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走向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

从合作走向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焰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
  • 国民党
  • 中国近现代史
  • 内战史
  • 历史分析
  • 政治军事
  • 革命斗争
  • 中共胜利
  • 国共关系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473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7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字数:42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著名军事史专家徐焰将军以其深厚的军事史学造诣和理论功底,记述和解析了1937年至1949年那段充满曲折和戏剧性、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100位国共人物的命运转折,200个近代中国的历史瞬间。
  为了不重走老套叙述历史的枯燥模式,作者在宏观大视野下,对当时中国社会抗战和解放战争全貌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通读书稿,充满了历史画面感,可读性极强。在行文中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出宏大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生动多姿,可谓一部理论性与可读性俱佳的优秀党史、军史通俗理论读物。
  全书采用全彩色特种纸印刷,精选250多幅彩色图片及历史照片,装帧精美。


内容简介

  作者依照现代史学研究中强调的宏观分析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观点,对1937年以后,国共斗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战争进行了宏观论述,揭示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最终走向决战的社会深层次原因。
  书中对历史事件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的描写,生动反映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浴血厮杀,并非像近年来某些人荒谬地认为的那样是“历史的误会”,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所不可避免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共之争,实质上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革命与反革命的博斗。
  本书以翔实丰富的史料及科学严谨的阐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简介

  徐焰,我国著名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防卫大学等讲学。徐焰将军主要从事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十余年来个人撰写的专著共计400余万字。他出版过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东南沿海作战、中印边界反击战、近现代人物、世界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际战略形势等方面的十几部专著。

目录

一 十年仇敌,共御外侮
“香蕉帝国主义”来“帮大忙” /2
卢沟桥炮声解决了双方争执 /11
戴国民党军帽的不平等合作 /20
洛川一会定方向 /25
是否建立新四军之争 /31
国共形成两个战场 /36
“游而不击”和“消极抗日” /42
二 合作乎?溶化乎?
两党的三种合作方式可供选择 /52
暗算与摩擦 /58
黄桥奏凯 /70
皖南悲歌 /75
林彪代表毛泽东赴渝见蒋 /82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91
三 “三国四方”都瞄准战后
中共“先夺取半个中国”的计划 /97
“南渡君臣”坐等胜利 /100
中美合作所与迪克西使团 /103
雅尔塔的强权交易 /110
蒋介石惊叹盟友“已卖华乎” /117
延安与“远方”日渐疏远的关系 /120
胜利日却签订不平等条约 /124
四 抗战胜利突来,双方各有忧虑
“剑外忽传收蓟北” /133
毛泽东在枣园空前紧张 /137
蒋、伪迅速合流反共 /141
利用日军当“守备队” /149
八路军、新四军争夺“桃子” /156
6万美军登陆中国沿海 /161
“劫收”到城市却失去人心 /164
五 两大对手渝州相见
毛泽东提出学习法共 /171
“美国姑娘”降落延安机场 /174
互知底牌的艰难谈判 /178
未达成具体协议的《双十协定》 /187
国民党阵营“窝里斗”的启示 /192
围绕《沁园春》的诗词唱和斗争 /196
六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有了东北即有全国胜利 /204
不明苏军态度,先派部队侦察 /207
“此真千载一时之机” /215
“全国战略方针”核心在于争取东北 /220
国民党进军东北碰壁 /224
出尔反尔的“辰兄” /229
变“独霸东北”为“占领两厢” /236
率先向雅尔塔体制挑战的人 /240
七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
“和平使者”马歇尔带来的短暂停战 /244
《停战协定》生效前双方的争夺 /249
“一国两制”设想的雏形 /253
关内小打,关外大打 /259
四平失守,鲁晋出击 /265
毛泽东认为“上当了” /271
八 国共最后破裂
争取六个月大胜后议和 /276
蒋介石的五项要求 /282
坚信“蒋军必败” /284
进攻张家口意味着谈判决裂 /291
谈判代表“坚持不撤,非赶不走” /295
变“洗脸”政策为“杀头”政策 /302
九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自卫战争”变成“解放战争” /308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312
两条战线前后夹击 /319
胜负天平上最重的砝码——农民 /324
扭转历史车轮展开全面反攻 /329
三大战役定乾坤 /334
无人当“文天祥”“史可法” /339
十 “我们倾向于要南京无条件投降”
毛泽东态度坚决地回复斯大林 /349
李宗仁上台后“一国三公” /356
以“联桂反蒋”为方针的北平谈判 /361
“宜将剩勇追穷寇” /368
最后挣扎的广州—重庆—成都政权 /378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84

前言/序言


tide 卷起,巨浪滔天: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转型与变革的宏大叙事 在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之间的殊死搏斗,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国理念、治国方略以及对中国未来道路的深刻分歧的碰撞。这段波诡云谲的历程,最终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双方的军事胜败,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剖析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战胜国民党,夺取全国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将在历史的宏大尺度下,细致地考察这一转变的各个维度,力图呈现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图景。 第一章: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与萌芽的救亡思潮 要理解这场殊死搏斗的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东方帝国,腐朽的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社会如同被撕裂的布匹,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摸索,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清末的社会危机与改革的困境: 分析晚清政府的内外政策,为何改革屡屡受挫,民众的苦难为何愈演愈烈。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辛亥革命的曲折,都预示着旧有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西方思潮的涌入与早期革命思想的传播: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思潮,虽然最终未能一举推翻封建帝制,但其“三民主义”为中国的政治变革指明了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革命力量。 五四运动的划时代意义: 这场由爱国热情点燃的运动,不仅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政府卖国行径的直接回应,更是新文化运动的深化,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第二章:国共合作的初衷与裂痕的显现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势力。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与目标: 探讨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以及共产党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诉求。 北伐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力量的消长: 分析北伐战争的军事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共产党人通过组织工农运动,在基层积累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力。 蒋介石政权的背叛与合作的破裂: 深入剖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共关系的急剧恶化。这是导致中国共产党最终走上独立武装斗争道路的直接导火索。 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详细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与挑战: 分析共产党如何在艰苦条件下,依靠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红色政权,发展经济,并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搏斗。 长征的伟大转折: 深刻解读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寻找生机,锤炼队伍,确立正确领导,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关键。 第四章: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的命运交织 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将中国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民族危亡的巨大压力下,国共两党再次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转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 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其在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关键作用。 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作用: 深入考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如何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日军,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得失: 分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的英勇抵抗,也指出其在战略上的局限性和党内分裂带来的问题。 统一战线内部的复杂博弈: 探讨在抗战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日和反共活动。 第五章:解放战争: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选择。尽管国共两党再次进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官僚资本主义的横行,以及其拒绝承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全面的内战。 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剖析国民党为维护其统治,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意图,以及共产党如何被迫应战。 三大战役的战略意义: 详细分析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它们是如何彻底摧毁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 深入分析共产党如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强大的后勤保障,以及人民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上的创新,最终取得胜利。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深层原因: 从经济、政治、军事、民心等多个层面,分析国民党政权为何在短短几年内就土崩瓦解。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力量的源泉 在对国共两党长达几十年的斗争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本书将聚焦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最终战胜国民党,并建立新中国的根本性因素。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选择与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先进的革命理论与坚定的政治理想: 探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及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如何成为凝聚力量的旗帜。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政党: 分析共产党如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其发展成为赢得民心的基础。从土地革命到抗战胜利,人民的支持始终是共产党最坚实的力量。 严密的组织纪律与强大的动员能力: 考察共产党如何在革命的实践中,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体系,以及其强大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能够将革命的意志贯彻到底。 灵活的战略策略与卓越的领导才能: 深入分析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复杂局面下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如何在危难中拨乱反正,引领革命走向胜利。 持续的学习与自我革新: 探讨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身缺点,实现自我革新和发展的能力。 结语:历史的启示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叙述,并非止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力图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寻求独立、解放、富强道路的生动写照。这场伟大的斗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通过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政治格局、发展道路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提醒我们,任何政权的兴衰,都离不开其是否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是否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及是否拥有应对复杂局势的智慧和能力。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国共两党斗争史,从中汲取历史智慧,理解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从星星之火,最终燎原神州,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国家。这是一种力量的演变,一种理念的较量,更是一种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的历史解读。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策略以及双方领导人的决策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非一味地歌颂共产党的伟大,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付出的代价,同时也揭示了国民党在诸多方面的局限性。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作者尤其强调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共产党正是通过与人民的紧密结合,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而国民党则逐渐脱离了群众,走向了衰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历史,不能只看表面的胜败,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根源。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中,思想和策略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作者并没有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简单归功于某个英雄人物,而是着重分析了其思想体系的先进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合作”与“决战”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阶段,共产党是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既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又能适时地进行独立斗争,最终走向胜利。书中对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都为共产党的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共产党的胜利是某种“天意”,而是对其智慧、韧性和策略性的一次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革命”这一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交织的复杂情绪。作者仿佛一位高明的棋手,将历史的棋盘摊开,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每一步的妙着和败笔。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终崛起,绝非仅仅是口号的响亮,或是时势的造化。书中反复强调的,是其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将分散的革命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绳;是其深刻的群众工作,能够真正深入基层,赢得民心;更重要的是,是其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和灵活的战略调整,能够在每一次危机中找到生机,每一次失利后都能涅槃重生。相比之下,国民党则显得过于僵化和保守,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脱离群众的倾向,也为共产党的胜利埋下了伏笔。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那些最终能够把握历史脉搏的,往往是对人性、对社会有着深刻洞察的群体。

评分

我一直对国共内战的结局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提供的答案,让我耳目一新。它跳出了传统叙事中对双方军事力量的简单对比,而是从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视角,探讨了“为什么”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对共产党如何通过土地改革、统一战线等政策,一步步瓦解国民党的社会基础,以及如何利用高效的宣传机器,塑造自身形象,赢得民众支持,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析。这些策略的运用,在我看来,比单纯的枪杆子更能决定最终的命运。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国民党在治理上的失误,例如经济上的通货膨胀,以及在政治上未能有效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都成了共产党得以壮大的土壤。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告诉我们,胜利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人心向背,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分

这是一本视角极为独特的历史读物,作者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叙事方式,层层剥茧,试图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组织、宣传等各个维度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最终胜利的。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国共之间的较量描绘成一场简单的力量对比,而是深入到双方领导层、基层组织乃至于普通民众的思想动态和行为逻辑中去。尤其是作者对共产党在革命初期,如何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通过不断调整策略,吸取教训,最终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战线,并且有效利用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走向并非注定,而是由无数个关键节点上的决策和行动共同塑造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赢家通吃”的结论,而是理解了胜利背后付出的艰辛、智慧和牺牲。

评分

记述中国革命史的书,读过很多,这本书内容却能够别开生面,很值得细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徐焰将军的书,通俗易懂而且还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精彩

评分

评分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评分

记述中国革命史的书,读过很多,这本书内容却能够别开生面,很值得细读。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我买的书没有不好看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