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鉴赏家”罗伯特·拜伦追寻波斯和阿富汗古建筑起源
一场奇特而深刻的中东之旅
一部激发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灵感的珍贵作品
金莱克式的幽默笔调,略带尖酸的刻薄评论,细腻委婉的洞察力,对异土文化的热情,一度风靡英国读书界
英国旅行作家罗伯特?拜伦在1933年展开了一场奇特的中东之旅。他从威尼斯出发,在塞浦路斯与友伴克里斯多夫会合,接着行经贝鲁特、耶路撒冷、巴格达和德黑兰,最后抵达奥克西安纳──阿姆河之乡,也就是形成阿富汗和俄罗斯部分边界的阿姆河的发源地。通过追寻波斯和阿富汗伊斯兰教建筑起源的过程,拜伦激发了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的灵感。本书不仅是提供娱乐的游记,还是对中东地区建筑珍宝的可贵记录。
罗伯特?拜伦(1905-1941),英国旅行家、作家、艺术史家,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梅顿学院。他曾远行到中国,并游遍邻近英国的大部分国家。二十二岁时,他根据走访希腊阿索斯山的经历,完成《车站》一书。随后他发表两部鉴赏拜占庭艺术的著作:《拜占庭的成就》和《西方绘画的诞生》。游历俄罗斯与阿富汗的旅行经历,激发了他写作《前往阿姆河之乡》的灵感,此书为他赢得1937年的《周日泰晤士报》文学奖。二战期间,他奉派前往马什哈德担任观察员,船只行驶到苏格兰北方时,惨遭鱼雷炸沉。他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附录 罗伯特·拜伦小传
威尼斯,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在此做一头快乐的懒猪:比起两年前住在久戴卡岛那家小旅馆的经验,这次真是个令人愉快的改变。早上我们去了丽都岛,从快艇上望去,总督府(Doge’s Palace)远比坐在贡多拉中欣赏美丽多了。在这么平静无波的日子里下水,肯定会是全欧洲最糟糕的体验:水热得像岩浆,一个不小心烟蒂就会流进嘴里,更别提成群结队的水母了。
利法尔来晚餐。伯蒂说,所有的鲸鱼都有梅毒。
威尼斯,八月二十一日——仔细参观了两座宫殿,一是以提耶波洛的壁画《埃及艳后的盛宴》闻名的拉比雅纳(Labiena)宫,一是布满围幔和皇室照片、如迷宫般叫人喘不过气的帕帕多波里(Pappadopoli)宫。我们在哈利酒吧暂时逃离文化的重压。结果引起一阵骚动,听到不太友善的招呼声:英国佬来了。
晚上又回到哈利酒吧,老板用香槟加樱桃白兰地调成的美酒款待我们。哈利悄悄告诉我们:“一定要用最烂的樱桃白兰地来调,味道才对。”我们手上这杯就是。
在此之前,我跟这位老板只在猎场上见过面。这会儿他身穿绿背心、白外套,感觉有点陌生。
威尼斯,八月二十二日——乘贡多拉到圣洛可(San Rocco)教堂,丁托列多的《耶稣受难像》(Crucifuxion)让我震慑不已,我已经忘了这幅画。有列宁签名的旧访客名录收走了。在丽都岛时,微风扬起;海水荡漾、沁凉,不见任何杂物。
我们乘车到马康坦塔(Malcontenta)喝茶,它位于一条跨越泻湖的新公路旁,泻湖则挨在铁路边。虽然每本介绍帕拉迪奥的书都会提到这个地方,但是当兰兹伯格在九年前发现这里的时候,它简直是一栋废墟,没窗、没门,只是个储藏农产品的仓库。兰兹伯格把它改造成一处宜人的住所。大厅和客房的比例之完美,宛如一首数学韵诗。换作别人,一定会把它漆得金碧辉煌,然后堆满所谓的意大利家具和古董商垃圾。可是兰兹伯格却只用了当地生产的普通木材加以装潢。整栋建筑除了蜡烛之外,没有一样是“有历史”的,而之所以用蜡烛,纯粹是因为没电使然。
在外观上,有人对房子侧面的设计有意见,也有人喜欢批评它的背面。但是它的正面却是无可挑剔的。它代表了一种典范,一个标准。你可以分析它——再不可能比它更层次分明的了——却不能质疑它。我和黛安站在门廊下的草地上,看着落日余晖将设计上的每个层次映照得更为澄澈动人。能在这栋代表欧洲人智慧结晶的建筑物前向欧洲道别,真是再完美不过了。黛安说:“人不应该远离文明。”她知道自己站在理字上。我陷入郁闷的情绪。
屋内,蜡烛已经燃亮,利法尔独自舞着。回程路上风雨交加。拨好闹钟,该睡了。
“意大利号”,八月二十六日——身材魁梧、蓄着胡须的船夫,依约在清晨五点来接我。所有的城镇在黎明时分都一样,即使是牛津街,当它空无一人的时候,也有一些美感,此刻的威尼斯显得没那么目不暇给、难以消受。给我一个罗斯金当年初眼乍见、没有任何铁路的威尼斯;要不就给我一艘快艇和举世的财富。真人博物馆实在可怕,例如荷兰外海那些依然穿着传统服饰的岛屿。
这艘船自的港(Trieste)启航之际,首次出现在《旧约》中的景象仿佛又重演了。来自德国的犹太难民正要往赴巴勒斯坦。这厢是一位年高望重的犹太拉比,他那正宗的鬈发和小圆礼帽,是他每个年满八岁以上的门徒的标准打扮;另一边,是一群穿着光鲜海滩服的孩子,借着歌声来压抑他们的情绪。群众挤在船下目送他们离去。随着船只缓缓开动,大伙暂时忘却了失踪的行李或被别人占去的位子。拉比跟扈从的长老们突然无力而不由自主地挥着双手;孩子们唱着庄严的圣歌,以凯旋般的节奏反复高诵着耶路撒冷。岸上的群众也跟着唱和,一路随送到码头尽端,然后站在那儿直到船只消失在地平线上。这时,巴勒斯坦高级专员的侍从长拉尔夫·斯托克利也赶抵码头,却发现船已经开了。他气急败坏的表情和赶搭快艇自后追赶的插曲,化解了紧绷的气氛。
一阵北风在碧蓝的海面泛起白色浪花,也让船舱下那些精力充沛的犹太人安静了下来。昨天我们驶过爱奥尼亚群岛(Ionian Islands)。那熟悉的海岸看似荒芜、没有人烟,但在晚霞的映照下却显得秀丽无比。我们从希腊的西南角转向东行,经过卡拉马塔(Kalamata)海湾,来到马塔潘岬(Cape Matapan),上次我看到这座海岬,是从塔泰图斯(Taygetus)山往下眺望,在远方海水的衬托下,宛如地图上的一角。此刻,岸上向阳面的岩石映着夺目的金光,阴影面则似罩着雾般的蓝纱。夕阳西沉,希腊的轮廓逐渐模糊,欧洲最南端的灯塔开始闪烁。绕过这个海角,我们进入了下一个海湾,这里是万家灯火的吉海恩(Gytheion)。
斯托克利谈起有关他上司的一则轶闻。他的上司在波尔战争中双腿中弹,在原地躺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才获救。当时腿部中弹的人很多,因为波尔人的瞄准点很低。有些人不幸阵亡,秃鹰立刻集结在他们四周。只要受伤者还能动,不管多么吃力,秃鹰都不会近身。一旦他们无法动弹,眼睛就会被活活啄出。斯托克利的上司曾向他描述过当时眼看着秃鹰就在几英尺之外盘旋、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绝望心情。
这次偶然翻到一本《远行译丛:前往阿姆河之乡》,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它让我想起了那些古老的丝绸之路传说,那些在广袤沙漠中艰难跋涉的商队,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异域故事。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画面:一位孤独的旅人,背着沉重的行囊,踏上前往遥远国度的征程,途中会遇到怎样的风景?是贫瘠荒凉的戈壁,还是绿洲中的繁华市集?他又会遇到怎样的人?是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还是心怀叵测的盗匪?“阿姆河之乡”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它让我联想到那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滋养了两岸的文明,也见证了无数的沧桑变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它会揭示哪些我未曾知晓的历史真相,又会展现怎样的人文风情?也许,它会是一场关于勇气、坚持与探索的史诗,也许,它会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风景、陌生的人文,以及旅途中的点滴感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那位“前往阿姆河之乡”的旅人一同经历这一切。
评分拿到《远行译丛:前往阿姆河之乡》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名字听起来就好有年代感,而且透露着一股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劲头。我一直对那些遥远而古老的地方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地方。阿姆河,我想象中的它,是一条充满故事的河流,流淌过沙漠,滋养过文明,见证过无数的兴衰。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段关于追寻历史的旅程?作者是不是就像一位考古学家,或者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深入到这片土地,去挖掘那些被遗忘的宝藏?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不仅仅是景色的壮丽,更是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当地居民的服饰、他们的建筑风格、他们的饮食习惯,甚至是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某种情绪。我还期待看到作者的个人感悟,他是如何在旅途中思考人生的?他从中亚的古老文明中,看到了什么关于人类共性的东西?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故事和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就太棒了。
评分一本叫做《远行译丛:前往阿姆河之乡》的书,仅仅从书名就能勾起人无限的遐想。它不像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也没有什么浮夸的宣传,就那样静静地陈列在那里,却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我猜想,这应该是一本关于旅行的深度之作,不只是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对目的地文化、历史、甚至是对那个地方人们精神世界的探索。阿姆河,这个名字在地理课本上出现过,我知道它位于中亚,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这本书会不会讲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故事?那些曾经辉煌的城邦,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又或是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前往”阿姆河之乡的?是现代的公路汽车,还是那种更古老的交通方式?他/她又是如何与当地的人们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的?我希望书中不会充斥着那些旅游攻略式的文字,而是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中亚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产生更深的兴趣,甚至激发我去了解更多关于它的知识,那它就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评分关于《远行译丛:前往阿姆河之乡》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充满了冒险和探索的意味。名字里“远行”两个字就奠定了它的基调,它不是那种安逸的度假指南,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可能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旅程。我猜想,“阿姆河之乡”一定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它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甚至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都与我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本书会是一次关于地理和文化的科普吗?还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灵历程?我更倾向于后者,或者说,是两者的结合。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下他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这些故事如何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在面对困难和未知时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如何随着这次“远行”而改变的。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同时又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探索欲,那我一定会爱上它。
评分《远行译丛:前往阿姆河之乡》这本书,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的思绪飘得很远。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那些浩瀚的沙漠,那些风格迥异的民族,以及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化。这本书会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吗?作者会不会带我们回顾那些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辉煌?或者,它是一次关于当代中亚的社会写实?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地探讨当地的文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歌舞升平,更是那些深层次的信仰、习俗,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些文化是如何维系和演变的。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或许是作者在尘土飞扬的集市上,与当地人讨价还价的场景;或许是他在古老的清真寺里,感受信仰的力量;又或许是他,在夜晚的星空下,独自一人,沉思着人生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一个不为人熟知的阿姆河之乡,一个充满生机、矛盾与希望的地方。
评分书这个东西,对于质量没什么没什么好评价的,都挺好的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合适,送货速度快。
评分喜欢游记,中亚风情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合适,送货速度快。
评分书这个东西,对于质量没什么没什么好评价的,都挺好的
评分精装 这套远行译丛装帧真漂亮 还是人文社的 喜欢
评分书这个东西,对于质量没什么没什么好评价的,都挺好的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合适,送货速度快。
评分书这个东西,对于质量没什么没什么好评价的,都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