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玛蒂尔达手绘木本植物》:名家名作,名师导读;绝美手绘,超值珍藏。
1.全球的女性博物学家的经典代表作,经历岁月的沉淀和市场的检验,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2.科学院院士王文采作序推荐。
3.文化领军人物刘华杰教授鼎力推荐。
4.科普名家@王康聊植物、@顾有容、@飞雪之灵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玛蒂尔达手绘木本植物》:
玛蒂尔达的绘画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种特殊的美,既来自画者深厚的美术功底,也源于她对植物形态的真实记录和准确还原,以及作为一名科学制图师应有的认真、严谨的敬业态度。
在绘画植物的时候,她节选植物具有生殖特征的部位,加上局部放大或者解剖图,这也是她的作品她区别于其他一些从事博物学著作绘画家的地方。
这些精美的手绘画作,丰富展现了木本植物的多样性和美学欣赏价值,对博物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和植物学、生态学、园林园艺等领域从业人员而言,都极具收藏价值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玛蒂尔达(Matilda Smith,1854—1926),英国皇家植物园的首席画家,伦敦林奈学会会员(是历史上第二位享此殊荣的女性)。在植物绘画方面的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了纪念她的成就,后人以她的姓氏命名了苦苣苔科的一个属——绒桐草属(Smithiantha)。
王文采,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毛茛科、荨麻科、紫草科、苦苣苔科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现20个新属,约550个新种。
孙英宝,中国著名植物科学画师。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科普事业,2014年创立植物科普大讲堂。已出版作品《手绘濒危植物》,译作《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玛蒂尔达手绘木本植物》。
陈莹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学硕士,擅长科普写作和指导自然活动,著有《磕·做一只会吃的松鼠》,校订《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玛蒂尔达手绘木本植物》。
刘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业为植物分类学。已出版《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东册》,校译《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玛蒂尔达手绘木本植物》。
王钧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学硕士、分类学在读博士,主攻苔藓植物,熟悉北方植物,擅长野外植物鉴别和自然摄影。
目录
目 录
1
序(王文采)
5
导读(孙英宝)
1.杜鹃花科/ 1
杜鹃花属
柠檬杜鹃 / 2
露珠杜鹃 / 3
大字杜鹃 / 4
百里香叶杜鹃 / 5
睫毛萼杜鹃 / 6
银叶杜鹃 / 7
短花杜鹃 / 8
山育杜鹃 / 9
怒江杜鹃 / 10
锈叶杜鹃 / 11
卵叶杜鹃 / 12
两色杜鹃 / 13
柳条杜鹃 / 14
毛嘴杜鹃 / 15
黄花杜鹃 / 16
水仙杜鹃 / 17
芒刺杜鹃 / 18
亮叶杜鹃 / 19
红晕杜鹃 / 20
疏叶杜鹃 / 21
粉白杜鹃 / 22
猴头杜鹃 / 23
马缨杜鹃 / 24
隐蕊杜鹃 / 25
满山红 / 26
淡黄杜鹃 / 27
多鳞杜鹃 / 28
阴地杜鹃 / 29
迎红杜鹃 / 30
问客杜鹃 / 31
爆杖杜鹃 / 32
四川杜鹃 / 33
山光杜鹃 / 34
刚毛杜鹃 / 35
宏钟杜鹃 / 36
凹叶杜鹃 / 37
宝兴杜鹃 / 38
白碗杜鹃 / 39
长蕊杜鹃 / 40
大白杜鹃 / 41
火红杜鹃 / 42
云南杜鹃 / 43
2.金缕梅科 / 44
金缕梅属
日本金缕梅 / 45
弗吉尼亚金缕梅 / 46
金缕梅 / 47
春金缕梅 / 48
蜡瓣花属
西域蜡瓣花 / 49
少花蜡瓣花 / 50
红药蜡瓣花 / 51
四川蜡瓣花 / 52
双花木属
双花木 / 53
3.猕猴桃科/ 54
猕猴桃属
葛枣猕猴桃 / 55
中华猕猴桃 / 56
4.木兰科 / 57
木兰属
天女花 / 58
日本厚朴 / 59
日本辛夷 / 60
柳叶玉兰 / 61
山玉兰 / 62
5.木通科 / 63
串果藤属
串果藤 / 64
木通属
三叶木通 / 65
6.木犀科 / 66
丁香属
日本丁香 / 67
紫丁香 / 68
西蜀丁香 / 69
巧玲花 / 70
毛丁香 / 71
连翘属
欧洲连翘 / 72
木犀属
管花木犀 / 73
女贞属
日本女贞 / 74
宜昌女贞 / 75
素馨属
野迎春 / 76
7.蔷薇科 / 77
花楸属
白叶花楸 / 78
川滇花楸 / 79
火棘属
窄叶火棘 / 80
苹果属
红肉苹果/ 81
野木苹果 / 82
梨属
川梨 / 83
李属
阿富汗矮樱桃 / 84
彼岸樱 / 85
砂樱桃 / 86
海滨李 / 87
小果樱桃 / 88
大山樱 / 89
宾州樱桃 / 90
榆叶梅 / 91
樱桃 / 92
毛樱桃 / 93
郁李 / 94
黑樱桃 / 95
蔷薇属
缫丝花 / 96
小檗叶蔷薇 / 97
野蔷薇 / 98
木香花 / 99
光叶蔷薇 / 100
腺果蔷薇 / 101
西北蔷薇 / 102
大花香水月季 / 103
川滇蔷薇 / 104
宽刺绢毛蔷薇 / 105
小叶蔷薇 / 106
华西蔷薇 / 107
峨眉蔷薇 / 108
钝叶蔷薇 / 109
伞房蔷薇 / 110
刺梗蔷薇 / 111
唐棣属
桤叶唐棣 / 112
绣线菊属
翠蓝绣线菊 / 113
鄂西绣线菊 / 114
陕西绣线菊 / 115
悬钩子属
多腺悬钩子 / 116
绵果悬钩子 / 117
锈毛莓 / 118
掌叶覆盆子 / 119
匍枝悬钩子 / 120
三花悬钩子 / 121
雪棠属
雪棠 / 122
栒子属
多花粉叶栒子 / 123
圆叶栒子 / 124
宝兴栒子 / 125
西南栒子 / 126
陀螺果栒子 / 127
毡毛栒子 / 128
柳叶栒子 / 129
8.忍冬科 / 130
荚蒾属
桦叶荚蒾 / 131
红蕾荚蒾 / 132
烟管荚蒾 / 133
巴东荚蒾 / 134
双六道木属
温州双六道木 / 135
糯米条属
蓪梗花 / 136
忍冬属
沼生忍冬 / 137
刚毛忍冬 / 138
新疆忍冬 / 139
岩生忍冬 / 140
毛花忍冬 / 141
郁香忍冬 / 142
红苞忍冬 / 143
双盾木属
双盾木 / 144
云南双盾木 / 145
猬实属
猬实 / 146
9.瑞香科 / 147
米瑞香属
米瑞香 / 148
皇冠果属
八蕊皇冠果 / 149
结香属
滇结香 / 150
瑞香属
黄瑞香 / 151
巴氏瑞香 / 152
10.桑科 / 153
琉桑属
臭琉桑 / 154
榕属
天仙果 / 155
孟加拉榕 / 156
11.山茶科 / 157
红淡比属
红淡比 / 158
紫茎属
紫茎 / 159
12.山龙眼科 / 160
帝王花属
长叶帝王花 / 161
蒂罗花属
山蒂罗花 / 162
扭瓣花属
锈色扭瓣花 / 163
荣桦属
桂叶荣桦 / 164
银桦属
深红银桦 / 165
铁角蕨叶银桦 / 166
13.山茱萸科 / 167
山茱萸属
日本四照花 / 168
狗木 / 169
太平洋狗木 / 170
灯台树 / 171
14.松科 / 172
金钱松属
金钱松 / 173
冷杉属
神圣冷杉 / 174
高加索冷杉 / 175
日光冷杉 / 176
希腊冷杉 / 177
大白叶冷杉 / 178
落叶松属
藏红杉 / 179
西美落叶松 / 180
松属
白皮松 / 181
华山松 / 182
软叶五针松 / 183
瘤果松 / 184
云杉属
西藏云杉 / 185
15.桃金娘科 / 186
桉属
异心叶桉 / 187
番樱桃属
红果仔 / 188
金桃柳属
月桂状金桃柳 / 189
铁心木属
银叶铁心木 / 190
16.夹竹桃科 / 191
鹿角藤属
大叶鹿角藤 / 192
羊角拗属
垂丝羊角拗 / 193
17.卫矛科 / 194
南蛇藤属
南蛇藤 / 195
卫矛属
卫矛 / 196
白杜 / 197
18.梧桐科 / 198
银叶树属
长柄银叶树 / 199
19.五加科 / 200
刺通草属
刺通草 / 201
20.杨柳科 / 202
杨属
桦叶黑杨 / 203
大叶杨 / 204
21.豆科 / 205
羊蹄甲属
首冠藤 / 206
洋紫荆 / 207
白花洋紫荆 / 208
白花羊蹄甲 / 209
云南羊蹄甲 / 210
云实属
春云实 / 211
云实 / 212
刺槐属
淡红刺槐 / 213
毛刺槐 / 214
鸡冠刺桐 / 215
金雀儿属
变黑金雀儿 / 216
繁花金雀儿 / 217
槐属
槐 / 218
大果槐 / 219
白刺花 / 220
狸尾豆属
猫尾草 / 221
油麻藤属
常春油麻藤 / 222
木蓝属
垂序木蓝 / 223
毛瓣木蓝 / 224
花木蓝 / 225
染料木属
西班牙染料木 / 226
山蚂蝗属
圆锥山蚂蝗 / 227
田菁属
榴红田菁 / 228
香槐属
美国香槐 / 229
紫藤属
紫藤 / 230
白花藤萝 / 231
金合欢属
牛角相思树 / 232
显著相思树 / 233
朱缨花属
镰叶朱缨花 / 234
22. 芸香科 / 235
柑橘属
酸橙 / 236
河岸香橼 / 237
花椒属
竹叶花椒 / 238
茵芋属
日本茵芋 / 239
23.棕榈科 / 240
槟榔属
麦氏槟榔 / 241
豆棕属
豆棕 / 242
豪爵椰属
缨络豪爵椰 / 243
木果椰属
橄榄木果椰 / 244
射叶椰属
秀丽射叶椰 / 245
轴榈属
圆叶刺轴榈 / 246
圆形轴榈 / 247
竹节椰属
秀丽竹节椰 / 248
266
后记(陈莹婷)
249
植物学常用术语图解(孙英宝)
268
推荐语(刘华杰、王康、彭勇、顾垒、郗旺)
前言/序言
序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植物分类学在历史上首先在欧洲获得蓬勃发展,从16世纪到18世纪初,就有意大利植物学家凯沙尔宾罗(A. Caesalpino,1519—1603)编著的《论植物》(De Plantis,1583,收载1500种植物),瑞士的鲍欣(G. Bauhin,1560—1624)编著的《植物界图览》(Pinax Theatri Botanici,1623,收载6000种植物),英国植物学家雷(J. Ray,1627—1705)编著的《植物分类新方法》(Methodus plantarum Nova,1703年第二版中,收载18000种植物)等几部大部头著作出版。
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 Linnaeus,1707—1778)编著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收载7700种植物,根据雄蕊数目、愈合情况和长度将这些植物划分为24纲。书中每种植物的种名(Species name)均由一属名和一种加词构成,这样,二名命名法和每种植物的学名得到确定,这对植物学知识国际间的交流和植物学的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林奈此书的问世标志近代植物分类学的诞生。
此后到19世纪末不断有大部头著作出版,著名的有瑞士植物学家德堪多(A. P. de Candolle,1778—1841)父子编著的17卷巨著《植物界自然系统初编》(Prodiu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1824—1873,收载58975种植物),英国植物学家本瑟姆(G. Bentham, 1800—1884)和约瑟夫·胡克(J. D. Hooker,1817—1911)费时二十余年编著的《植物属志》(Genera plantarum,1862—1883,收载世界种子植物200科,7569属)。以上著作均用拉丁文书写,没有图。
19世纪中叶之后,法国植物学家拜伦(H. Baillon,1827—1895)编著了13卷的巨著《植物历史》(Histoire des plantes,1867—1895),收载了维管植物的所有科、属,给出了大量生殖器官的精美的插图,这对植物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在此书出版之后,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 Engler,1844—1930)和普兰特(K. Prantl,1849—1893)编著了23卷的空前巨著《植物自然科志》(Dienatürlichen Pflanzenfamilien,1887—1899),收载了当时有记录的植物界的所有纲、目、科、属,给出了大量精美图版。在19世纪,出版了不少科、属专著,不少国家、地区的植物志,在各种植物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科、属、种等新分类群,其中都包括不少植物插图。在期刊方面,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编著的专门刊载植物图版的期刊《柯蒂斯植物杂志》(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和《胡克植物图志》(Hooker’s Icones Plantarum)最为著名。大量植物图在植物学著作和期刊中发表,促使邱园标本馆编著了查阅植物图的索引著作《伦敦索引》(Index Londinensis,6卷,1920—1931;补编,2卷,1941)。
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起步较迟,在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开展研究工作。我们的先辈们非常重视植物科学绘图工作,编著了一些有关图志的书,如胡先骕、陈焕镛的《中国植物图谱》(5卷,1927—1937),胡先骕、秦仁昌的《中国蕨类植物图谱》(2卷,1930—1934),胡先骕的《中国森林树木图志——桦木科和榛科》(1941),刘慎谔主编的《中国北部植物图志》(5册,1936),周汉藩编著的《河北习见树木图说》(1934),方文培编著的《峨眉植物图志》(4卷,1942—1946)。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汪发瓒主编《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1955),耿以礼教授主编《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959),傅书遐教授编著《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1957),其后于20世纪70到80年代由植物研究所编著了7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972—1983)。与此书同时,我国多数省、区的植物志,以及80卷巨著《中国植物志》(1960—2004)也陆续出版。
上述著作中都有大量植物图,这为我国植物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上述情况可见,在近一百年的植物分类学研究中,我国在植物科学绘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从我国极为丰富、复杂的植物区系来考虑,对不少科、属,如菊科、兰科、豆科、百合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以及玄参科的马先蒿属,罂粟科的紫堇属,毛莨科的乌头属、翠雀属等,多数有科学意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科、属,都值得进行图谱方面的编著工作。这些都是显现我国复杂植物区系的基础工作,应予以重视。
不幸的是,在《中国植物志》80卷出版之后,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在不少地区陷于停滞状态,植物科学绘图也自然受到影响。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世界著名博物学家的经典手绘生物图谱,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想这类著作的出版具有借鉴作用,可能会促进我国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如上所述,我国植物区系丰富、复杂,有不少分类群的系统位置、亲缘关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可能得到解决。在此,我衷心祝愿北京大学出版社主持的经典手绘生物图谱出版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成功!
2015年5月10日
于香山寓所
《图说草木:一位博物学家的细致观察与艺术描绘》 内容梗概 本书《图说草木:一位博物学家的细致观察与艺术描绘》并非一本聚焦于特定个体或某一地域植物的专著,而是企图通过一位假想的博物学家,一位浸润于自然怀抱、以画笔记录生命之美的探索者,为读者呈现一片更为广阔、也更为细致的植物世界。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身边那些“寻常”草木的关注,揭示它们在形态、结构、生长习性以及生态角色上所蕴含的智慧与奥秘。 我们将跟随这位博物学家的脚步,从宏观的植物分类原则出发,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胞结构、复杂的繁殖机制,以及植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所演化出的各种适应性策略。全书以其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动人的艺术美感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力求超越枯燥的学术论述,让读者在欣赏精美的图画之时,也能深刻理解植物生命的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植物世界的万花筒——分类与辨识的艺术 在本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植物的多样性,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来帮助我们梳理和辨识。我们将简要介绍植物学界常用的分类系统,从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层层递进,勾勒出植物王国壮丽的谱系。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罗列冗长的分类列表,而是通过精选的典型类群,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绘制精良的插图,阐释分类学的核心概念。 我们将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植物为例,例如菊科植物的多样性(从蒲公英到向日葵)、豆科植物的固氮功能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蔷薇科植物在果实形成上的独特之处等。每一种植物的介绍,都将伴随着其关键的形态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根系: 讲述不同植物根系形态的差异(如直根系、须根系、块根、吸盘根等),以及它们在吸收水分、固定植株、储存养分等方面的功能。我们将通过图解展示不同根系结构,并解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联,例如沙漠植物发达的根系如何适应干旱。 茎: 深入解析茎的结构,区分草质茎与木质茎,介绍其维管束的排列方式(如散生、环状),以及植物通过茎进行输导(水分、养分、光合产物)、支撑、繁殖(扦插、嫁接)等功能。图示将侧重于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展现其内部运作的精巧。 叶: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们将详细描绘叶的形态(如单叶、复叶、全缘、锯齿缘、掌状、羽状等)、叶序(如互生、对生、轮生)以及叶片结构(表皮、保卫细胞、叶肉组织)。插图将细致呈现叶脉的走向、气孔的分布,并阐释叶片如何通过改变角度、形状来优化对光照的吸收和水分的散失。 花: 花是植物繁殖的关键,我们将深入剖析花的组成部分——花萼、花瓣、雄蕊、雌蕊,以及它们的功能。本书将重点讲解不同类型的花(如完全花、不完全花、两性花、单性花),以及它们与传粉方式(风媒、虫媒、鸟媒)的相互关系。精美的花朵局部特写图,将展现花药、花粉、柱头、子房等结构的微观之美。 果实与种子: 果实的形成是花完成传粉受精后的结果,我们将介绍各类果实的形态(如干果、肉果、聚合果、复果等),以及它们在种子传播中的作用。种子的结构(胚、胚乳、种皮)和萌发条件也将被细致阐述,通过图示展现种子从休眠到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第二部分:生命的律动——生长、繁殖与适应 除了静态的形态描绘,本书更着力于展现植物生命的动态过程。我们将探讨植物如何感知环境、如何成长、以及如何繁衍后代。 生长与发育: 本部分将深入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的奥秘。我们将介绍植物的生长点(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解释细胞分裂、伸长、分化的过程如何构建起植物的形态。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如何调控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植物体内的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如何发挥其关键作用,都将通过清晰的图文进行阐释。例如,我们将展示植物向光性生长的机制,以及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变化。 繁殖策略的智慧: 植物的繁殖是生命延续的根本。除了最常见的有性繁殖,我们还将探讨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如营养繁殖(分枝、匍匐茎、块茎、鳞茎、根茎等)。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解,展示植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各种精妙的繁殖策略,以应对不同的环境挑战。例如,某些植物如何通过改变花期来避开不利的传粉季节,某些植物又如何利用果实吸引特定的动物来帮助传播种子。 与环境的和谐共舞: 植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周围的环境以及其他生物紧密相连。本部分将聚焦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我们将探讨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光照强度(如林下植物的矮小形态,草原植物的耐旱性)、土壤条件(如盐生植物、酸性土壤植物)、水分供应(如旱生植物、水生植物),以及它们如何与动物、真菌、细菌等生物建立共生、寄生或竞争关系。例如,我们将展示附生植物如何依附于高大树木生长,以及某些植物如何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驱赶食草动物或吸引传粉者。 第三部分:微观世界的奇迹——细胞、分子与进化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植物生命,本书还将带领读者进入微观世界,探究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在漫长进化历程中的演变。 植物细胞的精巧设计: 我们将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开始,重点讲解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的功能。通过对比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差异,突出植物细胞的独特性,例如细胞壁提供的支撑作用,以及液泡在维持细胞膨压和储存物质中的作用。精细的细胞结构图将揭示植物生命运作的微观基础。 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 作为绿色植物的“心脏”,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阐述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解释它们如何在叶绿体内协同运作,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图示将清晰地展示光能的捕获、水的分解、二氧化碳的固定以及葡萄糖的生成过程。 植物进化的脉络: 本部分将简要追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从无维管束植物到维管束植物,再到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进化历程。我们将探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关键性变革,例如维管束的出现如何使得植物能够长得更高大、更适应陆地生活,以及种子的出现如何大大提高了植物的繁殖效率和适应能力。虽然不对具体的分子机制进行过于深入的探讨,但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图解,勾勒出植物进化的大致脉络,展现生命力量的强大与演变的多样性。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图说草木:一位博物学家的细致观察与艺术描绘》的书写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术语,即使在涉及复杂的科学概念时,也尽可能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全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附带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照片复制,而是由一位技艺精湛的博物画家,在细致观察植物实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而成。 每一幅插图都经过精心构思,力求在准确描绘植物形态的同时,展现其生命的神韵与内在的逻辑。无论是微观的细胞结构、精巧的花朵内部,还是宏观的整株形态、生长姿态,都将在画家的笔下栩栩如生。这些插图不仅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更是对自然之美的艺术赞颂,它们将引领读者走进一个既科学严谨又充满诗意的植物世界。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广泛,包括对植物学感兴趣的初学者、希望拓展博物学视野的学生、对自然美学有追求的艺术爱好者,以及任何渴望重新认识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的读者。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细致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植物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