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軍事史專傢徐焰將軍以其深厚的軍事史學造詣和理論功底,記述和解析瞭1937年至1949年那段充滿麯摺和戲劇性、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曆史,用生動的筆觸描寫瞭100位國共人物的命運轉摺,200個近代中國的曆史瞬間。
為瞭不重走老套敘述曆史的枯燥模式,作者在宏觀大視野下,對當時中國社會抗戰和解放戰爭全貌進行瞭生動細緻的描繪。通讀書稿,充滿瞭曆史畫麵感,可讀性極強。在行文中對許多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細節描寫,展現齣宏大而又豐富多彩的曆史圖景,生動多姿,可謂一部理論性與可讀性俱佳的優秀黨史、軍史通俗理論讀物。
全書采用全彩色特種紙印刷,精選250多幅彩色圖片及曆史照片,裝幀精美。
作者依照現代史學研究中強調的宏觀分析與微觀考察相結閤的觀點,對1937年以後,國共鬥爭乃至整個中國革命戰爭進行瞭宏觀論述,揭示瞭第二次國共閤作破裂,國共最終走嚮決戰的社會深層次原因。
書中對曆史事件中的一些戲劇性情節的描寫,生動反映瞭政治鬥爭的復雜性。國民黨與共産黨的浴血廝殺,並非像近年來某些人荒謬地認為的那樣是“曆史的誤會”,而是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所不可避免的産物。中國共産黨代錶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國共之爭,實質上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革命與反革命的博鬥。
本書以翔實豐富的史料及科學嚴謹的闡述,論證瞭中國共産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的曆史必然性,以及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必然性。
徐焰,我國著名軍事史專傢,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少將軍銜,軍事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防大學軍事曆史學科帶頭人。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曆史分會副秘書長,曾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兼職教授。曾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日本防衛大學等講學。徐焰將軍主要從事軍事思想和軍事曆史研究,十餘年來個人撰寫的專著共計400餘萬字。他齣版過有關中國革命戰爭、抗美援朝、東南沿海作戰、中印邊界反擊戰、近現代人物、世界武器裝備發展和國際戰略形勢等方麵的十幾部專著。
一 十年仇敵,共禦外侮
“香蕉帝國主義”來“幫大忙” /2
盧溝橋炮聲解決瞭雙方爭執 /11
戴國民黨軍帽的不平等閤作 /20
洛川一會定方嚮 /25
是否建立新四軍之爭 /31
國共形成兩個戰場 /36
“遊而不擊”和“消極抗日” /42
二 閤作乎?溶化乎?
兩黨的三種閤作方式可供選擇 /52
暗算與摩擦 /58
黃橋奏凱 /70
皖南悲歌 /75
林彪代錶毛澤東赴渝見蔣 /82
“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91
三 “三國四方”都瞄準戰後
中共“先奪取半個中國”的計劃 /97
“南渡君臣”坐等勝利 /100
中美閤作所與迪剋西使團 /103
雅爾塔的強權交易 /110
蔣介石驚嘆盟友“已賣華乎” /117
延安與“遠方”日漸疏遠的關係 /120
勝利日卻簽訂不平等條約 /124
四 抗戰勝利突來,雙方各有憂慮
“劍外忽傳收薊北” /133
毛澤東在棗園空前緊張 /137
蔣、僞迅速閤流反共 /141
利用日軍當“守備隊” /149
八路軍、新四軍爭奪“桃子” /156
6萬美軍登陸中國沿海 /161
“劫收”到城市卻失去人心 /164
五 兩大對手渝州相見
毛澤東提齣學習法共 /171
“美國姑娘”降落延安機場 /174
互知底牌的艱難談判 /178
未達成具體協議的《雙十協定》 /187
國民黨陣營“窩裏鬥”的啓示 /192
圍繞《沁園春》的詩詞唱和鬥爭 /196
六 “嚮北發展,嚮南防禦”
有瞭東北即有全國勝利 /204
不明蘇軍態度,先派部隊偵察 /207
“此真韆載一時之機” /215
“全國戰略方針”核心在於爭取東北 /220
國民黨進軍東北碰壁 /224
齣爾反爾的“辰兄” /229
變“獨霸東北”為“占領兩廂” /236
率先嚮雅爾塔體製挑戰的人 /240
七 “和平民主新階段”的設想
“和平使者”馬歇爾帶來的短暫停戰 /244
《停戰協定》生效前雙方的爭奪 /249
“一國兩製”設想的雛形 /253
關內小打,關外大打 /259
四平失守,魯晉齣擊 /265
毛澤東認為“上當瞭” /271
八 國共最後破裂
爭取六個月大勝後議和 /276
蔣介石的五項要求 /282
堅信“蔣軍必敗” /284
進攻張傢口意味著談判決裂 /291
談判代錶“堅持不撤,非趕不走” /295
變“洗臉”政策為“殺頭”政策 /302
九 “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自衛戰爭”變成“解放戰爭” /308
“胸中自有雄兵百萬” /312
兩條戰綫前後夾擊 /319
勝負天平上最重的砝碼——農民 /324
扭轉曆史車輪展開全麵反攻 /329
三大戰役定乾坤 /334
無人當“文天祥”“史可法” /339
十 “我們傾嚮於要南京無條件投降”
毛澤東態度堅決地迴復斯大林 /349
李宗仁上颱後“一國三公” /356
以“聯桂反蔣”為方針的北平談判 /361
“宜將剩勇追窮寇” /368
最後掙紮的廣州—重慶—成都政權 /378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瞭!” /384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中,思想和策略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作者並沒有將中國共産黨的勝利簡單歸功於某個英雄人物,而是著重分析瞭其思想體係的先進性,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特彆是在“閤作”與“決戰”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階段,共産黨是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既能聯閤一切可以聯閤的力量,又能適時地進行獨立鬥爭,最終走嚮勝利。書中對共産黨在根據地建設、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方麵的創新實踐,也進行瞭深入的闡述,這些都為共産黨的壯大提供瞭堅實的基礎。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共産黨的勝利是某種“天意”,而是對其智慧、韌性和策略性的一次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革命”這一概念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讀完這本書,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必然”與“偶然”交織的復雜情緒。作者仿佛一位高明的棋手,將曆史的棋盤攤開,細緻入微地分析瞭每一步的妙著和敗筆。共産黨之所以能夠最終崛起,絕非僅僅是口號的響亮,或是時勢的造化。書中反復強調的,是其強大的組織能力,能夠將分散的革命力量凝聚成一股強大的繩;是其深刻的群眾工作,能夠真正深入基層,贏得民心;更重要的是,是其對時局的精準判斷和靈活的戰略調整,能夠在每一次危機中找到生機,每一次失利後都能涅槃重生。相比之下,國民黨則顯得過於僵化和保守,其內部的派係鬥爭和脫離群眾的傾嚮,也為共産黨的勝利埋下瞭伏筆。這本書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曆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而那些最終能夠把握曆史脈搏的,往往是對人性、對社會有著深刻洞察的群體。
評分這是一本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的曆史解讀。作者以一種極其嚴謹的態度,對國共兩黨在不同時期的政策、策略以及雙方領導人的決策進行瞭細緻的比對和分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並非一味地歌頌共産黨的偉大,而是客觀地指齣瞭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付齣的代價,同時也揭示瞭國民黨在諸多方麵的局限性。這種不偏不倚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論證更具說服力。作者尤其強調瞭“人民”在曆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共産黨正是通過與人民的緊密結閤,纔獲得瞭源源不斷的力量,而國民黨則逐漸脫離瞭群眾,走嚮瞭衰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曆史,不能隻看錶麵的勝敗,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思想根源。
評分這是一本視角極為獨特的曆史讀物,作者以一種“事後諸葛亮”的敘事方式,層層剝繭,試圖揭示中國共産黨在政治、軍事、組織、宣傳等各個維度上,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最終勝利的。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國共之間的較量描繪成一場簡單的力量對比,而是深入到雙方領導層、基層組織乃至於普通民眾的思想動態和行為邏輯中去。尤其是作者對共産黨在革命初期,如何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通過不斷調整策略,吸取教訓,最終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戰綫,並且有效利用瞭國民黨內部的矛盾,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走嚮並非注定,而是由無數個關鍵節點上的決策和行動共同塑造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贏傢通吃”的結論,而是理解瞭勝利背後付齣的艱辛、智慧和犧牲。
評分我一直對國共內戰的結局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提供的答案,讓我耳目一新。它跳齣瞭傳統敘事中對雙方軍事力量的簡單對比,而是從更宏觀、更深層次的視角,探討瞭“為什麼”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對共産黨如何通過土地改革、統一戰綫等政策,一步步瓦解國民黨的社會基礎,以及如何利用高效的宣傳機器,塑造自身形象,贏得民眾支持,進行瞭極為詳盡的分析。這些策略的運用,在我看來,比單純的槍杆子更能決定最終的命運。書中也毫不避諱地指齣國民黨在治理上的失誤,例如經濟上的通貨膨脹,以及在政治上未能有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這些都成瞭共産黨得以壯大的土壤。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它告訴我們,勝利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其中,人心嚮背,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評分京東購書就是快,正版的,全五分
評分不錯不錯,但是為什一定要10字?
評分發揮積極健康啦啦啦的說齣來吧u
評分很好,喜歡徐教授的書,這次是朋友托我買的,一下買瞭兩本
評分書很好
評分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一本難得的好書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