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第二版)

医学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洛伊斯·N.玛格纳 著,刘学礼 译
图书标签:
  • 医学史
  • 医学
  • 历史
  • 科学史
  • 健康
  • 医学教育
  • 第二版
  • 学术著作
  • 文化
  • 医学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1438
版次:2
商品编码:120266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7
字数:6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从更人文的、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医学,可以有许多许多收获,阅读《医学史》可以带来的对于近现代西医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医学的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内容简介

  《医学史》以一种大致按历史年代、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展开,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第二版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书中专章描述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大陆的医学史和美国建立之后的医学进程,还对近几十年来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事件、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医学史》将医学史纳入整个社会历史的大框架中,从“内史”和“外史”诸方面,多维度地考察了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一些传统理论和现成观点提出了挑战。

作者简介

  洛伊斯·N.玛格纳,是印第安纳州拉斐埃特市普渡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她是诸多报刊、图书评论和书籍的作者和合著者,这其中包括《生命科学史》。她的研究兴趣包括了从女权主义者对达尔文学说的看法到对当下中、日、韩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在内的广泛领域。玛格纳教授是美国医学史协会、科学社会史和美国史协会的会员,她于1936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威斯康里-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1
引言1
古病理学:方法和问题4
木乃伊和疾病征兆8
冰上旅行家10
原始医学和外科10
治愈的宗教仪式,传统和巫术13
推荐阅读19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21
引言21
美索不达米亚21
汉谟拉比法典24
埃及26
古代医学记载36
推荐阅读41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44
印度44
印度草医学,生命的科学48
外科学、解剖学和标本52
中医:经典的、传统的和现代的55
三个天帝:伏羲、神农、黄帝57
解剖学的经典中文概念59
圣人、医师、医治者和庸医61
针刺术和灸术63
药物知识和营养学65
外科学67
中国的文化领域68
现代中国的医学实践69
推荐阅读70

第四章 希腊—罗马医学74
哲学和医学76
希波克拉底和希波克拉底传统77
疾病的本质和四元素说81
对医药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崇拜86
亚历山大时代的科学和医学88
罗马世界的医学95
盖伦和盖伦医学101
盖伦的解剖程序104
盖伦哲学:血液、呼吸、元气、灵魂105
盖伦的治疗学及致病的原因107
推荐阅读111

第五章 中世纪114
修道院和大学119
医学教育和实践121
中世纪的外科学124
妇女和医学126
中世纪的流行病132
腺鼠疫133
从麻风病到汉森氏病145
伊斯兰医学152
先知医学153
医院和临床医学155
伊斯兰教医学上的伟大圣人157
伊本·阿尔·纳菲斯的奇怪案例162
伊斯兰教医学的幸存164
推荐阅读166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169
改变世界的发明169
医学人文主义171
验尸、艺术和解剖174
安德烈·维萨里和人体结构177
内科与外科183
安布罗斯·巴累和外科艺术185
玄学:占星术和炼金术188
梅毒——文艺复兴的灾难194
梅毒和人体实验204
血液循环的发现206
威廉·哈维和血液循环212
哈维富于矛盾的影响:用柳叶刀和水蛭治疗218
输血222
换心术225
桑克托留斯和定量法226
推荐阅读228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234
拉丁美洲的土著文明238
阿兹台特文明240
玛雅文明246
印加文明249
美洲疾病252
推荐阅读255

第八章 欧洲医学的美国化259
革命性战争与新的共和国263
医疗职业271
地方特色275
南北战争276
推荐阅读285

第九章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290
托马斯·西登哈姆:英国的希波克拉底291
痛风和秋水仙碱294
奎宁与疟疾296
18世纪:现代医学基础299
启蒙哲学与医学改革302
营养、营养不良、健康与疾病304
天花:天花接种、天花疫苗和消灭天花314
爱德华·琴纳、牛痘和疫苗320
全球消灭天花325
推荐阅读329

第十章 医学非主流文化:非正统医学与选择医学333
医学市场333
卫生改革运动334
家庭医学345
医学宗派346
整骨疗法与按摩疗法353
选择性医学、补充医学和综合医学358
推荐阅读361

第十一章 妇女和医学366
产褥热366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368
塞麦尔维斯370
助产士和医学男性377
护士的发展389
“女性本性”和女性医生391
推荐阅读399

第十二章 外科的艺术和科学405
麻醉405
笑气、乙醚和外科麻醉剂410
手术后感染422
约瑟夫·李斯特和杀菌术426
抗菌术和无菌术429
关于院内感染431
推荐阅读432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436
路易·巴斯德438
罗伯特·科赫446
看不见的微生物与病毒学465
推荐阅读473

第十四章 诊断与治疗477
诊断的科学和艺术478
血清疗法485
抗生素与免疫488
自然防御:体液性的或细胞性的?500
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医学509
反常的进步511
推荐阅读518

索引52

前言/序言

  译者前言

  医学史是整个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开设有《医学史》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医学史教学与研究队伍,但优秀的世界医学史著作仍不多见。

  记得1994年,当我在李难教授书架上看到美国历史学家玛格纳于1992年出版的《医学史》著作时,立即被书中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描述深深吸引住了。这本简明而涉猎广泛的著作,从古代病理学一直到当代医学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波澜壮阔的医学史作出了全新的审视。那时我花了近两年时间,将这部风格独特的医学史著作译成了中文,以供教学参考之用。虽然联系过几家出版社,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出版,只是将部分译文零星地发表在《世界科学》等杂志上。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医学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又获得了新的发展。2005年,玛格纳教授在《医学史》初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第二版。本书以一种大致按历史年代、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展开,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第二版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书中专章描述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大陆的医学史和美国建立之后的医学进程,还对近几十年来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事件、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书将医学史纳入整个社会历史的大框架中,从“内史”和“外史”诸方面,多维度地考察了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一些传统理论和现成观点提出了挑战。

  《医学史》全书共十四章,分别论述了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希腊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欧洲医学的美国化、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医学非主流文化:非传统医学与选择医学、妇女和医学、外科的艺术和科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诊断和治疗。每一章末尾,为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玛格纳是美国女学者,普渡大学教授。早年毕业于布鲁克林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生理化学系博士学位。在普渡大学长期从事医学史、生命科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她是许多报刊、图书评论和书籍的作者,其中《生命科学史》第一版(李难主译)和第三版(刘学礼主译)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这次《医学史》的中文翻译由刘学礼主持。本书的序言、第六、十三章由刘学礼译,第一、七、八章由张斌译,第二、四章由朱晓慧译,第三、十一章由裘佳佳译,第五章由张锦玉译,第九、十章由张春美译,第十二、十四章由任慧译,索引由郭春君整理。刘学礼对全书做了通校,李难对全书做了审阅。

  在本译著出版之际,我由衷地感谢参与这次翻译工作的各位朋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均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这项艰苦的翻译工作。此外,我还要感谢玛格纳教授热情地为中文译本寄来了她的近照,感谢李难教授不顾年迈认真审阅了全书,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罗湘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虽说是一本关于医学史的著作,但其涉及的知识领域和专业范围甚广,而我们的水平又相当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刘学礼2009年2月10日

  致中国读者

  我非常高兴地得知,我的著作《医学史》第二版即修订版已经译成中文,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自从1992年本书第一版在美国发行以来,生物医学、治疗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在20世纪后半叶,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以及遗传学也都获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理解健康、疾病、人口统计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挑战。新疾病的出现、旧疾病的死灰复燃以及日益增长的耐抗生素病菌的威胁,对诸如此类问题理解和处理的新方法无不彰显了在医学和生物医学中全球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必要性。医学史将为探索这些挑战和改变提供一个途径。

  医学史学科业已出现了诸多变化。学者们已经日益从对著名医学家及其著作的研究转向对与社会史和文化史更加密切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些改变不亚于一场革命,在这其中读者们或许会发现一种连续感、平衡感和有用的视角来研究医学史的概况。

  我希望《医学史》的中文版能够引起新一代中国读者的兴趣。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李难先生、刘学礼先生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他们的辛勤努力使得本书中文版得以问世。

  序言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弱,它也是一种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世界卫生组织)

  我编写和修订这本书的初衷是提供一个医学史的最新介绍。虽然本书最初只是我一学期概论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但我还是希望这个新版修订本能够吸引一般读者,以及那些想在科学课程中补充历史材料或是在历史课程中补充科学材料的老师们。在前一版本中,我重点阐述了医学史的主要论题、理论和方法论的演化,以及各种观点和假说,通过这些观点和假说,医生和病人懂得了什么是健康、疾病和治疗。

  20世纪40年代,西格里斯(Henry E.Sigerist,1891—1957)提出了医学史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他主张从原来对著名医学家及其著作的研究转向对一个新观念的研究,即将医学史作为社会史和文化史来研究。这以后,医学史研究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学者们原来几乎只专注于现代医学理论的演变,而现在则已经转向对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诸多背景中一些新问题进行研究,而这些背景都是根植于医生和病人头脑之中的。由于深受源自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人口学的概念和技术的影响,新兴的社会文化医学史的专家们更强调一些影响因素,比如种族、阶级、性别以及习俗与职业的联系等。虽然关于该学科的属性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业已达成一项共识,即医学史并不仅仅只是对从过去黑暗到现代科学启蒙这一过程的简单描述。

  鉴于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要想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来阐述医学史的概况,已经变得日趋困难。因此,基于对初次涉足这一领域的读者的兴趣和需要考虑,有选择性的介绍似乎更为妥当。所以,我选择了一些关于理论、疾病、职业、医生、科学家的具体例子,试图通过它们来阐明一些关于健康、疾病以及历史方面的基本问题。本书虽然大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但总体上还是围绕主题来展开的。

  医学思想和实践既可以对密切联系的社会交流网络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同时也能让我们了解到新颖的或源自国外的思想和技术的发展脉络,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引进、传播和发生转化的。医学探讨涉及一切社会中最基本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健康与疾病、富裕与贫穷、出生、衰老、残疾、苦难和死亡。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面对过分娩、疾病以及创伤造成的伤害和痛苦。因此,那些曾用于治愈人们身心痛楚的种种措施也就为日后考察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提供了有价值的聚焦点。或许专注于医学史,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自古以来医患之间的亲密感情,感受到人类在疾病和自然面前的卑微感,同时也会发现解决当前医学问题的一种批判方法。

  医学史可以更为清楚地阐明诸如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模式、医学实践、职业化以及习俗、教育、医疗成本、诊断和治疗等一系列问题。自19世纪末以来,生物医学就随着“特定病因学”理论的出现而繁荣发展起来,“特定病因学”这种理论认为,如果我们理解了一种疾病的诱发因子或病理进程中特殊分子的变化,就能完全掌握并控制这一疾病。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被现代通讯和交通日益拉近、而同时又存在着巨大且仍在拉大的贫富差距的世界上,这种观点并没有考虑到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还有社会、伦理、经济和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复杂因素。

  如今关于医学的公众争论似乎已很少着重于技术和科学之类的基本问题了,相反,对于卫生保健的费用、可行性、可接近性、公平和责任等有关问题的讨论却经久不息。对许多不同国家医疗体系的比较表明,尽管形式、原理、机构和目标有所不同,但各国都经历了由日益增长的成本和期望以及有限稀缺的资源压力所引发的紧张焦虑。政府官员、政策分析家和卫生保健从业人员已越来越致力于研究成本抑制的措施了。而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试图对人口统计学家、史学家、流行病学家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这些观点认为现代医学所具有的相对价值以及对基于环境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更广泛变革将会极大地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

  持怀疑态度的人曾说过,我们似乎是在用一代人的瘟疫同另一代人的灾祸作交换。至少在世界上较为富裕的工业化国家里,主要的流行性疾病已不再是可致人于死地的传染性疾病,而变成了慢性的和变性的疾病,与此同时,人口统计学资料也显示我们已从高婴儿死亡率的时代进入了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和老龄化的时代。19世纪末以来,我们发现医疗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预防费用很高(如下水道系统的安装),治疗费用基本比较便宜(如放血和清洗);而现在治疗费用很高(如冠状动脉绕道手术),而相对低廉的是预防费用(如锻炼和低胆固醇的饮食)。人们对于昂贵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需求似乎是无止境的,但是,要提高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不能太多地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家医生,而应该寄希望于社会服务和公众卫生。多年来,我们一直为生物医学中诸如疫苗、麻醉、胰岛素、器官移植之类的显著成就而欢呼雀跃,并且希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也能像天花一样被消灭。虽说医学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与现代医疗费用之间的矛盾如今却被当作一个深刻而令人困扰的问题提了出来。仔细分析医学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流行病和急性疾病,又或是地方性疾病和慢性疾病,医学技术都不是治愈它们的万能灵药。

  综观整个医学史,都在证实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光靠医学本身并不能解决个人或社会的疾病,但人类却也从未停止寻找可以为病人提供治疗、慰藉、缓解、恢复的医疗手段。也许只有对前面提到过的关于健康、治疗和疾病的概念有了更好的理解以后,才能使我们认清现存问题的根源以及现有模式的内在局限和弊端。

  这里我要再次对帕拉斯康多拉(John Parascandola)和卡迈克尔(Ann Carmichael)表达深深的谢意,他们在本书第一版的筹备期间就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批评和鼓励。当然,如果仍然有疏忽或错误存在,那都是我自己的原因。我还要对选修了我的课程、阅读了我的书的学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让我知道什么地方论述比较清晰,什么地方还比较模糊。我还要感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史分部为本书提供了图片,并感谢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在印度次大陆发生的最近一次天花的图片。最后还要感谢马塞尔?德克尔(Marcel Dekker)公司邀请我修订本书的第二个版本。

  洛伊斯·N.玛格纳


好的,下面为您撰写一份不包含《医学史(第二版)》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旨在详细介绍另一本内容丰富的书籍。 --- 《生命之诗:现代生物学的哲学与伦理前沿》图书简介 (约1500字) 导言:探寻生命的终极奥秘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生命”的理解始终是哲思与科学交织的核心议题。从亚里士多德对生物的系统观察,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再到21世纪基因组学的爆炸性发展,我们对生命的认知经历了无数次范式的转换。然而,随着科技力量的空前增强,我们不仅能描述生命现象,更能介入、编辑甚至创造生命。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疑问:我们所掌握的强大能力,究竟将把人类引向何方? 《生命之诗:现代生物学的哲学与伦理前沿》并非一部纯粹的科学史著作,它是一次深入的、横跨学科的探险,旨在解构当代生物学革命背后的哲学基石,并审视其对人类未来构成的伦理挑战。本书汇集了生物哲学、科学社会学、应用伦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洞见,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活着”的真正含义。 第一部分:重塑生命的图景——从还原论到涌现论的辩证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现代生物学在理论框架上所经历的深刻转变。长期以来,生物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还原论所主导,认为生命现象可以完全被还原和解释为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然而,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这种观点正面临挑战。 一、基因中心主义的黄昏与系统生物学的崛起: 我们将剖析“中心法则”的局限性,探讨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学如何揭示环境与基因表达之间动态的、不可预测的反馈回路。这部分内容详尽阐述了从基因到器官、从单细胞到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中,涌现现象(Emergence)如何成为理解生命活力的关键。我们追溯了早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并详细分析了目前高通量组学数据如何迫使科学家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多尺度模型。 二、意识的硬问题与计算神经科学: 传统上,意识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圣杯”。本书不回避这一难题,而是将其置于哲学本体论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我们深入探讨了整合信息理论(IIT)、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等前沿假说,并批判性地分析了将心智等同于计算过程的风险。我们不仅展示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我思故我在”在面对可被模拟或编码的“人工心智”时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三、生命定义的分野:合成生物学的界限: 合成生物学正在模糊“天然”与“人工”的界限。本书详细介绍了设计全新代谢通路、构建最小基因组细胞的实验路径,并将其置于对“什么是生命”的经典定义的拷问之中。我们分析了生命形式的本质是否仅仅在于其自我复制和新陈代谢的能力,还是必须包含某种不可替代的演化历史或特定的结构复杂性。 第二部分:编辑的权杖——生物技术伦理的雷区 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成熟,将人类从生命观察者推向了生命设计者。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伦理学思考的核心地带,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些强大工具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和社会不平等。 一、基因编辑的代际责任: 我们将CRISPR技术从基础研究推向临床应用,重点关注生殖系编辑(Germline Editing)的伦理困境。这不仅仅是关于治疗疾病,而是关于永久性地修改人类遗传蓝图,影响未来世代的选择权。书中通过对多国监管框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能做”与“应做”之间的鸿沟。我们探讨了“增强”(Enhancement)与“治疗”(Therapy)之间的模糊地带,以及社会如何避免滑向“优生学”的幽暗深渊。 二、数据主权与生物信息学霸权: 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急剧下降,海量的个人基因组数据正在被收集、存储和分析。本书深入分析了数据隐私、基因歧视(Genetic Discrimination)的现实威胁。我们探讨了生物信息学巨头在掌握了这些“生命代码”后可能形成的“数字生物霸权”,以及个人对自身生物信息的控制权应如何界定。这部分内容对数据伦理、知情同意的现代解释提出了严肃挑战。 三、人工生命与物种界限的消融: 从人机融合到异种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生物技术正在不断侵蚀物种间的传统壁垒。本书探讨了当生物系统的高度互联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应如何划分“自然界”与“人造物”的界限。这包括对新奇生物体的道德地位的探讨,以及人类在扮演“造物主”角色时应持有的谦卑与审慎。 第三部分:后人类时代的生存哲学 技术的进步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哲学反思的起点。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未来一百年内,生物学突破可能塑造的人类社会形态。 一、健康观的范式转移:从疾病治疗到生命优化: 现代医学正从被动应对疾病转向主动优化生命机能。本书分析了抗衰老研究(Senolytics、端粒延长技术)的科学进展,并探讨了当“自然死亡”成为一种可被延迟甚至消除的现象时,社会结构(如退休制度、资源分配、代际更替)将面临的根本性动摇。 二、共生的未来:生态位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 生物学的最新发现,特别是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的进展,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在地球生命网络中的位置。本书倡导一种“关系伦理学”,强调人类福祉与全球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健康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不再以人类为唯一价值中心的生存哲学。 三、技术信仰的祛魅:警惕技术乌托邦主义: 面对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力,很容易陷入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本书以批判性的视角,考察了那些承诺通过生物技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乌托邦”叙事,指出技术发展往往内嵌着权力结构和既得利益。我们呼吁建立一种审慎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技术信仰”,确保创新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类福祉,而非少数精英的特权。 结语:在理解中塑造未来 《生命之诗:现代生物学的哲学与伦理前沿》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标示出当代生命科学的疆域及其潜藏的伦理礁石。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DNA的结构,更要理解“生命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深刻历史和哲学重量。通过对生命前沿的深入剖析,本书最终的目标是激发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对话,确保人类在掌握了塑造自身和地球生命的能力时,能够以最大的智慧和最深的同理心来行使这份令人敬畏的权杖。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生命本质、科学责任和人类未来抱有深切关怀的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全球艺术史的著作,它的视角极其独特,完全打破了传统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作者似乎拥有魔力,能让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与20世纪中叶的抽象表现主义在同一页上对话。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标准的变迁进行了细腻的考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美”的社会建构性这一主题的探讨。文字功底极强,充满了文学色彩,阅读时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妙的论述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它不像传统的艺术史那样堆砌作品名称和年代,而是更注重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辨和时代精神的映射。书中的色彩运用分析,即使只是通过文字描述,也让人跃然纸上,仿佛能“看”到那些流光溢彩的画布。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艺术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人类精神世界的编年史。对于任何想提升自己人文素养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

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宇宙学和基础物理的科普读物,简直是一场思维的极限挑战。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那些最宏大、最抽象的概念——从时空的弯曲到量子纠缠的奥秘。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梳理,作者成功地将前沿的科研突破以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给非专业读者,尽管有些地方依然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书中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颂,比任何教科书都要来得动人,它让人感受到人类认知边界不断被拓宽的激动人心。它不仅科普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读者对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心。读完这本书,我望向夜空时,感受到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黑暗,而是一个充满了奇迹和未解之谜的动态系统。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一部极其精妙的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专著。它并未采取传统的断代史梳理方式,而是选择了一条非常新颖的脉络:围绕“情”与“理”这对核心矛盾,串联起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代表性篇章。作者对文本的解读细腻入微,对特定字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的挖掘尤为深刻,常常能揭示出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诗句背后隐藏的复杂情感张力。行文风格典雅而不失现代性,使得那些千古名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对苏轼词中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情怀的论述,写得入木三分,令人心神激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工具,去重新体验和进入中国传统诗词那深邃的审美世界。对于所有热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能提升鉴赏层次的绝佳指南。

评分

这本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巨著,篇幅宏大,结构精巧。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带领我们穿越了从古代文明的萌芽到现代社会转型期的漫长岁月。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变迁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于工业革命前后社会形态的对比分析,论述得鞭辟入里,让我对现代社会的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历了那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与转折。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虽然涉及的知识点繁多,但作者总能巧妙地将看似分散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且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书中的配图和地图也十分精美且富有信息量,极大地辅助了阅读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历史爱好者案头的必备良品,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度反思。看完合上书本时,心中充满了对人类智慧和韧性的敬佩。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教材。这本书的难度着实不低,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无与伦比的严谨性和深度。它没有止步于描述现象,而是致力于挖掘驱动市场运作的最底层逻辑。对微观经济学中行为决策模型的构建的阐述,详尽到近乎数学推导的程度,即便是初学者也需要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作者对于不同流派经济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展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学术态度,避免了将任何一种理论神化。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均是来自近几十年的真实数据,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能直观指导现实决策的工具。对于金融从业者或经济学深造者而言,这本书是无可替代的基石,它教会你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公式。

评分

了解一下整个历史发展挺好的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正版装订什么的都很好精美很好的参考书!

评分

你只想了解一些事的发展。

评分

内容确实新颖,值得一看,价格不菲

评分

经典著作

评分

产品非常好,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没有我想像的丰富,但也难得,可以增长知识。

评分

这情况已经是连续第二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