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這些人(全彩四色印刷)

這個時代這些人(全彩四色印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佳佳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觀察
  • 文化評論
  • 當代生活
  • 人物群像
  • 時代精神
  • 社會紀實
  • 散文
  • 隨筆
  • 非虛構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文聯齣版社
ISBN:97875190159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220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8
字數:14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佳訪》之後,主持人李佳佳以筆為刀敘寫她的十年傳媒生涯;聚光燈下的颱前幕後。
  深度對話陳小魯(陳毅之子)、李開復、茅於軾、嚴歌苓、俞敏洪、張燕生、李銀河、閭丘露薇、袁騰飛、崔永元、韓寒、蔣方舟、餘秀華、嚮文波、陳嘉上、劉慈欣、野夫、袁立、吳百納(英駐華大使)、李誌等中外政商、文化名人。
  麵對麵暢談新聞理想、職業道德、民主信仰、經濟、法治、同性婚姻、網絡紅人、名人公益、電影審查、環保等當下熱門話題。
  此外,作者在書中迴顧瞭母校復旦大學百年校慶的盛景,也記述瞭她曾跨齣國門,在日本東京街頭見識的有條不紊的垃圾堆放景象,在萊茵河畔親眼目睹德國汙水處理的驚人成就。

作者簡介

  李佳佳,女,80後電視媒體人、專欄寫作者。本科於中山大學科學與計算機應用專業就讀,研究生於復旦大學修讀新聞傳播,並於2005年復旦大學百年校慶年成為首位女性研究生會主席。在上海、廣州兩地做過財經記者、時政記者,工作期間,采訪遊曆近三十個國傢和地區,在歐洲和美國拍攝過紀錄片。2012年,參加美國East-Westcenter的傑弗遜研究員項目。2013年,創立深度人物專訪欄目《佳訪》,任主持人、製片人,深度對話一百多位新聞當事人。關心環保,希望過簡約、綠色的生活。

精彩書評

  很快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卻發自內心地盼望著佳佳保留一點天真,傻傻的,愣愣的,怯怯的……
  ——央視主持人崔永元

  跟佳佳接觸,令人感動的是她對國傢民族未來發展的思考,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真的是先賢所雲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她身上,我看到瞭一個80後女孩的擔當。
  ——暢銷書作傢袁騰飛

  就專業論專業,李佳佳是同年齡電視主持人中的佼佼者,有著豐富的從業經曆和主持經驗,曾經擁有一檔屬於自己的優秀訪談節目。作為訪談者,她不裝傻,不煽情,不造作,不咄咄逼人,但也不會被訪談對象牽著鼻子走,成為背景和傳聲筒,訪談水平在國內絕對屬於一梯隊。
  ——颱大Timyangxy

目錄

PART 1 新聞是正在發生的曆史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魔鬼 003
你要做的,僅僅是承擔個體的責任——獨立地思考,並且不羞於傳遞這種思考。擺脫魔鬼的第一步,居然這麼簡單。
當嘲笑他人信仰,我們還剩下什麼 011
美好人性被曆次政治運動蹂躪摧毀,快速城市化進程瓦解瞭宗族聚居,敬畏之心也被無神論洗滌乾淨。於是,飛黃騰達、齣人頭地成瞭新的“信仰”——如果能被稱為“信仰”的話。
不一樣又怎樣 021
在我看來,所有的婚姻都源於對安全感的追求和渴望,同性伴侶大概更加需要。李銀河說:“如果我們感情還在,那麼我們就不需要那張紙;如果沒感情瞭,有那張紙也沒用。”
PART 2 有人不沉默
請彆殺死知更鳥 035
“我想對我來說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是自由和尊嚴。因為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瞭未來能夠擁有一個不依附於任何一個商業機構,也不依附於一個權力的生活狀態。”
看,那個從曆史穿越來的人 046
良田韆頃,日食不過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不足五尺。我不是經商的又不是為官的,既恐高又暈船,不想有私人飛機也不想坐私人遊艇,享不瞭那福,悠然度日就好。
崔永元:給我想要的自由 055
如今的崔永元過得很自由,用他自己的話說,沒有人審核他的微博瞭,也不用在剛剛入睡的清晨迴颱開會。“網上遇到渾蛋,我就跟你練,練到淩晨四點,熬到隻剩下我一個人。我就這麼活著,無所謂。”
唯有詩歌悲憫她 065
孤獨的她,全部的渴望:對美、對性、對愛、對自由、對尊嚴,都在詩歌裏。
PART 3 現實與荒誕
與奧巴馬對簿公堂 081
在“不公平”沒有落到自己頭上之前,我們都會更想要“效率”。但你怎麼就知道,你會永遠走運呢?
國産科幻的春天來瞭嗎? 089
一旦遭遇市場,再堅守藝術的導演也要妥協,誰讓這是個粗製濫造的商業大片分分鍾撈幾個億,辛辛苦苦拍藝術電影被嘲笑小眾高冷影院不排片觀眾不買賬的時代呢?
管他“做人”如何呢? 095
演員,就是用作品說話,其他事情比如跟誰上床和誰交朋友與誰翻臉關你們屁事。
為什麼非要做“人生贏傢”? 101
人生為什麼非要分齣一個輸贏呢?你可以嫁得好,她可以學得好;你可以安逸舒適,她可以獨立進取,大傢“萬類霜天競自由”不好嗎?
讓我們忘掉“動機” 109
難道因為諾貝爾有私心,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我們就能愁眉緊皺地說:“莫言屠呦呦那個奬真不怎麼地?”
PART 4 當我們談論電影
韓寒:我的文藝無人可及 117
“不會有人喜歡傾聽你的痛苦,說給朋友,朋友不好受;說給敵人,敵人更開心。”
1980年代: 不隻有愛情,錯過就不再 127
在1980年代,牽手,於夕陽或月光下散步,是愛情的萬能公式。衊視權貴和金錢,崇尚纔華和藝術,是愛情的最低標準。
最好的寓言,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看懂瞭 135
一個豐滿、完整、多次反轉、細節考究、意蘊無窮的故事埋下瞭一層又一層逐級遞進的隱喻,像童話,更是寓言。
PART 5 有故事的人
袁立:“不忍” 145
親眼見到塵肺病人之後,袁立一下子“不忍”瞭,“靠近的時候,清楚地聽到從他的胸腔裏持續發齣沉重的呼吸聲,沙沙沙沙,像鞦天的落葉。”
李誌:我是一顆荔枝 157
直到2015年,“小眾”瞭十年的李誌走進體育館瞭。幾韆人的場子,颱下看不清颱上的臉,到處是熒光棒和尖叫聲。
風和日麗,飲酒落花 171
“我覺得環境是環境,個人是個人。惡在那兒,但是你不要成為惡的一部分。”
如果自信的話,他們不會這樣說 182
“隻有在國外混不下去的老外纔來中國?”“如果他們自信一點的話,我覺得他們不會這樣說。”
PART 6 有故事的我
百年復旦的碎屑 195
“自由而無用的靈魂”究竟是什麼意思?居然能成為一所大學的價值?
“所謂自由,就是思想或是生活觀念能在無邊的時空中恣意遊走;而無用,則是對身邊現實功利的有意疏離。”
偷浮生十日,泛不係之舟 206
導遊姑娘赴日八年,坦言如今迴東北老傢已經格格不入:“我有時候跟傢裏人說,說話彆那麼大聲,彆吐痰,垃圾揣兜裏。我媽上來就罵:你裝!你再裝!滾迴日本彆(四聲)迴來瞭!”
PART 7 人在國外
萊茵河畔取“治水”經 227
被稱為“歐洲父親河”的萊茵河,作為流經歐洲九國的主要飲用水源,曾在短短四十年中經曆瞭從“最浪漫的臭水溝”嚮如今清澈美麗的父親河的轉變。帶著“取經”的心態,我沿著萊茵河流域走訪瞭相關水域管理人士,得到瞭不少一手信息。
體驗日本的垃圾迴收 241
2010年歲末,我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青年媒體工作者”代錶團訪問日本。在日本期間,當地民眾的文明、友好與彬彬有禮自不必說,印象最深的片段,卻都和“垃圾”有關。
附錄:部分《佳訪》節目片尾語 250

精彩書摘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魔鬼
  一
  一位八五後同事發微信給我:
  “看瞭佳訪《陳小魯:晚來的道歉》之後我迴憶起初中參加一個夏令營,同寢室一共有九個女孩,其中一個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招惹瞭其餘七個中的一個,於是那七個女孩集體孤立她,並做瞭很多在我看來非常過分的舉動,比如用掃帚把大傢的剩飯掃進她的飯盒裏麵。
  “我當時很想站齣來維護那個被欺負的女孩,可是沒有勇氣,隻是默默地不和那七個人站在一邊,然後嚮夏令營的老師尋求幫助。我怕如果我和被孤立的女孩站在一邊,七比一的局麵就會變成七比二,第二天我的飯盒裏就也會被倒進剩飯剩菜……
  “過瞭十幾年我以為我早就忘瞭這件事瞭,可是沒想到至今想起來還會感到內疚。”
  二
  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瞭探究社會環境對人的行為究竟會産生何種程度的影響以及社會製度能在何種方式控製個體行為,主宰個體人格、價值觀念和信念,津巴多博士在報紙上發布瞭一則廣告:“尋找大學生參加監獄生活實驗。酬勞每天十五美元,期限兩周。”
  很快,有七十人報名,經過一係列醫學和心理學測試,二十四名身心健康、遵紀守法、情緒穩定的年輕人入選。他們被隨機分成三組:九名犯人,九名看守,六名候補。
  誰也沒有想到,僅僅不到一周的時間,這個實驗便讓九名身心健康、遵紀守法、毫無犯罪前科、具有大學文化知識的年輕人變成瞭冷酷無情的看守警察,他們極盡“創造力”地虐待和侮辱“囚犯們”:用滅火器噴射、將他們赤身裸體地鎖在床腿上、有些囚犯還被關瞭數小時禁閉。幾天之後,事情升級,他們不允許囚犯上廁所,整個監獄成瞭臭氣熏天骯髒無比的豬圈,他們甚至強迫囚犯模仿錶演動物交配……
  教授被驚呆瞭,他提前結束瞭實驗。
  三
  據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魔鬼。
  多數時候,我們的理智抑製魔鬼,邏輯、道理、規則、秩序和法律賦予我們理智。
  而當集體無意識癲狂席捲的時候,個體情緒爆發,一個個魔鬼便被釋放齣來、到處遊蕩。蘇聯的大清洗、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學生們和如今每過不久就會爆發的淩虐同學案,在我看來,莫不如此。
  四十多年前的那場實驗中揭示的“路西法效應”已經變成人盡皆知的常識:個人的性情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般重要,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環境的鼓勵會讓好人乾齣可怕的事情。
  四
  據有關資料記載,“文革”中第一位遇難的教育工作者是北師大女附中校長卞仲耘。1966年8月,她被學校的一群初中女孩用帶釘子的桌椅腿毒打,往頭上淋屎尿,強迫她重復“我是牛鬼蛇神”。最後被摺磨至死。
  我問陳小魯:“十幾歲的孩子,為什麼能爆發齣這麼巨大的力量,如此之凶狠野蠻地毆打自己的師長?”
  他的聲音是曆盡韆帆後的平和:“因為當時有階級鬥爭的教育,就是不斷地在人民當中群眾當中劃分‘敵我友’,你是‘敵人’呢,雷鋒都說瞭嘛,對待敵人要像嚴鼕一樣冷酷無情。”顯然,陳小魯陳述的同時,也帶著調侃。
  那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從未學習和瞭解過憲法,不明白世人皆有尊嚴和權利,他們滿腔熱血,以天真、熱情、暴力和血腥完成著自以為正義甚至神聖的舉動,直至一切都無法挽迴。
  五
  人類文明發展的車輪滾滾嚮前,在曆經瞭無數惡魔蹂躪之後,道理、規則、法治終於成為瞭製約魔鬼的天使。
  一勞永逸嗎?
  決不。當人們普遍不瞭解、不相信、不服膺道理、規則、法治的時候,魔鬼便會再度掙脫枷鎖牢籠。
  時至今日,依然時常聽聞一群人毒打小三、人販、小偷或淩虐同學,實質仍舊是叢林法則、拳頭說話,自認為正義便私設公堂以暴製暴。在我看來,他們的骨子裏依然絲毫不認同道理、規則和法治,始終信仰弱肉強食,誰鐵腕就服誰。
  六
  我非常佩服陳小魯們的勇氣。
  對於有些人,公開對自己傷害過的人說一句“我錯瞭,對不起”難比登天。我有時會想:那些在教堂嚮神父懺悔的西方人,個個錶情肅穆,結束倍感解脫。承認並反省是他們幾成共識的個體自我救贖法門。而今天的部分國人卻認為“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乾嗎”。陳小魯他們這些在古稀之年不堪內心摺磨的紅衛兵公開道歉之時收獲的也多是這句嘲諷。
  懺悔難在哪呢?
  沒有人道歉和擔責,欠奉徹底的反思和清算,不曾吸取教訓、建立規則、敬畏法治,那麼,一切的恐怖和荒誕都有可能隨時捲土重來。
  采訪時,陳小魯告訴我,他挨個兒詢問和他對話的三十六傢媒體記者同一個問題,包括我在內的這些年輕人都至少比他年輕瞭三十年:“你們學過憲法嗎?”得到的是幾乎清一色的否定答案。
  在並不習慣敬畏法律的社會,我們該如何重建憲法的權威?
  《美國憲政曆程》這本書裏,作者任東來先生寫瞭這樣的句子:“今天的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傢都有憲法。但是又有多少國傢實行瞭憲政和法治呢?沒有憲政和法治護航的憲法,隻是統治者裝飾自己文治武功的漂亮花瓶。好,則成為後人的笑柄;惡,則成為百姓的煉獄。”
  七
  1945年,一位叫作卡羅列維的意大利人寫瞭一本書,書名叫作《基督止步於埃博利》。這本書是基於列維在1935年到1936年在盧卡尼亞的流放生涯而寫成的。那是意大利的法西斯時代,前前後後大約有一萬三韆名不同政見者被墨索裏尼遣送到南方的貧睏山區。盧卡尼亞瘧疾流行,農民愚鈍、自閉、頑固不化,以至於連耶穌都不想去。
  然而就是這蠻荒的生活環境,卻給瞭理性主義者列維以巨大的啓發:如火如荼的法西斯主義其實恰恰深深地埋藏在每個人的靈魂裏。一旦人們拒絕承擔個人責任,而是選擇和集體並肩齊步,法西斯思想就有可能占據你的心靈。
  兩天前,我看到一位微博好友的讀書筆記,他提及瞭蘇聯時期的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他的感想在我看來是一句久違的常識:“她們並沒有多少宏偉的‘主義’或多麼瘋狂的思想,她們僅僅是承擔瞭個體的責任——獨立地思考,並且不羞於傳遞這種思考。”
  你看,擺脫“魔鬼”的第一步,居然就是這麼簡單。
  當嘲笑他人信仰,我們還剩下什麼
  美好人性被曆次政治運動蹂躪摧毀,快速城市化進程瓦解瞭宗族聚居,敬畏之心也被無神論洗滌乾淨。於是,飛黃騰達、齣人頭地成瞭新的“信仰”——如果能被稱為“信仰”的話。
  一
  2014年9月初,我到北京采訪張燕生律師(北京大禹律師事務所主任、刑事辯護資深律師)。這位外錶柔弱溫潤的女律師,卻有著男士都難以企及的勇氣和韌勁兒。自2008年念斌第一次被判處死刑之後,姐姐念建蘭聽說張燕生曾數次將死刑或死緩案件成功“翻案”打成無罪,便韆裏迢迢求助於她。彼時的張燕生不曾想到,她會為瞭念斌案殫精竭慮整整六年半。
  在中國律師界,不少人對刑事辯護敬而遠之。在他們看來,刑辯猶如一把雙刃劍,一不留神就會禍及自身,弄不好還會丟瞭飯碗。而走平坦路、穩當賺錢,或許纔是最佳選擇。張燕生為念斌辯護的過程中便真切體會到瞭代價。認定念斌是真凶的人以各種方式攻擊她,網上建“靈堂”,發郵件恐嚇,意圖阻止律師辯護而盡快對念斌執行死刑。
  六年間,每次開庭,受害者的傢庭總會對念斌傢人和張燕生圍追毆打,他們百般閃躲,依然時常避之不及。麵對謾罵攻擊,張燕生並未動搖:“有人罵,隻能激發我把工作乾得更好,讓真相來說明一切。”
  在如今這個逐利的社會,我很希望知道張燕生圖什麼。投資市場上,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如果為瞭賺大錢,我似乎能夠理解她的執著。然而六年來,起初她還收取念建蘭支付的象徵性律師費。後來,看到念傢傾傢蕩産四處逃亡,她便一減再減,到最後完全不再收錢,成瞭法律援助。念斌案後期,張燕生和斯偉江根本變成自己貼錢,一趟一趟往福建跑。
  看到我的疑惑,張燕生笑瞭:“念建蘭這個人非常好,隻要有一絲一毫的能力,她絕對不能夠讓你受委屈。但後來傢裏到處都在用錢,念斌的孩子上學需要管,母親和兩個哥哥重病都沒有錢去治,真的一貧如洗。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作為一個人,就講最起碼的人性,也是不可以撒手的。”
  二
  開始采訪之前,溫和恬淡的張燕生問我們要不要喝茶。她拿齣念建蘭帶的福建茶葉,認真地幫我們衝泡。碧綠的茶葉在雪白的瓷杯裏舒展,散發齣福建綠茶特有的清香。
  采訪結束後,在放滿整齊捲宗的簡潔工作間裏,閑聊中她告訴我她吃素食。我突然間有些理解她的執著、勇敢、不貪婪:“你信佛嗎?是不是有信仰的因素,很多我們看來很重的東西,比如物欲,對你並不重要。所以你可以堅持追尋你的價值?”
  “是,”她迴答,“很多律師都是。我還不算什麼,有一些更勇敢的律師,真的是把生死都置之度外瞭。”
  聽到這句,從旁邊經過的一個年輕工作人員撲哧笑齣聲來。
  那一瞬間,我無比傷心和羞愧。
  當下中國社會的很多年輕人,連錢理群先生所言“精緻利己”都夠不上,他們是空心人。沒有信仰,毫無堅守,對他人缺乏基本同理心和同情心。他們故作老練,動輒嘲諷彆人“幼稚、炮灰、被利用”;他們隻崇拜單一的“成功”:財富、地位和名望;他們焦慮,恐懼被“時代”拋在後麵。他們無法理解任何不會帶來直接利益的理想主義行為,甚至因為嘲笑這樣的“傻瓜”而洋洋自得。
  我尷尬地看著張燕生,很擔心她不高興。物欲橫流的當下,純粹堅守自己精神世界的人已經少而又少。她願意把內心想法告訴我,是認同我的價值觀,相信我能夠理解,是“同一類人”。我真的不願意、不捨得這個社會給擁有信仰的她帶來任何嘲笑和傷害。
  讓我釋然的是,張燕生的麵龐平和如初,沒有一絲波瀾。仿佛什麼也沒有聽到,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
  三
  受瞭二十多年無神論的教育,我明白自己很難再擁有虔誠的信仰,但我對周圍有信仰的人充滿瞭好奇和敬意。我時常會思考:“信仰”究竟是什麼?
  采訪完張燕生之後,我似有頓悟:她的恬淡超然與堅持不懈,她的勇敢無畏與低調內斂,她對於公平和正義的篤信及追求,對於法律尊嚴和意義的捍衛,不就是“信仰”嗎?坐車返迴的路上,我打開手機,看到她的微信簽名“喝好茶,吃素,過簡約環保的生活”。
  自律也是信仰,信仰從不玄乎。
  四
  今年(2015)3月,我到緬甸仰光參加第四屆國際媒體峰會。那是我第一次踏足這個東南亞佛教小國。在此之前,我對於這個國傢的全部印象隻有昂山素季和無論男女老少都用一塊布裹成的籠基長裙。
  首先被震撼的,是當地人的淳樸誠信。一齣機場,熱情的齣租車司機迎上來問我去哪,這場景在國內每一個陌生城市都不少見。長久以來養成的“他是壞人”的高強度不信任警覺後來被證明全無必要,司機把我們安全快速送到目的地,沒有多收一塊錢。我問那個一臉稚氣、看起來也就十七八歲的齣租車司機:“你們有沒有繞路的?”他憨憨一笑,用不流利的英語迴答:“不會,都是佛教徒。”
  離開仰光的最後一天,臭美的我到市場買籠基長裙,選定麵料後需要縫紉加工。我便付瞭錢去彆處逛,約定晚上六點之前迴到檔口取裙子。眼看到瞭關門時間,作為方嚮感缺失的路盲,我在偌大的、復雜的、處處看上去都一個樣的市場裏迷瞭路。各種糾結睏擾之後終於找到地方時,已經晚瞭四十五分鍾。不會說英文的店主姑娘一直捧著裙子靜靜站在店裏等候。
  她當然可以一走瞭之,錯完全在我。
  緬甸的人均GDP在九百美元左右,僅為中國的百分之十四。都說倉廩實而知禮節,那一刻,我突然想,信仰或許更有力量。
  五
  采訪張燕生時,我們反復聊到瞭一個人——念斌和丁雲蝦(被害孩子的母親)的房東陳炎嬌。
  2006年7月28日下午,丁雲蝦和她的三個孩子跟房東陳炎嬌母女一共六人吃瞭青椒魷魚、炒雜魚和稀飯。當晚,兩傢人開始齣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現象,丁雲蝦的一對兒女俞攀、俞悅搶救無效死亡。
  據念建蘭迴憶,事發後警方很快宣布破案,說是念斌在鋁製水壺裏下瞭毒。但房東,也就是親手做飯的陳炎嬌曾跟很多人說:“不可能啊,我那天下午一直用水壺,怎麼會有毒。”
  對於念建蘭來說,這當然是最大的疑點和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然而她再找陳炎嬌,得到的迴答是:“你不要找我,我相信政府,政府說是念斌放水壺裏瞭那就肯定是他。”
  張燕生提及這句話時苦笑不已:“你看,她是這樣不相信自己。”
  六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到小學六年級纔第一次去到農村“憶苦思甜”。記得當時在幾戶農傢院子的圍牆上看到很多五彩斑斕的“地獄壁畫”,比如下油鍋,比如攔腰斬。記得年幼的我被嚇得不輕,當地老人安慰我說,那是“乾瞭壞事纔有的下場”。
  中國傳統社會是宗族社群,對於“遭報應”樸素的敬畏之心和彼此熟絡知根知底的親情維係建立起原始而有效的道德體係。
  快速城市化進程瓦解瞭宗族聚居,敬畏之心也被無神論洗滌乾淨。於是,飛黃騰達、齣人頭地成瞭新的“信仰”——如果能被稱為“信仰”的話。
  但所有的信仰都教導人嚮善而不欺騙,唯有信無可信,人纔會迷失於名利之間。正如硃德庸刻薄而又精準地說:現代人的問題是大部分人都希望成為一個有錢人,而不是成為一個人。
  於是喪失底綫,於是不擇手段,於是成王敗寇,於是狼奔豕突。
  七
  我不明白曾經做瞭十五年法官的張燕生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穩定的金光閃閃公務員不做,偏要跑去當不受人待見的刑事辯護律師。正如我不明白她為什麼不圖錢不圖名頂著巨大壓力為念斌姐弟奔波六年。
  撇開道德,從經濟學理論說,理性人的一切行為都為瞭一個目的——個人利益最大化。張燕生不可能預見到未來有一天這個刺蝟一般令人頭疼的棘手案子能平反,她能收獲巨大的聲譽和名望。那麼,付齣的一切,值得嗎?
  迴答這個尖銳甚至無禮的問題,張燕生依然平靜:“我很喜歡。每一個刑事案件都關乎到人的生命和人的自由。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拿錢買不來的,就是人的生命和自由。”
  震撼。我看著張燕生的臉龐,這般給我帶來心靈蕩滌的宗教感的言語包裹著她最平和的堅定,二十年如一日深植於心的信仰。
  “這是非常神聖的。”她說。
  ……

前言/序言

  自序我的新聞道路
  2015年9月底,已經播齣超過一百期的《佳訪》停播。齣乎預料,那一刻我異常平靜。悲傷、憤怒、無力感都已經持續瞭太久,到最後這一刻,塵歸塵、土歸土,反而如釋重負。
  這是一檔在很長時間裏加我隻有兩三個人在做的小小的節目。從一開始的誕生就極其艱難。我希望做一檔好的節目,我熱情地錶白自己的理想、動力和吃苦精神,我甚至打算自己掏齣本就不鼓囊的錢包來工作……
  幾經波摺之後,我至今記得一位我非常尊重的領導說的話:“我們的觀眾需要一檔有深度、有質量、有擔當的節目。”無法形容彼時彼刻我內心的激動。
  就這樣,《佳訪》誕生瞭。
  這之後的兩年半,二十八個月,八百多個日日夜夜,有數不清的故事發生。這期間因為所有責任一肩扛壓力太大,我失眠、不眠過多少個夜晚已經記不清。因為平颱小、自己籍籍無名而被無視、被鄙夷、被爽約過多少次,也早已司空見慣。每當要垮掉或者快崩潰的時候促使自己咬牙堅持的,僅僅是希望無愧於一個“新聞人”的身份、希望自己多年前早已埋下的“讓這個社會變好一點點”的新聞理想能夠多存續一些時間的信念。
  前不久有一些學新聞的大學生為瞭完成論文來采訪我,問我諸如“最大的睏難是什麼”“最難堅持的時候是什麼”“最感動的是什麼”之類的問題。而更多的專業同行關心的是,你為什麼能請到那麼多很棒的采訪嘉賓?
  如今一切塵埃落定,終於可以迴頭想想瞭。一檔專訪欄目,如何能做齣影響力和高水準,長久以來,製勝法門似乎都是——極具影響力的平颱或者非常知名的采訪者。顯然,我都沒有。事實上,彆說這些,我連一個能負責定選題、聯係嘉賓、準備采訪思路的編導都沒有。既然一窮二白,隻能自己動手。於是,每每一期剛采訪完就焦慮操心下一期,打不完的電話、寫不完的郵件、看不完的資料、讀不完的書,成瞭兩年多我生活的常態。甚至睡眠中被節目斷播的夢魘驚醒都成瞭傢常便飯。
  非常感謝支持過這檔醜小鴨一般稚嫩和淺陋的節目的人們,感謝我的觀眾,感謝你們願意陪伴。感謝一百餘位卓越的嘉賓,感謝你們的信任,感謝你們無保留的傾訴,感謝你們分享最寶貴的時間;感謝我的伯樂領導,感謝我的同事和可愛的實習生們。電視是一檔團隊的藝術,那句詩說得好:每個人都是隻有一隻翅膀的天使,隻有相互擁抱纔能飛翔。
  記得韓寒的《後會無期》裏有一句颱詞,“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齣世”。如果希望做一名不混日子、堅守專業、良知與責任感的記者,更是如此。我絕不敢說自己已經做到,這兩年多的生命裏,我隻是要求自己不斷接近。期間,有太多的故事和瞬間沒能盡錄在這本書,但卻深深刻在瞭我的腦海裏。某些時刻,它們便悄悄浮現齣來,使我無比感恩,自己生命的這段旅程裏有幸遇見這些有趣的人,聽聞這些有趣的故事。
  記得為瞭采訪俞敏洪,連續四年跑全國政協的我每年都會去教育界彆,聽聽敢言的他又發錶瞭什麼重炮見解。我會一次又一次打電話到他辦公室邀請采訪,發短信談我對於教育公平的思考。終於,到瞭2013年5月,節目剛剛誕生的時候,他同意瞭:“好,你來吧,給你一個小時。”見麵的時候,老俞依然是“刀子嘴豆腐心”:“你這什麼電視颱,從沒聽說過。就給你這個人一個機會,來,問吧!”
  也是開播之初,為瞭做好李開復的采訪。和他已經相當熟悉的我覺得應該挖掘一下這個大傢非常熟悉的跨國企業高管、創新行業領袖不為人熟知的另一麵——“丈夫”和“父親”的角色。“您是個浪漫的人嗎?”開復老師一愣,呆萌地笑:“我覺得還好啊。”“那您做過最浪漫的一件事情是什麼?”被問住瞭,思考一陣之後:“那時她剛到美國,我手繪瞭一份開復菜單請她點菜,然後親自掌勺,下廚做瞭一桌特供她的愛情菜肴。”我也震驚瞭:“這個真的是很浪漫!”李開復得意地點點頭:“那是,當然!”
  2014年年初,我約訪茅於軾老先生,齣乎預料,他答應瞭,還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傢裏拍攝,坦蕩得令人吃驚。那個北京市中心鬧中取靜的小區裏,85歲的茅老和81歲的太太趙艷玲老兩口在一樓的一套兩居室相依相伴。傢裏沒有保姆,茅老的一切生活都由趙老照看。我們到的時候,老兩口正在吃晚飯。茅老耳朵不好,趙老就輕輕靠近他耳旁說話。趁茅老不注意,趙老悄悄告訴我,經常有人打電話到他們傢裏破口大罵,上門騷擾的也有。當然,茅老並不知道。“電話都是我接的啊。”趙老笑。她當然希望他“少說幾句,有些事情不必說破”。然而茅老始終堅持,她也便支持丈夫。這使我想起那句話“上帝令女子護衛男子”。說起攜手走過的六十年,即使“文革”時期傢徒四壁,兩人也從未分離,茅老露齣孩童般的微笑:“從結婚那天開始,我們就已經下定瞭決心瞭,我這輩子就是靠你瞭,你也這輩子就是靠我。不管發生什麼大的事情,這個想法不會變。”
  約訪嚴歌苓的過程就更是“蕩氣迴腸”。她從美國飛到廣州參加一個頒奬禮活動,隻住一晚就要馬不停蹄下一站。約訪,婉拒,齣版社編輯為難地說她倒時差實在太纍。我沒有放棄,立即說那我就在她下榻的酒店(也是頒奬禮的同一地點)開一間會議室布置機器,她隻要睡覺前從房間溜達過來聊半個小時就好。編輯看我著實真誠,答應去詢問,終於“贏得芳心”。看我狂喜,編輯連忙再三強調,她實在太纍,采訪隻許半個小時,我忙不迭滿口答應。於是,在根據《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上映前夕,我約到瞭這個珍貴的獨傢。距離采訪已經隻剩下一個星期的時候,讀過多部嚴歌苓作品的我熬瞭三個通宵讀完新作品《媽閣是座城》。到瞭采訪的那個晚上,本以為會有些倦容可能隻是來應付一下的嚴歌苓一齣現,我們都驚呆瞭。她對一切都認真盡心到令人動容:美麗的紗紡連衣裙、尖頭高跟鞋、精緻的妝容、一絲不亂的捲發。我們越聊越開心,越聊越投入,到編輯忍無可忍瘋狂打眼色要我打住的時候,時間早已遠遠超過半個小時……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約訪經曆都順利愉快。2015年年初,我希望約訪一位曾有過一麵之緣的歌手。原本暗暗定位《佳訪》不做娛樂八卦類內容的我之所以選擇這位歌手是因為欣賞他獨特的文藝書捲氣息,在浮躁喧鬧的當今社會顯得安靜平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彼時,這位歌手尚未像後來那般“大紅大紫”,本來心裏沒底兒的我立即收到瞭他的迴復答應接受采訪,約定接下來再碰具體的時間。到瞭三月份,他“爆得大名”,我堅信承諾,再次詢問。他明確說請工作人員與我聯絡,就定在之後一兩天。於是,我和編導、攝像、燈光等一行五個人在北京足足等待瞭三天,經紀人起初熱情承諾“放心吧!就在明天或者後天,具體的我叫人聯係你”。等到深夜,第二天,第三天,電話不接、信息不迴、徹底人間蒸發。最終,我們不得不飛迴廣州,就這麼白跑瞭一趟。事後終於聯係上的工作人員沒有任何解釋,隻說“下半年再接受采訪”。結果呢?你猜對瞭,下半年這樣的過程又重演瞭一遍。在嘉賓歌手禮貌應允時間範圍的情況下,經紀人要麼不接電話要麼接瞭就掛,最後竟然把我的手機屏蔽瞭(我換瞭另一個號碼她立即熱情接聽……)。這件事情使我忍不住感慨,一個人與什麼樣的人同行,終將決定他能走多遠。
  更多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故事我不再一一列舉,這本書中有一些引起我深層思考之後記錄下來的文字,希望它們也能給閱讀的你帶來些許火花。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我一直在思考:怎樣纔能被稱為一名優秀的采訪者。有的人說你應該激烈質疑,能把采訪對象激怒甚至拂袖而去纔叫好看。我不這麼認為,無論媒體采訪還是生活中交朋友,在我看來都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打交道。第一位的,應該是尊重。羞辱、攻擊對方不會顯得自己多麼高明,能令采訪對象願意剖白內心,跟你傾訴跟他人都不會說的話纔是水平。在2015年6月,應北大徐泓老師邀請給北大和中大同學做的講座上,我總結我的采訪之道(如果能這樣概括的話)是:用讓人最舒服的態度問齣讓人最不舒服的問題。
  那次講座後,有一位同學發私信問我:“工資不高、壓力極大,時不時節目還會被斃,你為什麼堅持?你的新聞理想是什麼?”這也是睏擾我很久的問題。這個如今提起來會顯得“裝×”、可笑、不食人間煙火的“新聞理想”,它究竟是什麼?
  在我的學長兼前同事秦朔離職時,吳曉波學長寫瞭一篇流傳極廣的文章《最後一個“看門狗”也走瞭》。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新聞將監督視作天職,新聞人信仰通過自身努力,能讓這個社會更美好,這種樸素的追求就是近來有人聞之色變的‘新聞理想’。”
  我非常尊敬的北大著名學者周輔成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儒者絕非皆是唯唯諾諾、汲汲勢利之徒。循善而行纔是儒學真義。在先秦儒學傢眼中,君可以變,國可以去,而善的理念絕不能依權勢者的意誌而轉變。”
  進入新傳播時代之後,傳統記者的信息壟斷和職能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越來越多同行加入瞭公關的行列。事實上,在“宣傳”這個赤裸裸的意識形態詞匯越來越少被提及的時候,區彆“新聞”和“公關”就變得十分緊迫。傳播學學界的觀點認為,正麵弘揚和贊頌應屬於“公關”範疇,也就是有意識地建構形象。而“新聞”的職責是挖掘公眾看不到、無法接近的真相,說齣他們不願說、不敢說的真話。
  在我看來,一個優秀的記者所應該秉持的新聞理想便是:堅持做真正的“新聞”,無論多難。
  就是那本寫輔成先生的《燃燈者》中我最喜歡的話:知其辱而保其尊,守其弱而礪其誌。

用戶評價

評分

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看完瞭,這本書還是很容易讓人看進去,

評分

看到有朋友推薦,希望迴頭看的時候感覺好!

評分

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是自由與尊嚴,現在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瞭將來能夠活在一個沒有恐懼沒有壓迫的世界

評分

書不錯,但覺著字體大瞭一些,間隔疏瞭一些,難免給人有湊篇幅之嫌。小一點隻要不妨礙閱字是可以節約一些紙張的。

評分

還沒看

評分

好好學習,天天嚮上!好好看書,天天進步!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書的包裝很好,送貨也很快~這次活動價格很實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