目標屬性 199

8.2 測試輸齣 203

8.3 測試生成需求 206

8.4 測試生成準則 211

8.5 基於經驗的充分性評價 216

8.6 本章小結 222

8.7 練習 223

8.8 參考書目注釋 225

8.9 附錄:變異程序 226

第9章 功能準則 229

9.1 域劃分 229

9.2 使用錶格錶達式生成測試數據 237

9.3 基於狀態的係統的測試生成 244

9.4 隨機測試數據生成 255

9.5 將測試數據選擇比喻為一次旅行 260

9.6 本章小結 263

9.7 練習 264

9.8 參考書目注釋 267

第10章 結構化準則 269

10.1 路徑和路徑條件 270

10.1.1 執行路徑 270

10.1.2 路徑函數 273

10.1.3 路徑條件 279

10.2 控製流覆蓋 281

10.2.1 語句覆蓋 281

10.2.2 分支覆蓋 284

10.2.3 條件覆蓋 286

10.2.4 路徑覆蓋 289

10.3 數據流覆蓋 296

10.3.1 定義和使用 296

10.3.2 測試生成準則 300

10.3.3 測試準則的層次結構 304

10.4 基於缺陷的測試生成 305

10.4.1 感知缺陷 306

10.4.2 為感知缺陷選擇輸入數據 311

10.4.3 針對錯誤傳播選擇輸入數據 313

10.5 本章小結 314

10.6 練習 315

10.7 參考書目注釋 319

第Ⅳ部分 測試部署與分析

第11章 測試預言設計 323

11.1 測試預言設計的睏境 323

11.2 從規約到預言 327

11.3 基於狀態的軟件産品的測試預言 332

11.3.1 從公理到測試預言 333

11.3.2 從規則到預言 335

11.4 本章小結 342

11.5 練習 343

第12章 測試驅動設計 347

12.1 選擇一種規約 347

12.2 選擇一種過程 350

12.3 選擇一種規約模型 352

12.3.1 隨機測試生成 353

12.3.2 預先生成的測試數據 360

12.3.3 缺陷和缺陷檢測 365

12.4 使用符號執行進行測試 370

12.5 本章小結 376

12.6 練習 376

12.7 參考書目注釋 383

第13章 分析測試輸齣 385

13.1 邏輯解釋 386

13.1.1 具體測試 386

13.1.2 符號測試 388

13.1.3 具體-符號測試 389

13.2 隨機解釋:缺陷密度 391

13.3 隨機解釋:失效概率 395

13.3.1 缺陷與缺陷並不相同 395

13.3.2 定義/量化可靠性 398

13.3.3 軟件可靠性建模 400

13.3.4 認證測試 405

13.3.5 可靠性估計和可靠性增長 406

13.3.6 可靠性標準 411

13.3.7 作為經濟函數的可靠性 412

13.4 本章小結 422

13.5 練習 423

13.6 問題 425

13.7 參考書目注釋 426

第Ⅴ部分 軟件測試管理

第14章 軟件測試的度量 429

14.1 缺陷傾嚮性 431

14.1.1 圈復雜度 431

14.1.2 規模 433

14.2 缺陷可檢測性 434

14.3 錯誤可檢測性 439

14.4 錯誤可掩蓋性 442

14.5 避免失效 445

14.6 容錯 447

14.7 解釋示例 449

14.7.1 圈復雜度 450

14.7.2 規模 450

14.7.3 狀態冗餘 450

14.7.4 函數冗餘 451

14.7.5 非內射性 452

14.7.6 不確定性 452

14.7.7 小結 453

14.8 本章小結 454

14.9 練習 455

14.10 參考書目注釋 456

第15章 軟件測試工具 457

15.1 分類方案 457

15.2 腳本工具 459

15.2.1 CppTest 459

15.2.2 SilkTest 460

15.3 錄製-迴放工具 462

15.3.1 TestComplete 462

15.3.2 Selenium IDE 463

15.4 性能測試工具 465

15.4.1 LoadRunner 465

15.4.2 Grinder 466

15.4.3 QF-Test 467

15.4.4 Appvance PerformanceCloud 468

15.4.5 JMeter 469

15.5 預言設計工具 471

15.5.1 JUnit 471

15.5.2 TestNG 472

15.6 異常檢測 473

15.6.1 Rational Purify 473

15.6.2 Astree 474

15.7 協同工具 475

15.8 本章小結 476

第16章 測試産品綫 477

16.1 PLE:流水綫重用模型 477

16.2 測試問題 482

16.3 測試方法 485

16.4 解釋 486

16.4.1 領域分析 486

16.4.2 領域建模 490

16.4.3 參考架構 494

16.4.4 領域實現 496

16.4.5 在領域工程階段進行測試 503

16.4.6 在應用程序工程階段進行測試 508

16.5 本章小結 511

16.6 練習 512

16.7 問題 513

16.8 引用的參考書目 513

參考文獻 515


前言/序言

  前 言

  軟件工程是唯一一種産品測試成為主要技術,同時産品測試還得到瞭開發機構關注,並成為一項具有重要成本因素的工程原則。這種現狀的産生來源於以下幾點原因:

  ● 軟件測試獲得瞭極大關注的首要原因是軟件産品的規模和復雜性,其導緻軟件産品設計成為一種高風險且容易齣錯的工作。

  ● 第二個原因是軟件産品缺少一種標準開發過程,這就意味著産品質量無法通過過程控製進行保障,因此隻能通過産品控製來保證産品質量。

  ● 第三個原因是缺少能夠通過靜態産品分析來保證産品質量並能適應産品規模變化的實用方法,因此隻能通過動態方法來保證産品質量。

  ● 其他原因還包括:缺少一種通用的重用規則,缺少適用於不同産品規模且能夠保證産品正確性的開發方法,以及在産品開發、維護、演化過程中無處不在的規約變更,等等。

  本書的主題是研究軟件測試;與當前其他同一主題的眾多書籍相比,本書在以下幾個方麵具有突齣的特點:

  ● 將軟件測試視為軟件質量保障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將軟件測試作為軟件質量保障總體策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軟件質量保障總體策略還包含瞭多項其他技術。邊際效用遞減規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支持使用多種不同的互補性技術,而且需要將不同技術應用於能夠得到最大投入迴報的場閤。這樣,軟件測試纔能在一個包含瞭其他方法、更為廣泛的語境下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孤立的技術集進行研究。

  ● 將軟件測試視為靜態分析的一種補充技術。在軟件工程發展早期,針對有效性、可伸縮性、易用性等方麵內容,人們對軟件測試和靜態程序分析的優勢進行瞭豐富多彩的討論。我們的立場是:某種技術在某些場閤下能夠發揮最大的效能,而在其他場閤下可能就沒有那麼有效瞭;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當我們感覺某種技術很難應用的時候,實際上往往不是因為技術本身存在問題,而是因為基於錯誤的規約類型使用瞭這項技術。為瞭保證産品正確性,不應該執著於選擇某一種規約。實際上,我們應該將一種復雜的規約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然後將不同的組成部分映射到最為閤適的技術。本書的第6章討論瞭這個問題。

  ● 將軟件測試視為一個係統化的逐步完成的過程。早期的軟件測試被視為一種證明程序缺陷存在的方法,而不是一種證明程序缺陷不存在的方法。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恰當的,因為測試可以用於多種目的,這一點我們將在第7章討論。無論這種看法是否閤適,它都帶來瞭兩種後果:第一,人們認為軟件測試的唯一目的是暴露缺陷、診斷程序和去除缺陷;第二,結果是,人們認為測試僅僅是生成測試數據的過程,特彆是生成那些能夠最大可能地暴露程序缺陷的測試數據。與這些看法不同的是,我們認為測試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包括識彆與分析測試目標、測試數據生成、測試預言設計、測試驅動程序設計、測試部署、測試輸齣分析。我們將用不同的章節分彆講解這些內容。

  ● 將軟件測試視為一個形式化或可形式化的過程。對被測試的軟件産品或軟件産品規約而言,測試所需的分析工作量比較小,因此測試往往被視為一項可以隨意執行的工作,並且無須考慮形式化問題。但是,我們卻認為測試應該與靜態程序分析一樣嚴格。為有效地進行測試,測試人員必須具備軟件規約、程序正確性、相對正確性(relative correctness)、缺陷的含義、缺陷去除等知識。這些內容將在第6章詳細討論。

  ● 將軟件測試視為一個麵嚮目標的活動。我們認為,軟件測試不僅是查找和去除缺陷,還可能具有更廣泛的目標,包括諸如估計缺陷密度、估計可靠性、可靠性認證(certification)等。這些內容將在第7章詳細討論。

  本書的內容來自軟件測試及質量保障課程的講義,因此主要用於課堂使用。當然,本書也可以滿足軟件工程師的實際工作需要和軟件工程研究人員的研究需求。本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每個部分包括瞭3~4章內容,全書共計16章。

  ● 第Ⅰ部分在軟件工程的語境下比較寬泛地介紹軟件測試,並且將探討軟件測試希望達到或確定的質量目標,還會探討軟件測試的生命周期。

  ● 第Ⅱ部分介紹軟件測試的數學基礎,包括軟件規約、程序正確性和程序驗證、軟件可依賴性概念以及軟件測試分類學。一般的軟件測試書籍很少像本書這樣討論規約、驗證、可依賴性等內容。本書這樣做是基於以下原因:

  首先,我們相信,在沒有深入理解軟件規約的前提下,是不可能研究軟件測試的,因為軟件規約規定瞭被測試程序的功能屬性,而這些功能屬性也是測試預言設計的基礎。

  其次,當我們在産品認證(product certification)或者驗收測試(acceptance testing)的語境下執行程序測試時,最受關注的是被測試的程序是否正確,而我們必須理解“正確”到底是指什麼。

  第三,如果打算協同使用動態程序測試和靜態程序分析,並且希望獲得比單獨用一種方法更為全麵的結論,那麼就必須在同一個數學模型下使用這些方法。

  第四,從一個程序中去除缺陷的行為是測試的核心任務,這個行為隻能通過定義相對正確性(relative correctness)的屬性來建立模型。相對正確性是指當程序中的缺陷被去除後,程序將更正確。因此,相對正確性隻能在理解瞭(絕對)正確性屬性的前提下進行定義。

  軟件測試技術分類學是指將軟件測試技術根據一組準則進行分類,特彆是軟件測試的目的:在指導軟件測試的過程中,識彆不同的軟件測試目的是很重要的,不同的軟件測試目的將影響測試生命周期的全部階段,包括測試數據生成、測試預言設計,乃至測試部署和測試輸齣分析。

  ● 第Ⅲ部分研究軟件測試過程中最為吸引研究人員和測試人員的步驟,這個步驟常常被視為軟件測試過程中唯一有意義的工作:測試數據生成。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將簡要討論測試數據生成的一些通用概念,然後研究測試數據生成的兩種通用準則,也就是功能準則(第9章)和結構化準則(第10章)。我們在討論測試數據生成時,不僅要考慮能夠直接從初始狀態映射到終止狀態的簡單程序,還要考慮與狀態曆史相關的程序,也就是輸齣依賴於輸入曆史的程序。

  ● 第Ⅳ部分討論軟件測試生命周期中除瞭測試數據生成之外的其他階段,包括測試預言設計、測試驅動程序設計、測試輸齣分析。測試預言(第11章)是從目標規約導齣的,而目標規約是根據正確性的定義來定義的,並且取決於我們研究的是與狀態無關的簡單程序,還是存在內部狀態的程序。測試驅動程序設計(第12章)取決於測試數據是脫機生成的,還是來自一個現有的介質,或者測試數據是根據某些概率法則而隨機生成的。測試輸齣分析(第13章)則依賴於測試目的,分析內容可以是可靠性估計、可靠性驗證、缺陷密度估計、以及産品驗收等。

  ● 第Ⅴ部分探討軟件測試管理方麵的內容,包括軟件度量(第14章)、軟件測試工具(第15章),以及軟件産品綫測試(第16章)。

  在編輯本書內容材料的過程中,我們集中關注針對軟件測試的重要方麵的分析和建模,而不僅是研究和綜述最新的軟件測試研究內容,主要原因如下:

  ● 本書主要是麵嚮教學的,而非一部研究專著。

  ● 在軟件測試這一類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中,學生最好要掌握那些將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都能夠發揮作用的基礎概念,而不應該過分關注最新的技術。這是因為,從較長的時期看來,最新的技術總會過時。

  針對應該為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提供操作技能還是應該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使他們在未來工作中具備適應能力的問題,在學術上存在著長期的爭論。我們決定采取第二種策略。

  緻謝

  我們在此嚮已經去世的Lawrence Bernstein教授緻以特彆的謝意,他邀請我們將本書納入瞭他編纂的係列叢書,這套係列叢書十分齣色。

  感謝學生對我們的不斷支持,在我們多個學期不斷精化和優化講義內容的過程中,他們對我們給予瞭極大的包容。我們還要感謝Slim Frikha,這是一位來自法國巴黎理工學院(ParisTech)的實習生,他認真審查和評估瞭本書第15章實用的軟件測試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本書能夠齣版還需要感謝卡塔爾國傢研究基金(Qatar National Research Fund)的資助,資助編號為NPRP 04-1109-1-174。本書作者對本書的內容負完全責任,其中的內容不代錶QNRF的官方觀點。

  Fairouz Tchier

  Ali Mili



《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 引言 在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軟件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智能手機上的應用,到支撐大型企業運營的復雜係統,再到國傢基礎設施的關鍵控製程序。然而,軟件並非完美無瑕。由於其內在的復雜性、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人為失誤以及不斷變化的需求,軟件中常常隱藏著缺陷。這些缺陷,如果未能在交付給用戶之前被發現和修復,可能會導緻程序崩潰、數據丟失、安全漏洞,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身傷害。因此,軟件測試作為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一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深入的軟件測試知識體係。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測試方法的羅列,而是著力於揭示軟件測試的底層邏輯、核心原理以及在真實項目中的落地應用。我們相信,理解“為什麼”比單純掌握“怎麼做”更為重要,隻有深刻理解瞭測試的本質,纔能在麵對各種復雜場景時,做齣更明智、更有效的測試決策。 本書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圍繞軟件測試的核心理念和實際操作展開,結構清晰,循序漸進。我們將從軟件測試的基礎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高級的測試技術和策略,並結閤大量的實踐案例,幫助讀者構建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戰經驗。 第一部分:軟件測試的基礎——理解測試的本質與價值 在本部分,我們將首先闡述軟件測試的定義、目的以及它在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中的地位。我們將深入探討為什麼需要進行軟件測試,以及測試能夠為項目帶來哪些切實的價值。這包括但不限於: 缺陷預防與檢測: 測試是識彆和修復軟件缺陷的最有效手段。早期發現缺陷,其修復成本遠低於後期。 質量保證: 測試是確保軟件産品符閤預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質量標準的核心環節。 風險規避: 通過測試,可以有效識彆和降低軟件發布後可能帶來的風險,如係統故障、數據泄露、用戶不滿等。 用戶滿意度提升: 高質量的軟件産品能夠顯著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從而增強品牌信譽和市場競爭力。 成本效益: 盡管測試需要投入資源,但其帶來的長期效益——減少返工、降低維護成本、避免潛在損失——遠超其成本。 我們還將詳細介紹軟件測試的基本原則,例如“盡早測試,持續測試”(Test early, test often)、“缺陷證明瞭缺陷的存在,而非缺乏缺陷”(Defects show the presence of defects, not their absence)、“測試是上下文相關的”(Testing is context-dependent)等。理解這些原則,將有助於我們建立正確的測試觀,避免常見的測試誤區。 第二部分:測試的理論基石——需求、設計與度量 軟件測試並非孤立存在,它與軟件開發的其他環節緊密相連。本部分將聚焦於測試與軟件生命周期中關鍵輸入——需求和設計——之間的關係。 需求分析與測試: 我們將探討如何從需求文檔中提煉齣可測試點,識彆需求中的模糊性、不一緻性和遺漏之處。本書將介紹多種需求評審技術,以及如何將需求轉化為有效的測試用例。 測試設計技術: 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將係統地介紹各種經典的測試設計技術,幫助讀者掌握如何高效地設計測試用例,以覆蓋盡可能多的場景和潛在缺陷。這包括: 黑盒測試技術: 等價類劃分(Equivalence Partitioning): 基於輸入數據的相似性,將輸入域劃分為若乾等價類,每個等價類中選擇一個代錶性數據進行測試,可以有效減少測試用例數量,同時保證測試的有效性。 邊界值分析(Boundary Value Analysis): 缺陷常常齣現在輸入的邊界上,因此對邊界值進行測試至關重要。我們將講解如何識彆和應用邊界值。 決策錶測試(Decision Table Testing): 適用於復雜的業務規則和條件組閤,能夠清晰地錶示各種輸入條件與輸齣結果之間的映射關係。 狀態轉換測試(State Transition Testing): 適用於具有狀態概念的係統,如狀態機模型,能夠有效地測試係統在不同狀態之間的轉換邏輯。 因果圖(Cause-Effect Graph): 一種係統性的測試設計方法,用於識彆輸入條件(因)和係統行為(果)之間的關係,並生成測試用例。 錯誤猜測(Error Guessing): 基於測試人員的經驗和對常見缺陷模式的理解,推測可能存在的缺陷。 白盒測試技術: 語句覆蓋(Statement Coverage): 確保程序中的每一條語句都至少被執行一次。 判定覆蓋(Decision Coverage)/分支覆蓋(Branch Coverage): 確保程序中的每一個判定(如if語句、while循環)的真假分支都至少被執行一次。 條件覆蓋(Condition Coverage): 確保判定中每一個簡單條件都取過真值和假值。 多條件覆蓋(Multiple Condition Coverage): 確保判定中所有可能的條件組閤都被測試。 路徑覆蓋(Path Coverage): 確保程序中的所有可能執行路徑都被測試,這是最嚴格但通常不可行的覆蓋準則。 測試度量與評估: 如何量化測試的進度和質量?我們將介紹各種重要的測試度量指標,如測試用例執行率、缺陷密度、缺陷發現率、缺陷修復率等,並講解如何利用這些度量來評估測試活動的有效性,為項目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第三部分:不同層次的測試——從單元到係統 軟件測試並非一蹴而就,它通常在不同的層次上進行,以確保整個軟件係統的質量。本部分將詳細闡述各種不同層次的測試活動。 單元測試(Unit Testing): 針對軟件的最小可測試單元(如函數、方法、類)進行的測試。我們將探討單元測試的目標、方法、框架(如JUnit, NUnit, Pytest等)的應用,以及如何編寫有效的單元測試用例,強調單元測試在早期發現問題和支持重構的重要性。 集成測試(Integration Testing): 在單元測試通過後,將各個模塊組閤起來進行測試,以驗證它們之間的接口和交互是否正常。我們將講解不同的集成策略(如大爆炸集成、自頂嚮下、自底嚮上、三明治集成),以及如何設計和執行集成測試。 係統測試(System Testing): 對整個集成的軟件係統進行的全麵測試,驗證係統是否滿足所有規定的需求。這包括功能性測試、非功能性測試(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兼容性等)。我們將深入探討係統測試的各個方麵,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係統測試計劃。 驗收測試(Acceptance Testing): 由最終用戶或業務代錶進行的測試,以確認係統是否能夠滿足其業務需求和期望。我們將講解用戶驗收測試(UAT)和業務驗收測試(BAT)的區彆與聯係,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驗收測試。 第四部分:走嚮深入——非功能性測試與高級主題 除瞭確保軟件功能正確外,其性能、安全性、可用性等非功能性方麵同樣至關重要。本部分將聚焦於這些關鍵領域。 性能測試(Performance Testing): 評估軟件在不同負載下的響應時間、吞吐量、資源利用率等指標。我們將介紹性能測試的類型(負載測試、壓力測試、容量測試、穩定性測試),以及常用的性能測試工具和方法。 安全性測試(Security Testing): 識彆軟件中的安全漏洞,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數據泄露和惡意攻擊。我們將探討常見的安全漏洞類型(如SQL注入、XSS攻擊、CSRF攻擊),以及相關的測試方法和工具。 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 評估軟件易於學習、易於使用、易於理解的程度,以及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滿意度。我們將介紹可用性測試的設計原則和執行方法。 兼容性測試(Compatibility Testing): 驗證軟件在不同的操作係統、瀏覽器、硬件配置、設備上是否能夠正常運行。 迴歸測試(Regression Testing): 在對軟件進行修改(如修復缺陷、添加新功能)後,重新執行原有測試用例,以確保修改沒有引入新的缺陷,也沒有破壞原有功能。我們將討論迴歸測試策略和自動化在迴歸測試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軟件測試的實踐之道——工具、流程與管理 理論結閤實踐,纔能真正掌握軟件測試的精髓。《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的最後部分,將把重點放在軟件測試的實際操作層麵。 測試自動化(Test Automation): 自動化測試是提高測試效率、縮短測試周期、提升測試覆蓋率的關鍵。我們將探討自動化測試的優勢、劣勢,自動化測試的策略,以及如何選擇和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如Selenium, Appium, JMeter等)。我們將從自動化測試框架的設計、腳本編寫、維護等方麵進行深入講解。 測試管理(Test Management): 有效的測試管理是保證測試活動有序進行的基礎。我們將介紹測試計劃的製定、測試用例的管理、缺陷跟蹤的管理,以及常用的測試管理工具(如JIRA, TestRail, ALM等)的應用。 敏捷測試(Agile Testing): 在敏捷開發模式下,測試的角色和方法發生瞭顯著變化。我們將探討敏捷測試的原則、實踐(如測試驅動開發 TDD、行為驅動開發 BDD),以及測試團隊在敏捷項目中的協作模式。 DevOps與測試: 隨著DevOps理念的普及,測試與開發、運維的界限變得模糊。我們將探討持續集成(CI)、持續交付(CD)如何影響軟件測試,以及如何構建自動化的CI/CD流水綫,將測試融入到整個軟件交付流程中。 結論 《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一書,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軟件測試知識體係。我們不僅涵蓋瞭軟件測試的理論基礎、各種測試技術和不同層次的測試活動,更著重於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際的軟件開發項目中。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 深刻理解軟件測試的本質、價值和原則。 熟練掌握多種測試設計技術,能夠高效地編寫高質量的測試用例。 瞭解並掌握單元測試、集成測試、係統測試、驗收測試等不同層次的測試方法。 掌握性能測試、安全性測試、可用性測試等非功能性測試的關鍵技術。 理解迴歸測試的重要性,並掌握有效的迴歸測試策略。 掌握測試自動化、測試管理、敏捷測試以及DevOps理念下的測試實踐。 本書的目標是培養齣具備紮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軟件測試工程師,他們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復雜問題,為軟件産品的質量保駕護航。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內容的深入學習和實踐,讀者一定能夠在軟件測試領域取得長足的進步。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在測試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來說,《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和鞏固基礎知識的絕佳機會。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技術棧和工具的培訓資料,但真正能觸及“概念與實踐”核心的書籍卻不多。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沒有過分強調某個特定工具的使用,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測試理念的形成和原則的遵循上。書中對測試設計的原則,如“測試應該具有可預測性”、“避免重復測試”等,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反思瞭自己以往的一些測試習慣,並從中找到瞭可以優化和改進的空間。尤其是在風險分析和測試策略製定方麵,作者提齣的方法論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我從中學習到瞭如何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閤理地分配測試資源,確定優先級,從而最大化測試效果。書中關於不同測試類型(如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安全測試)的區分和應用場景的闡述,也讓我對測試的廣度和深度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告訴“怎麼做”,更是強調瞭“為什麼這麼做”,這種追根溯源的講解方式,對於提升測試人員的思維深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在實踐中不斷對照學習的寶貴書籍。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麵上關於測試的書籍太多瞭,很多都流於錶麵,或者過於側重技術細節而忽略瞭根本。但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卻遠超預期。它並沒有用大量的篇幅去堆砌各種技術名詞,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為我們構建瞭一個關於軟件測試的完整知識體係。書中對測試度量和報告的講解,讓我意識到,測試的結果不僅僅是“通過”或“失敗”,更需要用數據來量化和呈現,以便管理者能夠更清晰地瞭解項目的健康狀況。它教會我如何有效地溝通測試發現,如何用清晰的數據和邏輯來支撐我的觀點,這對於我們在團隊中爭取資源和影響力至關重要。書中對自動化測試的討論,也讓我對未來的測試趨勢有瞭更深的認識,但它並沒有將自動化視為萬能藥,而是強調瞭自動化測試的適用場景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將自動化測試與手動測試有機地結閤起來。這種理性而又富有前瞻性的分析,讓我在麵對快速發展的技術浪潮時,能夠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靜。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實踐指南,它讓我從一個單純的執行者,逐漸成長為一個有策略、有遠見的測試專業人士。

評分

作為一名在産品研發一綫工作多年的資深工程師,我深知軟件質量對於産品成功的重要性。在接觸《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這本書之前,我對測試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發現bug”的層麵。然而,這本書卻將我的認知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作者以其深厚的行業經驗,闡述瞭測試在整個軟件生命周期中的戰略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前期的規劃和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後期齣現的缺陷。書中對測試過程的標準化和優化,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解決方案。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等非功能性需求的關注,這在很多技術書籍中往往會被忽略。它讓我明白,好的測試不僅僅是驗證功能是否正常,更要確保軟件在未來的迭代中,能夠易於維護和擴展,從而降低長期成本。書中關於度量和改進的章節,更是為我提供瞭一個持續優化的框架,讓我能夠定期評估測試過程的有效性,並根據反饋進行調整。這種“持續改進”的理念,貫穿瞭整本書,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測試”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高質量軟件”的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維度。

評分

作為一名初涉軟件測試領域的新手,我懷揣著滿腔的熱情和一絲絲的忐忑,翻開瞭《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是它那直觀的書名,似乎預示著它將為我鋪就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翻開第一頁,我便被書中嚴謹而又不失條理的邏輯所摺服。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枯燥的技術術語,而是從軟件開發生命周期的角度切入,讓我明白測試並非是開發的“附屬品”,而是貫穿始終、不可或缺的一環。書中對不同測試級彆的闡述,如單元測試、集成測試、係統測試以及驗收測試,都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圖示,讓我對它們之間的聯係和側重點有瞭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講解單元測試時,作者不僅強調瞭其重要性,還細緻地介紹瞭如何編寫有效的單元測試用例,以及在實際開發中,開發者和測試人員如何協同完成這項工作。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的學習門檻,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核心概念。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許多“軟技能”的重要性,例如溝通能力、團隊協作以及對細節的敏銳度,這些看似與技術無關的要素,實則在軟件測試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我迷茫時給予指導,在我睏惑時點亮明燈,讓我對軟件測試這個行業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

我是一名對軟件測試充滿好奇心的學生,一直以來都對這個行業抱有濃厚的興趣。《軟件測試:概念與實踐》這本書,簡直是我求知路上的“及時雨”。它以一種極其友好的方式,將復雜深奧的測試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書中關於缺陷管理和生命周期的描述,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bug”是如何産生、如何被發現、如何被跟蹤和最終如何被修復的完整過程。作者列舉的各種缺陷案例,生動形象,讓我能輕易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聯係起來。書中對不同測試工具的介紹,雖然不是重點,但卻為我打開瞭探索新領域的大門,讓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工具可以輔助我們進行更高效、更全麵的測試。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不僅關注瞭“發現問題”,還強調瞭“預防問題”。對測試用例設計的各種技巧,如等價類劃分、邊界值分析等,都進行瞭詳細的講解和舉例,讓我明白瞭如何編寫齣更具代錶性、更有效的測試用例,從而在早期就盡可能地發現潛在的問題。這本書讓我覺得,軟件測試不僅僅是“找茬”,而是一門需要嚴謹邏輯、細緻觀察和創新思維的藝術。它為我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動力。

評分

質量好

評分

書比較小,厚,內容還沒細看

評分

質量好

評分

還沒看

評分

質量好

評分

質量好

評分

還沒看

評分

還沒看

評分

質量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