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成為大學教師是一場的“魯莽的賭博”嗎?
大學教師工作,在國際學術界是一個熱門關心的議題。但大學教師工作酸甜苦辣的豐富個體體驗以及這些體驗所揭示的高等教育全球發展及製度變革等諸層麵的張力,卻鮮有全麵深入的探究。本書不僅對全新的理論發展進行瞭清晰的梳理與澄清,更在一個獨特的情境脈絡中運用、發展,並予以豐富。大量的一手資料,反映齣其研究結論與觀點的紮實且真實可信,展現齣強烈的地域性與時代特徵。輔以中國的實證數據與國際高等教育理論的對話,為未來此領域的研究打開瞭諸多可能。 內容簡介
成為學者,也許是大學教師重要的職業期待。然而,隨著高等教育製度的變革,特彆是聘任製度、科研資助製度的變化,使成為學者之路增添瞭更多未知和不確定性。在這一背景下,“青椒”、“工蜂”等關於大學教師的熱詞不斷湧現,在諸多戲謔、調侃和自嘲中,這些隱喻及對這些話語的再實踐突顯著大學教師在職業道路上遇到的種種製度壁壘和個體心境。那麼,大學教師理想中的學術工作該是如何?變革中的我國高等教育生態對大學教師的學術工作提齣瞭哪些新要求?大學教師又是如何闡釋和理解這些製度變革的?大學教師個體采用何種策略應對製度要求?本書通過大量訪談,勾勒齣高等教育急劇變革的當下中國大學教師的群像,對典型個案的深描與理論分析相結閤,也為未來學術工作管理製度的完善提供瞭實證基礎。 作者簡介
李琳琳: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201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獲教育學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嚮:高等教育、學術工作、大學課程與教學。階段性研究成果散見於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高等教育研究》等國內外期刊。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學教師學術工作的時代境遇
第一節 全球學術工作管理的曆史演變
第二節 我國學術工作管理的曆史演變
第三節 學術工作的理論探究
第四節 研究問題、方法及概念框架
第二章 理想與現實的角力: 學術工作的內涵與執行
第一節 大學教師理想的學術工作
第二節 大學對教師的工作要求
第三節 大學教師的應對策略
第四節 本章結語
第三章 與變遷共舞: 學術工作的感知
第一節 學術工作的時間維度與優先次序
第二節 學術工作的發展機會: 收入、晉升與專業發展
第三節 個體的能動作用: 三個典型案例的分析
第四節 本章結語
第四章 學術工作管理
第一節 大學教師參與學術工作管理的事務差異
第二節 大學教師參與學術工作管理的群體差異
第三節 大學、市場和政府
第四節 本章結語
第五章 成為學者: 變革、堅守與不確定的未來
第一節 中國情境中的學術觀
第二節 新公共管理對大學教師工作的影響
第三節 學術工作的感知、內涵與執行
第四節 學者的應對策略
第五節 學術工作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大學教師學術工作的時代境遇
任何一個職業的發展變化都與其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關,大學教師的學術工作也是如此。19世紀中期,英國大學教師的工作重點是教學,他們通過與學生共同閱讀和討論經典文獻培養學生理性思辨的能力,通過與學生同吃同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個性養成(Newman, 2012)。相比之下,當前美國或歐洲的大學教師工作任務種類繁多,他們既需要嚮不同的部門申請籌集研究經費,還要奔走於各國之間參加學術會議和科研項目,更要發錶論文,齣版著作以滿足錶現性評價的要求(Slaughter & Cantwell, 2012)。在我國,民國時期的大學教師在“西學”與“中學”之間穿梭,在救亡圖存與啓濛民智間徘徊,很多教師在多所大學兼職,按教學課時數領取薪酬(商麗浩,2010)。建國後,大學成為單位製度中的“事業單位”,大學教師成為“體製內”的一個特殊群體。然而,隨著我國各行業綜閤改革的深化,我國大學內部生態也在過去十年間呈現齣多種樣態。在這一背景下,本研究關注當前我國大學教師的學術工作呈現齣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又與學術工作管理的全球性演變以及我國大學教師的管理製度有何種內在聯係。
第一節 全球學術工作管理的曆史演變
從全球高等教育變革的曆史來看,大學教師工作的管理模式在不同曆史時期有其各自的特點。下文將分析傳統管理方式下“同僚管治”的學術治理形態,以及當前“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學術工作的新特點,並重點討論新公共管理理念影響下的學術工作效率以及國傢、市場、大學三者關係的轉變。
一、 傳統管理方式下的學術工作
傳統的大學治理強調“同僚管治”(Collegial Governance)。一方麵,以洪堡(Humboldt)為代錶的學者們認為大學是以“求真”為目標形成的學者和學生社群,學者的自治是大學有效運行的前提和基礎(Nybom, 2002),形成瞭一種以“最少層級和最多信任”為特徵的大學運行方式,在這樣的大學中,自由地探究真理成為可能(Van Vught, 1989; Deem, 1998)。另一方麵,學者在自身知識領域的權威性使得其他沒有掌握專業知識的人員無法管理大學和學者(Fulton, 2002; Weber, 2008),因此,學者的自治有瞭雙重的閤法性基礎。這種學者自治的管理模式稱為“軟”管理(Olssen, 2002),是一種依靠民主投票達成專業共識的分布式管理模式,管理活動由學者社群和學術領導組成,目標在於探究知識和真理。這種工作關係靠信任、道德約束和專業信念來維持。這一模式下的問責是基於同行評議和支持的專傢問責。教學和研究之間存在緊密的聯係,並且這些活動都由大學內部控製,研究是齣於學者自身的好奇心,由學者發起和進行。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一些國傢和地區的大學齣現瞭“官僚科層”的治理形態。官僚科層治理通過製定嚴格的程序、法律和規章,規定瞭每個部門特定的權限,並加強瞭部門間的權限等級依附,形成一個層級分明、決策依賴於書麵規定的辦事機構(Weber et al., 1991)。Hall(1968)指齣科層製有五個主要的特徵: 1)等級權力。2)勞動分工。3)規則明確。4)程序明確。5)與個人無關。這一管理模式使大學人事、財政和教育內容等都在政府科層管製的規劃之下(詹盛如, 2010)。
20世紀70年代以後,長期享受政策資助的大學同政府部門一起受到非議,同僚治理的管理形態因為無休止的爭論和浪費時間受到抨擊(Smith, 2000)。官僚科層模式也被認為無法處理快速變遷、信息爆炸、知識密集的社會經濟體係(Hoogvelt, 1997)。政策製定者認為,大學應該建立起更有效和可行的管理方式(Lee & Piper, 1988),“以有效的管理來彌補減少的資源”(Trow, 1997)。
二、 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引入
“新公共管理”是一種關於公共部門應該如何運行的理論思潮,這一思潮建立在公共選擇理論對人類利己行為的假設之上(Kamensky, 1996)。相對於傳統公共管理中政府是所有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監督者,“新”的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公共部門的管理者應該是企業化、私人化的管理者,他們應該模仿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價值和話語體係(Hughes, 1994; Denhardt & Denhardt, 2000; Kolsaker, 2008),它鼓勵公共部門中的個人以機構的利益作為行為的最高準則(Whitehead & Moodley, 1999; Barry, Chandler & Clark, 2001)。“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原則是: 政府等公共部門應該關注公共服務的結果和産齣,而不是提供服務的過程和規則。它認為采用私人部門的管理技巧有助於提高服務的效率和效能,市場競爭取代集中的科層管理纔能使公共財政的“金錢價值”最大化(Meek, 2003)。
Grand 和Bartlett(1993)認為,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點在於:
1)消除科層管理中規則—服從的程序;
2)強調管理活運優先於其他一切活動;
3)引入仿市場競爭的機製提供公共服務;
4)評估工作者的工作錶現(並鼓勵他們進行自我監控);
5)用結果問責的機製取代對所有細節都進行管理和控製的機製;
6)達到經濟、效率和效能的目標。 前言/序言
1919年,社會學傢馬剋斯·韋伯基於德國和美國大學教師的職業狀況,為青年學子做瞭“以學術為業”的演講(韋伯,1998)。在演講中,韋伯認為大學教師需要將科學探究作為自己的“內在誌嚮”,堅持“為科學而科學”的態度,最終達到“頭腦清明”的目標。但從當時大學教師工作的外部條件來看,從事學術工作是一場“魯莽的賭博”,他建議青年在決定從事學術工作之前要慎重考慮。在近百年後的當下中國,大學教師的職業狀況如何?對中國的青年來講,從事大學教師的工作是一場“魯莽的賭博”嗎?
大學教師是以大學組織為依托,專業化、係統化地從事學術探究相關活動的職業群體。他們從事的與學術相關的活動被稱為“學術工作”(Academic Work)。近百年來,誌業追求上的吸引力與職業環境的變化共同型塑著全球大學教師的工作生態。作為一種內在誌業追求的學術工作,經曆瞭工作內容與工作責任的不斷拓展,大學教師不僅要承擔學者與教師的雙重責任(韋伯,1998),還要擔負起科研經費籌集與管理、科研團隊閤作與協調、社會服務等責任。同時,學術工作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也不斷彰顯。但是,與學術工作重要性提高相矛盾的是——學術職業的工作環境(如工作穩定性、經費支持、社會聲譽、專業自主等)卻麵臨重重危機。
在中國,大學教師的聘任製改革、本科教學評估以及“産、學、研”結閤等大學管理變革給大學教師工作帶來瞭巨大的挑戰。這一係列變革體現瞭“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思潮中強調“仿市場競爭”、“多樣化資金來源”與“錶現性評估”的管理理念。這種新公共管理的思潮與中國原有的管理製度和管理文化結閤起來,呈現齣混雜治理的形態。在這一政策變革背景下,本書關注: 中國大學教師如何理解當前學術工作的內涵和執行?哪些因素影響中國大學教師學術工作的感知?中國大學教師采取哪些策略應對管理變革的要求?
從這些問題齣發,本研究選取兩所案例大學,在綜閤考慮瞭學校層級、學科、職稱等因素的基礎上,對32名大學教師進行瞭深度訪談。本書在梳理已有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圍繞學術工作的內涵、執行和感知三個方麵形成概念框架。在實證研究中,受訪者的闡釋和理解豐富瞭這一概念框架,並為學術觀、學術工作感知、學者應對策略等提供瞭本土理解。
本書共五章內容。第一章明確研究背景,梳理和評述國內外與學術工作相關的研究,提齣概念框架,明確研究問題,並對研究方法進行說明。第二、三、四章是研究發現部分: 第二章包括大學教師理想中的學術工作狀態,現實中對學術工作的管理要求,以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大學教師采取瞭什麼樣的應對策略。第三章分析學術工作的優先次序和發展機會,並通過三個典型個案分析學術工作感知的調節作用。第四章關注學術工作管理,包括大學教師在不同學術事務中的參與權和發聲權,不同大學教師群體參與學術管理的現狀,進而討論在中觀層麵上大學、市場和政府的關係。第五章總結本研究的發現,並討論其理論貢獻和政策建議。
成為學者:一本關於學術人生多重維度的深度探索 《成為學者》並非一本淺嘗輒止的指南,也不是一本籠統的勵誌讀物。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剖析,一場關於大學教師學術生涯的沉思與對話,旨在揭示並探討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職業道路上,個體所經曆的深刻變革以及始終堅守的內在動力。本書旨在為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學者,以及那些渴望踏入學術殿堂的準學者們,提供一個更為全麵、 nuanced 的視角,幫助他們理解學術的本質、應對時代的變遷,並在紛繁復雜的研究、教學與服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嚮。 學術的土壤:環境的變遷與學科的演進 本書的首要切入點,是對當前大學教師所處的學術土壤進行細緻的描摹。我們身處的時代,學術環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快速變遷。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的浪潮,尤其是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深刻地重塑瞭知識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方式。傳統的學術範式受到衝擊,跨學科研究成為新常態,研究的倫理邊界也在不斷被重新定義。作者不迴避這些挑戰,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維度下進行審視。 對於學科本身而言,其演進也從未停歇。新興學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老牌學科則在不斷分化與融閤中煥發生機。這種動態的學科格局,要求學者們不僅要精通自身領域,還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理解學科之間的關聯,甚至勇於開拓新的研究疆域。《成為學者》將詳細探討不同學科背景下的學者,在麵對學科變遷時的不同經驗與應對策略,比如人文社科領域對傳統理論的反思與重構,理工科領域對前沿技術應用的探索,以及交叉學科研究的興起所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變革的浪潮:教學、研究與服務的重塑 “變革”是本書的核心主題之一。大學教師的角色早已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學方式正在被顛覆。從傳統的講授模式到互動式、探究式、項目式學習,再到慕課(MOOCs)和在綫教育的普及,教學的邊界正在被打破。學者們不僅需要掌握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技術,更要思考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成為學者》將深入分析這些教學變革的驅動因素,探討學者們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創新,以及如何平衡教學質量與學術研究的時間投入。 研究的重要性無需贅述,但其形態也在發生變化。研究的選題變得更加多元化,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數據科學、計算社會學等新興研究方法的興起,為傳統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同時,研究的社會責任感和影響力日益凸顯,學者們被期望能夠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社會效益,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甚至直接參與解決現實世界的復雜問題。本書將詳細探討學者們如何適應這些研究的變革,包括如何運用新的研究工具,如何提升研究的可見度和影響力,以及如何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服務,作為大學教師的另一項重要職責,其內涵也在不斷拓展。除瞭傳統的係務、校務管理,學科評估、學術期刊審稿、國際學術交流,學者們還需要更多地參與到社區服務、政策谘詢、知識普及等活動中。這種服務的多樣化,要求學者們具備更強的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行動的能力。《成為學者》將解析學者們如何在繁雜的服務工作中保持學術的初心,並有效地分配時間和精力,不讓服務成為學術發展的阻礙。 堅守的初心:學術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是支撐學者前行的精神支柱。本書並非鼓吹固步自封,而是在理解變革的同時,強調那些構築學術殿堂的基石。學術誠信、批判性思維、對真理的追求、對知識的敬畏,這些曆久彌新的學術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成為學者》將深入探討這些核心的學術價值觀,以及它們如何在當下的學術環境中得到傳承與發揚。 作者將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訪談,呈現不同學者在麵對學術壓力、科研睏境、職業瓶頸時,如何依靠堅守的初心找到解決之道。這包括如何在高壓的論文發錶機製下,保持對研究質量的執著;如何在誘人的學術名利麵前,守護學術的純粹性;如何在人際關係復雜的學術圈中,堅持正直與公正。本書將重點剖析那些成功的學者,他們如何在變革中轉型,又如何在轉型中堅守,從而實現學術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學者作為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學術生涯並非一條筆直的道路,它充滿瞭起伏與挑戰。如何處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何應對職業倦怠,如何建立健康的學術人脈,如何實現個人的全麵發展,這些都是學者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成為學者》將提供深度的思考和實用的建議,幫助學者們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也實現自我價值的全麵實現。 緻未來的學者:遠眺與耕耘 《成為學者》的最終目的,是為所有投身於學術事業的個體提供一種精神上的啓迪和實踐上的指引。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怎麼做”的指南,而是對“為何如此”的深刻追問,是對“如何成為”的全麵探索。它鼓勵讀者去理解學術的復雜性,去擁抱變革的機遇,去堅守內心的學術理想。 本書特彆關注那些剛剛起步的青年學者。對於他們而言,理解學術的生態係統,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嚮,建立學術信心,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本書將為他們提供寶貴的洞察,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更早地建立起成熟的學術觀。同時,對於那些在學術道路上已經走過一段旅程的學者,本書也能引發他們對當下與未來的深刻反思,激發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學術追求,並找到新的動力與方嚮。 總而言之,《成為學者:大學教師學術工作的變革與堅守》是一本緻力於解析學術生涯多重維度的著作。它並非簡單的指導手冊,而是對大學教師所麵臨的時代變革、學科演進、教學研究服務模式的重塑,以及在這一切變遷中,個體如何堅守學術精神,實現自我成長與價值實現的深度探索。本書以嚴謹的分析、鮮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為每一位對學術充滿熱忱的讀者,提供瞭一次關於學術人生的全景式掃描與深度對話。它將引領讀者一同思考,在這場永無止境的學術探索中,如何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學者,既能乘風破浪,又能錨定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