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冠心病
  • 心血管疾病
  • 用药指南
  • 合理用药
  • 临床医学
  • 医学参考
  • 药物治疗
  • 心内科
  • 健康科普
  • 疾病预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
ISBN:9787117227131
商品编码:11984731223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
  • 作者:编者:韩雅玲//周玉杰//霍勇|总主编:霍勇
  • 定价:30
  • 出版社:人民卫生
  • ISBN号:978711722713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19
  • 字数:193千字

内容提要

韩雅玲、周玉杰、霍勇编著的《冠心病合理用药 指南》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基层心血管医师的用药需求 ,结合我国医药市场的国情,强调易用性和实用性, 结合国内外*新指南和学术进展,多讲用法技巧,少 讲机制文献,希望为提高基层心血管医师规范化药物 治疗水准提供帮助。
    

目录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 流行病学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4 诊疗策略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3 治疗原则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3 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4 预防及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1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附表冠心病常用口服药物一览表
参考文献


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防治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这类疾病通常涉及心脏和大脑的血管系统,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其发病急、病情重、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深入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掌握科学的防治策略,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杂病因与发病机制 心脑血管疾病并非单一原因引发,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协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围绕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展开。 危险因素的累积: 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确,多种可干预和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共同推动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不可干预因素: 年龄增长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血管随年龄自然老化,弹性减弱,易于发生病变。家族史,即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成员者,其发病风险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性别,在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发病率逐渐与男性持平甚至超过。 可干预因素: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对血管壁造成持续性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 高脂血症: 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长期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最终可能引发心肌缺血、脑梗死等。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会引起糖基化反应,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代谢紊乱,并常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预后更差。 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不仅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还会增加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大地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肥胖与超重: 尤其是腹型肥胖,常常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温床。 缺乏运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改善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增强心肺功能,延缓血管老化。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会直接导致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升高。 精神压力与不良情绪: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发病风险。 其他因素: 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某些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间接或直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病理基础。它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过程,始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1. 内皮损伤: 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通透性增加。 2. 脂质沉积: 血液中的LDL-C容易进入内皮下层,并被氧化,形成氧化型LDL-C。氧化型LDL-C会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 3. 炎症反应: 泡沫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参与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血管壁。 4. 斑块形成与发展: 细胞增殖、胶原纤维沉积,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会不断增大,导致血管管腔狭窄。 5. 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 斑块不稳定时,易发生破裂,暴露的斑块内容物会激活血小板,迅速形成血栓。血栓的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的直接原因。 二、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 面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严峻挑战,现代医学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通过多角度、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发病风险、控制病情进展,并提高生存质量。 一级预防:降低发病风险 一级预防的核心在于识别并积极管理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从源头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1.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合理膳食: 提倡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不饱和脂肪酸),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消费。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力量训练。 戒烟限酒: 坚决戒烟,二手烟同样有害。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不超过2个饮酒单位,女性不超过1个饮酒单位。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在18.5-24 kg/m²之间,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充足睡眠与心理健康: 保证7-8小时的规律睡眠,学会管理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积极的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 血压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常<130/80 mmHg,具体目标因个体情况而异)。对于高血压患者,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血脂管理: 定期进行血脂检查,根据个体心血管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血脂管理目标。对于高脂血症患者,特别是已确诊冠心病或有其他高危因素者,他汀类药物是首选的降脂治疗。 血糖管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通常<7%),并加强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监测。对于血糖异常但未达糖尿病标准的患者,也需引起重视,积极干预。 3. 抗血小板治疗(部分高危人群): 对于一些具有高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尚未发病的人群(例如,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糖尿病患者或存在多项危险因素者),在医生评估后,可能会考虑低剂量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减少疾病复发与并发症 对于已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二级预防的目标是阻止疾病进展,减少急性事件的复发,延缓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1.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二级预防中的生活方式干预比一级预防更为重要和严格,是药物治疗的基石。 2. 药物治疗的规范化: 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冠心病、脑梗死等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是基石治疗,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中发挥核心作用,能有效降低LDL-C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根据个体风险,可能需要联合其他降脂药物。 降压药物: 对于伴有高血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必须将血压控制在更严格的范围内,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抗凝药物: 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房颤伴心房颤动的患者,或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 β受体阻滞剂: 适用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等情况,可减小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改善预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具有保护心血管内皮、降压、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中应用广泛。 利尿剂: 用于缓解心力衰竭引起的液体潴留。 其他药物: 如硝酸酯类药物用于缓解心绞痛,以及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的药物。 3. 介入与手术治疗: 对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来恢复血流。 4. 康复治疗: 心脏康复和脑卒中康复是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动、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重返社会。 5. 定期随访与监测: 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三、个体化治疗与科技进步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正朝着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方向迈进。 风险评估工具的精确化: 现代医学利用更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遗传信息、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基因检测的辅助诊断与治疗: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识别具有心脑血管疾病易感基因的个体,并指导药物选择,预测疗效和副作用。 新型药物的研发: 不断有新型降脂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提高了治疗效果,并降低了副作用。 微创介入技术的进步: 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许多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微创手术得到治疗。 远程医疗与智能化监测: 远程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使得患者可以居家进行健康监测,并及时与医生沟通,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改善了治疗效果。 四、结语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个体层面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社会层面的支持与协作。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危险因素的筛查与管理,规范疾病的诊疗,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每一个关注自身健康的人,都应将预防与管理心脑血管疾病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共同构筑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亲身经历过冠心病困扰的家属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我的父亲就饱受冠心病的折磨,看着他每天吞下各种各样的药片,我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但又不知道该问谁,能得到一个权威且易懂的解答。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它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了冠心病患者常用的药物,比如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等等,并且细致地分析了这些药物的优缺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哪种药物。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不仅仅是介绍药物,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告诉我们,并没有一种药物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等,来量身定制用药方案。这种理念的普及,让我更加理解了医生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让我能够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更好地配合治疗。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冠心病的用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照顾我的父亲,为他争取更好的健康状况。

评分

我一直对冠心病这种疾病的发展及其治疗方式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与它抗衡的人们来说,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无疑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然而,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无从下手。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才感觉眼前豁然开朗。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枯燥的药物列表,而是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哪些药物可以治疗冠心病,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病情阶段,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下,应该如何进行药物的选择和调整。书中对于药物作用机制的解释,也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药物是如何在我们体内发挥作用的,从而能更好地遵医嘱,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误区的纠正,以及对药物联合使用的原则的阐述,这对于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提高疗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冠心病合理用药的大门,让我对疾病的治疗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健康挑战。

评分

我是一名对健康知识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与健康相关的书籍,希望能为自己和家人构筑一道健康的屏障。在我的阅读清单中,与心血管健康相关的书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冠心病确实是当下非常普遍且威胁性较高的疾病之一。在这众多书籍中,这本《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专业和复杂的医学领域,以一种普通读者能够轻松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但又不失生动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冠心病,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选择和使用这些药物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考量因素。例如,书中对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潜在的副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着重强调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合用药的策略。这种详尽而又贴近实际的应用指导,让我对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医生开具处方的逻辑,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科学用药,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评分

作为一名一直关注自身健康,并且对心血管疾病有着一定了解的人,我对药物的科学使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我深知,即便是再好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选择关于冠心病用药的书籍时,我格外看重其专业性、实用性和易读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它在专业性上,有条理地梳理了冠心病治疗中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信息量大且准确。同时,在实用性上,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际用药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何调整剂量、如何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应对常见的副作用等等。更让我赞赏的是,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人性化,它避免了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种“指南”式的风格,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在为我解答疑问,指导我如何在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上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长期以来在冠心病用药领域寻找的“解药”。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心血管健康的普通读者,我时常会被各种信息轰炸,什么“最新疗法”、“神奇药物”,看得眼花缭乱,却又难以辨别真伪,更别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了。冠心病这种疾病,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异,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这让我在面对医生开出的药方时,总有些心存疑虑,总想多了解一些,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不像那些专业文献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读者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冠心病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它们的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以及如何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等等。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药物清单,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合理”二字。这意味着,它不仅仅告诉你“有什么药”,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什么时候用”、“为什么用”、“怎么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这种“指南”式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随时在身边指导,让我对冠心病的用药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