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事屬於每個人獨有,但每個人卻又完全地無從把握。生之前,我們無知無識。而死之前,我們卻體味太多。
這本書的閱讀狀態應該是這樣的:孤寂,雨夜,燈豆,微醺,落寞,獨睡,一二章,足矣,闔捲,呡茶,起思,頜首,心有戚戚焉。
將100多個中國名人的死亡故事復述一遍,集成一本書,意義究竟何在?
且讓我們以“死”為綱,重讀一遍中國曆史。掩捲之後,答案會否呼之欲齣?
本書的編撰緣起,來自作者至親的身染重病至死及好友的車禍亡命。某天,當生命即將消弭,我們該如何尋找托辭?如何自我清算?如何自欺欺人?生活如此平凡,在我們的姓氏、血緣、物理的物質即將在死亡麵前分崩解析時,中國人又是如何麵對這道難題的呢?我們是否有一些很中國式的死亡方式和理念?
本書所錄,即是一次關於死亡的搜尋。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死法,由死,可以推算齣他們的活法。重要時刻,濃縮著人生的精華所在。有些死,死得其所,死得慘烈,死得詩情畫意,死得餘音裊裊,當然,有些則死得滑稽,死得可憐,死無葬身之地,死得如輕飄過泰山之巔的一羽鴻毛。麵對這一幕幕目不暇接的死亡高潮場景,我們不得不産生戰栗、悸動、悲抑、痛徹、焦灼等等心緒。瞭解我們的死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活著。死,是解讀曆史一個獨特的視角。
上下五韆年,浩瀚的史籍,精彩的人生,本書收錄100位中國曆史人物臨終畫像,雖僅給予每位名人區區數百至數韆文字敘述其死亡故事,卻有微言大義蘊於其中。當這些死亡事件鋪陳在讀者麵前,中國人生命的生理和文化長城的剪影也就有瞭解釋的可能。
曹秉燊,本名曹秉,1963年7月齣生。上海人。畢業於市北中學、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曾任教於普陀區業餘大學,後任職於《上海電視》。2001年始就職於《新聞晚報》《新聞晨報》至今。
自序/001
稽首/007
一 壯士/011
二 女師/047
三 子師/069
四 武將/107
五 重臣/137
六 帝王/165
七 異稟/203
八 畸者/247
九 虛擬/293
作結/311
附錄一/313
附錄二/318
後記/325
稽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嚮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本書以此為首,錶拜天、拜地、拜神、拜師、拜墓之崇敬。
另外也有賠罪之意。
而將太史公放在首位,諒無冤魂鳴屈。噫!
太史公/生命在46歲後闃然而止
司馬遷(B.C. 145或B.C. 135-B.C. 91),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最偉大的史學傢和文學傢之一。其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為史遷、太史公。
司馬遷的先祖是顓頊(音專須)時期的天官。司馬遷的父親則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漢武帝元封元年(B.C. 110),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後,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誌(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
漢武帝天漢四年(B.C. 97),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主動請纓齣擊匈奴,兵敗被俘,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叛降,全傢當誅。而在這時,身為太史令的司馬遷卻挺身而齣,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兵敗投降是因為“矢盡道窮,救兵不至”,並且認為李陵是希望“欲得其當(想用適當的方式)而報漢”。李陵雖然兵敗,但是他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其所摧敗,攻(功勞)亦足以暴(傳播)於天下”。司馬遷這番錶述沒有得到漢武帝理解。漢武帝認為他是在藉李陵之功,詆毀這場戰爭的主帥李廣利(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進而批評自己用人不當,造成軍事失利。因而大怒,將司馬遷投入牢獄,以“誣罔”的罪名判處死刑。當時的死刑有兩種方式可以充抵,一種是“令死罪入贖錢五十萬減死一等”。另一種是按照漢景帝所頒布的法律,“死罪欲腐(閹割)者,許之”。司馬遷傢貧,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贖身,隻得屈辱地接受腐刑。對此他曾錶示過“禍莫(超過)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詬(恥辱)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受刑之人的社會地位無法跟彆人相比)非一世也”(《報任少卿書》),意味深長。齣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完成瞭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韆五百字。《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稱《太史公書》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一共刻瞭兩副,每副約一萬二韆五百枚竹簡)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司馬遷之死,史無詳載,隻記載隱沒山林,沒有提到死亡。清朝文人陳寫說《漢載》時,定論為隱藏後便即病逝,卒年為公元前86年。但真正的卒年還有待調查。
李長之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一書中,對司馬遷之死提齣瞭另一種極具見地的看法。他認為,李廣利兵敗而降是《史記》中所記最晚的可以確信為齣自司馬遷手筆的事件,司馬遷可能就是在這一年死去的,他隻活瞭46歲。《史記·自序》(可能作於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文末敘:“餘述曆皇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大有書稿寫成後,擱筆而躊躇滿誌的愉快在。46歲以後的司馬遷如何,我們卻一點也不曉得。他是自殺還是病死?我們也沒有絲毫記錄。以他的倔強,自殺也有可能。他覺得任務已瞭,或者就不必苟活瞭吧。
46歲的司馬遷已完成韆鞦功業,自此隱沒山林,不知其終,亦毋需讓後人盡知其終。無論平靜也罷,顛簸也罷,心戚戚兮欣欣兮也罷,司馬遷已活齣他的最大願景,死得其所也。
生理之死何其悲矣,然其軀雖逝,其癔永在,豈不更使人常思。
闃然,本義為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筆者望文生義說,關門後即使發臭,也無關後人何事。寂寂然,不是最高境界麼。今天,太史公不但沒發臭,更成為中國曆史最悠遠最芬芳的一縷梅骨蘭香。
一個記錄曆史的人,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卻沒有人來記錄。
他的無跡可尋,也說明隱遁是很徹底的,不是那種彆人隨時隨地就可以找到的做做姿態的終南捷徑。
中國人將司馬遷敬為太史公,說明史筆可敬可畏。曆史與曆史書,常常南轅北轍,幸有良心良知執筆。於是,將太史公列為稽首,寜有爭乎!
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帶來的閱讀衝擊力是巨大的,它迫使我停下來,反復思考“存在”的意義。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恐懼”和“釋懷”是貫穿始終的兩條主綫,但不同的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處理它們。有些人物至死都在用生命最後的力氣為自己辯護或爭奪,而另一些人則展現齣令人難以置信的超脫。這種對個體差異的細緻捕捉,讓我對“曆史人物”這個標簽有瞭更細微的認識——他們首先是人,有自己的脆弱和私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不那麼“著名”的人物所做的記錄,他們的臨終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政治影響,但其對個人信仰的堅守,卻閃耀著不輸於帝王的光芒。它提醒我們,曆史的厚重感不僅僅來自於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更來自於無數普通個體在生命盡頭所展現齣的勇氣與尊嚴。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細品的佳作,值得反復迴味。
評分說實話,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原本以為會是一本相對沉悶的史料匯編,畢竟“臨終實錄”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學術的冷峻。然而,作者的文筆和敘事節奏完全打破瞭我的預設。它讀起來更像是一係列精心打磨的微型傳記,每一段“臨終場景”都像是一部濃縮的電影。高明的作者深諳如何通過細節來烘托氣氛,比如對環境光綫的描寫、對特定隨從的眼神交流、甚至是對遺體姿態的細緻刻畫,都極其到位,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凝固的曆史瞬間。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某位唐代名臣的記錄,他臨終前對傢人的囑咐,不是關於財産和政治遺産,而是關於如何看待一個人的得失。這種對“終極價值”的重新排序,其思想深度令人震撼。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史料的搜集,更在於它成功地將冷冰冰的史實,轉化成瞭有溫度、有血肉的生命體驗,讓我對曆史人物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共情。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與文學感染力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我不是曆史學專傢,但在閱讀過程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考證史料時的細緻入微,各種引用的文獻和旁證都處理得非常得體,沒有那種生硬的注釋堆砌感,而是自然地融入敘事之中。這種高質量的“信史”寫作,比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論分析要實在得多。而且,作者在處理那些史料模糊不清的臨終細節時,處理得非常誠實,她會明確指齣哪些是推測,哪些是確鑿記錄,這種誠實態度極大地增加瞭讀者的信任感。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光是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聚焦於“終局”的曆史觀照方式。它讓我開始思考,也許評價一個人一生的最佳時刻,恰恰是他們不得不放下一切,直麵虛無的那個瞬間。這絕對是一部能在我書架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充滿洞察力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並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或影響力大小來排列這百位人物,而是通過主題或某種隱秘的內在聯係進行巧妙過渡,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不斷有“原來如此”的驚喜感。作者在不同人物的敘述之間埋設的伏筆和對比,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感。比如,將一位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謀士的平靜接受,與另一位在巔峰時期離世的貴族的不甘心並置對比,立刻凸顯瞭“宿命”與“選擇”在生命終點扮演的角色差異。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在某些關鍵人物的記錄後,會附帶一段精煉的“影響側記”,這種側記既沒有過度解讀,又精準地指齣瞭該人物臨終狀態對後世文風或政治理念産生的微妙影響。這種帶著批判性思維的旁觀者視角,讓這本書擺脫瞭單純的“獵奇”色彩,升華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死觀”的一次深刻探討。
評分這本《死給你看:100中國曆史人物臨終實錄》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它提供瞭一個極其獨特且引人入勝的視角來審視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我一直對傳統曆史敘事中常常被輕描淡寫或直接忽略的“終點”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某位帝王將相是如何逝去的,更深入地挖掘瞭他們生命最後時刻的思想轉變、情感波動,以及他們留下的遺囑或最後的話語中蘊含的深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敏感且私密的記錄時所展現齣的尊重與剋製,既沒有過度渲染死亡的戲劇性,也沒有流於膚淺的八卦,而是將重點放在瞭“人”的掙紮與釋然之上。讀完第一部分關於幾位開國君主的描述後,我感覺對“權力”的理解都有瞭新的維度——原來至高無上的權力,在麵對死亡的必然性時,也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他們最後的焦慮和遺憾,往往比他們生前的功業更具震撼力。這種對曆史人物人性深處的挖掘,遠遠超齣瞭教科書所能提供的範疇,讓人對曆史的真實麵貌産生瞭更強烈的求知欲。
評分還可以,沒事看看,挺有意思的
評分是網上購物裏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好吧,我是看到這個驚悚的題目纔決定看看,不知道內容是否能有新意。
評分好
評分好吧,我是看到這個驚悚的題目纔決定看看,不知道內容是否能有新意。
評分好
評分這本書還可以吧,還沒有看完,不知道!
評分很好看,是正版,看完瞭纔評價的
評分還可以,沒事看看,挺有意思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