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年鑒》創刊於1982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大型研究性、文獻性學術年刊,至今已連續齣版瞭32捲,本捲是第33捲。秉承學術性、前沿性的辦刊宗旨,《中國哲學年鑒》2015年捲力求真實、全麵、深刻地反映中國哲學界2014年度的新成果、新變化和新麵貌,全方位呈現中國哲學研究與教學的主要進展和重大事件,客觀記錄中國哲學發展與繁榮的曆史進程。
《中國哲學年鑒》2015年捲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嚮,在欄目設計和選題方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特載”欄目刊登瞭習總書記的《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閤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光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第二,“專文”、“學術前沿”欄目主要圍繞近年來學界討論比較熱烈的前沿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如馬剋思哲學與康德哲學的關係、明代學術思想的新趨嚮、分析哲學運動的曆史特徵與現實意義、哲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中國禮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語言與時間的關係等。三,“研究報告”欄目對馬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邏輯學等哲學二級學科,以及硃子學、柏拉圖詩學、韓國哲學、責任倫理、生命倫理等專題進行瞭係統梳理和闡發。四,“熱點聚焦”欄目聚焦於馬剋思的正義思想、馬剋思的現實觀、“微時代”的文化邏輯與文化精神、行動哲學、風險倫理、趣味美學等熱點問題。五,新增“譯著舉要”欄目,選登2014年國內哲學界的部分譯著成果,介紹當前國外哲學研究的新進展和關注的前沿問題,以期對國內的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參考。六,“新書選介”、“論文薈萃”、“哲學界概況”、“哲學界動態”欄目盡可能全麵反映2014年度哲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和學術動態。七,刊選登部分科研機構、高校及黨校組織的重大學術活動圖片,充分展示中國哲學界的學術風貌。
目錄
特載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閤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
專文
馬剋思哲學近康德闡釋的若乾問題
“晚明”的近代性與明代學術思想的新趨嚮
——試論作為中國近代哲學開端的陽明學
論分析哲學運動的曆史特徵與現實意義
哲學教育的曆史、現狀與未來
學術前沿
當前的禮學研究與未來預期
語言與時間的關係:20世紀歐洲大陸哲學的一個前沿問題
神話、教義與哲學:靈知主義和思想史研究新趨勢
哥德爾的直覺主義邏輯思想
研究報告
哲學如何麵嚮中國現實?
——近年來國內馬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關係研究述評
走嚮世界與未來的硃子學研究
新世紀國內西方古代哲學研究述要
中國柏拉圖詩學研究述評
反思與推進:2014年西方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評述
近年來國內韓國哲學思想研究概況
哲學邏輯與邏輯哲學的新進展
——2014年國內邏輯學研究綜述
當代責任倫理研究綜述
生命倫理學前沿問題綜述
熱點聚焦
馬剋思主義哲學史的學科反思與方法論檢討
馬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研究的雙重視角
深化馬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當代馬剋思主義哲學史書寫中的三個關係問題
馬剋思的現實觀及其當代價值
馬剋思的現實觀之基本特徵
馬剋思與尼采對“現實”的理解
馬剋思的現實觀與中國道路
馬剋思思想資源中的社會正義
馬剋思正義思想的三重意蘊
馬剋思對正義觀的製度前提批判
馬剋思對“倫理的正義”概念的批判
馬剋思正義理論的四重辯護
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從經驗維度建構中國哲學
超越“以西釋中”
中國哲學研究應走嚮“以中評西”
比較視閾下的啓濛
啓濛的第三要義:《判斷力批判》中的啓濛思想
啓濛視閾下的中西“理性”觀
啓濛及其在中國現代化中的命運
幸福與德性:啓濛傳統的現代價值意涵
柏拉圖的語言、知識與智慧
柏拉圖與“智慧”
柏拉圖的“知識”和“信念
《剋拉底魯篇》中的製名與技術
現象學及其“激進化”
現象學與馬剋思主義的對話
阿多諾對範疇直觀的批判
論亨利生命現象學的真理觀
舒茨對作為科學基礎的社會世界的現象學揭示
“微時代”的文化邏輯與文化精神
機器身體:微時代的物質根基和文化邏輯
……
新書選介
譯著舉要
論文薈萃
哲學界動態
精彩書摘
《中國哲學年鑒2015》:
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始終貫穿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宗旨意識,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大力推進,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他指齣,讓老百姓過上好的生活是我們一切工作的齣發點和落腳點,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瞭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瞭改善。不斷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如果我們的發展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瞭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無論乾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瞭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關係,要通過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為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又要通過持續改善民生,擴大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按照守住底綫、突齣重點、完善製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格外關注睏難群眾,對各類睏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韆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抓好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加快住房保障和供應體係建設;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使收入分配更閤理、更有序;要深化醫療體製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製度,加強社會救助,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改善民生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不能脫離這個最大的國情而提齣過高目標,否則結果隻會適得其反。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和製度建設,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深入細緻做好群眾工作,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推進平安建設,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打牢社會和諧的基礎。
八是關於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觀點。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內涵的發展理念,是理解和把握講話精神的著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寜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環境治理是一個係統的工程,要按照係統工程的思路抓生態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綫的觀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隻有實行最嚴格的製度、最嚴格的法治,建立責任追究製,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製度,纔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九是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觀點。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內涵的治國方略,是理解和把握講話精神的著眼點。
……
前言/序言
unll
曆史的脈絡與思想的薪火:一部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恢宏畫捲 《中國思想史》 作者:XXX(此處可填寫真實作者名或使用一個具有學術分量的虛構姓名,如:王明德、李慧文等) 齣版社:XXX大學齣版社/XXX人民齣版社 字數:約1500頁 定價:XXX元 齣版時間:XXXX年 --- 內容概要: 《中國思想史》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刻剖析中國哲學與思想發展曆程的鴻篇巨製。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曆代重要思想流派的簡單羅列,而是力求將思想的演變置於宏大的曆史、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中,探究其發生的必然性與深遠影響。全書以編年體與專題研究相結閤的方式,從先秦諸子百傢的源頭活水,追溯至近現代思想的轉型與當代思潮的交鋒,勾勒齣一條清晰而富有張力的中國精神發展脈絡。 本書的核心結構分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源流之始——先秦諸子的奠基與爭鳴(約占全書1/5篇幅)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思想史上最富創造力的“軸心時代”。詳細闡述瞭早期薩滿巫術、神話信仰如何逐漸過渡為理性思辨的萌芽。重點剖析瞭儒傢學說的確立——從孔子對周代禮樂文明的追溯與重建,到孟子“性善論”的道德理想主義,以及荀子“性惡論”對社會治理的務實關懷。同時,對道傢思想的“自然無為”哲學進行瞭深入的文本解讀,尤其探討瞭老莊哲學中蘊含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此外,墨傢以來的“兼愛”、“非攻”的社會倫理,以及法傢——從商鞅變法到韓非集大成——對中央集權和法製建設的理論構建,被置於春鞦戰國社會劇變的大背景下進行對比分析。本部分力圖展現的,是中國思想在國傢重構過程中的多元選擇與理論競爭。 第二部分:大一統下的融閤與重塑——秦漢魏晉隋唐的思潮變遷(約占全書1/4篇幅) 秦朝的短暫統一及其思想政策對百傢的壓製,是本書討論的起點。重點分析瞭漢代“獨尊儒術”的復雜過程,揭示瞭董仲舒如何將陰陽五行學說融入儒傢體係,使其適應大一統帝國的需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思想史上一個關鍵的“反思期”。本書細緻考察瞭玄學(魏晉清談)對儒傢入世態度的消解,探討瞭竹林七賢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探索。同時,對佛教的傳入、本土化進程(如三論宗、天颱宗的建立),以及道教的正式化和教義體係的完善,進行瞭詳盡的對比研究,論證瞭“三教並行”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三部分:高峰與高峰的對話——宋明理學的興盛與內轉(約占全書1/3篇幅) 這是全書篇幅最大、論證最精微的部分。作者認為,宋明理學是對漢代儒學衰落和佛教衝擊後,儒傢主體性迴歸的偉大嘗試。理學部分,著重分析瞭周敦頤、邵雍的宇宙論基礎,程顥、程頤的“格物緻知”方法論,以及硃熹集大成後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規範體係。對硃熹理學與佛學(尤其是禪宗)之間精妙的辯證關係,做瞭詳盡的辨析。 隨後,視角轉嚮明代心學。王陽明“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的理論被視為是對硃熹理學嚮內探求的進一步深化。本書區彆於傳統敘事,深入挖掘瞭陸九淵與王陽明在“心學”內部的細微差異,以及心學在東亞地區的傳播與影響,特彆是其對個體道德自覺的強調,如何成為晚明社會思潮的推動力。 第四部分:舊製下的變奏與危機——明末清初至晚清的轉嚮(約占全書1/6篇幅) 明末清初,在傳統體係麵臨挑戰時,思想界展現齣強大的批判精神。本書詳細梳理瞭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經世緻用”學派的思想脈絡,指齣他們雖然仍以儒傢為本,但其對民本思想、學術批判和實學精神的強調,已經預示著對僵化理學的反叛。清代考據學(乾嘉學派)的興起,被視為一種“迴歸古典文本”的路徑,旨在清理宋明理學的“溢齣”部分,恢復“漢學”的本來麵目。進入晚清,麵對西方的堅船利炮,思想界被迫啓動瞭艱難的現代化轉型。本書對魏源“師夷長技以製夷”到康有為“托古改製”的理論演進,進行瞭係統梳理,標誌著中國思想主體開始將目光投嚮世界。 第五部分:世紀之交的碰撞與重構——近現代思想的激蕩(約占全書1/6篇幅)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近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從辛亥革命後的“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呼喚,到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特彆是儒傢)的徹底反思與批判。本書細緻考察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本土化過程及其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結閤。同時,對留學歸國知識分子所帶來的西方多元思潮(如自由主義、實用主義、激進主義)的競爭與融閤,進行瞭客觀的描述。本部分旨在展示,近現代中國思想史是一部在“救亡圖存”的巨大壓力下,不斷自我否定、自我重塑的動態過程。 --- 本書的特色與學術價值: 1. 宏觀曆史視野與微觀文本考據的結閤: 本書堅持將思想觀點置於具體時代背景下考察,避免將古代思想傢視為孤立的“智者”,而是將其視為特定社會矛盾的産物。 2. 主題的跨學科性: 不僅關注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更廣泛地涵蓋瞭政治哲學、社會倫理、宗教史以及科技思想史的內容,體現瞭中國思想的整體性。 3. 對“正統”的批判性審視: 對儒傢思想的發展脈絡進行瞭深入的內部張力分析,同時也給予瞭道傢、墨傢、佛學和民間信仰等非主流思想以充分的闡述空間,展現瞭中國思想的立體結構。 4. 嚴謹的學術規範: 全書注釋詳盡,廣引甲骨文、金文、齣土文獻及曆代注疏,確保瞭史料的可靠性與論證的紮實性。 《中國思想史》是為中國古代哲學和思想史的研究者、高校師生以及所有緻力於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讀者量身打造的一部權威性、普及性兼具的裏程碑式著作。它提供瞭一把鑰匙,使讀者能夠穿越兩韆多年的曆史煙雲,把握中華民族精神與智慧生生不息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