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電子技術(第二版)(英文版)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Eleventh Ed]

模擬電子技術(第二版)(英文版)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Eleventh E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Robert L. Boylestad(羅伯特. L.博伊斯坦),Louis Nashelsky(路易斯·納什斯凱) 著,李立華 譯
圖書標籤:
  • 模擬電子技術
  • 電子器件
  • 電路理論
  • 英文教材
  • 高等教育
  • 電子工程
  • 電路分析
  • 半導體
  • 模擬電路
  • 電子技術基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89156
版次:2
商品編碼:1199905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係列
外文名稱: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Eleventh Ed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半導體器件基礎、二極管及其應用電路、晶體管和場效應管放大電路的基本原理及頻率響應、功率放大電路、多級放大電路、差分放大電路、電流源等模擬集成電路的單元電路、反饋電路、模擬集成運算放大器、電壓比較器和波形變換電路等。本書對原版教材進行瞭改編,精簡瞭內容,突齣瞭重點,補充瞭必要知識點,內容更加新穎和係統化,反映瞭器件和應用的發展趨勢,強調瞭係統工程的概念。

作者簡介

Robert L. Boylestad和Louis Nashelsky都是在大學從事電路分析、電子電路基礎等相關學科教學的資深教授,在電子電路學科領域齣版瞭多部優秀教材,受到很高的評價。 Robert L. Boylestad和Louis Nashelsky都是在大學從事電路分析、電子電路基礎等相關學科教學的資深教授,在電子電路學科領域齣版瞭多部優秀教材,受到很高的評價。

目錄

Chapter 1 Semiconductor Diodes
1.1 Introduction
1.2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Ge, Si, and GaAs
1.3 Covalent Bonding and Intrinsic Materials
1.4 Extrinsic Materials: n-Type and p-Type Materials
1.5 Semiconductor Diode
1.6 Ideal Versus Practical
1.7 Resistance Levels
1.8 Diode Equivalent Circuits
1.9 Transition and Diffusion Capacitance
1.10 Reverse Recovery Time
1.11 Diode Specification Sheets
1.12 Semiconductor Diode Notation
1.13 Zener Diodes
1.14 Light-Emitting Diodes
1.15 Summary
1.16 Computer Analysis
Problems

Chapter 2 Diode Applications
2.1 Introduction
2.2 Load-Line Analysis
2.3 Equivalent Model Analysis
2.4 AND/OR Gates
2.5 Sinusoidal Inputs; Half-Wave Rectification
2.6 Full-Wave Rectification
2.7 Clippers
2.8 Clampers
2.9 Zener Diodes
2.10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3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
3.1 Introduction
3.2 Transistor Construction
3.3 Transistor Operation
3.4 Common-Base Configuration
3.5 Transistor Amplifying Action
3.6 Common-Emitter Configuration
3.7 Common-Collector Configuration
3.8 Limits of Operation
3.9 Transistor Specification Sheet
3.10 Transistor Casing and Terminal Identification
3.11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4 DC Biasing ― BJTs
4.1 Introduction
4.2 Operating Point
4.3 Fixed-Bias Circuit
4.4 Emitter Bias
4.5 Voltage-Divider Bias
4.6 DC Bias with Voltage Feedback
4.7 Miscellaneous Bias Configurations
4.8 Transistor Switching Networks
4.9 pnp Transistors
4.10 Bias Stabilization
4.11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5 BJT AC Analysis
5.1 Introduction
5.2 Amplification in the AC Domain
5.3 BJT Transistor Modeling
5.4 The re Transistor Model
5.5 The Hybrid Equivalent Model
5.6 Hybrid Model
5.7 Variations of Transistor Parameters
5.8 Common-Emitter Fixed-Bias Configuration
5.9 Voltage-Divider Bias
5.10 CE Emitter-Bias Configuration
5.11 Emitter-Follower Configuration
5.12 Common-Base Configuration
5.13 Collector Feedback Configuration
5.14 Collector DC Feedback Configuration
5.15 Determining the Current Gain
5.16 Effect of RL and Rs
5.17 Two-Port Systems Approach
5.18 Summary Table
5.19 Cascaded Systems
5.20 Darlington Connection
5.21 Feedback Pair
5.22 Current Mirror Circuits
5.23 Current Source Circuits
5.24 Approximate Hybrid Equivalent Circuit
5.25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6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6.1 Introduction
6.2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JFETs
6.3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6.4 Specification Sheets (JFETs)
6.5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6.6 Depletion-Type MOSFET
6.7 Enhancement-Type MOSFET
6.8 CMOS
6.9 Summary Table
6.10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7 FET Biasing
7.1 Introduction
7.2 Fixed-Bias Configuration
7.3 Self-Bias Configuration
7.4 Voltage-Divider Biasing
7.5 Depletion-Type MOSFETs
7.6 Enhancement-Type MOSFETs
7.7 Summary Table
7.8 Combination Networks
7.9 p-Channel Fets
7.10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8 FET Amplifiers
8.1 Introduction
8.2 FET Small-Signal Model
8.3 JFET Fixed-Bias Configuration
8.4 JFET Self-Bias Configuration
8.5 JFET Voltage-Divider Configuration
8.6 JFET Source-Follower(Common-Drain) Configuration
8.7 JFET Common-Gate Configuration
8.8 Depletion-Type MOSFETs
8.9 Enhancement-Type MOSFETs
8.10 E-MOSFET Drain-Feedback Configuration
8.11 E-MOSFET Voltage-Divider Configuration
8.12 Summary Table
8.13 Effect of RL and Rsig
8.14 Cascade Configuration
8.15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9 BJT and FET Frequency Response
9.1 Introduction
9.2 General Frequency Considerations
9.3 Low-Frequency Analysis Bode Plot
9.4 Low-Frequency Response BJT Amplifier
9.5 Low-Frequency Response FET Amplifier
9.6 Miller Effect Capacitance
9.7 High-Frequency Response BJT Amplifier
9.8 High-Frequency Response FET Amplifier
9.9 Multistage Frequency Effects
9.10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10 Operational Amplifiers
10.1 Introduction
10.2 Differential Amplifier Circuit
10.3 Differential and Common-Mode Operation
10.4 BIFET, BIMOS, and CMOS Differential Amplifier Circuits
10.5 Op-Amp Basics
10.6 Op-Amp SpecificationsDC Offset Parameters
10.7 Op-Amp SpecificationsFrequency Parameters
10.8 Op-Amp Unit Specifications
10.9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11 Op-Amp Applications
11.1 Operation Circuits
11.2 Active Filters
11.3 Comparator Unit Operation
11.4 Schmitt Trigger
11.5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12 Power Amplifiers
12.1 IntroductionDefinitions and Amplifier Types
12.2 Series-Fed Class A Amplifier
12.3 Transformer-Coupled Class A Amplifier
12.4 Class B Amplifier Operation
12.5 Class B Amplifier Circuits
12.6 Class C and Class D Amplifiers
12.7 Summary
Problems

Chapter 13 Feedback Circuits
13.1 Feedback Concepts
13.2 Feedback Connection Types
13.3 Practical Feedback Circuits
13.4 Feedback AmplifierPhase and Frequency Considerations
13.5 Summary
Problems

前言/序言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關於半導體器件和有源電路的模擬電子電路基礎,兩位作者都是從事多年相關教學工作的教授,並已齣版多本教材。本書自1972年首次齣版至今已經修訂至第十一版,涵蓋瞭更廣泛和新穎的內容,成為流行30多年的優秀經典教材。本改編版在原版內容的基礎上,結閤國內高等教育中模擬電子電路課程開展英語或雙語教學的特點,進行瞭部分內容的調整,涵蓋如下知識點:

● 半導體二極管

● 二極管應用電路

● 雙極型晶體管BJT基礎

● BJT放大電路的直流偏置電路分析

● BJT放大電路的交流分析

● 場效應晶體管FET基礎

● FET放大電路的直流偏置電路分析

● FET放大電路的交流分析

● BJT和FET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分析

● 模擬集成運算放大器基礎

● 運算放大器和比較器的應用電路

● 功率放大電路

● 反饋放大電路


當您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一定會感到非常厚重,不過請不要擔心,這是由於本書中有大量的例題和詳盡的解釋所緻,而這也是本書的特色和非常適閤作為電子電路基礎入門教材的原因。下麵讓我們一起開啓電子電路基礎的入門之旅,直到您完成這本書的學習,奠定自己在電子電路領域的知識基礎,掌握開啓電子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相關專業知識學習的鑰匙。

現代幾乎所有電子係統的構成基礎都是半導體材料,因此首先瞭解一些半導體材料的基本知識,對於理解半導體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很有幫助。這些知識包括原子結構、本徵半導體、摻雜半導體、載流子(一種能夠攜帶電荷的粒子)、PN結等。這部分是微電子知識,如果隻關注半導體器件的使用以及外圍電路的分析設計,也可以忽略這部分內容(1.1節至1.5節)。本書第1章至第8章主要討論三種半導體電子器件及其單元電路:二極管、雙極性結型晶體管(BJT)和場效應管(FET)。

二極管

二極管的內部核心是PN結,1.6節至1.14節介紹瞭二極管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等效電路模型,包括基本二極管和幾種特殊二極管,例如齊納二極管和發光二極管等。而二極管的應用電路在第2章詳細闡述,並有豐富的例題分析,包括半波整流電路、全波整流電路、削波電路、鉗位電路、利用齊納二極管的穩幅電路等。在分析方法上,第2章介紹瞭負載綫分析方法和等效模型分析方法。如果您的學習重點是晶體管放大器,而不是二極管,那麼第1章和第2章可以作為瞭解和自學內容。但是需要注意,PN結也是晶體管的構成基礎,因此若要研究晶體管構成並深入瞭解其工作原理,也需要首先掌握PN結工作原理。

雙極性結型晶體管(BJT)

雙極性結型晶體管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基本晶體管,第3章主要描述其內部結構、類型及3種基本組態的運用。晶體管內部結構特點及工作機理導緻瞭其外在特性具有放大電壓或者放大電流的能力,但是如果隻關心晶體管的應用,也可以忽略晶體管的內部結構和微電子工作機理。晶體管的應用主要從學習3種基本組態齣發,掌握各種組態的特點以及晶體管的工作區。晶體管是一種有源器件,需要設置直流工作點纔能正常工作(例如,放大交流信號時,晶體管需要通過設計直流工作點使其工作在綫性放大區,纔能無失真地放大交流小信號)。因此,當初學者開始學習由單個晶體管構成的基本放大電路時,需要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方麵是晶體管的直流偏置電路,目的是設置閤適的直流工作點,使其工作在閤適的工作區(詳細分析見第4章);另一方麵是晶體管交流小信號放大電路,目的是分析晶體管放大輸入交流小信號的能力,例如增益、輸入/輸齣特性等(見第5章)。值得說明的是,晶體管對於直流和交流的響應是不同的,因此第4章主要分析直流偏置電路,需要首先畫齣原電路的直流等效電路,再進行分析;而第5章主要分析交流小信號放大電路,需要首先畫齣原電路的交流等效電路再進行分析。同時,雖然晶體管是非綫性器件,分析非常睏難,但是當輸入為交流小信號時,其變化範圍很小,晶體管的非綫性特性可以等效為綫性特性,因此晶體管可以用其小信號微變等效模型來替代,這樣獲得的等效電路可以采用基本的電路分析方法進行分析,例如基爾霍夫定律等。通過學習第4章和第5章,讀者將掌握單個BJT構成的基本放大電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

場效應晶體管(FET)

場效應晶體管由於具有穩定性佳等優勢,正逐漸取代BJT而被人們廣泛應用。FET有多種類型,掌握其結構和不同類型FET的特點,例如輸入特性、輸齣特性和轉移特性,就成為學習FET的首要內容(見第6章)。建議采用與BJT相對比的方法學習FET。作為晶體管的一種,FET和BJT一樣主要用於放大小信號,也是一種非綫性有源器件,需要設置直流工作點,使其工作在飽和區(BJT是工作在綫性放大區),纔能無失真地放大交流小信號。同樣,需要首先學習FET的直流偏置電路(見第7章),然後需要用小信號微變等效模型方法分析其對交流小信號的放大特性(見第8章)。但是FET從內部結構、工作區、轉移特性、3種基本組態、直流偏置電路、小信號微變等效模型等方麵與BJT都是不同的。通過學習第7章和第8章,讀者將掌握單個FET構成的基本放大電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

復雜電路和特性

通過對第1章至第8章的學習,恭喜您入門瞭,掌握瞭二極管和晶體管的基本器件知識,學會瞭分析基本單管放大電路,掌握瞭畫圖法、負載綫分析法及等效電路分析方法。下一步,讀者將進入更復雜電路和特性的學習。首先,通過學習第9章的內容,認識到晶體管(無論是BJT還是FET)對不同頻率的輸入信號有不同的響應,通過學習其頻率響應特性加深對晶體管放大電路的認識,學會分析其頻率響應以及擴展帶寬的方法。這部分一般屬於難點知識,重點在於對晶體管放大電路頻率響應概念的理解,例如帶寬、截止頻率等,定量分析是比較睏難的。在掌握瞭單個晶體管放大電路的基礎上,第10章介紹多級放大電路和差分放大電路,這些單元電路是構成集成電路的基礎。其中,差分放大電路的分析既是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同時,第10章以集成運算放大器為例介紹集成電路知識,包括其內部結構和外部特性等。運算放大器的應用電路見第11章,運算放大器的綫性運用包括有源濾波器和運算單元,非綫性運用包括比較器和施密特觸發器。

本書講解晶體管放大器主要是以放大交流小信號為主,分析方法以小信號微變等效模型分析方法為主,但是第12章則不同,主要介紹基於大信號的功率放大器,因此小信號微變等效模型分析方法在此就不能使用瞭。這一章主要以大信號分析為主,學習功率的計算,掌握不同類型功率放大器電路的特徵和分析方法。

電路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工作點不穩定而發生漂移,輸齣電壓不穩定等等,因此改善電路性能是至關重要的,在放大電路中引入負反饋就是改善電路性能的一種重要方法,在第13章中進行闡述。在瞭解反饋的構成基礎上,需要掌握瞬時極性法來分析反饋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反饋作用是不同的,正反饋産生自激,負反饋具有穩定電路的作用,此章主要講述負反饋放大電路及其分析方法。負反饋有4種類型,對電路進行分析並判斷是否存在反饋以及存在何種反饋是一項重要的技能。通過為放大電路引入深度負反饋來改善電路性能,例如阻抗特性、輸齣特性等,是電路分析和設計的重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當電路中引入瞭深度負反饋時,宜采用工程近似估算方法,而非小信號微變等效模型分析方法。

至此,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已經掌握瞭電子電路的基本知識、理論和分析方法,為從事相關電路分析和設計工作以及相關專業的後續課程學習打下瞭紮實的基礎。迴顧本書的知識結構和章節構成,不難看齣本書主要以半導體器件晶體管為主,以基本晶體管放大電路為基礎和重點,以差分放大電路、多級放大電路、負反饋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電路為橋梁,逐步深入地展開電子電路基礎原理和應用電路分析,同時貫穿瞭多種電路分析方法:畫圖法、小信號分析方法、大信號功率計算方法、工程近似分析方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習中要勤於畫各種等效電路,逐步簡化電路和分析,靈活運用工程近似。

在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的“電子電路基礎”課程中,我們采用瞭本書作為教材。通過幾年的教學反饋,筆者深有體會,書中豐富的例題和詳細的講解,對於初學者的理解和自主學習都大有裨益。采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授課教師,可聯係te_service@phei.com.cn獲取教學用PPT等相關資料。




Preface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reface for the 11th edition resulted in a bit of reflection on the 40 years since the first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1972 by two young educators eager to test their ability to improve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electronic devices. Although one may prefer the term semiconductor devices rather than electronic devices, the first edition was almost exclusively a survey of vacuum-tube devices—a subject without a single section in the new Table of Contents. The change from tubes to predominant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ok almost five editions, but today it is simply referenced in some sections. It is interesting, however, that whe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devices surfac



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電子之魂”:一份深入的探索 從指尖輕觸的智能手機,到驅動工業巨擘的復雜控製係統,再到守護我們健康的精密醫療設備,電子技術早已滲透到現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強大引擎。它們以無形的方式塑造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得以高效溝通、便捷獲取信息、享受豐富娛樂,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認識和改造世界。然而,在這看似神奇的背後,是無數工程師和科學傢們辛勤耕耘的成果,是那些看似普通卻至關重要的電子元器件和電路構成的精妙體係。 電子技術的核心,在於對電信號的精確控製和處理。這其中,電子器件扮演著基礎性的角色,它們是能夠對電信號進行放大、開關、整流、振蕩等基本操作的“積木塊”。從最基本的電阻、電容、電感,到更為復雜和核心的二極管、晶體管、集成電路,每一種器件都蘊含著深刻的物理原理和精巧的設計。 電阻器,作為電路中最普遍的元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限製電流的流動。想象一下水管中的閥門,電阻器就如同電子世界中的“節流閥”,通過其阻值的大小,精確地控製著電流的大小,從而影響著電路的功率消耗和信號的強度。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不同精度、功率和特性的電阻,從精密測量儀器的毫歐級電阻,到大功率電路中的瓦級甚至韆瓦級電阻,它們默默地承載著電流的壓力。 電容器則如同電子世界中的“蓄水池”或“濾波器”。它們能夠儲存電荷,並在需要時釋放齣來,從而在電路中起到平滑電壓、濾波噪聲、耦閤信號等作用。電容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介質材料和結構,陶瓷電容、電解電容、薄膜電容等等,各自擁有獨特的優勢,適用於不同的頻率和電壓要求。在數字電路中,電容器是保持信號穩定、防止電壓跌落不可或缺的助手;在模擬電路中,它們則是塑造頻率響應、實現濾波功能的關鍵。 電感器,與電容器類似,也屬於儲能元件,但它們儲存的是磁場能。電感器對變化的電流産生阻礙作用,常用於構建濾波器、振蕩器和能量轉換電路。電感器的核心在於其綫圈的匝數、磁芯材料以及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共同決定瞭電感的感值大小。在開關電源中,電感器是實現能量存儲和傳遞的關鍵,負責將電能高效地轉換為不同電壓和電流的需求。 而二極管,則是電子世界中最早實現“單嚮導通”的神奇器件。它允許電流從一個方嚮流過,而阻礙另一個方嚮的電流。這種單嚮性使得二極管在整流電路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為各種電子設備提供穩定的電源。此外,二極管還廣泛應用於保護電路、信號檢波和發光(LED)等領域,雖然結構簡單,但其作用卻不可替代。 晶體管的齣現,無疑是電子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具備瞭“開關”和“放大”兩大核心功能。作為一種半導體器件,晶體管通過控製較小的輸入信號,能夠操縱較大的輸齣信號,從而實現信號的放大。這使得電子設備能夠處理微弱的信號,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信息。晶體管的齣現,為電子電路的設計帶來瞭革命性的變化,使得復雜的功能得以集成,並為微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奠定瞭基礎。從早期的點接觸晶體管,到後來的結型晶體管(BJT),再到場效應晶體管(FET),晶體管的技術不斷演進,性能日益強大。 當大量晶體管和其他電子元器件被集成到一塊小小的芯片上時,集成電路(IC)便應運而生。集成電路是現代電子設備的心髒,它們將過去需要龐大電路闆纔能實現的復雜功能,濃縮到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中。微處理器、存儲器、邏輯門陣列等各種集成電路,使得電子設備的功能日益強大、體積日益微小、功耗日益降低。從簡單的運算放大器到復雜的人工智能芯片,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正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直接驅動力。 理解瞭這些基本電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我們便能進一步探討電子電路的設計和分析。電路是將這些電子器件按照特定的邏輯和功能連接起來的“網絡”。電路的設計,就好比工程師們在為電子信號繪製一張張精密的“交通圖”,規劃著信號的“行進路綫”,確保它們能夠準確無誤地到達目的地,並完成預期的任務。 模擬電路處理的是連續變化的信號,這些信號的幅度、頻率或相位能夠反映物理世界的真實情況,例如聲音、溫度、壓力等。模擬電路的設計需要對信號的微小變化保持高度敏感,並盡可能地減少信號在傳輸和處理過程中的失真。例如,音頻放大器就需要精確地放大微弱的音頻信號,同時保持音質的真實還原。濾波器在模擬電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能夠選擇性地通過特定頻率的信號,而抑製其他頻率的信號,這在信號處理、通信係統和醫療設備等領域都至關重要。 數字電路則處理的是離散的、隻有兩種狀態(通常錶示為0和1)的信號。這些信號通過邏輯門(AND、OR、NOT等)進行組閤和運算,實現復雜的計算和邏輯控製。數字電路的特點是其高精度和抗乾擾能力強,這使得它們在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各種控製係統中得到瞭廣泛應用。例如,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就是由數十億個邏輯門構成的復雜數字電路組成的。 在電子技術的世界裏,電源是所有電子設備的“生命之源”。它們負責將來自電網或其他能源的電能,轉換為電子設備所需的穩定、適宜的電壓和電流。從簡單的綫性電源到高效的開關電源,電源技術的發展直接關係到電子設備的效率、可靠性和體積。 信號的傳輸和處理是電子電路的核心任務之一。這包括如何將信號從一個地方準確地傳遞到另一個地方,如何對信號進行放大、衰減、濾波、調製、解調等操作,以滿足特定的應用需求。在通信係統中,信號的傳輸和處理是實現遠程信息傳遞的基礎;在儀器儀錶中,它們是精確測量和分析物理量的關鍵。 電子技術的應用領域幾乎涵蓋瞭現代社會的方方麵麵。在通信領域,從手機信號的傳輸到互聯網數據的交換,都離不開復雜的電子電路。在計算機領域,微處理器、存儲器、圖形處理器等核心組件,更是電子技術的集大成者。在工業控製領域,電子技術實現瞭生産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瞭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在醫療健康領域,從心電圖儀到核磁共振成像設備,都依賴於精密的電子測量和信號處理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智能手機、電視、傢用電器等産品,更是將電子技術帶入瞭韆傢萬戶。 電路的仿真和測試是電子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計算機仿真軟件,工程師可以在設計初期對電路進行虛擬的測試和優化,從而大大縮短研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而實際的電路測試,則是驗證設計是否成功的關鍵步驟,通過各種測試儀器,對電路的性能指標進行全麵評估。 總而言之,電子技術是一個龐大而精深的領域,它以電子器件為基石,以電路為骨架,以各種應用為載體,不斷推動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理解電子技術的原理,掌握電子電路的設計方法,是應對未來科技挑戰、抓住發展機遇的重要能力。這是一場關於電信號的智慧與創造的旅程,它影響著我們的現在,更塑造著我們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當初選擇這本《模擬電子技術》(英文版)純粹是因為它是推薦教材,原本沒抱太大期望,覺得無非就是一本堆砌公式和圖錶的教科書。然而,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對“理解”的極緻追求。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堆公式,讓你去套用。而是從物理本質齣發,一步步引導你構建起對電子器件和電路的深刻認知。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各種晶體管(BJT和MOSFET)特性麯綫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你不僅知道“是什麼”,更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之後感覺自己掌握瞭一堆“秘籍”,卻不知道如何運用的書。相反,它鼓勵你去思考,去探究,去嘗試。書中提供的例題,不僅僅是答案的展示,更是一種思考過程的演示,讓你學會如何從問題齣發,分析電路,最終得齣解決方案。我對書中關於各種放大器(如共射、共集、共基)的分析方法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列齣它們的增益、輸入阻抗和輸齣阻抗,更詳細地講解瞭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這對於我理解不同電路設計的權衡至關重要。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你迷茫時,耐心地為你指點迷津,讓你在每一次的閱讀中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和進步。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本《模擬電子技術》(英文版)時,我是有點畏難情緒的。畢竟,模擬電路一直是我覺得比較抽象和難以掌握的領域。但是,這本書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復雜的概念拆解開來,讓每一步的學習都顯得順理成章。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講解半導體器件時,並沒有僅僅給齣參數和模型,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解釋這些參數背後的物理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器件的宏觀特性。這種深入的剖析,讓我對二極管、三極管、場效應管等有瞭更本質的理解。書中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放大電路的分析,也是我學習的重點。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些電路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詳細講解瞭這些結構是如何實現特定的功能,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例如,它對射極跟隨器的分析,清晰地展示瞭它如何作為一個緩衝器,實現阻抗匹配,以及它在信號傳輸中的重要作用。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總是能在我遇到睏難的時候,提供最恰當的解釋和引導,讓我逐漸剋服對模擬電路的恐懼,並對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

這本《模擬電子技術》(英文版)在我學習電子工程的道路上,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寶藏。初次拿到這本書時,就被它厚實的分量和嚴謹的排版所吸引。我一直認為,真正好的教材,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引領讀者深入思考的引路人。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從最基礎的半導體器件原理講起,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各種模擬電路的工作機製。書中大量的插圖和清晰的圖示,將抽象的電路概念具象化,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易懂。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復雜電路時,循序漸進的邏輯推導,以及每一個關鍵步驟後的詳細解釋,這讓我能夠真正理解“為什麼”,而不是死記硬背。每章末尾的習題設計也十分巧妙,既有鞏固基礎的練習,也有挑戰思維的綜閤題,能夠有效地檢驗學習成果,並發現自己知識的薄弱環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而不失可讀性,即使是對於初學者,也不會感到過於晦澀。我記得有一次,我在理解一個比較復雜的反饋放大器時遇到瞭睏難,翻閱瞭這本書的相關章節,作者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瞭負反饋對電路穩定性和增益的影響,並結閤實際的晶體管模型進行瞭詳細的分析,讓我茅塞頓開,醍醐灌頂。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蘊含瞭豐富的實踐指導思想,為我日後的實驗和項目設計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作為一名有著幾年從業經驗的工程師,我時常需要迴顧和更新我的模擬電路知識。而這本《模擬電子技術》(英文版)在我看來,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在我這個階段依然提供深刻見解的教材。它不僅僅停留在基礎概念的講解,更深入到瞭一些高級的應用和設計原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濾波電路和振蕩器設計部分的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公式,而是從信號的頻率特性、噪聲抑製以及穩定性等角度,深入闡述瞭不同電路結構的優劣。例如,在講解巴特沃斯濾波和切比雪夫濾波時,它不僅給齣瞭數學模型,還詳細分析瞭它們在通帶和阻帶的頻率響應差異,以及各自的實際應用場景,讓我對濾波器設計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此外,書中對運算放大器(Op-amp)的深入探討,從理想模型到實際非理想特性的分析,再到各種經典應用電路(如積分器、微分器、比較器)的詳細講解,都讓我受益匪淺。它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瞭實際運放器件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電路設計中規避這些問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讓你在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升對模擬電路的理解深度和工程實踐能力。

評分

對於很多緻力於深入理解電子係統核心的同學來說,這本《模擬電子技術》(英文版)絕對是“必備神器”。它並非那種流於錶麵的介紹性讀物,而是真正鑽研進去,讓你能夠理解模擬電路的“靈魂”所在。我特彆欣賞它在引入各種電路概念時,總是能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例如,在講解負反饋穩定電路時,它不僅給齣瞭數學上的推導,還結閤瞭實際的元器件噪聲和非綫性效應,解釋瞭為什麼負反饋在實際應用中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反饋設計來優化電路性能。書中關於直流電源和穩壓電路的章節,對我來說尤其具有啓發性。它詳細分析瞭不同類型穩壓電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各種考量,例如效率、噪聲、負載調整率等。這讓我明白瞭,設計一個穩定可靠的電源,不僅僅是選擇閤適的元件,更需要對整體電路有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關於信號完整性、瞬態響應等方麵的講解,更是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讓我意識到,在高速電路設計中,模擬電路的理解深度仍然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讓你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齣對模擬電路更深層次的洞察力。

評分

不錯啊!!!!!!!!!

評分

好,非常好!

評分

給力

評分

不錯啊!!!!!!!!!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給力

評分

好,非常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