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军事史专家徐焰将军以其深厚的军事史学造诣和理论功底,记述和解析了1937年至1949年那段充满曲折和戏剧性、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100位国共人物的命运转折,200个近代中国的历史瞬间。
为了不重走老套叙述历史的枯燥模式,作者在宏观大视野下,对当时中国社会抗战和解放战争全貌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通读书稿,充满了历史画面感,可读性极强。在行文中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出宏大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生动多姿,可谓一部理论性与可读性俱佳的优秀党史、军史通俗理论读物。
全书采用全彩色特种纸印刷,精选250多幅彩色图片及历史照片,装帧精美。
作者依照现代史学研究中强调的宏观分析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观点,对1937年以后,国共斗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战争进行了宏观论述,揭示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最终走向决战的社会深层次原因。
书中对历史事件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的描写,生动反映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浴血厮杀,并非像近年来某些人荒谬地认为的那样是“历史的误会”,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所不可避免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共之争,实质上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革命与反革命的博斗。
本书以翔实丰富的史料及科学严谨的阐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徐焰,我国著名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防卫大学等讲学。徐焰将军主要从事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十余年来个人撰写的专著共计400余万字。他出版过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东南沿海作战、中印边界反击战、近现代人物、世界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际战略形势等方面的十几部专著。
一 十年仇敌,共御外侮
“香蕉帝国主义”来“帮大忙” /2
卢沟桥炮声解决了双方争执 /11
戴国民党军帽的不平等合作 /20
洛川一会定方向 /25
是否建立新四军之争 /31
国共形成两个战场 /36
“游而不击”和“消极抗日” /42
二 合作乎?溶化乎?
两党的三种合作方式可供选择 /52
暗算与摩擦 /58
黄桥奏凯 /70
皖南悲歌 /75
林彪代表毛泽东赴渝见蒋 /82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91
三 “三国四方”都瞄准战后
中共“先夺取半个中国”的计划 /97
“南渡君臣”坐等胜利 /100
中美合作所与迪克西使团 /103
雅尔塔的强权交易 /110
蒋介石惊叹盟友“已卖华乎” /117
延安与“远方”日渐疏远的关系 /120
胜利日却签订不平等条约 /124
四 抗战胜利突来,双方各有忧虑
“剑外忽传收蓟北” /133
毛泽东在枣园空前紧张 /137
蒋、伪迅速合流反共 /141
利用日军当“守备队” /149
八路军、新四军争夺“桃子” /156
6万美军登陆中国沿海 /161
“劫收”到城市却失去人心 /164
五 两大对手渝州相见
毛泽东提出学习法共 /171
“美国姑娘”降落延安机场 /174
互知底牌的艰难谈判 /178
未达成具体协议的《双十协定》 /187
国民党阵营“窝里斗”的启示 /192
围绕《沁园春》的诗词唱和斗争 /196
六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有了东北即有全国胜利 /204
不明苏军态度,先派部队侦察 /207
“此真千载一时之机” /215
“全国战略方针”核心在于争取东北 /220
国民党进军东北碰壁 /224
出尔反尔的“辰兄” /229
变“独霸东北”为“占领两厢” /236
率先向雅尔塔体制挑战的人 /240
七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
“和平使者”马歇尔带来的短暂停战 /244
《停战协定》生效前双方的争夺 /249
“一国两制”设想的雏形 /253
关内小打,关外大打 /259
四平失守,鲁晋出击 /265
毛泽东认为“上当了” /271
八 国共最后破裂
争取六个月大胜后议和 /276
蒋介石的五项要求 /282
坚信“蒋军必败” /284
进攻张家口意味着谈判决裂 /291
谈判代表“坚持不撤,非赶不走” /295
变“洗脸”政策为“杀头”政策 /302
九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自卫战争”变成“解放战争” /308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312
两条战线前后夹击 /319
胜负天平上最重的砝码——农民 /324
扭转历史车轮展开全面反攻 /329
三大战役定乾坤 /334
无人当“文天祥”“史可法” /339
十 “我们倾向于要南京无条件投降”
毛泽东态度坚决地回复斯大林 /349
李宗仁上台后“一国三公” /356
以“联桂反蒋”为方针的北平谈判 /361
“宜将剩勇追穷寇” /368
最后挣扎的广州—重庆—成都政权 /378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84
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的历史解读。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策略以及双方领导人的决策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非一味地歌颂共产党的伟大,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付出的代价,同时也揭示了国民党在诸多方面的局限性。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作者尤其强调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共产党正是通过与人民的紧密结合,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而国民党则逐渐脱离了群众,走向了衰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历史,不能只看表面的胜败,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根源。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中,思想和策略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作者并没有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简单归功于某个英雄人物,而是着重分析了其思想体系的先进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合作”与“决战”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阶段,共产党是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既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又能适时地进行独立斗争,最终走向胜利。书中对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都为共产党的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共产党的胜利是某种“天意”,而是对其智慧、韧性和策略性的一次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革命”这一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交织的复杂情绪。作者仿佛一位高明的棋手,将历史的棋盘摊开,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每一步的妙着和败笔。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终崛起,绝非仅仅是口号的响亮,或是时势的造化。书中反复强调的,是其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将分散的革命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绳;是其深刻的群众工作,能够真正深入基层,赢得民心;更重要的是,是其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和灵活的战略调整,能够在每一次危机中找到生机,每一次失利后都能涅槃重生。相比之下,国民党则显得过于僵化和保守,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脱离群众的倾向,也为共产党的胜利埋下了伏笔。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那些最终能够把握历史脉搏的,往往是对人性、对社会有着深刻洞察的群体。
评分我一直对国共内战的结局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提供的答案,让我耳目一新。它跳出了传统叙事中对双方军事力量的简单对比,而是从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视角,探讨了“为什么”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对共产党如何通过土地改革、统一战线等政策,一步步瓦解国民党的社会基础,以及如何利用高效的宣传机器,塑造自身形象,赢得民众支持,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析。这些策略的运用,在我看来,比单纯的枪杆子更能决定最终的命运。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国民党在治理上的失误,例如经济上的通货膨胀,以及在政治上未能有效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都成了共产党得以壮大的土壤。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告诉我们,胜利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人心向背,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分这是一本视角极为独特的历史读物,作者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叙事方式,层层剥茧,试图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组织、宣传等各个维度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最终胜利的。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国共之间的较量描绘成一场简单的力量对比,而是深入到双方领导层、基层组织乃至于普通民众的思想动态和行为逻辑中去。尤其是作者对共产党在革命初期,如何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通过不断调整策略,吸取教训,最终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战线,并且有效利用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走向并非注定,而是由无数个关键节点上的决策和行动共同塑造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赢家通吃”的结论,而是理解了胜利背后付出的艰辛、智慧和牺牲。
评分记述中国革命史的书,读过很多,这本书内容却能够别开生面,很值得细读。
评分不错
评分徐焰将军的书,通俗易懂而且还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精彩
评分好
评分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评分记述中国革命史的书,读过很多,这本书内容却能够别开生面,很值得细读。
评分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书很好
评分我买的书没有不好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