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关于人类进化故事的旅程中,我们把侧重点放在了认知和社会方面,而不是传统上更受青睐的化石和遗骨。这是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关于我们是如何从远古洪荒走到今天的这个终极问题,其实就是关于那些真正把我们和其它猿类区分开来的认知和社会方面的特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个故事的第一个阶段出现的南方古猿,无非是过渡到双足行走的猿。现代人类从这个古老的猿类进化而来的过程曲折而漫长,仅仅是早期古人的出现,就等待了整整两百万年。虽然双足行走在现代人类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实现了双足行走,才有可能对呼吸以一定的方式加以控制,继而成为欢笑和语言出现的关键),但是,单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让我们将南方古猿排除出猿类。和所有生态辐射一样,猿类的进化是围绕着同一主题的不断的精彩实验,有些非常成功(其中的一个,最终成就了我们),有些却令人扼腕。
关于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个故事,真正的开篇是第一个人类物种的出现。传统上,我们认为这个物种是匠人,但也有人认为是他们如流星般短暂存在的先驱(鲁道夫人和豪登人)。从那时起,这个故事就开始了斗争主题,一个在时间分配压力和环境选择下群体不断变大之间的斗争。从一开始的对抗天敌肉搏战,到后来的稀缺资源保卫战,到最后是和外族较量的迂回战。
人类进化的故事,是一个不断寻找适应压力的新方案的过程,一个解决因为大脑和体型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营养需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候,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跳跃,惊涛拍岸中,推送着人类异常快速的进化;有时候,却是朝着某个方向的静水深流,缓慢而坚定,雕刻着人类的面孔。最终造就了我们的是对基础人科物种的一系列精致入微的复杂调整,从生理角度,从社会角度,从认知角度。当然,是认知上的变化带给了我们现代世界的科学和艺术,但是,只有当这三个角度融合在一起,才拉开了现代人类关系的浩瀚场面。
……
人类进化的故事,比任何其他故事都更让我们着迷。我们的好奇心,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叩问: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一直以来,一说起这个故事,总离不开考古学中的那些冷冰冰的石头和骨头。这也不是没道理,因为只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给我们提供了确定性,给了我们可以依循的凭据。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们轻易不敢绕过这些“铁证”,因为他们可不想被说成是在凭空编故事。可是,单凭这些骨头和化石,也许并不能完整地讲述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这里所说的进化,指的是社会和认知的进化。那是一个漫长的进程,步履缓慢而犹疑,但是,它却是人类进化到现代人的真实路径。其实,我们真正想探寻的答案,就隐藏于这段进程之中,它会告诉我们,人类何以成为人类(相对猿类而言)?人类何以走到今天?
我们人类属于大猿猴科(greatapes),因为我们身上所携带的生物学、基因学和生态学上的特质,大体上和猿猴共享。如今,比较统一的观点是,与我们属于同科的还有两种黑猩猩(genusPan,黑猩猩属)、两种(抑或四种)大猩猩(genusGorilla,大猩猩属)和两种(抑或三种)红猩猩(genusPongo,猩猩属)。在它们中,只有红猩猩不是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现在,只有在东南亚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上,才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而在一万多年前的上一个冰河纪结束时,它们还广泛分布于印度支那和中国大陆的南部。
直到1980年前后,依照传统的概念,我们人类还是会被毫无争议地和猿猴归为同一科(family)。但事实上,我们和我们祖先的种类属于一个有别于其它猿类的亚科(subfamily),因为和猿类相比,我们有着一系列很明显的不同之处:我们直立行走,猿猴四肢着地行走;猿猴的脑容量以灵长类的标准来衡量已经算很大,但是,我们的脑容量更是大得多;我们有文化,而猿猴只有行为。这些区别显示了在早期猿类即有不同的分支,一条通向现代人类,另一条通向现代的其它猿类。红猩猩的这条分支能通过化石追溯到大约一千六百万年前,如果由此类推,我们和猿类的共同祖先应该至少也有那么久远的历史。
但是,在1980年代,这个故事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从基因上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度(相对于仅仅依赖解剖学的结果)。不久我们就发现,从基因的角度来看,人类和黑猩猩的相似度明显高于其它猿类,大猩猩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但是,从一千六百年前开始就居住在东南亚的红猩猩和我们的相似度却并不高。而在非洲生活的几种猿类(类人猿、大猩猩和黑猩猩)形成了一条共同的支线,这条支线的分叉点离现在要近得多,大约是在六百万到八百万年前(图1.1)。我们并不是大猿猴科之下一个独立的亚科,而是从属于非洲猿类亚科。由于我们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所以,黑猩猩(而不是第三纪中新世的随便某种猿类)就成了人类支线十分恰当的类比参照物,从很多角度来讲,黑猩猩是早期的人类支线,也就是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及其前辈中最好的模版。
为了把故事讲清楚,让我来简单重复一下非洲猿科的进化过程,以及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我再进而描述我们人类的支线从非洲猿亚科分离出来之后的五个重要进化阶段。这些阶段,或可称为转变过程,构成了我所要讲述的这个人类进化故事的框架。
这本《人类的演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都充满好奇,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从最早期直立行走的人类祖先,到智人的崛起,再到现代社会的形成,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数百万年的时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人类形态、生活习性的详细描绘,那些生动的插图和模型分析,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古老的面孔,感受到了他们艰辛的生活。书中对大脑演化、工具制造、语言产生等关键节点的解释也十分到位,让我对这些复杂的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解开一个宏大的谜题,每一个章节的进展都让我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即使是科学性很强的内容,读起来也丝毫不觉得枯燥。那种探求未知、追溯根源的兴奋感,一直伴随着我翻阅书页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这套《企鹅·鹈鹕丛书》中的《人类的演化》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古老的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讲起,层层递进,直至现代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对于不同演化阶段的特征描述细致入微,例如关于“露西”的发现、早期人类的火的使用、农业的起源等等,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入的考证和严谨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类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和适应性演化的论述,这让我认识到人类的多样性和生命力的强大。而且,本书在探讨人类演化过程中,也触及了许多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思考,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范畴,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对于《人类的演化》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枯燥的学术名词,而是将复杂的科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理论学派的介绍和对比,这让我了解到科学研究的多元性和演进性,也帮助我形成自己对人类演化过程的独立思考。比如,在讨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关系的部分,书中呈现了多方面的证据和观点,而不是单一断定,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更加信服。同时,书中穿插的许多引人入胜的考古发现和化石故事,更是为整个宏大的叙事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那些关于古人类生存挑战、社会结构、迁徙路径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智慧的闪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对人类这个物种充满了敬畏和自豪。
评分《人类的演化》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将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置于一个极其宏大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人类演化有基本的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之前只是冰山一角。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我们祖先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智慧。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技术进步、乃至艺术萌芽的描绘,都让我惊叹不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文化演化”的探讨,认为这才是区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键。那种从基因层面到文化层面的双重演化视角,让我豁然开朗。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科学著作,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先辈们进行思想的交流。
评分购买《人类的演化》(企鹅·鹈鹕丛书)纯粹是因为好奇,但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流畅,即使是对于不熟悉生物学知识的读者来说,也能够轻松理解。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早期人类迁徙路线的分析,以及对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适应性的论述,这让我对人类这个物种的韧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探讨,也引发了我深刻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现在和未来的书籍。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对人类这个物种的认知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僧伽吒经》直接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鷲山的教授。佛陀的这次教授,就像所有的大乘经典,是由他的弟子记住之后,再用梵文写下来的。《僧伽吒经》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从往昔的古佛听受的,而且对读诵者的影响广大、深远。
评分“半个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的读者选了鹈鹕丛书作为他们的自学方式。这些蓝封面小书,代表了zui新的思想潮流,阅读它们就如置身zui好的大学课堂之中。”鹈鹕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它吸引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物理学家等各领域知名学者迫不及待发表zui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鼓励普通民众跃跃欲试,探索不息。“鹈鹕”图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大学”:没有入学的门槛、没有选择的约束。
评分人类的演化。囤书啊囤书。
评分价格挺合适,送货也很快
评分文化人类学的必读书目吧
评分超乎想象的好,一如既往的快!完美!
评分不错,装饰挺好的
评分佳作,妙极!诗词的解读看来角度新颖,遣词造句
评分社会学的论著,读来很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