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八年心血之作
“给孩子”系列第五部《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是一本外国人为孩子写的讲述汉字故事的书。八十四岁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出于对汉字的迷恋和好奇,耗费八年时间,总结实际教学与研究经验,用一本书讲述神秘而有趣的有关汉字的一切,为孩子开启认识汉字、探寻文化起源之门。
★从造字故事探寻汉字起源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讲解的都是基本的汉字,例如水与山、农耕和家畜、车和船、书籍与乐器……林西莉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让孩子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并从这些字讲到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大大增加孩子对汉字的兴趣,让他们对汉字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五百幅图片展示汉字之美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集录五百多幅图片,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相关汉字的造型来源,加强孩子对汉字的理解,提高孩子的阅读兴味,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还没有一本关于汉字的书收有如此多的指示明确的图片。配合这些图片,林西莉对每一个字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并以散文的笔法,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它们的来龙去脉,阐释了每一个字的美。
★连接中国传统的文化纽带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不仅讲述文字本身,而且通过描绘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环境,解读中国古代文化,让孩子通过通俗的文字、搭配巧妙的图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选字走进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汉字是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而本书无疑是一本有趣、实用的汉语知识读物。
★经典文化史著作赞誉无数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在当今西方国家是人们了解中国的典范读本,早已有英、法、德等十多种译本。中国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曾谈及此书,也认为书中见解确实很有道理。作为一本讲述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的精彩著作,《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将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经典作品。
★大家精选
中国诗词界大家叶嘉莹先生,以其七十载古典诗词教学经验与功力,为孩子精心遴选出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将诗词中蓄积的所有伟大心灵、智慧、品格与襟抱,汇集成一部给孩子的好作品。封面、内文图选用著名艺术家徐冰作品《芥子园山水卷》局部,高雅脱俗。
★引领体悟
回归“诗教”传统,用古典诗词千载之下生生不已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启悟孩子的感知力,引领孩子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美境界。
★韵律之美
所选篇目注重韵律,尤其适于孩子记诵、阅读,让家长与孩子在诗词的韵律之美中共同亲近古典文学,获得生命的滋养。
★心灵成长
选本凝聚叶嘉莹先生一生心力与热情,以“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作为编选唯一标准,所选诗词均为提升孩子心灵品质之作,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
★经典流传
在中国及海外,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具影响力的人,凭借其古典文学的修养及在古典诗词界的公信力,这部选本必将以其品质的优秀和独到,在汉语世界产生持久而巨大的影响。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主要选取一些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按章讲述,如人与人类,水与山,家畜,车、路和船,农耕,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屋顶与房子,书籍与音乐等,同时分析和讲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加深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市场上关于汉字的书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中国作者写的。此书出于瑞典汉学家之手,作为一个外国人,她对每一个汉字都充满了好奇,比如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之为“龙头”?为什么人们把怀孕叫做“有身子了”?“身”和“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见了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等等。书中只讲述了200多个“基本汉字”,它们大多是中国人zui早创造使用的汉字。可以说,这是一本孩子学习汉字的通俗易懂的入门书。
《给孩子的古诗词》是当今中国古典诗词讲坛影响非常大的叶嘉莹先生的心血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和词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叶嘉莹先生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特别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中国古诗词结集成册。
《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不同风格的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带给孩子感动和召唤,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给孩子一部好作品”,实现编者长久以来的夙愿。
《给孩子的古诗词》重绘中国古典诗词版图,确立经典标准。作家、篇目、版本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慧眼的文学理念与美学目光。以“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为唯一标准,严格精心编选。
《给孩子的古诗词》因编者叶嘉莹先生的眼光与公信力,这部选本以其品质的优秀和独到,会给孩子留下一部传世经典。
[瑞典] 林西莉(Lindqvist Cecilia),教授、作家和摄影家、汉学家。早年师从著名汉语专家高本汉学习。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1971年起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曾任瑞中友好协会会长。除了本书,她还出版《古琴》《另一个世界:中国印象1961-1962》等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由于她对传播和普及中国文化的贡献,今年8月获得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七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学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学博士,从青年到老年,有教无类。她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写在前面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类
水与山
野生动物
家畜
车、路和船
农耕
酒和器皿
麻与丝
竹与树
工具与武器
屋顶与房子
书籍与乐器
索引
译者后记
《给孩子的古诗词》
序
诗
诗经·秦风·蒹葭 2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
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其四】 4
饮酒二十首【其五】 5
敕勒歌 6
陆凯
赠范晔 7
王勃
山中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
宋之问
渡汉江 10
贺知章
回乡偶书【其一】 11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12
张旭
山中留客 13
张九龄
感遇 14
望月怀远 15
王之涣
凉州词 16
登鹳雀楼 17
孟浩然
春晓 18
宿建德江 19
过故人庄 20
王翰
凉州词【其一】 21
王昌龄
出塞【其一】 22
从军行【其四】 23
芙蓉楼送辛渐 24
王维
山中送别 25
杂诗三首【其二】 26
鸟鸣涧 27
竹里馆 28
送元二使安西 2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0
使至塞上 31
裴迪
华子冈 32
李白
静夜思 33
独坐敬亭山 34
夜宿山寺 3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6
望庐山瀑布 37
春夜洛城闻笛 38
赠汪伦 3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0
早发白帝城 41
望天门山 42
峨眉山月歌 43
黄鹤楼闻笛 44
山中答问 45
送友人 46
关山月 47
月下独酌 48
长干行二首【其一】 49
崔颢
长干行【其一】 50
黄鹤楼 51
高适
别董大【其一】 52
杜甫
绝句二首【其一】 53
绝句二首【其二】 54
绝句四首【其一】 55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56
江南逢李龟年 57
赠花卿 58
望岳 59
房兵曹胡马 60
春日忆李白 61
除架 62
春夜喜雨 63
春望 64
月夜 65
旅夜书怀 66
月夜忆舍弟 6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8
缚鸡行 69
缪氏子
赋新月 70
岑参
逢入京使 71
韩翃
寒食 72
张继
枫桥夜泊 73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7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5
弹琴 76
司空曙
江村即事 77
刘方平
夜月 78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 79
张籍
秋思 80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81
戴叔伦
过三闾大夫庙 82
韦应物
秋夜寄邱员外 83
滁州西涧 84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85
卢纶
塞下曲 86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87
孟郊
游子吟 88
杨巨源
城东早春 89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90
晚春 91
春雪 92
崔护
题都城南庄 93
刘禹锡
秋词 94
乌衣巷 95
李绅
悯农二首【其二】 96
白居易
问刘十九 97
观游鱼 98
暮江吟 99
大林寺桃花 100
赋得古原草送别 101
钱塘湖春行 102
柳宗元
零陵早春 103
江雪 104
渔翁 105
贾岛
寻隐者不遇 106
刘皂
渡桑干 107
杜牧
秋夕 108
山行 109
清明 110
江南春 111
登乐游原 112
泊秦淮 113
陈陶
陇西行四首【其二】 114
李商隐
夜雨寄北 115
嫦娥 116
霜月 117
登乐游原 118
无题 119
高骈
山亭夏日 120
韦庄
台城 121
王驾
雨晴 122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123
无名氏
杂诗 124
钱珝
江行无题 125
范仲淹
江上渔者 126
欧阳修
画眉鸟 127
王安石
题何氏宅园亭 128
南荡 129
封舒国公三首【其二】 130
北陂杏花 131
北山 132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133
赠外孙 134
江上 135
游钟山 136
松江 137
泊船瓜洲 138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39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140
题西林壁 141
望湖楼晚景 142
李清照
夏日绝句 143
陆游
秋思三首【其一】 144
示儿 145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146
杨万里
春日六绝句 147
二月十一日夜梦作东都早春绝句 148
道旁竹 149
宿新市徐公店【其一】 150
雨后田间杂纪【其二】 151
舟过安仁【其三】 152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15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54
小池 155
小雨 156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157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158
入常山界二首【其二】 159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三】 160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其一】 161
万安道中书事【其二】 162
桂源铺 163
朱熹
春日 164
观书有感【其一】 165
林升
题临安邸 166
叶绍翁
游园不值 167
翁卷
乡村四月 168
戴复古
江村晚眺 169
赵师秀
约客 170
文天祥
过零丁洋 171
王冕
墨梅 172
张羽
咏兰花 173
袁枚
十二月十五夜 174
郑燮
竹石 175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176
雨后田间杂纪【其二】 177
高鼎
村居 178
词
白居易
忆江南 181
张志和 渔歌子 182
温庭筠 望江南 183
李煜
相见欢 184
相见欢 185
浪淘沙令 186
虞美人 187
晏殊
浣溪沙 188
浣溪沙 189
欧阳修
玉楼春 190
浪淘沙 191
采桑子 十首【其二】 192
采桑子 十首【其四】 193
采桑子 十首【其五】 194
采桑子 十首【其六】 195
采桑子 十首【其七】 196
苏轼
定风波 197
水调歌头 198
秦观 浣溪沙 199
周邦彦 浣溪沙 200
李清照
如梦令 201
如梦令 202
南歌子 203
岳飞
满江红 204
陆游
卜算子·咏梅 205
诉衷情 206
辛弃疾
鹧鸪天 207
西江月 208
鹧鸪天·博山寺 209
清平乐·村居 210
西江月·遣兴 211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212
丑奴儿 213
生查子 214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215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16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217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218
蒋捷 霜天晓角 219
杨慎 临江仙 220
纳兰性德 长相思 221
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从我20世纪50年代末跟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开始学习汉语起,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我。高本汉每教一个字都要解释它的结构以及人们所知道的它的最初形式。他讲汉字的来龙去脉,使它们变得活生生的,很容易理解。当时他本人作为世界最知名的汉语语言学家之一已有几十年,但是他对汉字的热爱仍然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以似乎永不枯竭的激情在黑板上、粉尘中进行着汉字分析。
1961年至1962年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后来在音乐学院学习古琴。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
我在旅居亚洲和拉丁美洲之后又回到了瑞典,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汉语教学。我发现我的学生的反应跟我过去完全一样—我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得越多,他们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当我同时也讲解这些文字所来自的那个世界,讲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
我越深入学习汉字,越被汉字所反映的现实以及我作为学生所看到的但实际并没有理解的一切所吸引。为什么人们要在田野上并排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龙头”?为什么有几百万人在能够住进真正的房子的情况下仍然固执地住在山坡两旁的窑洞里?我如饥似渴地研究这方面的材料,博览群书。技术方面的材料也没少看。我这个学文科的学生本来对这些是不感兴趣的。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中国去,更多地了解我还没有搞明白的一切。
每去一次跟汉字的距离就更接近一步。
在我生活的很长时间里,我把自己首先看作是艺术史家。对我来说寻求汉字被创造时的外观和实物来进行解释是很自然的。在考古材料中,人们常常看到一些形象,它们与最初的汉字形态表达了对于现实的相同的认识。我的书是第一次系统地表述这种情况。
一旦注意到这些形象,人们就会发现,它们在以后的几千年中反复出现。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人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它们在把握和反映现实的方面与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创造者们完全相同。
但是它们是书面语言的基本要素,就像化学周期表中的基本元素一样,反复出现在新的和引人入胜的结构中。一旦逐个地认识了它们,它们不仅会成为理解书面文字的钥匙,而且也有助于了解这些文字被创造时的实际和今天中国的生活。
本书的中心是讲述一个“故事”,这就是在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我选择了使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而不采用学究式的论文体,它是我个人经验、经历和观点的一部分。
林西莉
……
“天哪,我最近发现了一套简直是宝藏的童书!我家的娃,之前对阅读这件事总有点不上心,丢给他一本书,要么翻两页就没兴趣,要么就是让我给他讲,讲完就丢一边。我真是操碎了心。直到我偶然间看到了这套书,名字听起来就很吸引人——《给孩子的系列》。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回来的,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特别是那本《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我跟娃一起读,里面的插画太精美了,而且讲解汉字的方式,不是干巴巴地讲字形字义,而是用故事,用场景,让娃觉得每个汉字都有生命,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比如讲“山”,就画了一座巍峨的高山,旁边还有小动物在爬,瞬间就把汉字的形象和意义结合起来了。还有“水”,不是死板的波浪线,而是描绘了小鱼在水里游,小船在水上飘,让我娃觉得“水”是个很活泼很有趣的东西。我娃现在每天都会主动要求读这本,还会自己去翻,去找他喜欢的字,甚至开始尝试着自己去写,虽然歪歪扭扭的,但我看到他眼睛里的光芒,那份对知识的好奇心,我真的太欣慰了!这套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不是一下子丢给孩子很多内容,而是循序渐进,而且语言也很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我家这个小豆丁。我真心觉得,这套书不只是教孩子认字,更是点燃了他对文字、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火。太推荐了!”
评分“我必须得坦诚地说,一开始我选择《给孩子的系列》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同类产品实在是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也很难找到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又兼顾教育意义的书籍。但是,当这套书送到我手里,并且我和我的孩子一起阅读之后,我发现我之前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尤其是《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一本,它真的颠覆了我对儿童识字书籍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把汉字罗列出来,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甚至有些“故事化”的方式来呈现。我能看到作者在里面倾注了多少心血,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汉字拆解,并赋予它们生命力。孩子会被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插画所吸引,然后在故事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演变。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偏旁部首的讲解,也不是生硬的教导,而是通过一些有趣的关联,让孩子觉得学习汉字就像是在玩一个大型的解谜游戏。而《给孩子的古诗词》部分,同样令人惊艳。它没有把古诗词变得像任务一样,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诗意的方式,把这些千古佳句送到孩子面前。我感觉作者非常懂得孩子的心理,知道如何用最贴近他们的方式去感受诗歌的美。通过这套书,我的孩子开始主动去问关于汉字和诗词的问题,甚至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用学到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才是最宝贵的。这套书真的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汲取知识,在享受中爱上中华文化。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这个选择。”
评分“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我深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导孩子走进古典文学宝库的优秀读物,直到我遇见了《给孩子的古诗词》。坦白说,很多市面上的古诗词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孩子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孩子而过于简化,失去了古诗词原有的韵味和意境。而这套书,完美地平衡了这一点。它选取了那些意境优美、朗朗上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典诗篇,通过精美的插画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古诗词的画面感和情感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灵。我经常在读完一首诗后,跟孩子一起讨论诗中的场景,比如“床前明月光”的皎洁,“举头望明月”的思乡之情,甚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我们还会尝试着把诗中的意象画出来,或者编成小故事,让孩子在玩乐中理解诗歌的内涵。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古诗词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觉得古诗词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通过这套书,我的孩子不仅认识了许多优美的古诗,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懂得欣赏文字之美,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死记硬背都无法比拟的。我非常赞赏这套书的选材和编排,它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文学的美丽世界的大门。”
评分“最近家里的小书架上添置了一套《给孩子的系列》,说实话,我之前对这类“儿童系列”的书总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觉得很多都只是包装得好看,内容上未必有多少深度。但这次,我彻底被它征服了!特别是《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本书,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给孩子看的书,它的内容设计得太巧妙了。它没有把我担心可能出现的“低幼化”和“肤浅化”的问题,反而用了非常有趣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展现汉字的魅力。它像是带领孩子进行一次探险,去发现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和故事。比如,书中会把一些象形字、指事字的历史演变过程讲得绘声绘色,让孩子在理解字形的同时,也了解了古人的智慧。而且,插画的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泼感,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让孩子在视觉上得到极大的享受。还有《给孩子的古诗词》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递给孩子。比如,在讲到一些描写景色的诗句时,会配上与之相符的唯美插图,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我儿子现在每次读完一首诗,都会说:“妈妈,我好像看到了那个画面!”这种感受力的提升,是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这套书真的不仅仅是教孩子认字、读诗,更是引导他们去感受美,去理解文化,去热爱我们的传统。它让我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也仿佛回到了童年,重新认识了汉字和古诗词的魅力。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拥有良好国学启蒙的家长!”
评分“我得说,这套《给孩子的系列》简直是解决了我带娃的一个大难题!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特别是关于汉字和古诗词,这两个领域对孩子来说,既重要又容易感到枯燥。当我看到这套书时,我其实心里也没底,毕竟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很难判断质量。但是,当我翻开《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和《给孩子的古诗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插图的设计非常有童趣,色彩也很鲜艳,一下子就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它的讲解方式特别有意思,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解释,而是通过很多小故事、小场景来引入汉字和诗词。比如说,讲解一个汉字,会讲这个汉字是怎么来的,它的原始形态是什么样的,然后又引申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对于诗词,也不会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意思,而是会引导孩子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去想象诗中的画面。我儿子现在每天都会缠着我要看这本书,有时候他还会自己趴在地上,一边看着书,一边画画,模仿书里的插画,或者自己创作。这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以前从来没见过的。他现在还能时不时地蹦出几句古诗,虽然意思还不完全理解,但那种腔调和感觉已经出来了。我觉得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孩子主动去探索,去发现。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意义得多。我真的很高兴能找到这么好的书!”
评分给孩子的系列第十本了,收藏。
评分选的诗可谓经典!就喜欢这样的版式,有以及法规的空间。
评分汇集新老名家的经典佳作,是范文,也是美文,孩子们的情感、美感、心性、知性,被如许精选的文字所浸润、滋养,一生都将受益匪浅。
评分太坑人了,里面很多字都不认识,查新华字典都没有办法找到音注,大师出书也得考虑人民群众的语文水平,古人就喜欢生僻字,中信出版社是不是考虑加上汉语拼音的注音,要不然孩子们怎么能理解呢!大师自己可以自high.麻烦出书别只是挂名!什么玩意儿
评分给孩子买的,希望对她有所帮助!没仔细看,以为都是叶嘉莹选编的!
评分太坑人了,里面很多字都不认识,查新华字典都没有办法找到音注,大师出书也得考虑人民群众的语文水平,古人就喜欢生僻字,中信出版社是不是考虑加上汉语拼音的注音,要不然孩子们怎么能理解呢!大师自己可以自high.麻烦出书别只是挂名!什么玩意儿
评分完全看不出哪里适合孩子。太失望了,个人认为不是寓言而是段子,还是很无聊的段子。误导孩子对艺术的欣赏力。
评分一定看看就讲给孩子听,希望有所裨益。
评分给孩子买的,希望对她有所帮助!没仔细看,以为都是叶嘉莹选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