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机系统原理与测试技术

电动汽车电机系统原理与测试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强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电机系统
  • 驱动系统
  • 测试技术
  • 电力电子
  • 新能源汽车
  • 电机控制
  • 故障诊断
  • 汽车工程
  • 电驱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31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386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汽车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国内外日益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结构和控制技术做了基本阐述,分析了测量误差理论、试验系统的设计及其特性,介绍了信号测试与处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专用实验测试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介绍了电机机电参数,如转速、转矩、电压、电流、温度、电感、惯量等性能参数的动静态测试方法,论述了科学试验的设计方法和试验后处理技术,并对涉及电机系统产业化发展的温度、湿度、防水防尘、振动噪声、电磁兼容等方面的试验参数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本书后,介绍了现代试验新技术及其在电机测试中的应用。

目录

前言
上篇基础篇
第一章概述3
第一节电动汽车发展特点、分类及基本特征3
一、电动汽车特点3
二、电动汽车分类及基本特征3
第二节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典型结构5
一、电动汽车的系统结构5
二、电动汽车电机传动系统典型结构6
三、新型机电耦合结构7
第三节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工作特性9
一、电机系统的工作特性要求9
二、电机系统的主要技术特性11
第二章车用驱动电机类型和控制12
第一节车用驱动电机类型及特点12
一、直流驱动电机13
二、异步驱动电机13
三、永磁同步驱动电机14
四、开关磁阻驱动电机14
第二节电力电子功率器件15
一、常用电力电子功率器件15
二、IGBT的原理及物理模型15
三、软开关变换技术(Soft-Switching Conversion)18
第三节车用电机控制技术简介18
一、VVVF控制技术18
二、矢量控制技术18
三、直接转矩控制技术19
第三章测量误差理论20
第一节概述20
一、测量的定义20
二、测量方法的分类21
第二节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23
一、测量误差概念23
二、测量误差分类24
第三节测量不确定度分析25
第四节测量误差分析处理27
第五节数值修约及容差29
一、数值修约规则及其在电机试验计算中的应用29
二、电机性能指标考核标准容差的一般性规定32
第四章试验测试系统特性分析35
第一节基本概念35
第二节试验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36
第三节试验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38
第四节试验测试系统的动态响应39
第五节试验测试系统特性的测量41
一、测试系统静态特性的测定41
二、测试系统动态特性的测定42
第六节试验测试系统的负载耦合特性44
第七节不失真测量49
第五章试验设计理论51
电动汽车电机系统原理与测试技术目录第一节基本概念51
一、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51
二、与试验有关的术语52
第二节多因子试验设计52
一、因子设计的概念52
二、2k因子设计54
第三节正交试验设计57
一、正交表57
二、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59
三、混合水平正交设计62
第四节均匀试验设计65
第六章信号测试与处理技术70
第一节基本概念70
一、信号的分类与描述70
二、采样定理及频率混叠74
第二节信号分析75
一、信号的时域分析75
二、信号的频域分析82
第三节信号调理与传输88
一、信号调理88
二、信号传输93
第四节滤波技术97
一、概述97
二、滤波器的一般特性98
三、滤波器应用类型100
第五节数据采集系统设计102
一、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102
二、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结构102
三、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04
四、数据采集系统标定的概念106
第六节试验数据的插值及图形表示107
一、试验数据的插值表示107
二、试验数据的图形表示109
第七节试验数据的回归处理111
一、线性回归处理111
二、非线性回归处理117
第八节异常数据的处理117
一、拉依达(Layard)准则118
二、肖维纳(Chauvenet)准则118
三、格拉布斯(Grubbs)准则119
四、三种取舍准则的讨论119
下篇测试篇
第七章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123
第一节概述123
一、 测试用仪器仪表123
二、 仪器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124
三、 仪器仪表板面标记说明125
四、仪器仪表的选用126
五、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126
第二节指示式仪表127
第三节数字式仪表128
一、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128
二、数字式仪表的结构129
三、数字式仪表的特点129
四、数字式仪表的分类130
第四节转速转矩测量仪130
一、相位差式转速转矩仪130
二、应变片式转速转矩仪132
第五节电功率分析仪133
第六节测功机135
一、磁粉测功机135
二、水力测功机136
三、电涡流测功机137
四、直流电力测功机139
五、交流电力测功机139
第七节直流电源141
第八节环境适应性试验设备143
一、环境适应性设备的选择原则143
二、高低温试验设备144
三、盐雾试验设备145
四、防水试验设备147
五、防尘试验设备149
第九节振动噪声试验设备151
一、振动试验设备151
二、噪声测量设备156
第八章电机参数的测试方法161
第一节电机的转动惯量和时间常数161
一、电机转子转动惯量的测定161
二、电机时间常数的测量165
第二节电机系统杂散损耗测试方法166
一、测功机法167
二、回馈法167
三、反转法168
第三节直流电机参数的测试方法170
一、电刷中性线位置的测定170
二、无火花换向区域的测定170
三、整流电源供电时电机的电压、电流纹波因数及电流波形因数的测定171
四、电枢绕组电感的测量172
五、主磁路时间常数的测定174
六、励磁绕组电感的测定175
七、电机的轴电压测定176
第四节异步电机参数的测试方法176
一、空载试验177
二、短路(堵转)试验178
第五节永磁同步电机参数的测试方法180
一、直接负载法——稳态参数的测定180
二、电压积分法——稳态参数的测定181
三、直流衰减法——稳态和瞬态参数的测定183
第九章车用电机系统电量的测量185
第一节电量测量传感器及其特性185
一、霍尔式电压电流传感器185
二、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85
三、霍尔传感器/变换器的连接方式186
第二节电压与电流的测量188
一、指示式仪表188
二、示波器188
三、电压、电流变换器190
第三节电功率的测量190
一、直流电机电功率的测量190
二、单相交流电机电功率测量191
三、三相交流电机电功率的测量192
第四节频率和相位的测量194
一、频率测量194
二、相位的测量196
第五节电阻的测量199
一、电阻的测量方法199
二、提高测量范围和精度的方法204
第六节非正弦电量的测量204
一、谐波分析204
二、非正弦电压与电流的测量206
三、功率与功率因数的测量209
四、谐波的测量210
第七节耐电压试验方法212
一、耐电压试验设备212
二、工频耐电压试验213
三、冲击耐电压试验215
第八节绝缘电阻的测量216
第十章车用电机系统非电量的测量219
第一节转速测量原理及实现219
一、转速表测速219
二、光电数字测速221
三、闪频法测速222
四、基于霍尔传感器的速度测量224
五、转差率的测量224
六、瞬时转速的测量225
第二节转矩测量原理及实现226
一、测量转矩的方法226
二、常用转矩测量装置的类型和工作原理228
第三节电机温度及工作温升的测量方法237
一、电阻法237
二、检温计法238
三、温度计法239
四、叠加法240
第四节电机磁场的测量方法241
一、探测线圈法242
二、霍尔效应法243
三、磁通计法245
第五节电机振动试验247
一、电机振动的测定方法及限值247
二、车用电机系统的扫频振动和随机振动试验方法248
第六节电机噪声的测量方法248
一、电机噪声的物理量度249
二、电机噪声的测定方法及限值251
第十一章车用电机系统台架试验255
第一节试验台架结构255
第二节关键参数的台架试验方法258
一、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效率的测量258
二、转速/转矩工作测试点的选取259
三、测量参数的选择260
四、参数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60
五、关键参数的台架试验和验证261
六、电机系统的馈电性能测试264
第三节基于整车行驶工况的测试技术264
第四节可靠性耐久性试验简介266
一、可靠性数量特征266
二、常见的寿命分布类型267
三、电机系统的失效模式268
四、电机系统的可靠性串联模型270
五、电机系统的可靠性影响因素270
六、加速寿命试验基本理论271
第十二章车用电机系统的现代试验测试技术276
第一节多通道数字信号测试技术276
一、与单片DSP构成的时分多通道模式277
二、与多片DSP构成的时分多通道模式277
三、多片A�睤与单片DSP构成的时分多通道模式277
四、多片A�睤与多片DSP构成的时分多通道模式278
第二节智能仪表278
一、定义279
二、组成279
三、功能特点279
四、常用的智能仪表280
五、智能仪表的设计282
六、智能仪表的发展283
第三节接口技术及现场总线发展简介283
一、接口技术283
二、总线技术发展简介286
第四节PLC及其在电机测试中的应用288
一、PLC概述288
二、PLC工作原理290
三、PLC在电机测试中的应用291
第五节自动测试技术293
一、自动测试系统硬件拓扑结构293
二、自动测试系统中的数据采集系统294
三、电机运行状态与自动控制297
四、计算机控制输出通道298
五、电机自动测试系统软件299
第六节硬件在环仿真试验技术302
一、硬件在环仿真概述302
二、硬件在环仿真的关键技术304
三、常用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简介305
第七节虚拟仪器技术309
一、虚拟仪器定义309
二、虚拟仪器的特点310
三、虚拟仪器的构成方式310
四、虚拟仪器的软件结构311
五、虚拟仪器未来的发展311
参考文献313

前言/序言

  前言  发展电动汽车技术有利于汽车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几年来,电动汽车技术获得了各个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内外所有汽车厂商都为此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电动汽车三大核心部件之一的驱动电机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对于电动汽车整车行驶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具有重大影响。至今,我国已自主开发了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等满足各类电动汽车需求的驱动电机系统产品,基本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批量生产和配套能力。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控制方式、性能评价体系和试验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用电机系统,传统工业用电机系统的性能试验测试方法也无法照搬应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的测试。虽然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T 18488.1—2015《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和GB/T 18488.2—2015《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为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提出了数十项专用的性能指标和试验方法,但是在试验测试理论和试验设备工作原理及应用方面还需要做出必要的技术补充,因此,需要总结国内外的行业知识,编著专门著作论述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试验测试技术,以便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较高理论基础的、系统的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性能试验测试体系。   在结构上,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为基础篇,专注于试验设计和测试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特性和控制技术,使读者可以对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三章介绍试验误差理论,涉及误差基本概念、不确定度误差分析和数值修约方法。第四章介绍了试验系统的动态特性、静态特性和负载耦合特性,分析了系统特性的参数指标和表达形式。第五章介绍了多因子试验、正交试验和均匀试验的试验设计方法。第六章介绍了试验信号的滤波、调理、传输、采集和试验数据的外理技术。   下篇为测试篇,专注于车用驱动电机系统试验设备及关键参数的测试方法。第七章介绍了测量仪表、转速转矩测量仪、电功率分析仪、测功机、直流电源、高低温和盐雾试验设备、振动试验设备等主要试验设备的工作原理。第八章介绍电机本体参数的测量方法。第九~十一章分别介绍了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电量参数(如电压、电流、电功率、绝缘、耐压等)、非电量参数(如转速、转矩、机械功率、温升、磁场、振动、噪声等)的测量,以及基于台架的输入输出特性试验方法。第十二章介绍了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最新试验测试和仿真技术。   本书专门针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的工作特点和性能要求,从试验测试理论分析逐渐引导至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法的应用,使读者在理论上和实际中能够受益。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曲线,便于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试验测试技术的掌握。书中介绍的相关试验和数据分析方法,在技术实施上具有可行性和先进性,可以有效指导试验设计,便于读者使用。本书注重国内外新技术的应用,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均为国内外现阶段的技术,与实际结合紧密,并充分体现了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势,为读者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便于读者进一步的综合应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北京市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并获得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4DFG7084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5041)”的资助。其中,宋强编写了本书上篇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以及下篇的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河北师范大学王再宙编写了本书上篇的第五章,北京理工大学王志福编写了本书下篇的第十章。北京理工大学翟丽、郭汾、李军求、董玉刚、王红、曾普、罗淋、吴小同、史渊芳、杨凯丽、翟继亮、靳建波、王文俊、吕晨光、高朋、叶山顶、贾超、赵凭、隋平阳、万海桐、李松等人员也参与了该书的编写和文字整理工作,对以上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孙逢春教授和张承宁教授一直以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电动汽车电机系统原理与测试技术前言书后列出了主要的参考文献,限于篇幅,难免著录不全,在此,对本书涉及内容的参考文献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及参考书,也适合相关科研机构和汽车行业的技术人员以及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使用本书的师生和广大读者对其中的疏漏之处予以批评指正,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们,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编者

《未来动力:新能源交通的驱动核心》 本书并非探讨电动汽车电机系统的具体原理或测试技术。 《未来动力:新能源交通的驱动核心》是一部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未来交通发展趋势感到好奇的普通爱好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希望拓宽视野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宏观且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新能源交通背后那些驱动其飞速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所关注的,是整个新能源交通生态系统的构建、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而非单一技术层面的细枝末节。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以“动力”为线索,但这种“动力”并非局限于某一具体的机械或电气装置,而是泛指推动新能源交通向前发展的各种力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宏观愿景与政策驱动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 详细阐述气候变化挑战与化石燃料依赖的不可持续性,分析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新能源交通战略的深层动因,包括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 政策导向与市场培育: 梳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新能源交通领域的政策工具箱,如补贴、税收优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排放标准制定等,探讨这些政策如何有效引导市场走向,并激发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热情。 交通出行模式的重塑: 探讨新能源交通不仅仅是车辆的改变,更是出行方式、城市规划、生活习惯的整体变革。我们将审视共享出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及未来可能的“出行即服务”(MaaS)等新模式,分析它们如何与新能源载具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效、环保、便捷的交通网络。 第二部分:驱动未来的技术生态 能源供给侧的革新: 深入探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为新能源交通提供清洁的“血液”。我们将触及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氢能储能)在保障电力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新能源交通的普及奠定坚实基础。 载具的多元化探索: 除了常见的纯电动汽车,本书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未来交通工具,如氢燃料电池汽车、轨道交通的电气化升级、以及航空、航海等领域的绿色动力探索。我们旨在展现新能源交通技术的多元化和前沿性。 智能网联与数字化赋能: 详细探讨车联网(V2X)、自动驾驶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新能源交通领域的集成应用。理解这些技术如何提升交通效率、安全水平,并催生新的商业和服务模式。本书将侧重于这些技术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协同、智能的交通体系,而不是深入到某个具体的智能网联通信协议或传感器原理。 第三部分:产业格局与社会影响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塑: 分析传统汽车巨头、造车新势力、以及科技公司在新能源交通领域形成的复杂竞争与合作格局。我们将探讨电池材料、芯片制造、软件开发等关键环节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壁垒。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演进: 深入研究新能源交通催生的新型商业模式,例如电池租赁、换电服务、能源服务、出行即服务(MaaS)等,分析其盈利模式、市场潜力以及面临的挑战。 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展望: 评估新能源交通发展对就业结构、能源消耗、城市空气质量、噪音污染以及碳排放等方面的整体影响。我们将强调其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方面的重要意义。 挑战与未来展望: 诚实地指出新能源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如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电网负荷的压力、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等问题,并展望未来技术发展和市场演进的可能方向。 本书特点: 宏观视角,全局洞察: 避免陷入单一技术细节,提供新能源交通生态系统的全景式理解。 跨界融合,思想启发: 整合能源、交通、信息技术、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前沿观点,激发读者对未来交通的深入思考。 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语言清晰流畅,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力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掌握核心概念。 前瞻性强,洞见未来: 关注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动向,帮助读者预见新能源交通的未来蓝图。 《未来动力:新能源交通的驱动核心》将带领您穿越技术迷雾,聚焦于那些真正塑造我们出行未来的核心力量,理解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交通革命是如何发生,并将如何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精彩了,让我彻底改变了对电动汽车电机系统的看法。我一直以为电机就是个简单粗暴的动力输出装置,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背后蕴含着多么精妙的物理原理和复杂的工程技术。尤其是关于电磁场理论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直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示,将抽象的磁场变化过程解释得一清二楚,让我这个非电气专业出身的人都能理解。比如,书中对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在结构、工作原理上的细致对比,让我能清晰地分辨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机损耗的分析印象深刻,无论是铜耗、铁耗还是机械损耗,作者都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这对于我未来在电机选型和优化设计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而且,作者还特别强调了电机效率在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中的关键作用,让我认识到提高电机效率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实现绿色出行的重要环节。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让我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充满好奇的人来说,《电动汽车电机系统原理与测试技术》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库。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电机技术,还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型电机拓扑结构和新材料应用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探讨了诸如轴向磁通电机、集成化电机等新型结构,以及它们在提高功率密度、减小体积和重量方面的优势。我还看到了关于稀土永磁材料的替代研究,以及高效率、低成本的电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此外,书中关于电机智能化和互联互通的讨论也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未来电机系统将不仅仅是一个动力输出部件,更是整个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出行。这本书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总有新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评分

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非常感兴趣,因为它能显著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点亮了我新的视野。作者深入浅出了讲解了能量回收的原理,特别是如何通过控制电机反向运行,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回电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能量回收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比如如何精确控制电机的回馈转矩,以保证制动过程的平稳和安全,同时最大化能量回收的效率。我还学到了关于再生制动和机械制动的协调控制策略,这对于实现更平顺、更高效的制动体验至关重要。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电机在能量回收性能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让我认识到并非所有电机都适用于高效的能量回收。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能量回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电池的充电限制和电机的过载保护,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对电动汽车的“第二次生命”——能量回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感觉整个电动汽车的运作都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了。

评分

这本书在讲述电机绕组结构和材料选择时,给我的启发实在是太大了。过去我以为电机绕组就是铜线绕几圈,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绕组的连接方式、线径粗细、绝缘材料等等,都对电机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绕组类型的特点,比如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在输出电压和电流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导热材料在电机散热方面的应用感到惊奇,原来电机内部的温度控制,不仅仅依靠外部的冷却系统,材料本身的设计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作者还深入分析了不同绝缘材料的耐热性、介电强度和机械性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电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导电材料的新型发展趋势,比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电机应用中的潜力,这让我看到了未来电机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电机,背后隐藏着多少精密的材料科学和工程设计。

评分

这本书在解释电机与电控系统集成方面,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之前一直认为电机和电控系统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共同协作。作者详细阐述了电控系统如何通过精确的控制信号,来驱动电机高效、稳定地运行,以及电机输出的实际运行状态如何反馈给电控系统,从而实现闭环控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感器在电机系统中的作用印象深刻,比如霍尔传感器、编码器等,它们如何为电控系统提供精确的位置和速度信息,从而实现精准的转矩控制和换向。书中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逆变器和驱动器的设计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将DC电源转换为AC电源,驱动电机工作。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还提到了关于车载网络通信协议在电机系统集成中的作用,例如CAN总线,如何实现电机与车辆其他控制单元之间的高效信息交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高效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是电机、电控、传感器以及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完美融合。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深入浅出的学术研讨会中遨游。作者的文笔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启发性。在讲解电机控制策略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算法,而是循序渐进地分析了不同控制方法的优劣,比如FOC(磁场定向控制)是如何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不足的,以及它在实现电机高动态响应和高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书中关于死区补偿和PWM(脉冲宽度调制)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只知道PWM是用来调速的,但对它背后的原理和如何影响电机性能知之甚少。作者通过图示和数学推导,清晰地展示了PWM信号如何影响电机的转矩和电流,以及如何通过优化PWM策略来减小谐波损耗。此外,书中还触及到了电机热管理和冷却技术,这是我之前很少关注到的一个方面。作者详细介绍了空气冷却、液体冷却等不同方式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它们对电机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它不仅仅是关于电机,更是关于整个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整体思考。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测试技术”这个概念感到有些模糊,总觉得就是把电机装上去转一转,量量数据就行了。但《电动汽车电机系统原理与测试技术》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测试方法,从基础的参数测量,到更复杂的性能评估,再到可靠性试验,每一种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机效率测试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印象深刻,这可不是简单地用功率计测量一下那么简单,还涉及到环境温度、负载变化、转速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还有关于电机振动和噪声的测试,作者给出了专业的测量仪器和分析方法,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诊断电机潜在的故障。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的试验台架,以及它们在不同测试场景下的应用,让我对实际的测试环境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提到了关于电磁兼容性(EMC)的测试,这在我之前的认知中是完全没有触及到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一项严谨的测试技术,是保证电机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也是不断优化和改进产品的重要手段。

评分

这本书在关于电机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我阅读过的最实用、最前沿的部分之一。我过去对汽车故障总是有种“出了问题再说”的心态,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于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机,提前诊断和预测其潜在故障是多么的重要。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故障模式,从绕组短路、断路,到轴承磨损、绝缘老化,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测试手段来识别这些故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号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印象深刻,比如如何通过分析电机运行时的振动信号、电流信号、甚至声音信号,来判断电机是否存在异常。书中还提到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维护方法,让我看到了未来如何通过智能算法,在电机发生故障之前就发出预警,从而大大降低维修成本和避免不必要的停机时间。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预防胜于治疗,尤其是在技术含量如此高的电动汽车电机系统上。

评分

这本书在关于电机效率提升的策略方面,给我提供了非常丰富且具有前瞻性的思路。我过去只知道要选择高效率的电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效率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电机设计的方方面面。作者深入分析了影响电机效率的关键因素,例如铜损、铁损、机械损耗和杂散损耗,并针对每一种损耗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材料科学在提升电机效率中的作用感到惊叹,比如使用更高导磁率的硅钢片、更细的铜线以减少铜损,以及开发新型的绝缘材料以减小介电损耗。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先进的电机控制策略,比如如何通过精准的转矩控制和磁场定向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小电机的运行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关于电机功率密度提升与效率提升之间的权衡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同时实现两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追求极致的效率,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之一。

评分

在阅读《电动汽车电机系统原理与测试技术》的过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机噪音控制和减振技术的讲解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电动汽车已经比燃油车安静多了,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电机本身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噪音,例如电磁噪音、机械噪音等,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驾驶的舒适性。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噪音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方法。比如,对于电磁噪音,作者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电机结构设计、改变绕组参数、甚至调整控制算法来减小电磁力的波动,从而降低噪音。对于机械噪音,作者则侧重于轴承、风扇等部件的设计和选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装配工艺来减少噪音的产生。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减振材料和技术,比如使用阻尼材料、隔振器等,来有效地吸收和隔离电机产生的振动。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还提到了关于主动降噪技术在电机系统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电动汽车静谧性的更高追求。

评分

帮公司采购的,速度快,服务好,书也很干净。

评分

看了一大半了 非常好 写的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很清晰。正版。

评分

质量不错,二次购买了,很好谢谢

评分

质量不错,二次购买了,很好谢谢

评分

帮公司采购的,速度快,服务好,书也很干净。

评分

经常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