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典型的民族社會學著作,以南方少數民族鄉村為例,探討瞭村民自治製度下我國鄉村村民的宗族意識、鄉村社會基層權力結構、鄉村精英的心態與行為、村民自治的民間基礎、電視傳播和鄉村旅遊開發對鄉村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遷的影響,對於正確理解我國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社會狀況、搞好當地農村的建設和治理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孫鞦雲,男,漢族,1960年8月生,浙江上虞人,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城鄉文化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學會理事、中國人類學學會理事、湖北省社會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民族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2017年)、第八屆和第十一屆湖北省政協委員。主要研究方嚮為: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鄉村社會學。
目錄
上編 文明與文化類型理論
“文明”:內涵及其變遷
——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重要概念的探析
文明傳播視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義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之我見
從鄉村到城鎮再到區域
——談費孝通的微型社會學研究方法及其反思
文化類型理論與我國的文化類型研究
民族精神研究的人類學反思
——兼議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論拓展
中編 族群文化
鄂西土傢族地區宗族組織的變遷
長陽土傢族的宗族組織及其變遷
湘南瑤族青年勞動和消費生活方式
湘南桂北地區當代瑤族人的傢庭生活方式
勾藍瑤青年的社會生活方式
湘桂邊界地區瑤族傳統婚俗與有待改革的幾個問題芻議
湘南桂北地區當代瑤族人傢宗教信仰的變遷
浙江佘族傳統的“學師”活動研究
下編 鄉村建設
鄉土精神與鄉村建設
南方民族地區山村的村民自治與宗族意識
——以湖北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為例
村民自治與鄉村社會的基層權力結構
——以湖北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為例
村民自治製度下少數民族鄉村精英的心態與行為分析
——以湖北西部土傢族地區農村為例
少數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間基礎分析
——對湖北省長陽土傢族自治縣龍舟坪鎮8個村莊問捲調查結果的解讀和闡釋
論鄉村景觀社區建設中國傢力量的介入及其文化規訓
——基於對貴州少數民族鄉村旅遊社區實地調查的闡釋
電視傳播與村民國傢形象的建構及鄉村社會治理
——基於貴州、湖南、河南三省部分鄉村的實地調查
跋
前言/序言
自 序
自1983年7月本人從廈門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被分配到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中南民族學院(今改名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工作,2001年9月又轉入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係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迄今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已近33個年頭。迴顧自己的學術研究生涯,大緻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3年至1996年,這個階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圍繞國傢劃定的少數民族群體範圍,收集、整理和描述南方少數民族的曆史和文化現象,尤其是中南民族學院所輻射範圍內的我國中東南地區瑤、佘、土傢、苗等少數民族的文化事象和日常生活方式,並進行一定的理論闡釋。收錄於本文集中的《湘南桂北地區當代瑤族人的傢庭生活方式》《湘南瑤族青年勞動和消費生活方式》《勾藍瑤青年的社會生活方式》《湘南桂北地區當代瑤族人傢宗教信仰的變遷》《湘桂邊界地區瑤族傳統婚俗與有待改革的幾個問題芻議》《浙江佘族傳統的“學師”活動研究》等論文可以說是這個時期比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第二個階段是1997年到2004年,由於本人主持瞭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高校“九五”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金項目“湘鄂川土傢族農村宗族組織的曆史、現狀與社會穩定問題研究(1997~2000)”、湖北省“九五”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金項目“鄂西土傢族地區農村宗族組織的迴復與鄉村社會基層組織建設研究(1997~2000)”、教育部2002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村民自治製度下我國鄉村治理的文化基礎研究”,因而對我國湖北省內土傢族地區傳統的宗族文化與當代的村民自治關係等問題進行瞭比較深入的調查和理論探討。本文集中收錄的《長陽土傢族的宗族組織及其變遷》《鄂西土傢族地區宗族組織的變遷》《南方民族地區山村的村民自治與宗族意識》《村民自治與鄉村社會的基層權力結構》《村民自治製度下少數民族鄉村精英的心態與行為分析》《少數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間基礎分析》等論文是該時期比較有代錶性的研究成果。
第三個階段是2005年到2008年,這一時期由於本人已不在民族院校供職,跳齣瞭既有“民族”觀念的束縛,開始從更廣闊的人類學的文化類型和文明傳播視角對此前所進行過的“少數民族曆史與文化”的研究進行反思。本文集中收錄的《“文明”:內涵及其變遷》《文明傳播視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義》《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之我見》《文化類型理論與我國的文化類型研究》《民族精神研究的人類學反思》等就是這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反映。
第四個階段是從2009年開始,本人選擇電視傳播、電話傳播和鄉村旅遊作為切入點來研究鄉村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變遷。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主要是基於這樣兩個大的背景的考慮:一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現代科技産品,尤其是高科技産品正通過市場化方式迅速大眾化、普及化的時代,科技産品迅速進入尋常百姓傢庭的生活,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科技影響生活”不僅僅是一句廣為人知的宣傳口號,也是一種韆真萬確的社會事實,但我國社會學、人類學界目前對此的關注還遠遠不夠。二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齣現瞭兩種前所未有的主動性的大流動現象:第一種是先後有2000多萬鄉村青壯年農民自發流動到城鎮工作和生活(盡管大部分是非長期的),這被學術界稱為“農民工現象”;第二種是數量越來越龐大的城鎮居民利用節假日自發到鄉村旅遊,體驗不同於都市的鄉村生活(盡管也是短期的)。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流動,是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展現和碰撞,也是兩種不同文化的接觸、溝通和交流。對於“農民工現象”的研究,學術界的成果已經很多瞭,但關於城市居民下到鄉村旅遊對當地村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影響方麵的研究,學術界中有影響力的成果還不多見。本文集中收錄的《電視傳播與村民國傢形象的建構及鄉村社會治理》《論鄉村景觀社區建設中國傢力量的介入及其文化規訓》就是本人近年來在這方麵研究中所做的嘗試。
迴顧本人近33年來的學術研究生涯,基本上都集中在民族(族群)、鄉村、文化人類學三個領域。本文集中收錄的21篇文章,是本人從已發錶的近百篇文章中選齣來的,基本上反映瞭本人的研究經曆和學術思想。由於受個人的識見和水平所限,其中的缺點和錯誤肯定不少,懇請方傢批評指正。
孫鞦雲
2016年4月27日
族群文化與鄉村建設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