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们不能生气——沟通大师福田健教你生气的艺术

谁说我们不能生气——沟通大师福田健教你生气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福田健 著
图书标签: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福田健
  • 愤怒
  • 情绪表达
  • 积极沟通
  • 亲密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58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0967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日常人际交往时,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矛盾,也会让人忍不住“生气”。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呢?通过与对方沟通,问题是否得以解决?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发……

本书作者日本口才研究所所长福田健先生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生气”案例,帮助我们分析和探究生气的根源,也说明了在不同情况下正确应对“生气”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并总结出一些心得,帮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良性沟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

福田健,1961年从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就职于大和运输公司。1967年进入言论科学研究所,历任指导部长、理事。1983年创立口才研究所,担任研究所所长至今。主要研究人际关系与交流方式。著有《那个部下开始动了起来:倾听的技巧与讲话的技巧》《人通过“讲话技巧”九成会改变》《女性通过“讲话技巧”九成会改变》《高明的倾听技巧与讲话技巧》等。


目录

第一章 不满的话就生气吧!

▼ 本章要点——生气的益处【在生气中所得到的】

1.对不当的事情,直接说出其不当 / 003

男人流泪也不稀奇的时代 / 003

首先尝试用语言表现出来 / 005

2.即使忍耐,怒气也不会消失 / 009

“发火”是因为“忍耐不够”吗? / 009

以明确的态度面对对方 / 011

3.不隐瞒才能形成良好的关系 / 014

为什么想隐瞒生气? / 014

即使隐瞒本心,也会马上被发觉 / 016

4.“生气”的根源在于想要改善现状的强烈愿望 / 017

人为什么生气? / 017

生气也需要大量的计算 / 018

你生气的标准是什么? / 021

从为何事而生气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 / 022

围绕“报告”,我们进一步展开议论 / 023

如果放弃了生气,那么以前所做的都白费了 / 026

5.这样做,心情会变得轻松 / 028

“不生气”与“不能生气”的区别 / 028

“试着说出口”,会明白很多事情 / 031

第二章 不生气为好的场合

▼ 本章要点——生气时不要这样做【这样的做法令人讨厌】

1.“容易发火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 035

“生气”与“发火”有什么不同? / 035

为什么“发火的人”在增多? / 037

中年人生气的理由是? / 038

年轻人令人意外地更容易发火 / 039

2.生气也是一种交流 / 041

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并非交流 / 041

为了能在生气时保持冷静而需要注意的事项 / 042

单方面告知就算结束了吗? / 044

对于不想倾听他人意见的对手,你怎么办呢? / 046

3.改变浮躁、变得快乐之法 / 049

关于三木清所说的“三种怒” / 049

与生气相比,身体状况管理更要优先 / 051

改变不高兴的方法 / 052

4.当事情未如期望的那样发展时,就考验你的说话能力了 / 056

为守护自己的名誉而生气 / 056

因对方未回应而生气 / 057

向别人托付事情被拒绝时 / 058

当自己的意见遭到反对时 / 059

5.不可以生气的三种情况 / 061

如果不能将自己的意见正确传达给对方,生气就没意义 / 061

关键时刻保护对方 / 063

也有令你无法生气的对手 / 065

第三章 生气的艺术

▼ 本章要点——生气的要诀【生气方法的十个原则】

1.让日常关系起到作用 / 071

通过打招呼来打下人际关系基础 / 071

生气也需要得到对方许可 / 074

了解生气方式的特点 / 076

2.认清情感的真实面目 / 081

为了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 081

“怒”这种情感,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 084

当怒气遭到抑制时,你会怎样呢? / 085

生气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情感表现 / 088

探究作为生气的根源的情感面目 / 090

以自己的情感为优先 / 094

3.良好地传达生气情绪的方法 / 097

(1)控制生气 / 097

呼一口气,平复心情 / 098

通过活动身体,改变心情 / 099

回忆自己平静处理事务时的场景 / 101

(2)怎样表现生气? / 103

不能突然否定对方 / 104

首先说一句肯定对方的话 / 106

说出“我是这样感觉的” / 108

(3)以正常的声音慢慢地说 / 114

用声音可以调节心情 / 114

声音小的人应该懂得的事情 / 115

(4)试着将生气时的心情写到纸上 / 117

把心情写到纸上的两个好处 / 119

怎样写能看得清自己的心情? / 120

(5)即使生气也绝不能说的一句话 / 122

致命的一句话 / 122

所谓“触及逆鳞”的一句话 / 125

“绝交”这个词成为废词的背景 / 126

第四章 生气之后的收尾方法

▼ 本章要点——不能生完气就不管了【收尾的十个原则】

1.因收尾的方法不同,人际关系也会变得不同 / 131

不生气的最大理由,是不知道生气之后如何面对 / 131

对生气的对象说“谢谢” / 132

确认希望对方怎么做 / 133

2.生气也无法沟通时 / 135

如果对方满不在乎,你怎么办? / 135

对做出“不在意表情”的对方,如何进行收尾? / 136

笑着进行敷衍的类型 / 138

3.留出时间进行思考 / 140

不要仅限于单方面的通知 / 140

逼迫对方当时解决问题的人 / 142

4.错误生气时的收尾方法 / 144

喝酒时注意不要生气过火 / 144

不能生完气就不管了 / 146

5.利落地结束生气的方法 / 148

第五章 关于“应对生气的方法”的心得

▼ 本章要点——应对生气方法的心得【倾听的十个原则】

1.在他人对你生气的过程中成长 / 153

“生气的技巧”通过与“应对生气的技巧”相互作用而成熟 / 153

即使抱怨对方“采取高高在上的态度”,也没什么用 / 155

2.生气者需要倾听者的支持,才能达成沟通 / 158

对方生气时,正是你“能够听到其真心话”的良机 / 158

生气者需要听者的支持 / 160

3.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应对生气的方法 / 162

通过提问,让对方注意 / 162

询问出对方生气的根本原因 / 164

4.通过态度表现自己在倾听 / 168

越是在自己生气的时候,越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 168

以态度表示在倾听 / 169

倾听时需要留意的三个要点 / 170

5.当对方大声喊叫时,你怎么办? / 173

不上对方挑衅的当,表示“你说的意思我没理解” / 173

真正有能力的人会以平静的语气表达生气 / 174

后记 / 176


精彩书摘

2.生气也是一种交流

  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并非交流

  当某个词被作为日常用语而固定使用时,其含义已经不言自明,无须讨论。“交流”这个词便属于其中之一。

  但为什么要在这里特意提及“交流是什么”这个话题呢?这是因为,生气也属于交流的一种形式。

  “交流需要对象”,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之所以说这个事情,是因为在现实中,人们在说话时忘记对象的存在的现象并不少见。

  所谓对象,指眼前的、与自己不同的、作为“他人”的对方。

  所谓交流,指人们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这里想要说的是:

  

● 光考虑自己,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并不是交流

  

  即便如此,人们仍然会在“交流”的名义之下单方面地发出信息,这是因为人会以自我为中心,首先考虑自己的事情。

  并且,人们各自的立场、作用、利害并不相同。人如果光单方面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主张的话,马上就会引起冲突,而交流本身也会因此而陷入机能运行不畅的状态之中。相互间有必要认识、理解、尊重并讨论各自的不同,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考虑对方,单方面地发出信息,会成为争吵或生气的导火索,同时,发出生气的信息本身,也潜藏着变得“越来越生气”的危险。

  “生气”多是作为突发性的情绪而表现出来的。

  勃然大怒的话,则既失去了为对方考虑的余裕,又无法识别前因后果,只变成单方面的大喊大叫。

  为了能在生气时保持冷静而需要注意的事项

  生气虽然属于感性的表现,但为了能将其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从而传达信息,怎样才能在生气时保持冷静,为对方考虑呢?在勃然大怒的一瞬间,要想办法做到不放弃两点:

  

  ① 判断:是生气,还是不生气让事情将就过去。

  ② 判断:生气时,对于眼前的对象该采取什么样的生气方式。

  

  为此,问题清楚地表现在如何尽快地恢复本来的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里就需要“魔法杖”了。

  在这里,希望你能注意到两点:

  

  第一点是,不要在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情绪的状态下生气。这需要相当的经验。

  即使心里这样想,但在勃然大怒的瞬间,要想保持冷静并不简单。

  这需要事先就了解自己到底容易对什么样的事情勃然大怒。如果要发出生气的信息,就会受到对方的反击。而对于生气对象,最好平时就了解其性格、想法以及会让其感到内疚的事情,等等。

  “生气”并不是为了打败对方,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但即便如此,当你怒火中烧时,你就会故意说出对方最讨厌的话。

  “不该生气啊!”让你感到后悔的,也是因怒火中烧而说出不好听的话的这种时刻。

  但是,就算这样,事情也并不算完。重要的是,“即使失败了,也要从中有所收获”。

  其次是抓住诀窍,即尝试回忆:“问题存在于哪里?在哪里无视了对方?”

  

  单方面告知就算结束了吗?

  位尊者对位卑者生气时,容易以诸如“无法想象的错误啊!以后绝对要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可以吧?”这样一种以单方面告知的做法结束。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需要注意的第二点。

  M君把将说明(发言)用的资料按照顺序进行排列整理一事委托给了部下。当天,M君带着从部下那里拿到的说明用的资料所做成的集子,出席了说明会。但是,不知怎么回事,资料的顺序是弄颠倒了的。虽然好歹应付过去了,但M君极为愤怒。

  刚一回到单位,他就对部下说:

  “太让我难堪了。你做事太图自己方便了。”

  “嗯?什么事?”

  “别装糊涂!资料的顺序为什么是颠倒的?为什么没按照我指定的顺序弄?我有自己讲演的顺序啊!”

  M君在生气的过程中,声音变得越来越高:

  “你经常做这样只图自己方便的事!以后不能再做同样的事情了!”

  M君一边训斥般地说着,一边瞪着部下。部下说:

  “我就是按照你说的准备的,没弄乱顺序啊!”

  “那为什么顺序乱了呢?不奇怪吗?”

  “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真是笨蛋!”

  当晚,M君好歹冷静了下来,琢磨着第二天该怎么办。

  应该做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部下道歉。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就向部下说“对不起”了。

  “我也应该进行确认。实际上,在把资料交给你的那一瞬间,我也想到要确认了,不过心里觉得应该没问题,结果就疏忽了。”

  部下也做出了上述反省的发言,并做出结论:

  “以后一定当面进行确认。”

  按理应该倾听一下部下所说的话。不过,当情绪激动时,就听不进去别人讲的话了。那么如果反过来,将能否听取对方所说的话作为测量自己冷静程度的标尺,怎么样?

  在听了对方讲的话之后,如果仍然判断为需要真生气时,再去真生气。如果不是这样,已经做好“一定会被发火的上司尅”的准备的部下,会失去争执之心。而作为上司,就会对部下做出“不会生气的人”的评价。

  而听了对方讲的话之后,有的人会“受对方讲话影响而变得不再生气”。

  对方会有对方自己的主张,如果认为其主张合理,则可以认可。尽管如此,也不必完全接受对方,撤回自己的主张。

  可以在表示“关于××问题,仔细考虑一下之后,明白了你所说的事情”之后,进一步说:“不过,只集中关心外部,而对内部关心不足,是个问题。我对你光考虑发展自己的能力,而忽视加强每个部下的能力的做法很生气。”

  虽然认可其对外部进行推动以增加销售额的主张,但对于其不想认真培养部下的做法所产生的怒气,也要明确地传达给对方,争取使其改正。

  即,不是一个劲儿地说或一个劲儿地听,而是相互表达主张,相互进行倾听。

  生气的情感是强烈的。正因为如此,要注意无论是说还是听,都不要偏颇于其中的某一方。

  对于不想倾听他人意见的对手,你怎么办呢?

  对于光想维持现状而不想进行新的挑战的上司,Y君感到非常烦躁。

  上司不仅自己没主意,对于部下的提案,也会以“现在不是时候”“没有预算,不行”等理由,全部说“No(不)”。这样下去的话,销售额与上一年相比很可能要减少好几个百分点。

  Y君对只会说“No”的上司很生气,在公司会议上以强硬的语气对上司进行了质问:“到底是怎么打算的?这样下去就会有很大的赤字啊。已经被竞争对手超越了,为什么还不想采取什么对策呢?”

  但是,上司及其他同事的反应是冷漠的,Y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本来以为至少股长等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但是,股长却抱着胳膊,做出若无其事的表情。

  在此之后,Y君不再对此类事情生气了。

  “不能再做这样愚蠢的事情了。”

  再继续表示生气的话,就会引起上司的反感,甚至很可能会被解雇。因为公司销售额减少,已经处于随时都可能裁员的状态。

  而被部下Y君质问的上司,不但不倾听,而且即使部下阐述建设性的意见,也不想采纳,反而责备部下语气恶劣。

  另一方面,部下一方,在被上司申斥时,也开始出现不想老实地接受意见的动向。例如,部下因为在工作的准备上不得要领,所以被上司指出:

  “你现在的做法,净是在做无用功。你在计划方面存在问题。”

  进而,上司解说了相关要领,但是部下会反驳说:

  “即使那样,我也难以做到。”

  上司则不由自主地说:

  “你还想干吗?跟你没法谈了。”

  现在的年轻职员中,有些人单单是当上司给予他们工作上的建议时,就会对上司的“表达方式”做出反应:“对那种带着居高临下眼光的说辞,没心情听。”直接表示出不想听的想法。也就是说,部下会摆出一种“因为被居高临下看待”而反驳对方的姿态。

  因为无论是上司还是部下,都不习惯“生气”这种交流方式,所以,很少有人会将对方生气的语言当作对工作、对自己的“有益信息”来接受,只会觉得对方“多嘴”“自以为是”,进而对对方敬而远之或反驳、拒绝对方等,即有将之视为“令人不快的信息”而不予接受的倾向。

  当生气的一方(责备的一方)因为“说了过分的话”而感到后悔时,正巧第二天对方(K君)过来,说:“谢谢你能对我说出本来难以开口的话。被你提示后,我自己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

  作为部下的K君真诚道歉并表示谢意后,感叹道:“下决心说出来就好了。”终于放下了心。见作为生气对象的一方表示出接受的态度,生气的一方也如K君那样变得积极起来:“今后会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多在表达方式上下功夫,尽量不要发火。”

  遗憾的是,采取如上面例子这样的“生气方法”的人,还是很少。

  

  当一味地说或一味地听时,交流就难以进行下去。

  生气式的交流,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无果而终,就是因为交流的双方或者一味地生气,或者不想倾听。

  说话时、倾听时,互相间进行坦诚的目光交流,直接关系到“生气的技巧与应对生气的技巧”的提高。

  

  

  

  

  

  

  

3.改变浮躁、变得快乐之法

  关于三木清所说的“三种怒”

  人有易生气的人和不生气的人等诸多类型,这里我们可以去看一下三木清所著的《人生论笔记》(前面我们提到过):

  “愤怒也可以区分为有神之怒、来自名誉心之怒、心情之怒三种。”

  “我们的愤怒大多是属于心情性的,而心情性之怒往往又和生理性之怒结合在一起。因而,为了平息愤怒,可以诉诸生理性的手段。”

  

  人的愤怒(生气)大多属于“心情性的”,这点很容易理解。

  字典上解释道:所谓心情,指某一期间内持续的情感状态。

  心情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因人的不同也会有差异,它属于不断变化的不安定之物。

  心情好的时候,人会兴高采烈,展现笑脸,爱说话,抬举对方。若经常保持这种状态不变的话,因为该人的存在,其工作单位的氛围也会变得愉快起来。

  但是,兴高采烈的人,常常容易瞬间就变得不高兴起来。

  有这样一位上司,在兴高采烈时,将其部下T君鼓吹为“性格稳重,处理问题踏实,值得信赖,又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个了不起的人”等。

  但是,没过一周,这位上司就变得心情不好,当T君偶尔迟到时,他就发起脾气来:“重要的时刻却迟到,你是怎么回事啊!”

  T君做出“?”的表情,反问道:“你所说的重要的时刻是……?”

  上司眉间暴起青筋:“对公司的事情而言,没有什么时刻是不重要的。迟到一事令人无法容忍!”

  从那之后,上司对T君的评价急转直下,他嘟嘟囔囔地抱怨道:“缺乏机敏性,工作处理迟缓,并且顽固不听话。”T君原来的长处一下子变成了短处。

  在聪明、能干的上司中,有的人心情高兴与不高兴时的差异很大,令部下很烦恼。

  实际上,上面例子中的上司有慢性头痛症,剧烈的头痛会定期发作,长的时候头疼会持续十天以上,无法抑制。

  即使知道其心情的强烈落差是缘于头疼,作为部下,也还是会忧虑不安吧?

  与生气相比,身体状况管理更要优先

  生气完全是由着人的心情的,没什么正当性可言。

  对于职场上的人来说,生气属于“不该发生的事情”,应该尽量避免。

  因为人的心情与生理性的因素相关联,所以,心情靠意志是无法控制的。

  

  丈夫从早上起就心情黯淡,烦躁不安。要外出时,妻子问道:“今天晚上还会晚回来?”

  丈夫心头之火一下子腾起,说:“不知道。”

  到了单位,已经进公司工作两年的负责计算机维护的部下与他擦肩而过,却没向他打招呼。他不由得不快起来,责怪部下道:“连打招呼都不会了?”

  部下小声回复道:“我打过招呼了。”

  这种时候你就要注意了。

  要先去查明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大多数时候,你会很简单地认为,是你要外出时妻子所说的一句不合适的话,或部下以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打招呼使你不高兴,但引起你不高兴的实际上也许是你自己的身体(身体状况)。

  主要为:

  

  ① 睡眠不足。

  ② 过劳——疲倦。

  ③ 身体状况不良——头疼、月经疼痛、低血压,等等。

  

  此外,有时“空腹”也会造成影响。

  身体的管理属于自我管理,理所当然应该由自己承担责任。

  睡眠不足时,大脑会无法运转。工作不得进展时,人变得烦躁,会迁怒于部下或后辈:“委托给你的文件,还没完成啊?你干什么去了?快点儿弄!”

  改变不高兴的方法

  在这里,想举出两种改变不高兴的方法:

  第一,在合适的时机,甩掉负面情绪,转变心情。

  这是以前我去长崎县佐世保市出差时发生的事情。

  从机场到佐世保市内,乘坐大巴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当时我已经预订了市内的旅馆,不过,因为工作忙,我是乘坐最后一班飞机到达佐世保机场的,然后我搭乘上了开往市内的大巴。

  但我乘坐的大巴,不是那种走高速的特快大巴,而是走一般道路的普通大巴,结果,我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到JR(日本铁道公司)佐世保车站。

  据说从下大巴的地点到旅馆只需要不到5分钟的时间,但可能是我拐弯拐错了,最后花了十多分钟才终于到达旅馆。

  入住旅馆后,也许是因为差错,旅馆也没准备晚饭,于是我就在西式咖啡馆吃三明治对付了一下。因为心情烦躁,我反而很清醒,结果上床睡觉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左右了。

  第二天早上,虽然疲倦还没消退,我也不得不起来了。

  虽然心里想着“哎呀,今天一天的研修够受的了”,但也必须打起精神去参加研修。坐上预约的出租车,我带着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赶往研修会场。

  出租车在道路上畅通无阻地跑着。司机打招呼说:“客人,今天早上的道路稀奇地畅通。如果是平时,车站前会更拥挤。”

  之后,不知为什么,遇到的信号灯也全是绿灯,出租车很快就到达了会场。

  “客人,到了。如果是平时,会需要15分钟,但这次只花了一半的时间,7分钟就到了,已经到了。”

  司机以明快的声音两次对我说“已经到了”。下了出租车,我抬头看了下天空,天已经完全放晴为蓝色。在那一瞬间,我在心里喊道:“啊,运气回来了。”我对出租车司机大声地说:“司机师傅,谢谢了!”疲倦和烦躁一下子烟消云散。

  周围的景色与事件本来是“无色的”,但依据自己如何看,以及如何解释,它们会变成任何颜色。

  佐世保所发生的事情,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

  

  第二,作为生理性的心情,会通过改变行为或动作而由坏变好。

  阿兰,原名为埃米尔·沙吉埃。

  他作为《幸福论》(神谷干夫译,岩波文库)的作者,在日本有很高的名望。在这里之所以会提及阿兰的《幸福论》,是因为在这本书中,写有改变不高兴的处方。

  在这里,挑出其中的两三个看一下:

  “人烦躁或不高兴,经常是因为不得不长时间站立引起的。对这样的不高兴,不需要作陪,给他拿出椅子。”

  

  给不高兴的对方拿出椅子的做法,被应用于给在办事窗口生气的人拿椅子和上茶这样的场合。

  但当你无法应付自己的不高兴时,该怎么办呢?

  阿兰一边提及“礼仪做法”对人的影响,一边指出:

  “如果表现出礼仪做法的习惯,如和蔼、亲切,无论是忧郁的心情还是胃的疼痛,都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做出这样的礼仪或微笑的动作……会产生使得震怒、不相信、忧郁不会发生的正面效应。”

  

  接着,阿兰说:

  “无论多么庸俗的人,如果让他表演自己的不幸,他立刻会变成大艺术家。”

  心情虽然靠意志的力量无法改变,但如果通过运动或表演,就能够实现这样的转换。

  假设你从早上开始就觉得烦躁,感到怒气好像往上涌,那么你可以尝试问候一下你的部下,看结果会如何。只要不发泄愤怒,而是下决心愉快地自己主动说出“早上好”这句话就可以。因为所谓“问候”,就是“模仿幸福的一种习惯”。

变成好心情,无论是你还是周围的人,都会变得幸福。



《情绪的解放:掌握积极沟通的力量》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而情绪,作为我们内心最直接的表达,往往是沟通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我们常常被情绪所困扰,误解、冲突、隔阂,由此而生。然而,情绪并非洪水猛兽,它们是我们丰富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和更和谐关系的桥梁。 《情绪的解放:掌握积极沟通的力量》并非一本教导您如何压抑或忽略情绪的书,恰恰相反,它是一次深入探索情绪本质,学习如何与情绪和谐共处的旅程。本书旨在帮助您摆脱被情绪裹挟的困境,掌握驾驭情绪的艺术,最终实现更顺畅、更富有成效的人际沟通,并由此提升整体的生活品质。 一、 理解情绪的本质:拨开迷雾,看见真相 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被情绪所困,是因为我们对情绪的本质存在误解。我们可能认为生气就是失控,悲伤就是脆弱,焦虑就是无能。然而,这本书将带您深入剖析情绪的根源,揭示情绪的真正含义。 情绪是信号,而非敌人: 情绪如同身体发出的信号,它们在提醒我们关注某些需求、某些未被满足的期望,或是某些需要我们处理的问题。愤怒可能是在告诉我们界限被侵犯,悲伤可能是在提示我们正在经历失去,而焦虑则可能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理解情绪的信号意义,能帮助我们不再将其视为需要立即消灭的敌人,而是可以倾听和回应的使者。 情绪的生理与心理维度: 本书将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阐述情绪的产生机制。我们将探讨大脑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身体如何通过荷尔蒙、神经递质等来回应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时,也会深入分析童年经历、过往创伤、个人信念体系等心理因素如何塑造我们对情绪的感知和反应模式。 情绪的普遍性与个体性: 尽管人类共有一些基本情绪,如喜怒哀乐,但每个人表达和体验情绪的方式却是独一无二的。本书将引导您认识到,没有“错误”的情绪,只有不恰当的表达方式。理解情绪的普遍性,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同情他人;理解情绪的个体性,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自己。 二、 驾驭情绪的艺术:从被动承受到主动管理 一旦我们理解了情绪的本质,下一步便是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运用它们。这并非意味着要变成一个“冷血”的人,而是要学会以一种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对和表达情绪。 识别与命名你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有效处理情绪,是因为我们甚至不清楚自己正在感受什么。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帮助您准确地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从细微的身体感受,到模糊的心理状态,通过具体的词汇将其具象化,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接纳而非对抗: 很多负面情绪之所以会缠绕不休,是因为我们一味地对抗它们。本书将强调“接纳”的重要性。接纳情绪,并不是认同它的合理性,而是允许它的存在,不加评判地观察它。这种接纳的态度,反而能让情绪的力量减弱,甚至自行消散。 情绪的健康表达: 压抑情绪如同高压锅,总有一天会爆炸;而失控的情绪则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本书将教授您如何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健康地表达情绪。这包括学习使用“我”句式来表达感受,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进行沟通,以及学会暂停和冷静思考。 积极应对技巧: 针对不同的负面情绪,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技巧。例如,对于愤怒,可以尝试深呼吸、转移注意力、进行体育活动;对于悲伤,可以寻求支持、写日记、进行正念冥想;对于焦虑,可以练习放松技巧、挑战负面思维、制定行动计划。这些技巧将帮助您在情绪的浪潮中找到立足之地。 识别和重塑情绪触发点: 了解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情绪反应,是预防和管理情绪的关键。本书将引导您回顾和分析那些让您感到不适的情境,识别其中隐藏的模式和触发点。一旦识别出这些触发点,您就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反应,甚至逐步重塑对这些情境的认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三、 沟通的升华:让情绪成为关系的润滑剂 情绪与沟通密不可分。当情绪得到有效管理,它就不再是阻碍沟通的障碍,反而可以成为增进理解、深化关系的催化剂。 同理心与积极倾听: 理解对方的情绪,并以尊重的态度倾听,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本书将深入探讨同理心的力量,教您如何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掌握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非语言沟通的运用、提问技巧、以及如何提供恰当的回应。 在冲突中保持冷静与尊重: 冲突在人际关系中几乎不可避免。然而,冲突并不等同于敌对。本书将教您如何在冲突发生时,保持冷静,理性地分析问题,并以尊重的态度与对方沟通,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学习在情绪激动时暂停对话,给双方冷静下来的时间,是避免冲突升级的关键。 建设性地反馈与批评: 有效的反馈和批评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关系发展。本书将指导您如何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提出反馈和批评,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重点在于关注行为而非人身攻击,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用情绪连接而非隔离: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孤立,是因为我们无法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本书将鼓励您在信任的人面前,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分享自己的感受,能够让对方更了解你,也更容易获得支持和理解。 建立健康的情绪边界: 在人际交往中,设定清晰的情绪边界至关重要。本书将帮助您认识到,你有权不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也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请求。学习如何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界限,能够保护你的情绪健康,并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四、 情绪的转化与成长:拥抱更积极的人生 通过对情绪的深入理解和有效管理,您将不仅仅是在改善沟通,更是在实现个人内心的成长和蜕变。 提升自我认知: 学习管理情绪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你会更了解自己的价值观、需求、优势和劣势,从而建立更稳固的自我认同。 增强抗压能力: 当你不再被负面情绪所压垮,而是能够积极应对,你的抗压能力自然会大大提升。你将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改善身心健康: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困扰中,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通过情绪的解放,你将体验到更轻松愉悦的心情,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 实现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沟通变得顺畅,误解减少,冲突得到妥善处理,你的人际关系也将随之改善。你将拥有更牢固的友谊,更和谐的家庭,更成功的职场人际。 拥抱积极人生: 最终,情绪的解放将引领你走向一个更积极、更充实的人生。你将能够更充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更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更热情地与世界互动。 《情绪的解放:掌握积极沟通的力量》是一本陪伴您踏上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旅程的书。它不是提供速成的秘方,而是邀请您以耐心和勇气,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通过这本书,您将学会的,不仅仅是关于情绪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与他人建立真正而有意义的连接,最终,如何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幸福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那个容易被负面情绪裹挟的自己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生气”是一个需要被压抑、被否定的东西,好像一旦生气,就显得不成熟、不理智。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告诉我生气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种信号,一种需要被正视和理解的情绪。 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小摩擦,一点点地剖析了我们在这些情境下可能产生的愤怒情绪,以及这些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他并没有提供简单的“不要生气”的建议,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为什么会生气”,以及“生气时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生气的艺术”并非是学会如何愤怒,而是学会如何“健康地表达”和“有效地解决”由愤怒引发的问题。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抱怨和指责。这些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真的太有用了,我尝试了几次,发现沟通效果确实改善了很多,冲突也减少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情绪模式,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愤怒。它让我明白,与其费力压抑,不如学会引导,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力。这本书不仅是关于“生气”,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连接。

评分

我怀揣着一种好奇又带着点不确定地翻开了这本书,毕竟“生气”这个话题,听起来总带着点负面的色彩。但没想到,它带来的却是满满的积极和启迪。作者以一种非常温柔且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们去认识和理解“愤怒”这个情绪。他并没有鼓励你去宣泄,而是教你如何“看见”愤怒,理解愤怒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一直以为,情绪的“控制”就是要压抑,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绪都吞下去。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压抑只会让问题更严重,真正的智慧在于“疏导”和“转化”。作者用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夫妻间的争吵、职场中的摩擦,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并且从这些例子中找到共鸣,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愤怒的价值”的论述,让我意识到,有时候,适当地表达愤怒,恰恰是维护自己权益、建立清晰界限的关键。书中提供的一些沟通工具,比如“我”句式和“行为-影响”模型,真的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一些小冲突中使用这些技巧,发现不仅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缓和,对方的反应也变得更加理性,问题也得到了更有效的解决。这本书让我摆脱了对愤怒的恐惧,并且学会了如何将它变成一种积极的沟通力量,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与他人互动。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如何生气”这个话题抱有很深的怀疑,总觉得这是一种“反向操作”,应该没有人想学怎么生气吧?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三观。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去挑衅,如何去发脾气,而是以一种非常精妙的角度,教你如何“艺术地”处理愤怒情绪,如何让愤怒成为一种有建设性的力量。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智慧,他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我以前总是觉得自己是个“易燃易爆”的人,一点小事就能让我情绪失控,然后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愤怒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管理”它。作者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冷静的状态下,去审视自己的愤怒,去理解愤怒背后的真正需求。他强调了“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不仅要倾听自己的心声,也要尝试去理解对方。我尝试了几次书中提到的“暂停”技巧,在情绪即将爆发的瞬间,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思考,效果真的惊人。而且,作者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沟通策略,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不再害怕愤怒,而是学会了如何与它和谐共处,并且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助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拯救者”一般的存在!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而感到困扰,甚至因此破坏了人际关系,那么这本书你真的不能错过。我以前总是觉得自己是个“暴脾气”,一点小事就能点燃我的怒火,事后又后悔不已,觉得自己真是无可救药。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生气并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沟通方式”。作者通过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一点点地揭示了我们为什么会生气,以及生气时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他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某些深层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我们受到了某种潜在的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止步于分析,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驯服”我们的愤怒,让它成为一种有益的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力量。我尝试了书中关于“暂停”和“换位思考”的练习,效果显著。以前我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脑子里就会炸开,现在我学会了先深呼吸,再试着去理解对方的立场。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也让我和周围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生气,而是学会了如何“聪明地生气”,如何通过愤怒来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更好地与世界沟通。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情绪”的认知,尤其是那种所谓的“负面情绪”。我一直以为,聪明人、成熟的人都是能够控制自己情绪,不轻易动怒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压抑愤怒,反而可能是一种更大的消耗。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愤怒背后隐藏的信号。它不是无理取闹,而是身体在告诉你,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某些界限被跨越了。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在生气的时候,对自己进行道德审判,觉得“我不应该生气”,然后越想越委屈,越想越憋屈。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愤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它,如何去理解它。作者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理论,而是那种可以马上拿到生活中去实践的技巧。比如,如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上升到人身攻击;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含糊不清地让对方猜。我记得书里有一个例子,关于如何处理同事的不配合,作者提供的沟通框架,简直是把我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我一直觉得很难启齿的要求,通过他提供的方式,竟然变得可以被接受,而且对方的反应也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并不是要成为没有感情的机器,而是要学会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它让我更加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情绪,也更加自信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评分

没事的时候看看书是一种修行

评分

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这本书挺好的,举的例子也很贴切

评分

还没看完,看了前面三四页感觉还行,后期再追加评论。

评分

评分

不错;送货师傅给力好

评分

书表达的意思不错,但是感觉翻译有点绕

评分

京东自营图书还是不错的,价格经济实惠还是正品

评分

很开心的一次购物,,大商场比较放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