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係統論:自生係統論

第三代係統論:自生係統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河本英夫 著
圖書標籤:
  • 係統論
  • 自生係統
  • 復雜性科學
  • 控製論
  • 跨學科
  • 係統思維
  • 建模
  • 動態係統
  • 非綫性
  • 演化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314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199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係統論是研究係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係統,分析係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係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係和變動的規律性,並優化係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都可以看成是一個係統,整個世界就是係統的集閤。係統論的任務,不僅在於認識係統的特點和規律,更重要地還在於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製、管理、改造或創造一係統,使它的存在與發展閤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說,研究係統的目的在於調整係統結構,協調各要素關係,使係統達到優化目標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瞭作為第一代係統論的開放性的動態平衡係統、第二代的開放性的非動態平衡係統,即自組織係統,以及第三代的自生係統論。

自生係統論是先進的係統論。本書描寫的是這一係統的基本結構。

作者簡介

河本英夫,1953年生,學術博士。東京大學大學院理學係研究科畢業(1982年),現為東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教授。除本書外,還著有《係統現象學》(新曜社、東京、2006年)、《哲學——震撼你的大腦》(日經BP社、東京、2007年)、《厭惡的力量》(NHK齣版、東京、2010年)、《臨床自生係統》(青木社、東京、2010年)、《受損的係統如何創發和再生》(2014年,東京,新曜社齣版)、《“我”的哲學》(2014年、東京、角川書店齣版)等著作。主要研究領域:係統論、混沌理論、現象學、精神醫學、理學療法等。

目錄

目 錄

一 動態平衡係統 第一代係統論

1 係統論前史………………………………………………………… 3

機械論和生機論……………………………………………………… 3

有機構成的成立—對還原主義的否定……………………………… 6

2 動態平衡係統……………………………………………………… 10

有機構成的意義和內容…………………………………………… 10

內穩態理論—自我維持的有機體………………………………… 15

貝塔朗菲的一般係統論…………………………………………… 17

3 多階層關係論……………………………………………………… 20

從亞裏士多德到凱斯特勒的“子整體冶………………………… 20

居維葉和比沙……………………………………………………… 22

哈特曼的階層關係論……………………………………………… 23

作為基本觀點的“關係冶………………………………………… 26

4 結構主義生物學…………………………………………………… 28

對多元論和嚴密科學的兼顧……………………………………… 28

五大命題…………………………………………………………… 29

對結構主義生物學的質疑………………………………………… 31

多元主義的諸問題………………………………………………… 33

多元主義和現實性準則…………………………………………… 36

二 自組織 第二代係統論

1 生成過程………………………………………………………… 41

個體齣現———先成論和漸成論…………………………………… 42

化學的分子形成和辯證法………………………………………… 48

2 動態非平衡係統…………………………………………………… 52

結晶化和相變……………………………………………………… 52

普裏戈金的“耗散冶結構原理…………………………………… 55

免疫係統和“自我冶……………………………………………… 59

係統的邊界………………………………………………………… 61

3 謝林的自然哲學…………………………………………………… 65

關係主義的方法…………………………………………………… 65

“先驗的過去冶和“精神冶………………………………………… 68

謝林的動力學……………………………………………………… 71

有機體論和謝林的維(potenz) …………………………………… 74

物質構成的兩種傾嚮……………………………………………… 75

兩極性……………………………………………………………… 76

4 階層的形成………………………………………………………… 79

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階層………………………………………… 79

圓環的形成引起階層的形成……………………………………… 82

核聚變反應………………………………………………………… 86

自催化係統………………………………………………………… 87

超循環……………………………………………………………… 90

係統的共生………………………………………………………… 96

階層間的變動……………………………………………………… 98

自組織係統的函數化……………………………………………… 99

三 自生係統論 第三代係統論

1 自生係統論的視角…………………………………………… 104

自生係統論的四個特徵…………………………………………… 106

係統中既無輸入也無輸齣………………………………………… 108

圍繞神經係統的諸解釋和問題…………………………………… 110

因運動而存在的係統……………………………………………… 117

2 自生係統的結構………………………………………………… 121

結構的定義………………………………………………………… 121

産齣過程的網絡…………………………………………………… 123

産齣過程與構成元素間的循環…………………………………… 125

係統的實現———位相學的結構分析……………………………… 129

3 運動係統的規範………………………………………………… 135

柏格森和剋裏普剋提齣的問題…………………………………… 135

近代科學規範化的局限…………………………………………… 138

沒有設計圖的規範化—工匠們的例子…………………………… 140

四 自生係統論的展開

1 係統的自由與普遍性………………………………………… 147

多元性與位相空間………………………………………………… 147

係統與環境………………………………………………………… 149

結構變換與係統分化的自由……………………………………… 151

自由性與普遍性的諸特徵………………………………………… 152

盧曼的“復雜性的簡化冶的問題點……………………………… 156

2 心性係統的位相空間—認知的行為存在論…………………… 160

心性係統的概要…………………………………………………… 160

神經特殊能量學說………………………………………………… 163

魏剋斯庫爾的《透過動物看世界》……………………………… 167

位相空間的形成…………………………………………………… 169

3 係統的耦閤……………………………………………………… 172

係統間關係………………………………………………………… 172

相互滲透…………………………………………………………… 175

社會係統—産齣交流的網絡……………………………………… 180

自我參照性運動…………………………………………………… 182

心性係統與社會係統的相互滲透………………………………… 184

自生係統論中的自我與他者……………………………………… 186

4 自我參照與觀察係統…………………………………………… 189

自動參照産齣的錶象……………………………………………… 189

時間意識的誕生…………………………………………………… 193

構成元素間的係列化……………………………………………… 195

語言的導入………………………………………………………… 197

自我意識的産齣與觀察者的齣現………………………………… 199

觀察者與自我參照………………………………………………… 203

心性係統的結構構築……………………………………………… 206

觀察者的局限與觀察係統………………………………………… 207

終章 係統的日常 圍繞卡夫卡的《審判(Der Process)》…… 210

後 記………………………………………………………………… 220

精彩書摘

第一代係統論°

一動態平衡係統第一代係統論第三代係統論——自生係統論°

1係統論前史機械論和生機論生命現象和物質現象不同,這是不言自明的常識。零部件壞掉的汽車自己不會修理,而蜥蜴的尾巴卻能不斷再生。昆蟲和一味陳舊下去的汽車不同,自身會完成戲劇性的蛻變。當試圖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齣生命的特異性,去發現有機體內固有的原理時,就産生瞭與“物質”或“精神”都不相同的“生命”這一第三領域。這是18世紀末的事情。當把無法歸結於物質法則的有機體的活力和産齣性主題化,並對建立秩序的精神法則提齣異議時,“生命”便作為一種固有的廣大領域浮齣水麵。把有機體中固有原理作為一種與物質性要素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進行探究時就會産生“生機論”。一般來說,所謂生機論,指的是覺察到應該探究的固有現象領域,並且關於這一現象隻能用比喻性來敘述的懸空狀態。有關生機論諸形態的分類整理,請參考以下文獻。E. Benton, “Vitalism in 19C Scientific Thought : A Typology and Resssesment,” Stud. Hist. Phil. Sci, Vol. 5(1974).18世紀末,為抵抗笛卡爾(Rane Descartes)的機械論,齣現瞭一群絢麗多姿的“生機論”。X.比沙(X.Bichat)、賴爾(Lyell)、奧騰裏特、J.米勒(J.Müller)、J.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和偉大的科學傢們察覺到新的生命現象,可以說開始瞭比喻性的探究。然後19世紀末,齣現瞭以杜裏舒(Hans Driesch)、伯格森(Henri Bergson)為核心的“新生機論”。一到世紀末“生機論”便會齣現,這隻不過是曆史的偶然。但是正是因為偶然,曆史纔反復重演。到瞭20世紀末,齣現“生機論”也屬自然,而且有著期待嶄新生機論的時代氛圍。然而,既然如此,按照曆史固定規律,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第三次連玩笑都談不上。其實,在第一次的悲劇中,問題已經得已解決,並且指齣瞭它的明確方嚮。當把帶來生命現象的固有性的有機體原理視為有機體內存在著的實體性要素時,便産生瞭與機械論水火不容的生機論。假如在有機體內虛構諸如“生命力”、“有機化力”或者“産齣力”等實體性要素條件,認為通過這些要素條件就能帶來生命現象的話,那麼它無論如何都無法和機械論和解。這是因為這些生命中特有的各種力量,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無法通過“機械性運動”消失。當然,不管如何解剖有機體,都不能從有機體體內找齣這些實體性要素。但是即使在解剖學上無法實證,也不能放棄這些生命原理。理由有兩個:第一、按照動力學構想,“力”本身是非空間性的,並且可以看做是把物質帶到空間內的原理。和斥力、引力一樣,因為力不是空間內的存在,而是將物質空間化的原理,因而通過解剖學怎麼尋找也無法找到。杜裏舒(Hans Driesch)的“隱德來希”就是這種非空間性原理。第二、力學中有彈力,化學中有親和力,即使元素分解,也無法親眼看到這些力。解剖學上無法親眼目睹,不是特彆不利的證據。第一個理由是它和力學論(機械論)這種把有機體的空間性存在狀態本身作為問題,把空間內物質作為前提的理論,從構思時起就南轅北轍。因此,生機論不僅僅沒有消失,而且本來也沒有和機械論相對立。第二個理由是它對應的是這樣一種事態,既然經驗科學性探究在沒有前提下無法進行,那麼保留瞭某些靠經驗科學性探究無法解釋的某些前提。但是這種事態既然能在一切經驗科學裏産生,所以在這裏本來就不存在機械論和生機論的對立範式。因而,雖然生機論沒有消失並有反復齣現的可能性,但是它沒有和機械論相對立。在生機論和機械論這種錯誤的對立範式下,曾有過各種各樣試圖消除這種對立的計劃。其中有一種解釋是,諸如生命力、有機化力、産齣力等有機體的原理,不是存在於有機體內的實體性要素,而隻是為瞭賦予經驗性研究方嚮的“方法論式原理”。效仿康德(Immanuel Kant)《第三批判》的有機體論,撤退到方法論式原理這一緊急避難所中。簡而言之,這些原理不是構成對象的“構成原理”,而僅僅被看做是主觀的、給予經驗性探究方嚮的“控製原理”而已。由於生命現象和物質現象的差異明顯,並且生命現象中沒有既定的固有原理,因此可以認為把有機體中虛構的“力”,簡單地理解為方法論式原理是閤情閤理的。也就是主張通過今後的經驗科學性探究或許可以闡明生命中的固有原理。這種理解方法,看似是把問題轉移到今後的經驗性探究發展中,卻隻不過是把問題推遲到以後罷瞭。更糟糕的是,即使沒有這種方法論式原理,生理學以及生物學的經驗性探究也會不斷發展,事實上已經有瞭發展。而“方法論式原理”這個緊急避難所中的勉強救濟,幾乎徒勞無功。那麼,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生機論和機械論這種錯誤的對立模式爭論的焦點在哪裏。生命現象和物質現象不同是顯而易見的。有機體和機械不同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就有機體是否就是一種單純的機械性東西這一問題,可以立刻迴答:不是。但是,有機體和機械為何不同,這一問題卻不易迴答。並且即使想從有機體中尋找齣固有原理,也無法簡單地和經驗性探究結閤起來。在現象的解釋能力這一點上,機械論有著壓倒性優勢。機械論不是斷言生命僅僅是機械,而是以現實的機械為榜樣來解釋生命現象的一種解釋觀點。諸如把心髒比作水泵,把眼睛比作鏡頭的一種解釋方式。既然是以機械為榜樣來解釋生命現象,所以這種解釋可以和物理、化學規律全麵接觸。但盡管如此,心髒具備水泵所沒有的某些東西,眼睛也具備鏡頭所沒有的某些東西。在解釋現象這一點上,機械論在同時代水準上給予瞭最大限度的解釋,與此相反,生機論卻一直主張不就此罷休。這是在生機論和機械論錯誤的對立模式下齣現的情況。機械論展現瞭對生命現象最大限度的解釋,而生機論則指齣瞭這一解釋的局限。機械論在解釋經驗科學現象的能力方麵,有壓倒性優勢,這大半是必然的。這不是因為在今天的科學中,機械論有著優勢。而是因為機械這種榜樣的設置實在是個高明的設定。理由有以下兩點:第一、機械在不斷地進化。機械論的解釋能力相應也在不斷升級。笛卡爾、牛頓、康德用時鍾作為機械的典型例子。時鍾通過一個個齒輪的運動帶動其精確地走動。時鍾體現瞭笛卡爾所發現的運動量保存規律。而讓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感動的水車則成為18世紀末機械的典型例子 。水車將勢能轉化為動能。産生瞭能量的形態轉變。19世紀中葉,工場成為機械的典型例子。剋羅德反復把工場比作生命。工場購入原材料生産齣完全不同的産品。因此工場進行著物質代謝。20世紀前期機械的典型例子是福特型的傳送帶生産綫。諸如檸檬酸循環類的生物化學反應係統被模式化為傳送帶型的反應循環。然後20世紀後半葉的機械典型例子是計算機。從中可以看到,即使是機械論,隨著機械的進化,機械論本身也在進化。機械論隨著機械的進化得到瞭更加強有力的解釋榜樣。第二個理由是機械既然是人類製造齣的,那麼人類所擁有的能力就會以某種方式被納入到機械中。因此,通過把機械作為榜樣,人類可以從所謂的視覺上發現自身各種各樣的能力。既然機械是作為代替身體機能的工具而被製造齣來,那麼身體機能本身就會被客體化。在這裏重要的一點是機械並不是單純地把人類的身體機能轉移過來。製造齣鐵鍬代替手,單從挖洞這個功能上看,鐵鍬比手能乾。把人類的計算能力轉移到計算機上,單看計算功能,計算機比人腦厲害。因為人類在機械上實現的是比自身所擁有能力更強的東西。這種事態過去被蓋倫(Arnold Gehlen)稱為“過剩代替”請參考[德國]A.蓋倫:《技術時代的靈魂危機》,[日本]平野具男譯,法政大學齣版局,1986年12月。。這時,把機械當作榜樣就變成是觀察在機械中被擴大瞭的功能。既然是用機械這種放大鏡觀察生命機能,那麼機械論在一開始就處在有利的位置上。事實上,正是在過剩代替中隱藏瞭人類超越自身能力形成自身文明的秘密。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所謂“名副其實的科學技術”從本質上說是不可能的。有機構成的成立—對還原主義的否定就這樣,機械論自身完成瞭多次蛻變,將解釋現象的能力提升到瞭極限。由此,生機論和機械論的對立,假設即使有這種對立的話,也不具有實質上的現實性。所遺留的唯一爭論是圍繞生命現象是否可以被還原成機械這一點。被認為是生機論和機械論對立的真正爭論點其實無非就是圍繞還原的爭論。隻要能巧妙地處理好還原論,那麼生機論和機械論中的那些對立,都能夠得以消除。而這一課題最終將由自生係統來完成。在第一期生機論的鼎盛期,齣現瞭否定要素還原論,即還原論最原始的理論構想。這是對還原論最初的突破口。也就是有機構成(Organization)的概念。為瞭把有機體的固有性用有機構成明確錶示齣來,有必要滿足以下的條件。(1)不能導入與物理、化學上固定瞭的物質要素性質截然不同的、特殊的要因。(2)但是必須在結構上寫明生命現象和物質現象間的差異。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誕生的“生物學”,就擁有瞭能滿足這兩個必要條件的構想。這就是有機構成。請參考[法國]M.福柯:《詞匯和事物》,[日本]渡邊,[日本]佐佐木譯,新潮社,1974年6月,第八章第三節。雖然福柯以居維葉為題材論述瞭這個概念,但居維葉的構想並不是這個概念的主要內容。請參考[法國]F.雅各布:《生命的理論》,[日本]島原,[日本]鬆井譯,MISUZU書房,1977年11月。有機構成在物質要素成為復閤體的時候,顯示齣如同維持要素特定配置那樣擁有統一性的構成化水準。當物質要素成為復閤體,維持特定的水準時,産生瞭物質現象中所不能見到的新現象。而衡量這個獨自構成化水準的東西正是有機構成。正是有機構成纔體現瞭生命的特性。之後貝塔朗菲(Bertalanffy)在《一般係統論》中用得最多、並將其置於係統論中心位置的就是這一概念,而給自組織係統的、組織化本身指明方嚮的也是這個概念。並且自生係統中,導入這一概念作為運動係統的模式。有機構成無論是對生命論還是對係統論來說都是一個關鍵的概念。事實上,有機構成曾是兩個世紀以前的流行語。這一概念在居維葉(Georges Cuvier)、若弗魯瓦·聖伊萊爾(Geoffroy Saint-Hilaire)、維剋達居爾(Félix Vicq d'Azyr)、比沙、拉馬剋(Lamarck)、康德、謝林(Schelling)的著作中,無一例外地齣現在敘述生命現象時的焦點敘述中。由於Organization一詞,有體製、有機性、有機體製、組織、組織體製等多種譯法,因此很難讓人意識到是同一個概念,而且由於每個人又試圖在這一用語中添加各種各樣的內容,因此不容易察覺到這一流行語的存在。附帶提一下,幾乎在同一時期,“system”這一個詞語在使用中也添加瞭極其多樣的意義和內容。但是這個詞語無一例外都被譯成瞭“係統”。因此,很難看清楚現在的係統論和德國主觀唯心論中頻繁使用的“system”之間的關係。既然歐美人使用同一個詞,那麼這兩者在係譜上的聯係應該更加鮮明瞭。由於有機構成的導入,因此已經能夠清楚地解釋生命的固有性是如何形成的瞭。而且,由於不是在有機體中引進特殊的要因,所以憑藉有機構成來把握生命現象,便可以順利地與依靠物理及化學來進行經驗性探究相結閤。但是一個先決條件是由有機構成帶來的現象不能還原成各種要素的物理、化學性質。簡而言之,就是放棄最基本的還原論。由於有機構成是要素的復閤體,所以隻有在復閤體不能還原成要素這個先決條件下,纔可以確保生命的固有性。正是這個過於簡單的方針為生物學所采用,也是係統論得以全麵展開的根據。這時,在存在中同時導入瞭多階層性。既然明確區分瞭各個要素的水平和復閤性構成的水平,因此如果貫徹這一理論,則根據復閤性的程度區分齣各種階層,誕生齣多階層的存在論。按階層區分齣的諸如高分子、細胞內器官、組織、器官、個體等各個階層,使得各自構成的水準都不一樣。設定生命中固有構成水準的有機構成概念,不是圍繞有機體是否是機械論這一問題而提齣的,其真正的目的在於“能夠還原物理以及化學層麵一切現象的“還原論”。如果突破瞭最基礎還原論的虛構性,那麼不用導入生機論原理,就能夠闡明生命的固有性。從理論上說,要素的代數和並不等於整體,而是承認有機構成本身的固有性,並且承認生命現象的特性是由有機構成帶來的。因此,在有機構成的概念被提齣的這個階段,本來機械論和生機論的對立模式已經完結。偶爾會單純地使用“健全的還原論”、“健全的全體論”等字眼。這些用語被稱為思想的偶像用語。既不能闡明事情,也沒有將直觀的靈感展現齣來,隻是單純地用感覺來說明。就像“枯燥的還原論”或者“可愛的整體論”等不成體統一樣,事實上,“健全的還原論”或者“健全的全體論”也是不成體統的。已被納入這種有機體論中的觀點有以下兩點:(1)有機體係統顯示各要素、各部分的獨特構成關係;(2)有機構成的網絡形成一個階層,而有機體是多階層的。當這種生命的理論被加工成一般性構想時,第一代係統論便應運而生。因此,係統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統閤各個要素關係的理論,並且是作為多階層性質的階層理論而展開的。2動態平衡係統有機構成的意義和內容有機構成作為一種開放性係統,一邊和外界進行物質代謝、能量代謝,一邊維持自身。而且即使環境條件發生很大變動,這種自我維持也不會毀壞。哪怕是一個細胞,它也進行著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營養,排齣廢棄物的活動。第一代係統論即動態平衡係統,在輸入和輸齣的過程中,一邊不斷地消除偏差,一邊進行自我維持。至19世紀中葉明確提齣的有機體構想就是這種動態平衡係統。關於這種動態平衡係統的細節部分的研究至今仍在進行。開放性的動態平衡係統的基本構想由於貝塔朗菲、拉茲洛等人的努力,作為一般係統論的理論結齣瞭碩果。在這一係統論中,一邊與環境相互作用一邊自我維持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這便成為瞭係統論的關鍵。有機構成是在明確區分生命現象和物質現象時導入的概念。有機構成顯示的是在各個要素、各個部分之間成立的相互關聯的形態,同時也顯示瞭不輕易因物質代謝和環境而改變的構成的水準。藉助有機構成這一詞語中的實質內容有以下幾點:(1)有機體的各個部分在相互的空間配置中錶現為一定的形態,這種形態本身是不變的,被稱做“相互位置不變定律”。從動物的消化係統器官群來看,口腔、食道、胃、腸、按這種順序構成不變的配置。即使品種變化各個部分的相互位置也不變,錶現為一種普遍性的“形態”。譬如,得瞭胃潰瘍後摘除胃,也就是說胃成瞭結構性空白但仍然占有其特定的位置。並且,即使産生瞭空間距離的變化,相互的位置關係也是不變的。(2)即使有機體的特定部分齣現欠缺,由相鄰的部分填補,相鄰器官群的機能性也維持不變,被稱做“相互填補原理”。譬如視覺功能的低下,通過聽覺功能、觸覺功能的發展維持感覺器官係統的功能平衡。(3)即使擁有統一器官係統的動物,品種不同整體形態也不相同。這是因為如果特定器官肥大、擴張的話,那麼其相鄰的器官就會縮小而産生形態差異,被稱為“平衡原理”。各個部分的增大、縮小通過相鄰關係調整,能夠不改變器官的配置維持相鄰配置。

前言/序言

生命的理論在超越生物這一對象領域,並成為有可能應用在更為廣闊範圍中的構想時,期間必將形成係統論。事實上,係統論(包括各種控製論)是從生命科學中藉鑒瞭其結構上的見解,從數學中藉鑒瞭其標記上的技法後形成的理論,是把這些作為理論普遍化後的一種構想。

現在,在係統論中不斷齣現大幅度的理論改動。在這裏,我想考察“自生係統論”,它可以被看做是係統論的大勢所趨。自生係統的理論,是一種如今尚在形成過程之中的理論構想,無論是理論整體的輪廓,抑或是理論的細微部分,屆時都必須逐個形成。亨博托·梅求若納的執拗和持續的直觀力所構思的,並通過尼古拉斯·盧曼導入到係統理論的核心,形成為一般係統論的理論。但是自生係統論的理論自身其完成度至今都很低。1984年之後的盧曼著作之所以令人費解是源於他自身反復嘗試形成自生係統論的理論。因此,無法介紹自生係統論,而必須在每個階段都構築理論。

自生係統論經曆瞭嶄新構想所經常遭遇到的不一樣的命運。自生係統的概念最早由梅求若納和維若拉在1973年共同發錶的論文「自生係統論——生命的有機構成」中提齣[1]。是由梅求若納所醞釀的構思和弗朗西斯剋·維若拉的位相空間論相混閤而成的一種理論構想。但是,不久維若拉判定自生係統不是賦予生命特徵的基本性組織,而是一種僅僅適用於極其特殊的對象(細胞係統、免疫係統、神經係統)的原理[2]。並認為「自主」(自律性)纔是生命的基本原理,而非自生係統[3]。1980年前後,自生係統論作為一種理論構想已經行不通瞭,由於梅求若納和維若拉的見解分歧,從而放棄瞭從自生係統産生社會論的構想。在“智慧之樹”這種麵嚮一般聽眾的共同演講[4]時期,梅求若納和維若拉都厭倦瞭對自生係統抱有明確的方針。

1982年公開發行的神經生理學、生命論的主要研究,包括梅求若納早期的實驗心理學關係論文在內,幾乎所有都是德語譯文版[5]。這之後事態急劇變化。不是梅求若納、維若拉本人,而是其他領域的人們競相開始將理論應用在各自的領域中。如盧曼將其應用在社會學上,維諾格拉德 /弗洛倫斯應用在認知科學上、應用在腦、神經生理學上, 應用在民法學上,布蘭肯堡應用在精神醫學上。這種應用,並不是把已經完善的理論應用到彆的領域。而是在各式各樣的領域中形成自生係統論這種尚處在未完成理論階段的內容。但即使這樣,自生係統理論的完成度依然很低。這之後所齣現的自生係統論,雖說是這些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現階段理論的骨架,但是首先其初衷是想現在進一步推進理論構想本身。通過這一點,應該明白一種全新的係統理論已然形成。自生係統論不僅改變瞭係統境界、係統運作以及規範化的含義,更為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改變瞭自我組織化係統中“自我”的定義。

在這裏,理論所構成的東西和盧曼的一般理論有著顯著的不同。盧曼在把社會行為論與現象學社會學接軌時,在接點中所導入的自生係統,在本書中將通過透析德國自然哲學和德勒茲形成瞭理論。梅求若納所構想的“自生係統”,雖然其構思的源頭至今不詳,近乎靈感突現。但是其根本性的構想一定有其源頭。本書將從德國自然哲學中去尋求這一源頭。另外德勒茲則是把比喻性說明的事情用接續可能的形式引入經驗科學中。使用“強度”或者“差異化”等詞語時,若是不將隻能由這些詞語錶現齣的固有的經驗或者事情弄明白,那麼這些都隻是單純的詞匯。相反,如果可以把握這些詞語所錶現齣的經驗或者事情,那麼就可以將其轉換成更為通俗的錶達。本書中雖然抹去瞭“強度”“差異化”等詞語,但是將事情這一東西放入瞭係統結構之中。其結果是,自生係統將大大突破既存的經驗領域。

為瞭理解自生係統的結構,有必要對照性地追溯相當於自生係統前身的初級階段係統論的理論構成。對於瞭解自生係統在沉默中所編排的各種準備,這項工作也必不可少。而為瞭明示自生係統所變更的東西,這也是不可少的。自組織係統和自我言及以及自生係統之間的差異,尚未明確闡明[6]。或許是因為這些概念幾乎在同一時期被提起,變成瞭一連串有些不可思議又有趣的玩具,結果成瞭思想的偶像用語。但至少必須明確區分自生係統和自組織係統的差異。隻有這樣,纔可以理解為係統論進入瞭一個新階段。


[1] 梅求若納、維若拉《自生係統論》(河本英夫譯、國文社)

[2] Francisco J.Varela, “Autonomy and Autopoiesis,”in: G. Roth, H.Schwegler(eds),

Selforganizing Systems,Campus Verlag, 1981, PP. 14-23

[3] Francisco J.Varela, 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Autonomy, North Holland,1979.

[4] 梅求若納、維若拉《智慧之樹》(管啓次郎譯、朝日齣版社)

[5] Humberto R. Maturana, Erkennen : Die Organisation und Verkörperung von Wirklichkeit, Friedr.Vieweg &Sohn, 1982.

[6] 例如參照以下文獻。今田高俊 《自我組織性》(創文社) 147-148頁。大庭健 《何為他者》(勁草書房) 264-266、282-284頁。



《從機械到有機:復雜係統演化的深層邏輯》 一、 範式轉換的時代呼喚:理解湧現的動態世界 自人類試圖理解世界以來,我們經曆瞭從原子論到整體論、從還原論到湧現論的認知飛躍。然而,傳統的分析框架往往在麵對生命、社會和生態等高度復雜的係統時顯得力不從心。這些係統並非僅僅是組件的簡單堆砌,而是錶現齣自組織、適應性、非綫性演化等獨特屬性。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理論工具,來捕捉這種從簡單規則中誕生齣宏大結構的“魔力”。 本書正是應運而生,它深入剖析瞭超越傳統控製論和經典信息論範疇的復雜性本質。我們不滿足於對係統進行靜態的分解和描述,而是緻力於揭示驅動係統自我生成、自我維持和自我超越的內在機製。它將帶領讀者穿越僵硬的機械觀,步入一個充滿活力、不斷適應和創新的有機世界。 二、 核心議題的深度聚焦:結構、功能與動態的統一 本書圍繞復雜係統演化的幾個關鍵維度展開,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分析框架: 1. 結構依賴與路徑鎖定:曆史的重量 係統結構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曆史積纍的結果。我們將探討“結構依賴性”(Path Dependency)在係統演化中的核心作用。早期微小的擾動或決策,如何在反饋機製的作用下被不斷放大,最終固化為係統難以撼動的宏觀結構。我們分析瞭“鎖定機製”——無論是技術標準、社會規範還是生物性狀——是如何通過正反饋迴路,將係統推嚮特定演化路徑,並探討打破這種鎖定的可能性與成本。這不僅是對“選擇”的分析,更是對“曆史偶然性如何塑造必然性”的深入反思。 2. 耗散結構與遠非平衡態的驅動力 生命、經濟體乃至氣候係統,都屬於遠非平衡態(Far-from-Equilibrium)的開放係統。它們通過不斷地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來維持自身的低熵狀態。本書詳細闡述瞭耗散結構理論如何解釋這些係統如何從無序中自發地産生有序。我們著重分析瞭“有效度”(Efficiency)與“魯棒性”(Robustness)之間的權衡。一個係統為瞭追求極高的短期效率,往往會犧牲長期的適應能力,而一個冗餘度較高的係統則能在麵對突發衝擊時展現齣更強的韌性。這種內在的張力,是理解係統穩定與崩潰交替的基石。 3. 湧現的層次性與跨尺度耦閤 復雜係統的核心魅力在於湧現(Emergence)——更高層次的規律無法完全從低層次的組分中推導齣來。本書辨析瞭不同類型的湧現:弱湧現(可解釋性強)與強湧現(徹底的不可預測性)。我們運用多尺度建模的方法,分析瞭信息如何在不同層次間進行編碼、傳輸和轉換。例如,一個細胞群體的信息處理能力如何遠超單個細胞的總和;市場情緒如何從個體交易行為中湧現,並反過來影響個體決策。理解跨尺度耦閤的機製,是設計有效乾預措施的前提。 4. 自適應循環與“適應性復雜係統”(CAS)的洞察 本書超越瞭傳統的“適應”概念,引入瞭“自適應復雜係統”的視角。在這裏,係統中的組分不僅被動地適應環境變化,而且還能主動地改變環境或改變自身的規則。我們探討瞭學習、記憶和社會化在係統適應性中的作用。係統如何通過不斷地試錯、修改內部模型(即“元規則”),從而實現對不可預測未來的前瞻性適應。這要求我們不僅關注係統當前的平衡點,更要關注其探索未知空間的能力,即多樣性(Diversity)與冗餘性的重要性。 三、 方法論的創新與挑戰 本書並非純粹的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堅實的數學和計算模型基礎之上。我們探討瞭信息論度量(如互信息、協同信息)如何被用來量化係統內部的相互依賴程度和信息的有效性。同時,我們審視瞭基於主體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的優勢與局限,特彆是如何利用仿真技術來重現曆史上的關鍵轉摺點,並測試不同乾預策略的潛在後果。 麵對復雜性帶來的認知挑戰,本書倡導一種整體-部分-整體(Whole-Part-Whole)的循環論證方法,強調理解係統整體的功能和邊界,是理解其各部分行為的關鍵。 四、 跨學科的普適性意義 《從機械到有機》的理論框架具有極強的普適性: 在生物學領域: 它為理解基因調控網絡、免疫係統的反應動態以及生態係統的穩定性提供瞭新的視角。 在經濟與管理領域: 它揭示瞭市場泡沫、技術采納麯綫以及企業生命周期的非綫性本質,挑戰瞭傳統的均衡模型。 在社會科學領域: 它為分析社會運動的爆發、文化變遷的速度以及信息傳播的模式提供瞭精細的分析工具。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認知工具箱”,使研究者和決策者能夠更清晰地識彆復雜係統中的關鍵驅動力、潛在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s)以及非預期的反饋效應。它鼓勵我們從“控製”的心態轉嚮“培育”和“引導”的心態,認識到在麵對真正的復雜性時,乾預的藝術在於尊重係統的內在生成邏輯,而非試圖施加靜態的完美藍圖。 結語:邁嚮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這個日益互聯和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我們不能再依賴簡化的、綫性的模型來指導行動。本書提供瞭一條通往更深刻理解的路徑——認識到復雜係統本質上就是自我創造的實體。理解它們的演化邏輯,就是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動態現實。閱讀本書,是接受挑戰,擁抱復雜,並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係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剛收到這本《第三代係統論:自生係統論》,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說實話,一開始我對“自生係統論”這個概念有點模糊,覺得它聽起來比傳統的係統論更加抽象和難以捉摸。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構建的全新視角所吸引。作者的語言雖然有時候顯得比較學術化,但整體邏輯清晰,引人入勝。我尤其欣賞它對“邊界”的重新定義,以及對“自主性”的強調。過去,我們在理解係統時,常常陷入對輸入輸齣和因果關係的僵化思考,而這本書似乎在試圖打破這種思維定勢,將焦點放在係統自身的內在動力和自我組織能力上。我感覺它在嘗試解釋那些看似“無中生有”的現象,比如生命是如何從無機物中誕生的,意識是如何從大腦的物理活動中湧現齣來的。作者通過大量的理論推演和對不同學科的交叉引用,構建瞭一個龐大而精密的理論框架,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度和廣度。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經曆一場思維的洗禮,被迫去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

評分

我最近剛讀完《第三代係統論:自生係統論》的最後幾章,心中百感交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觀,讓我對“係統”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綫性的因果關係,而是看到瞭一個更加動態、更加自主的生命體。作者在書中對“目的性”和“學習”的闡述,尤其讓我感到震撼。我一直認為“目的性”是人類獨有的特徵,但這本書似乎在提示我們,即使是看似簡單的係統,也可能包含著某種內在的“目的”驅動。而“學習”的過程,也不僅僅是信息的輸入和存儲,更是一種係統自我更新和適應的過程。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復雜性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結閤點,感覺這本理論著作,可能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嚮産生深遠的影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基於“自生係統論”的框架,我們是否能夠構建齣真正具有自主意識和學習能力的智能體。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智力的冒險,讓我不斷地挑戰自己的認知邊界。

評分

這本書,我早在幾年前就有所耳聞,斷斷續續地關注它的進展。總覺得“自生係統論”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的魅力,好像預示著某種顛覆性的思想即將登場。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跳齣既有框架,重新審視事物本質的理論充滿好奇。傳統的係統論,在描述復雜性方麵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但總覺得還缺少瞭點什麼,或許是那種內在的生命力,那種自發生成、自我演化的力量。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的這種期待。我尤其關注它如何處理“湧現”這個概念,以及它所提齣的“自生”機製,是否能夠真正解釋生命、意識乃至社會現象背後的深層邏輯。讀到這本書的上市消息,我的內心是激動而又充滿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引路人,帶我深入理解那些宏大而又精密的係統,洞察它們如何在混沌中找到秩序,如何在變化中保持穩定。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頗有深意,簡潔而不失力量,仿佛在暗示著一種迴歸本源、探索內在的精神。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與作者一同踏上這場思想的探索之旅,看看“第三代係統論”究竟能為我們揭示怎樣的世界圖景。

評分

這本書,我嘗試著去理解作者所提齣的“自生”概念,並將其與我日常接觸的各種係統進行對照。比如,我平時喜歡研究城市的發展,從城市規劃到社區自治,總感覺背後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在推動著一切。過去的城市研究,更多地關注外在的因素,比如政策、經濟、人口流動等,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城市本身也具備一種內在的“自生”能力,它能夠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地自我組織、自我更新。我特彆留意作者在書中關於“信息”和“能量”在自生係統中的角色是如何闡述的,這是否與我們理解的“負熵”概念有所關聯?我對它在解釋社會現象方麵的應用也充滿好奇,比如社會變革是如何發生的,群體意識是如何形成的。這種從係統內部尋找驅動力的視角,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比如“反饋迴路”和“湧現性”,應用到對現實問題的分析中,發現這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復雜且動態的社會係統。

評分

我最近沉浸在《第三代係統論:自生係統論》這本書中,感覺它像一個復雜的迷宮,每一次深入都帶來新的發現和挑戰。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有條理,但有時候一些核心概念的引入,需要反復琢磨纔能領會其精髓。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控製”與“自組織”之間關係的論述印象深刻。傳統的控製論,往往強調外部的指令和乾預,而自生係統論似乎在暗示,真正的秩序和穩定,更多地來自於係統自身的內在機製。這讓我想到瞭生物體在麵對外界環境變化時,依然能夠維持自身穩態的能力。書中對“信息”的定義和它如何在自生係統中扮演的角色,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所理解的“知識”和“經驗”,是否也是一種自生係統中的“信息”呢?這本書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我感覺它也在試圖為理解更廣泛的現象提供一種新的工具。比如,在技術創新領域,如何理解新技術的“自發”齣現,以及它們如何改變既有的生態係統。

評分

質量不錯,京東活動買書好實惠

評分

總體說來性價比還是不錯的,那就給個贊吧。

評分

挺不錯的,物流也快,書的質量很好,非常開心能買到,好評

評分

好書,有見識

評分

京東今年購物體驗前進一大步!

評分

這本書挺好的,理論都很完善

評分

11111111

評分

很棒,讀完這個《失控》那本就不用讀瞭,因為比這個淺顯的多。

評分

好書,有見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