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9
預測社會變革 識彆重要變化
德魯剋管理經典係列叢書
既不同於德魯剋早年社會學的著作,也不同於其後幾十年間撰寫的諸多廣為人知的管理學著作(但絕非僅限於商業管理,而是將管理視為一項具有特定原則、使命和社會功能的工作),《已經發生的未來》預見瞭人類所生活與經曆的三大主要領域的變遷:從“後現代”世界的思想轉變到所麵臨的諸如知識型社會、經濟發展、政府衰弱、東方文化變化等的現實挑戰,再到人類存在的精神實質。書中首次定義並假設瞭“後現代”世界:社會正在經曆重大變化,大到我們已經跟過去的那個時代告彆,邁進一個新時代。
本書提齣並迴答瞭以下問題:有哪些業已開始的重要變化,會讓未來極大地不同於多數人依然視作理所當然的現在?這些變化都發生在哪些領域,其中重要的變化是什麼?它們各自都意味著什麼,有什麼含義?麵對這些變化,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學習或摒棄的,有什麼是我們能做的?
《已經發生的未來》又一次證明瞭德魯剋的遠見卓識,書中“早期診斷”的種種預言後來幾乎都被一一證實:從19世紀的機械進步轉嚮係統化、有目的、有組織的創新;知識轉而成為新的主要資源;由各種組織構成的多元化社會的興起;現代政府在有效行使職責方麵將遇到危機;全球化經濟和全球化社會的到來。而唯一一項未被完全證實的預言,恰恰是在本書齣版以來,受關注也被討論得zui多的一項:一種新的世界觀,一種新的整體主義哲學即將迅速興起!
彼得·德魯剋(Peter F. Drucker)小傳 (1909—2005)
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瞭130多個國傢;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傢”,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瞭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
1909年彼得?德魯剋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1931年獲法蘭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1937年與他的德國校友多麗絲結婚,並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谘詢為業。
在美國他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剋萊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傑齣貢獻,剋萊濛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錶彰他為非營利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際慈善機構“救世軍”授予德魯剋救世軍高奬項“伊萬婕琳·布斯奬”。
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錶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以30餘種文字齣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瞭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他曾7次獲得“麥肯锡奬”;2002年6月20日,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高榮譽。
20世紀80年代,德魯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剋管理學全麵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魯剋在加州剋萊濛特的傢中溘然長逝,享年95歲。
總序
新版序
序言 後現代世界
第1章 新世界觀1
第2章 從進步到創新13
第3章 超越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50
第4章 新領域91
第5章 知識型社會94
第6章 嚮貧睏宣戰127
第7章 絕境中的現代政府151
第8章 變化中的東方175
第9章 未竟之業186
第10章 人類今日之境遇190
譯後記200
◆ 總序 ◆
我總是感覺自己沒有資格為德魯剋先生的著作寫序,但是機械工業齣版社華章公司的邀稿盛情難卻,此外,作為德魯剋先生生前少數耳提麵命過的中國人之一,我也有責任和大傢分享我從他那裏得到的啓迪。
改革開放初期,德魯剋夫婦來過中國。對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從戰爭創傷的心理陰影中復原的艱難過程,他遇到的中國人充滿活力和樂觀精神,這一點令他驚訝不已。10多年前我剛認識德魯剋先生時,他告訴我,世界在蘇聯解體後,隻有美國一國獨強的局麵是不健康的,應該至少還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國互相製約,在俄羅斯、印度、巴西和中國這幾個正在上升的大國中,隻有中國有這種可能。他還說,中國可能嚮好的方嚮發展,也可能嚮壞的方嚮發展,因此在中國迅速培養大批有道德和高效的管理者至關重要。這也是他後來全力支持我創辦彼得·德魯剋管理學院的原因。
德魯剋管理學院開辦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學院的教授建議我們走精英教育的路綫,收取昂貴的學費,德魯剋先生反對這麼做。他對我說:“中國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領導它們的精英人纔,但中國像任何國傢一樣,90%的組織將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們必須發揮作用。單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個健康社會所需要的各方麵功能。中國最大的弱點是作為一個大國,沒有足夠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你們有一大批能乾的人,這些人在實際磨煉中學會瞭怎樣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生存並取得成效。他們可能隻受過普通教育,也不是特彆聰明和優秀,卻知道如何精巧地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可能有幾百萬,他們可以領導那些中型、小型和地方性的組織,他們將建設一個發達的中國。”
這段話透露齣德魯剋先生對肩負中國未來的管理者,特彆是中小型和地方性組織普通管理者的殷切期望。身為其中的一員,每當我迴憶起這段話都深感責任重大。
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劇變時代,而且這些變化影響所及,已經沒有國傢、種族、文化和行業的界限。這時德魯剋學說中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尤其顯得重要。德魯剋先生主張以創新這類演進的方式解決發展問題(劇變時期能提供更多的創新機會),他力圖避免戰爭、革命和“運動”及其背後的強權與暴力給人類帶來的苦難。他一生緻力於在延續和變革之間尋求平衡,創新是保持動態平衡的變革手段,而延續的基礎則是維係人類社會存在的那些價值觀,包括同情與包容、誠實與正直以及讓個人享有自由與尊嚴的同時承擔起責任。這些價值觀並不是他的發明,它們深深地根植於每一種代錶人類文明的信仰和文化中。德魯剋先生還通過自己的著述和谘詢工作,示範一種他稱為“後現代主義”的觀察與思考方式,這就是從理解全局或整體齣發,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達到把握和解決個彆問題的目的。他的著作裏沒有令我們這些普通人望而卻步的理論說教,而是把這些“大道理”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演繹,樸實無華地錶達齣來。
我想上述貫穿在德魯剋學說中的精髓,可能正是人們稱其著作為“經典”的原因。經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值得人們一讀再讀,常讀常新。它不會代替你做齣決策,製訂方案,但是它會幫你理清思路,從任何新事變中發掘本質,找到它們的曆史淵源。
迄今為止,機械工業齣版社華章公司可能是在國內翻譯齣版德魯剋著作最多,也是最認真的一傢齣版社。我不知道這給它帶來的經濟收入如何,但是我知道這給成韆上萬渴望學習和成長的管理者以及知識工作者所帶來的方便和欣喜,也可以猜想到華章的工作人員由此所獲得的成就感。讓我們衷心感謝他們,並嚮他們緻以深深的敬意。
邵明路
彼得·德魯剋管理學院創辦人
德魯剋百年誕辰全球紀念活動共同主席
◆ 新版序 ◆
首次齣版時,本書曾被歸為“未來主義”著作之列。不過我並不相信“預言”和“預測”,在我看來,它們不但無用而且極易不攻自破。將本書視為一項“早期診斷”或許更為閤適,針對20世紀50年代晚期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的狀況,本書提齣瞭以下問題:有哪些業已開始的重要變化,會讓未來極大地不同於多數人依然“視之如常”的現在,不同於我們多數人都當作“理所當然”的現在?事實上,我最早為本書想到的書名是《已經發生的未來》,後來因為太長不適閤放在封麵而作罷。
本書的寫作基於一項假設,即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曆著重大變化,大到我們已經跟過去的那個時代告彆,正邁進一個新的時代。而這,便是將本書的副書名定為“對即將到來的後現代世界的一份報告”(A Report on the New Post Modern World)的原因所在。“後現代”一詞齣於本人杜撰,據我所知,其第一次齣現便是在本書中。在該假設之上,本書提齣並迴答瞭以下問題:這些變化都發生在哪些領域?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什麼?它們各自都意味著什麼?有什麼含義?麵對這些變化,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學習或摒棄的?有什麼是我們能做的?
本書在很多方麵都不同於我的前期著作。在齣版本書的8年前,我已經齣版瞭緻力於分析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的新型工業社會的三本著作,它們分彆是《工業人的未來》(1942年)、《公司的概念》(1946年)和《新社會》(1949年)。就在寫作本書之際,我也同時開始瞭對工業社會最基本要素(管理)的研究,並於1954年齣版瞭我本人在該領域的第一本著作《管理的實踐》,這也是最為基礎性的一本著作。緊隨其後,我又寫瞭《成果管理》(1964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年)和《管理:使命、責任、實務》(1973年)。前兩本書分彆代錶瞭我本人在“戰略”和“領導力”上的首度研究,後者則試圖將關於管理的各個主題糅閤於一本書當中,其中既將管理視為一項專門工作,也將其視為一項主要社會功能。隨後,我寫瞭《創新與企業傢精神》(1986年),此書第一次將企業傢精神視為係統化原則,並將創新視作一項有組織的、係統性的、具有目的性的工作。最後,是於1991年齣版的《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該書首次將項目管理、領導力和企業傢精神的概念用在非營利部門及其製度上。
故而本書既不同於我早年關於社會分析的著作,也不同於其後30年間撰寫的諸多熟為人知的著作—那些關於管理,但絕非僅限於商業管理,而是將管理視為一項具有特定原則、使命和社會功能的工作的著作。不過,本書為我隨後撰寫的所有關於社會的著作提供瞭格式和方法,這些著作包括《斷層時代》 (1969年)、《看不見的革命》 (1976年)、《管理新現實》 (1989/1990年)、《後資本主義社會》(1993年)。這些著作全都是關於社會基礎方麵發生的根本性變革,全都在繼續由《已經發生的未來》所開創的工作,亦即將業已到來的未來展現給大傢。
如今距本書首次齣版已經35年瞭,而這份早期診斷中的內容是否已被證實瞭呢?本書的最大發現便在於對各種轉變的預言:從19世紀的機械進步轉嚮係統化、有目的、有組織的創新;知識轉而成為新的主要資源;由各種組織構成的多元化社會的興起;現代政府在有效行使職責方麵將遇到危機;全球化經濟和全球化社會的到來。自提齣以來,這些預言當中僅有一項未被證實,或者說隻是被部分證實,其餘均已被一一證實。
而這項尚未被完全證實的預言,恰恰是自本書齣版以來,最受關注也被討論得最多的一項:一種新的世界觀,一種新的整體主義哲學即將迅速興起!事實上,在過去的35年,許多學科都發生瞭我所預言的即將迅速到來的變化:由信奉笛卡兒世界觀下的“整體是部分的機械加總”,轉而認為“整體具有特定的配置或格式塔,並不等於部分之和”。這些學科包括:生物遺傳學、生物物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生物學科,如今正將其關注點轉嚮“人格”的心理學,氣象學及地球科學,新近興起的生態學,數學中的混沌理論及復雜性理論。
不過,盡管這麼多學科都發生瞭這一轉變,但哲學依然絲毫未受影響。更有甚者,哲學中的哲學語言學和結構主義甚至滑嚮瞭更為極端的笛卡兒原子論—僅承認部分的存在,徹底否定整體。有這樣一個古老的說法:哲學總是追隨主流科學世界的範式,並將其轉化為世界觀和形而上學。這方麵最好的例子是伊曼努爾·康德對艾薩剋·牛頓的追隨,隻是前者要比後者晚瞭五十多年。按照這一規律,新的哲學要到2000年左右纔會齣現,齣現的時間比我失之心急的預言整整要晚四十多年。
但是作為一份診斷報告,相比於失之心急的預言,更嚴重的問題是對重大發展方嚮完全視而不見。在本書中,信息革命便是這樣一個被忽視瞭的方嚮。盡管後來的這些年我一直與作為主流計算機廠商的IBM有著緊密的閤作,為他們做講座,並與他們一同對外宣揚計算機不僅僅是一個小玩意兒,它必然會帶來一場關於工作、組織和思考方式的革命,將作為一場從經驗到信息的根本性變革的標誌而存在。但在寫作本書時,這對我而言完全是一個陌生領域。故而盡管後來我獲得瞭對信息革命極富洞見的聲譽,但在寫作本書時對該領域根本一字未提。一直等到下一本關於社會分析的著作—1969年的《斷層時代》,我纔會開始對信息革命進行分析。
鑒於上述種種缺憾,如果將其視為一份“早期診斷報告”並給之打分的話,本書根本就得不瞭“A+”。但由於在其主題(對社會變革的預測及重要變化的識彆)上的錶現還算過得去,打個“A―”大概還是可以的。
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本書有一方麵一定讓他們大吃一驚,那就是通篇都洋溢著的樂觀態度。事實上,為瞭寫作這篇新版序而重讀本書時,這一樂觀傾嚮同樣讓我自己感到驚訝。盡管討論的是諸多重大主題以及蘊於其間的重大挑戰,但本書無疑處處充滿瞭自信,無論論及的主題是經濟發展、政治結構與組織,還是科學與教育。本書的樂觀並非齣於對問題和挑戰的淡化,而是將其視為一項需要被完成的工作,而非負擔和危機。
就在本書齣版的6年之後,隨著肯尼迪總統的遇刺,我們進入瞭一個長長的,充滿瞭痛苦、危機、失望、恐慌的時代,而這一狀況並不僅僅隻發生在美國社會。但是若將這長長的時期視為進入本書所提齣的“後現代”世界前的轉換期,將這35年間所經曆的恐慌和危機視為轉換期內必然存在的波動,或許並不算過於樂觀。真希望本書再次發行之後,整個世界即將邁進的時代,能證明35年前寫下的此書中的樂觀不是幻想。或許,這同樣不算過於樂觀。
彼得·德魯剋
於加利福尼亞州剋萊濛特
1995年11月
◆ 序言 ◆
後現代世界
在過去20年的某個未知時刻,我們不知不覺地走齣“現代”,來到瞭一個尚未被命名的新時代。我們的世界觀業已悄然改變,我們有瞭新的認知,也獲得瞭新的能力。前方有一個新的世界在等著我們,那裏充滿瞭機遇、風險和挑戰,有著新的人類賴以存在的精神內核。
盡管前些年,舊的世界觀還在自詡為“現代”和“新潮”,如今其隨風而逝的命運卻早已注定。它們依然主宰著我們的語匯,無論在政治還是科學領域,事關國內還是國際事務。可無論在政治、哲學、藝術還是科學界,各個團體基於舊世界觀的標語和口號,盡管還能激起熱血和情緒,但已經無法匯聚為統一的行動。在行動上我們已經被逼著去適應“當今”這個“後現代世界”的嚴苛標準,但對於這一新的格局,我們至今還沒有相應的理論、概念和標語,沒有任何相應的知識。
事實上,當下40歲以上的人對當今這個時代的感覺,就恍如在另一個世界長大成人之後,再移民到一個全新的陌生國傢一樣。從17世紀中葉開始,在過去的整整300年,整個西方便一直生活在“現代”當中。而在過去的100年裏,這種現代性更是在哲學、政治、社會、科學和經濟等多個領域擴展到瞭全球,成瞭第一種真正通行的世界秩序。但是如今,“現代”世界已成往事,而新的世界雖然已然到來,卻時隱時現,仍未確立其地位。
故而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其實是個轉型期,是新舊世界相互交疊的時代。舊的“現代”世界雖趨消亡,但依然是我們的錶達手段、期望標準和確保秩序的工具。而新的“後現代”世界,雖然缺乏定義、錶達和工具,但已經在有效地掌控著我們的行動及其影響。
本書是關於我們正生活於其間的這個新的“後現代世界”的一份報告,僅此而已。它隻分析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在,並不會對未來有任何涉入。事實上,在寫作本書時,我一直在剋製自己的欲望,去猜測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以及預測將來會齣現什麼。我隻是分門彆類地呈現後現代世界的觀念和價值,並沒有將其整閤為一種閤乎秩序的整體。等到這些我不願和沒有做的工作都已經被人完成之際,一個具有其獨特特徵和世界觀的新時代纔算真正到來。而如今,我們隻是處在新舊世界的轉摺處而已。
寫作本書時,我將自己的目標定位為“理解而非創新,描述而非想象”。當然,這隻是些細微而次要的工作。更為重要的工作,就交給能通過精妙的想象、創造和革新給齣閤理的新型組織、哲學和製度的人纔吧。
本書涵蓋瞭很多內容,但還算不上全麵。整體而言,我試圖在三大領域展開討論,每一項都是人類生活和經曆的重要構成部分。
新世界觀、新觀念和人類的新能力
本書的第一部分(第1~3章)探討瞭哲學領域的轉變:從由機械因果主導的笛卡兒世界觀,轉嚮由模式、目的和過程主導的新世界觀。而後本書轉嚮瞭新世界觀在創新領域的應用,以及隨之而來的新的機遇、風險和責任,其間同時涵蓋瞭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兩類活動。隨後,本書分析瞭將具有豐富知識和高度技能的成員組織起來共同努力實現目標的活動。正是這類活動,為大型組織提供瞭一種新的核心製度,同時也提供瞭社會秩序的一種新理念,在這種理念下個人和社會成瞭相互依賴的兩極。
新領域、新任務和新機遇
本書的第二部分(第4~9章)描述瞭四類新現實,每一項都是西方世界的人們需要麵對的挑戰。第一類現實是知識社會的興起,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受過教育的人纔是生産力的真正來源;每個人都在試圖獲得更好的教育,至少以入學年限看是如此;一個國傢是否能在國際競爭中勝齣,取決於其整體教育水平。這對社會和個人意味著什麼?對教育又意味著什麼?
已經發生的未來 [Landmarks of Tomorrow A Report on the New Post Mod]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已經發生的未來 [Landmarks of Tomorrow A Report on the New Post Mod]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已經發生的未來 [Landmarks of Tomorrow A Report on the New Post Mod]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包裝很好,物流很快,總體感覺還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買瞭好幾本,摺扣低,到貨很快,京東速度這是無敵,值得信賴。
評分幫公司買,豐滿下辦公室的書櫃!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包裝也很好
評分大師之作值得擁有
評分第一次購買,沒有讓我失望,是正版書籍!
評分12345y78910
評分質量很好,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什麼質量問題。
評分還沒有看,應該不錯吧
已經發生的未來 [Landmarks of Tomorrow A Report on the New Post Mod]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