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5年12月初,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召開瞭第九屆“田野調查,立身之本”的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盛況空前,我們共收到瞭來自全國港澳颱地區50餘所高校近130篇學術論文。經有關專傢的評選,最後有80位同學在大會上宣布瞭他們的論文,並與參會的老師和同學們進行瞭熱烈而有效的互動。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論文集中,大部分論文就是從80篇會議論文中精選齣來的,少數幾篇是從未參加會議的民族學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論文中挑選的。《社會鏡像:多元視角下的中國社會研究》共有35篇論文,作者來自全國23所高等院校,其中博士研究生7名,碩士研究生28名。
《社會鏡像:多元視角下的中國社會研究》由五部分組成,即理論探索、社區研究、社會問題、民族社會和社會變遷,主題是“社會問題研究”,從地理上講,涵蓋範圍幾乎涵蓋瞭包括新疆、西藏在內的全國各個地方;從內容上講,除瞭7篇理論探討的論文外,其他28篇論文都是在實地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撰寫而成。既有對傳統話題的繼續探討,也有新興社會問題的大膽嘗試研究,其中不乏獨到的見解。從研究方法來講,本集文集中的論文多以定量研究為主,定性研究為輔。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轉型時期,深入社會變革的潮流,關注社會,認識社會,融人社會,是各個社會與人文學科的必由之路。
內頁插圖
目錄
理論探索
淺論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探索
中國鄉村研究模式與基層政權建設問題探討
雲南省民族社區互嵌式建設研究
——以昆明市關上中心區社區為例
民族散雜居區民族互嵌式社區調查研究
——以貴陽市烏當區為例
探索與解構:人類學中的田野工作
田野調查的反思
——論社會科學中田野調查的基礎、作用與前景
試論互惠製的多重含義
社區研究
優勢視角下建築工人城市融人問題研究
——以北京市房山區為例
從村落到社區: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老年人社會隔離研究
——以河南省新鄉市Y社區為例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
——以山西省Y市K鎮為例
石河子市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研究
三亞市農村傢庭教育投資現狀的探析
——基於黎族村落水蛟村的實地調查
淺議鄉村廟宇何去何從?
——以淄博市F村關帝廟為例
半月裏的民間信仰體係與村落生活
交通因素在六堡茶發展中的作用
——基於對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的調查
社會問題
韓國的低生育率與生育政策的轉變
生態保護中的行動邏輯與治理睏境
——基於內濛古阿拉善左旗Y鎮節水項目的研究
一種中國特色的農村老年人口紅利釋放的模式
——“類高效城市”運作的現實可能性初探
網絡空間中的資源動員探析
——以T市民辦初中傢長維權運動為例
淨水不淨:一個發展人類學的視角
——基於對豫西北J村關於水井糾紛的田野調查
藏族“打狗”習俗引發的社會問題
——拉薩市當雄縣寜中鄉為例
北京市社會工作者職業耗竭因素研究
——基於北京市五傢社工機構的調查
骨刺病病人的醫療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民族社會
茶與社會
——新疆哈薩剋族“恰依”研究
塔城柯爾剋孜族的流變
新疆瑪納斯縣的三種牧民定居類型與其生態效益研究
康昂東雲仁拉康誌
——一個藏傳佛教尼眾道場的喜與憂
廣西興業縣壯族族群島的民間信仰
青州真教寺略考
——真教寺組織管理及經濟運營淺探
市場經濟下農民的美好生活與土地
——以雲南落馬哈尼族為例
社會變遷
維係與流變:城鎮化進程中秀山花燈變遷研究
喪葬製度變遷中的村民人際關係研究
——以山西省×縣為例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漢族移人民的文化適應
文化變遷下的生態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社會轉型期藏傳佛教尼僧的宗教抱負研究
——基於對仁欽崗尼寺的調查
後記
前言/序言
民族學傢、人類學傢在麵對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文化變遷、民族問題、社會問題、難民問題以及跨國流動等諸多問題時,其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不是像簡單的社會評論員做個錶麵事項的評述,而是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要有紮實的事實依據和人文關懷。其思想和材料的源泉就是田野調查。那何謂田野?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麯,“在希望的田野上”,這個“田野”是社會的大舞颱,還不是我們民族學、人類學的科學意義上的田野。自從人類學傢告彆古典時代“安樂椅”式的工作方式,開始遠足到萬裏之外的異域和真正的“他者”打起交道,人類學這門學科纔算真正找到瞭自己的位置。這個位置能夠找到,就是有瞭“田野”的工具。大傢都很清楚,馬林諾夫斯基是把實驗室的科學的概念,放到實驗室之外的田野裏,他有一套科學的田野概念,馬林諾夫斯基在南太平洋小島不情願的滯留,開啓瞭人類學的新時代,他以建構“文化科學”的學術理念,給野外調查這個概念,起瞭個“科學”名稱——“田野工作”(fieldwork)。馬林諾夫斯基所謂科學的方法,是指研究者自身在原住民中生活、以直接的觀察、詳細充分地驗證的資料為基礎,參照專業的規範來確立法則和規則性,進而論證這一民族生活的實態和規律。時至今日,田野工作對於專業的人類學研究者來說,較為理想的狀態是研究者在所調查的地方至少要住一年左右,以特定的社區為中心,集中的、細緻的調查這一社會。
這種田野就是我們說的科學的田野。我七、八年前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當時王斯福先生把我帶到一個semmar教室,給我介紹說這個位置就是當時費孝通先生坐過的位置。semmar後來費先生把它翻譯成“席明納”。日本著名社會人類學傢中根韆枝先生,就提過在她曾經學習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雷濛德·弗思的“席明納”上,弗思就說沒有進行過田野工作的人沒有資格參加。她認為田野工作是社會人類學的研究特色的基礎,這與畫傢所受的素描的訓練是一樣的。
田野就是人類學的成人儀式。在我們學院辦公樓裏掛的幾代民族學、人類學傢的照片,很多都是來自田野的照片,每張照片背後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如果同學們能把這些走廊裏掛齣來的照片背後的田野過程和田野研究成果搞清楚瞭,一部近代以來的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曆史,應該掌握瞭大部分。同學們都比較瞭解費孝通先生和林耀華先生。還有兩位老先生我要簡單說兩句。一位是潘光旦先生,一位是楊成誌先生。1991年9月,我陪同我的老師費孝通先生到武陵山區沿著潘先生調查過的土傢族的路綫,考察瞭近一個月。一路上包括當時接待過或陪同過潘先生調查的當地乾部和群眾,都為潘先生的精神所感動。潘先生在清華受傷緻殘,但行動不輸常人。每當上山調查時,隨行人員都會把他用布帶等綁在馬背上,就這樣他花瞭幾個月的時間,完成瞭對土傢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整理,為國傢確立土傢族為單一的民族,發揮瞭重要的學術作用。另一位是楊成誌先生。
《浮光掠影:都市變奏與個體心事》 引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城市作為現代文明的縮影,更是承載瞭無數的生動故事與深刻變革。高樓林立的 skyline 背後,湧動著復雜的人際關係;霓虹閃爍的街頭,掩映著個體生存的掙紮與夢想。本書《浮光掠影:都市變奏與個體心事》並非宏大的社會學圖景描摹,也不是對既定社會結構的理論分析,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城市肌理中穿梭的身影,捕捉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曆的細微之處、情感波動以及由此摺射齣的時代側影。我們試圖剝離那些冰冷的數據與抽象的概念,迴歸到“人”本身,去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選擇與迷茫,他們如何在快速的都市化進程中,尋找並構建屬於自己的意義。 第一章:霓虹下的陌生人——城市空間與人際疏離 繁華都市的魅力,往往伴隨著一種隱秘的疏離感。在《浮光掠影》中,我們將一同走進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從擁擠的地鐵車廂到寂靜的深夜街巷,從 bustling 的咖啡館到 anonymous 的齣租屋。我們關注那些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他們或許在同一條通勤路綫上日復一日地奔波,或許在同一棟寫字樓裏共用同一部電梯,但彼此之間卻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連接。 本書通過一係列生動的人物速寫,展現瞭都市人際關係的多重麵嚮。我們會遇到一位在深夜的便利店裏,用一杯速溶咖啡慰藉疲憊的年輕白領,她在大城市中努力打拼,卻常常感到孤立無援。我們會描繪一對在公園長椅上,默默看著孫輩嬉戲的老年夫婦,他們的語言交流日漸減少,但眼神中傳遞的卻是多年相守的默契與不捨。我們也會刻畫一群在閤租公寓裏,為瞭共同的房租而小心翼翼維係的室友們,他們在共享空間裏的摩擦與妥協,摺射齣當下年輕人對於“傢”和“歸屬感”的特殊定義。 我們深入探討城市空間對人際互動的影響。高密度的人口聚集,是否反而加劇瞭情感的隔離?虛擬社交的泛濫,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瞭真實的情感交流?本書並非簡單地批判城市化帶來的負麵影響,而是試圖呈現一種更 nuanced 的理解:個體如何在這種看似疏離的環境中,主動或被動地尋求連接,如何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重新定義親密關係。我們相信,即使在最喧囂的都市中,也存在著溫暖的微光,等待被發現和點亮。 第二章:時間的流沙與記憶的碎片——個體成長與情感變遷 時間是一條看不見的河流,裹挾著個體生命中的所有經曆,也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模樣。在《浮光掠影》中,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個體生命軌跡的演變上,探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人們的情感體驗和心路曆程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微妙變化的。 本書將跟隨幾個代錶性的人物,穿越他們的青春歲月、中年危機,直至暮年迴憶。我們描繪一位曾經懷揣藝術傢夢想的青年,如何在現實的重壓下,逐漸磨平棱角,成為一名循規蹈矩的上班族,但內心深處,那份對藝術的熱愛是否依然留存?我們呈現一對夫妻,他們的愛情在柴米油鹽的日常中,從轟轟烈烈走嚮平淡,他們是如何在瑣碎的生活中,重新發現彼此的閃光點,並維持婚姻的溫度?我們也會關注那些經曆過時代變遷的老一輩人,他們如何將過往的記憶珍藏,如何在記憶的碎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慰藉和力量。 情感的變遷是人生中最深刻也最動人的篇章。從青澀的愛戀到深刻的羈絆,從最初的憧憬到後來的釋然,每一個階段的情感都有其獨特的韻味。《浮光掠影》試圖捕捉這些易逝的情感瞬間,並將其定格。我們會深入探討當下的年輕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如何麵對快速變化的感情觀,如何在愛情、友情、親情之間尋找平衡。我們也會審視中年群體,他們麵臨的職業壓力、傢庭責任,以及由此而來的情感睏惑與自我反思。 本書並非提供情感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以一種貼近生活、富有溫度的筆觸,帶領讀者一同感受個體成長中的甘甜與苦澀,理解情感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我們相信,即使歲月流逝,記憶褪色,那些深藏於心底的情感,依然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第三章:夢想的重量與現實的棱角——職業睏境與人生選擇 在現代都市的生存遊戲中,“夢想”與“現實”常常是並行卻又相互角力的兩條綫。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個體在職業生涯中所遭遇的挑戰與抉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塑造瞭他們的人生軌跡。 我們深入探討“內捲”與“躺平”的社會現象,並非從宏觀層麵進行理論闡釋,而是通過具體的個體故事來呈現。我們會遇見一位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拼盡全力卻屢屢受挫的年輕職場人,他的掙紮與堅持,他的迷茫與不甘,都將在此一一展開。我們會描繪一位中年危機下的中年危機者,他曾經躊躇滿誌,如今卻麵臨著職業的瓶頸和對未來方嚮的迷茫,他如何在焦慮與無奈中,尋找新的齣路?我們也會關注那些敢於打破常規,選擇自由職業或創業道路的人們,他們的勇氣與付齣,他們的成功與失敗,都將成為城市變奏中的獨特音符。 職業的選擇不僅僅關乎生計,更關乎個體的自我認同與價值實現。本書將揭示,在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中,人們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中,學習新技能,適應新挑戰。我們也會審視那些在傳統職業道路之外,探索新型就業模式的群體,他們的探索與創新,是否預示著未來職業發展的新趨勢? 《浮光掠影》並非簡單地描繪職場上的爾虞我詐或成功學的勵誌故事,而是緻力於呈現個體在職業睏境中的真實狀態,他們所經曆的壓力、焦慮、挫敗,以及在重重考驗下,所展現齣的韌性與智慧。我們希望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引發讀者對於自身職業生涯的思考,理解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現實的棱角是如何被我們小心翼翼地打磨,又如何最終塑造瞭我們的人生。 第四章:孤獨的狂歡與情感的避難所——消費主義下的個體心理 消費主義的浪潮席捲全球,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我們的欲望,塑造著我們的身份。本書的第四章,將以一種觀察者的姿態,審視消費主義文化下,個體心理的微妙變化,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文化中,尋求慰藉與自我錶達。 我們會走進琳琅滿目的購物中心,觀察人們在商品海洋中,是如何通過消費來構建自我形象,滿足情感需求。我們會描繪一位年輕的“剁手黨”,她在虛擬購物車裏尋找暫時的快樂,但轉瞬即逝的滿足感背後,是怎樣的空虛?我們會關注那些沉迷於網絡直播帶貨的觀眾,他們如何在一次次“秒殺”中,感受到參與感與掌控感?我們也會探討“悅己消費”的興起,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瞭個體的情感需求,但也可能帶來新的消費陷阱。 消費主義並非全然是負麵的,它也可能成為個體情感的宣泄渠道,甚至是一種自我關懷的體現。《浮光掠影》將呈現,一些人如何在特定的消費行為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避難所”,例如,通過購買喜愛的書籍、收藏品,或者參加特定的社群活動,來緩解都市生活的壓力。我們也會探討,在社交媒體的驅動下,個體如何通過“打卡”、“種草”等方式,在虛擬世界中,實現一種“孤獨的狂歡”。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消費主義對個體心理的影響,理解人們在物質至上的時代,如何平衡物質欲望與精神需求。我們並非簡單地批判消費主義,而是試圖呈現一種更全麵的視角,去理解個體在消費文化中的復雜心理活動,以及他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相信,即使在消費的洪流中,個體依然可以保有清醒的認知,並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與幸福。 結語 《浮光掠影:都市變奏與個體心事》並非一部刻闆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本寫給都市人的散文集,一本記錄瞭時代脈搏與個體心跳的寫真。我們以真誠的筆觸,去觸摸都市的脈搏,去聆聽個體的心聲。我們相信,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故事,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它們共同構成瞭我們這個時代最生動的剪影。 本書試圖以一種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富有溫度的方式,去呈現都市中不同個體所經曆的酸甜苦辣,所麵臨的挑戰與抉擇。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希望通過這些鮮活的敘事,能夠引發讀者對於自身生活、情感與未來的深刻思考。正如浮光掠影,它們雖短暫,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記。希望《浮光掠影:都市變奏與個體心事》能成為您在都市生活中,一次溫暖而深刻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