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长征
  • 红军
  • 中国工农红军
  • 历史
  • 军事史
  • 参考资料
  • 史料
  • 革命
  • 内战
  • 红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2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97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1)》分“国民党军追堵红六军团西征”、“国民党军追堵中央红军西征”、“国民党军追堵红二十五军西征”3个专题。
  为保持档案史料的原貌,原文中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污蔑诽谤以及谎报军情、“战果”等不实之词,未加删改。电报收译稿中未译出的密码,能查译的直接译出,查译不出的,保留原貌;未译的英文地名,直译成中文;电文按照书写格式分了段;没有标点的,编者加了标点;有标点的,又重新进行了校订。档案标题均为编者所拟。原件中的韵目代日、地支代时,统一列表于书后,不再注释。
  原文中一些使用不当,但不会产生歧义的字,如连、联混用,须、需混用等,均未改动。对确需改动的错字、别字,在原字后面订正,并用[]表示;对漏字,增补后用[]表示;缺字或字迹模糊而无法辨认的字用口表示;衍文用字外加口表示。其他符号及符号中的文字,均为原文所有。

目录

国民党军追堵红六军团西征
一、堵截红六军团突围
刘建绪关于防堵红六军团突围给王东原、彭位仁、陶广、陈光中
的命令(1934年7月26日)
刘建绪关于赶筑碉堡封锁线给王东原、彭位仁、陶广、陈光中电
(1934年7月28日)
刘建绪关于向息锣集结兵力给王东原、彭位仁、陶广的命令
(1934年8月7日)
刘建绪关于严堵红六军团人湘给王东原、彭位仁、陶广的命令
(1934年8月9日)
刘建绪关于火速向桂东增援给王东原、彭位仁电
(1934年8月11日)
蒋介石令西路军加强碉堡封锁线电
(1934年8月13日)
刘建绪关于与南路军“会剿”红六军团给彭位仁、汪之斌、段珩
的命令(1934年8月13日)
刘建绪转发何键关于在湘粤边境消灭红六军团给陶广、王东原、
彭位仁等的命令(1934年8月14日)
刘建绪关于向郴州、宜章方向寻找红六军团主力给彭位仁、汪之斌、
段珩电(1934年8月16日)
刘建绪关于湘东南各保安团守备任务的命令
(1934年8月17日)
何键关于到宝庆集结给胡达、何平的命令
(1934年8月19日)
刘建绪关于速到湘江上游防堵红六军团渡江给段珩等的命令
(1934年8月19日)
刘建绪关于速到井头圩等地布防给胡达、晏国涛电
(1934年8月23日)
蒋介石关于增筑纵横碉堡线给何键电
(1934年8月24日)
二、堵截红六军团抢渡湘江
刘建绪关于到邮亭圩附近“游剿”红六军团给段珩电
(1934年8月25日)
刘建绪关于集合民团“围剿”红六军团给欧冠、蒋声、唐季侯电
(1934年8月26日)
刘建绪关于向白果市方向“进剿”红六军团给王东原、郭持平、
章亮基电(1934年8月27日)
刘建绪关于向南追击红六军团给王东原、郭持平、章亮基等的命令
(1934年8月28日)
刘建绪关于向宁远方向截击红六军团给王东原、章亮基电
(1934年8月30日)
刘建绪关于迅赴黄沙河、石期站防堵红六军团给胡达等的命令
(1934年9月2日)
刘建绪关于向全州、兴安追击红六军团给王东原、章亮基电
(1934年9月3日)
刘建绪关于截击红六军团西渡湘江给陈恩元、周祖晃、章亮基电
(1934年9月4日)
刘建绪关于在新宁、城步地区追堵红六军团给章亮基等的命令
(1934年9月4日)
何键关于“追剿”红六军团行动部署给各纵队的命令
(1934年9月4日)
李觉转发何键关于湘军各部进入贵州追堵红六军团电
(1934年9月17日)
西路军总司令部关于李觉部新厂战斗统计
(1934年9月18日)
李觉关于向锦屏推进给胡达电
(1934年9月19日)
何键转发蒋介石关于增强碉堡封锁线电
(1934年9月16日)
三、阻截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师
李觉关于向滥洞司推进给胡达的命令
(1934年9月22日)
黄烈侯关于大、小广战斗情况的通报
(1934年9月26日)
李觉关于到镇远、施秉截击红六军团给胡达的命令
(1934年9月30日)
王家烈关于筑堡设哨防堵红六军团的通令
(1934年10月2日)
贵州省政府关于封锁乌江的训令
(1934年10月3日)
王家烈关于在木黄附近与红三军激战的通电
(1934年10月3日)
王家烈发布防堵红六军团、红三军的通令
(1934年10月4日)
王家烈关于甘溪战斗后防堵红六军团的部署
(1934年10月9日)
蒋介石关于赶筑碉堡防范红六军团、红三军会师电
(1934年10月9日)
黄烈侯关于“围剿”红六军团的命令
(1934年lO月17日)
王家烈关于向湘黔边进击红六军团电
(1934年10月27日)
谢汝霖关于黔军人湘作战电
(1934年10月30日)
王家烈关于“防剿”红六军团、红三军暂告一段的通电
(1934年10月30日)
何键关于追堵红六军团经过概要报告
(1934年10月)
国民党军追堵中央红军西征
一、防堵中央红军突围
何键关于防止中央红军突围电
(1934年10月19日)
何键转蒋介石关于消灭中央红军于赣信安寻封锁线以东地区给
刘膺古电(1934年10月21日)
蒋介石关于各路军严密构筑碉堡封锁线堵截中央红军电
(1934年10月22日)
余汉谋关于赣州、信丰发现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电
(1934年10月22日)
何键关于扼守赣江上游西岸及湘东南各碉线的命令
(1934年10月23日)
蒋介石关于薛岳、周浑元集结主力于泰和、永丰、龙冈等地的手令
(1934年10月24日)
顾祝同转发蒋介石关于北西两路军守护遂汾横线和第二纵线电
(1934年10月24日)
南昌行营关于围堵中央红军的部署
(1934年10月25日)
蒋介石令北路军守备部队尽力推进筑碉电
(1934年10月29日)
蒋介石关于“追剿”方针及北西南各路军行动的部署
(1934年10月30日)
第六路军“追剿”中央红军的作战计划
(1934年10月30日)
刘湘关于红二、六军团会师及中央红军西征请求速筹消灭红军之策
给南京政府电(1934年11月1日)
蒋介石令薛岳部兼程前进电
(1934年11月5日)
蒋介石关于消灭中央红军于湘、漓水以东地区给何键电
(1934年11月6日)
蒋介石关于改定西北两路军任务及指挥系统电
(1934年11月8日)
何键关于粤军到达九峰,桂军在兴安、桂林设防的通报
(1934年11月10日)
蒋介石关于取捷径直趋永州给薛岳电
(1934年11月12日)
何键关于防堵中央红军进军湘南的报告
(1934年11月)
二、堵截中央红军抢渡湘江
蒋介石委任何键为“追剿”总司令电
(1934年11月12日)
何键关于消灭中央红军于湘、漓水以东地区的“追剿”计划
(1934年11月l3日)
南昌行营关于“追剿”中央红军的计划
(1934年11月中旬)¨
蒋介石关于消灭中央红军于湘水以东地区电
(1934年11月14日)
何键关于更定部署给薛岳、周浑元、刘建绪等的命令
(1934年11月16日)
蒋介石关于湘水以西地区“会剿”中央红军的计划大纲
(1934年11月17日)
何键关于赴道县截击中央红军给周浑元、王东原电
(1934年11月18日)
蒋介石关于取消“赣粤闽湘鄂剿匪军”战斗序列的电令
(1934年11月19日)
何键关于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漓水以东的命令
(1934年11月19日)
蒋介石关于“堵剿”、“迫剿”各部队共同注意之要项的电令
(1934年11月22日)
蒋介石关于桂军南移恭城给何键电
(1934年11月22日)
何键关于中央红军突破郴县、宜章封锁线给南京政府电
(1934年11月23日)
何键关于尾追红军和增强湘水上游防线给刘建绪、周浑元的命令
(1934年11月23日)
何键关于桂军主力不可南移给蒋介石电
(1934年11月23日)
何键关于派队赴渌埠头、东安“截剿”红军给薛岳电
(1934年11月24日)
何键关于向零陵、黄沙河、全州间推进给刘建绪、薛岳的命令
(1934年11月25日)
何键关于各路军速向指定地推进给薛岳、周浑元、李云杰、李韫珩电
(1934年11月27日)
何键关于湘水布防情形给蒋介石电
(1934年11月27日)
刘建绪关于依托全州、桥头之线阵地夹击中央红军电
(1934年11月27日)
刘建绪关于向渡湘江红军攻击电
(1934年11月28日)
蒋介石关于红军先头部队从容渡河给何键、白崇禧电
(1934年11月28日)
何键关于向渡湘江红军攻击给刘建绪电
(1934年11月29日)
何键关于主力速移新宁、城步堵截中央红军给薛岳电
(1934年11月30日)
刘建绪关于到咸水、城步、绥宁堵击红军给李觉、陶广、陈光中电
(1934年11月30日)
白崇禧关于中央红军已渡过湘江给蒋介石等电
(1934年12月1日)’
何键关于未能消灭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的通电
(1934年12月5日)
三、追堵中央红军北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何键关于编组第一、第二兵团的电令
(1934年12月1日)
何键关于在湘西地区修筑碉堡封锁线情况的报告
(1934年12月)
薛岳关于取捷径直趋洪江堵截中央红军给何键电
(1934年12月1日)
何键关于速向湘桂边区转移给刘建绪、薛岳的命令
(1934年12月1日)
何键关于请川、黔军堵截中央红军西进给刘湘、王家烈电
(1934年12月2日)
何键关于消灭中央红军于湘黔边境给刘建绪、薛岳的命令
(1934年12月3日)
薛岳关于向洪江、武冈推进的训令
(1934,年12月6日)
何键关于防堵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给刘建绪、薛岳的命令
(1934年12月8日)
薛岳令周浑元部向洪江、黔阳集中电
(1934年12月10日)
刘建绪关于务期消灭中央红军于湘黔边境给李云杰、李韫珩、陶广
等的命令(1934年12月11日)
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关于请命出兵“追剿”中央红军给国民党
中央及南京政府电(1934年12月11日)
薛岳关于联合黔军夹击红军于贵阳、镇远地区给蒋介石、何键电
(1934年12月12日)
蒋介石重申湘水以西地区“会剿”计划大纲电
(1934年12月12日)
何键关于在湘桂黔边境消灭中央红军给刘建绪、薛岳的命令
(1934年12月13日)
薛岳关于向芷江、黔阳推进电
(1934年12月14日)
何键关于增调两师“进剿”红二、六军团给刘建绪等的命令
(1934年12月17日)
何键关于筹拟根本消灭湘西红军给蒋介石电
(1934年12月18日)
何键关于在大庸地区“会剿”红二、六军团的命令
(1934年12月22日)
何键关于聚歼红二、六军团于慈利、桃源、桑植、永顺地区给李觉、
陶广、郭汝栋等电(1935年1月5日)
四、堵击中央红军西进贵州
王家烈建议各军不分畛域“进剿”红军电
(1934年12月15日)
王家烈恳请南京政府飞令到湘各军及桂军入黔电
(1934年12月18日)
蒋介石关于到镇远截击中央红军给薛岳电
(1934年12月18日)
刘建绪关于向锦屏、黎平追击红军给李云杰、王东原、陈光中
的命令(1934年12月20日)
何键关于协同黔军堵截中央红军给刘建绪、薛岳电
(1934年12月20日)
刘建绪关于向施秉追击红军给李云杰、李韫珩、陶广等的命令
(1934年12月26日)
薛岳关于消灭红军于镇远地区给周浑元的电令
(1934年12月26日)
薛岳关于请黔军保持重点于施秉、黄平之线给王家烈电
(1934年12月26日)
薛岳关于向炉山、平越地区追击中央红军的命令
(1934年12月28日)
刘建绪关于变更部署给李云杰、李韫珩、王东原、陈光中的命令
(1934年12月28日)
王家烈关于力促湘军从速推进给何键电
(1934年12月29日)
薛岳关于请黔军主力速向瓮安、紫江、贵阳北郊布防给王家烈电
(1935年1月1日)
薛岳关于秘密向贵阳推进电
(1935年1月1日)
刘湘关于中央红军长征抵黔给林森、汪精卫、蒋介石电
(1934年12月21日)
穆肃中关于人黔助守乌江的命令
(1935年1月1日)
王家烈关于中央红军抢渡乌江电
(1935年1月1日)
薛岳关于向瓮安、余庆、猴场等地“侦剿”中央红军给周浑元的训令
(1935年1月2日)
王家烈关于请薛岳部追击抢渡乌江之中央红军给蒋介石电
(1935年1月3日)
薛岳关于贵州政治、军事、经济对“围剿”红军之影响给蒋介石电
(1935年1月3日)
王家烈关于中央红军突破乌江的通报
(1935年1月4日)
薛岳关于进出贵阳给吴奇伟、周浑元电
(1935年1月4日)
薛岳请求在贵阳整备给蒋介石电
(1935年1月5日)
何键关于第一、第二兵团追堵中央红军给刘建绪、薛岳等的命令
(1935年1月6日)
王家烈关于中央红军向遵义进军的通报
(1935年1月6日)
侯之担关于退守娄山关电
(1935年1月6日)
薛岳关于同王家烈商定目前军事部署给蒋介石电
(1935年1月8日)
薛岳关于进出乌江北岸地区“截剿”中央红军给吴奇伟、周浑元电
(1935年1月8日)
侯之担关于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占领遵义经过给林森、汪精卫、
蒋介石等电(1935年1月10日)
侯之担关于娄山关战况电
(1935年1月10日)
贺国光关于扣押侯之担电
(1935年1月18日)
国民党军追堵红二十五军西征
一、堵截红二十五军突围
郝梦龄关于在豫南豫西追击红二十五军的报告
(1935年3月)
刘峙转蒋介石、张学良关于到朱阳关堵截红二十五军给陈沛的命令
(1934年11月21日)
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关于在鲁山地区截击红二十五军的报告
(1934年12月1日)
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关于在朱阳关、汤河一带“堵剿”红二十五军
人陕的计划(1934年12月2日)
冯钦哉转杨虎城关于消灭红二十五军于豫陕边区给柳彦彪电
(1934年12月6日)
陈沛关于向龙驹方向追击红二十五军的命令
(1934年12月6日)
陈沛关于到三要司与陕军夹击红二十五军的命令
(1934年12月8日)
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向雒南追击红二十五军的报告
(1934年12月9日)
陈沛关于陕军一营被红二十五军缴械的报告
(1934年12月9日)
陈沛关于向余家河追击红二十五军的命令
(1934年12月10日)
冯钦哉转杨虎城关于向山阳地区追击红二十五军给柳彦彪电
(1934年12月15日)
上官云相转张学良、何成浚关于第四十七师向潼关推进电
(1934年12月29日)
二、“围剿”鄂豫陕苏区的红二十五军
庞炳勋奉蒋介石令派刘世荣旅入陕“围剿”红二十五军的命令
(1935年1月12日)
冯钦哉转杨虎城关于第一二四旅增防西安给武士敏电
(1935年1月14日)
冯钦哉转杨虎城为防止陕北红军配合红二十五军作战给武士敏电
(1935年1月29日)
柳彦彪关于蔡玉窑战况给冯钦哉电
(1935年2月3日)
柳彦彪关于请调援军夹击九间房红二十五军给冯钦哉电
(1935年2月6日)
蓝田县长郝兆先关于柳旅死伤情况及红二十五军俘虏政策给邵力子
的报告(1935年2月14日)
庞炳勋奉蒋介石令调第三十九师移防安康的命令
(1935年2月16日)
冯钦哉转杨虎城关于第一二四旅调商雒给武士敏电
(1935年2月16日)
蒋介石关于调伍诚仁、王耀武部“进剿”红二十五军给贺国光的手令
(1935年3月12日)
杨虎城关于“防剿”红四方面军北上及于华阳地区扑灭红二十五军
的命令(1935年3月18日)
蒋介石关于迅速消灭红二十五军给庞炳勋的手令
(1935年3月21日)
蒋介石关于抽调王耀武、庞炳勋参加对红二十五军“进剿”给
杨虎城的手令(1935年3月24日)
附:代月、日、时电码表
附:电文报尾代字表
后记


精彩书摘

  (一)赣东之匪,现已倾巢分数股向赣江上游信丰 东北地区西窜,其先头部队已与我南路军之叶师在信 丰东南之韩坊、安息圩等处激战中。
  (二)本路军为拒止该匪西窜计,拟以主力协同粤 、桂军扼守赣江上游西岸及湘东南各碉堡线,以一部 分守原有各防地,并协同东、北两路军对匪夹击,将 其歼灭于赣江沿岸,或以西地区。
  (三)着七十二师(另一旅)及七十七师为赣江守备 队,以李军长生达为指挥官。应以七十二师全部防守 泰和(含)至棉津(含)之线;以所附另一旅防守泰和至 仁和圩之线;以七十七师防守棉津至储潭(含)之线, 努力阻匪渡江。限下月江日以前到达。在未到以前, 仍由李军长云杰负责指挥。二十三师于交防后,即集 结大汾附近待命。
  (四)着五十三师及十八师为永、宁、遂、莲、大 守备队,令李军长韫珩为指挥官。应以五十三师主力 控置于雩田圩附近,策应泰和至储潭部队,努力阻匪 渡河;以一部防守遂川至大汾(含)之线,限艳日前到 达。十八师以主力防守永新、宁冈至黄坳之线,堵匪 北窜;以一部驻守莲(不含)、安(含),限卅日前到达 。
  (五)着六十二师及六十三师全部、胡凤璋部为莲 、汝、桂吲守备队,以陶广为指挥官。应以李国钧旅 及莲、宁两保安团防守莲、砻、大(不含)之线,置重 点于砻市、大汾间。限下月江日以前到达。六十三师 五团防守大汾(不含)至桂东之线,限俭日以前到达。
  六十二师五团及胡凤璋部防守桂东至广东桥(不含)之 线,限俭日到达,堵匪西窜。
  (六)着十五师附湖南保安团二团为未、安、茶界 [线]守备队,以王东原为指挥官。应以主力控置于耒 阳附近,赶筑未、安、茶线各据点碉堡,堵匪北窜。
  (七)着十六师附湖南保安团二团又机枪二十挺, 为衡、零㈣、东安守备队,以章亮基为指挥官。应以 十六师扼守祁、衡线,保安团固守祁阳至黄沙河湘江 西岸沿线,努力堵匪西窜。
  (八)着段区司令珩为湘南守备队指挥官,督率所 属各保安团及各县义勇队,固守各防御线以外之各县 场[城]及衡、宜线碉堡。
  (九)各部于电到后,不待接防部队到达,即以大 部向新位置移动,如限到达,不得稍有贻误。其所余 小部交防后,即行归建制。
  (十)以上各部均归刘纵队司令建绪指挥。
  (十一)着五十师大部附赣西袁水各县保安团、义 勇队为袁水守备队,以岳森为指挥官,扼守袁水沿岸 碉堡线,堵匪北窜。限世日以前到达。并以一部节约 分守上庄、铜鼓、大段、找桥、甘坊、上富、奉新、 石鼻街、牛行之线(不含)以南,袁水以北地区各要点 。
  (十二)着独卅七旅全部及二十六师②一部为修、 铜、武、奉④守备队,以刘培绪为指挥官,分守修河 以南及上庄、铜鼓、大段、找桥、奉新、石鼻街、牛 行之线(含)以北地区。限下月东Ft以东[前]到达。
  (十三)着湖南保安第三、第六、第二十四各团及 十九师工兵营为平、浏、岳④守备队,以罗树甲为指 挥官,负责维持各该县安全。
  (十四)以上各部均归第二纵队刘司令膺古指挥。
  (十五)第三纵队(欠独立第三十七旅及二十六师 之一部)应酌量该纵队匪情,另行妥为部署防剿,并 特别注意湘鄂铁路线之安全。
  (十六)着二十三师及二[一]十九师(欠段旅)为总 预备队,以李云杰为指挥官。应以二十三师暂置于大 汾附近,以十九师(欠段旅)归段旅长⑨指挥,控置于 长醴铁路线@上。
  (十七)汝、桂守备队之补给,应由第一纵队刘司 令及陶指挥官协商在酃县、桂东、汝城各县城分设军 用仓库,预集必要粮秣、弹药及被服。其他各守备队 应视当地物质[资]现状,预为准备。
  (十八)各碉堡内均须遵照行营规定,切实准备必 要粮秣、燃料、蔬菜、食盐、饮水等项,俾能固守多 日。
  (十九)各部队移动后,其未经指定接防部队之防 地,均由各该原守部队酌以各该地区团队及义勇队暂 行负责防守。
  ……

前言/序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地窥视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力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斗争。但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向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围剿”,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进行了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精神,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中国共产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红军长征胜利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领导人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丛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领导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战争观,全面系统完整地汇集了红军长征的重要战役战斗、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历史资料,史实权威准确、史料价值珍贵。既是加强长征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支撑,也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充分展示我党我军的辉煌历程、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为基础调整、修订而成,吸收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由综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件构成,共15册。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口述历史等。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有关省市区档案馆等部门。
  丛书编辑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红色岁月: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序言 在中国近代史的宏大画卷中,长征无疑是最为壮丽、最为感人的一章。它不仅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场荡涤旧世界的革命洪流,一次锻造新中国的英雄史诗。它以无与伦比的毅力和牺牲,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如何从绝境中崛起,走向胜利的辉煌篇章。 《红色岁月: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一书,旨在带领读者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深入理解长征的精神内核,感受那份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的信仰力量。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力图从多个维度,展现长征的全貌,剖析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带领读者穿越雪山草地,感受饥寒交迫,聆听战火硝烟,触摸那些鲜活的生命,理解他们为何能够以血肉之躯,铸就人类历史上难以置信的奇迹。 本书的编写,基于对大量历史文献、回忆录、口述史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梳理与整合。我们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历史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了解长征的进程,更能体会到那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 长征,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是共产党人革命意志的终极体现。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理解长征,就是理解中国革命的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星星之火,发展壮大,最终赢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所在。 本书希望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伟大,将长征精神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愿读者在本书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获得启迪,获得一种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 第一章:烽火初燃,命运的抉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大好河山,国民党政府的腐朽与软弱,使得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特别是“围剿”力量的不断加强,中国工农红军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已是迫在眉睫的严峻现实。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抉择。是坚守已渐显不保的根据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还是寻求战略转移,保存革命火种?这一决策,关乎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也关乎亿万人民的未来命运。本书将深入剖析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还原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转移的艰难讨论,以及做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我们将从历史档案、党史资料以及相关回忆录中,发掘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过程,以及参与决策的领导者们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与责任。 红军将士们,在接到战略转移的命令时,他们面对的并非是一次简单的行军,而是一场可能前途未卜的生死跋涉。他们告别了家园,告别了熟悉的土地,告别了在那里建立的初步的红色政权,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不舍,以及对未来艰险的预感。本书将着重描绘红军战士们在出发前夕的心情,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那种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甘愿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我们将通过一些感人的细节,如告别亲人的泪水、对家乡父老的嘱托、以及对革命未来的坚定信念,来展现红军战士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非凡人性光辉。 第二章:浴血前行,千里征途的序曲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这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正式开始。本书将详细描绘长征初期,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如何突破国民党军队层层封锁的真实场景。我们将重点展现湘江战役的惨烈,这场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利,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湘江战役不仅让红军损失了大量兵力,也暴露了当时军事指挥的失误,迫使党和红军领导层深刻反思,并最终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本书将深入分析湘江战役的战略意义和战术得失,还原当时红军战士在恶劣天气、饥寒交迫、敌军密集围追堵截下的顽强战斗。我们将引用战士们的口述回忆,描绘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如何用生命铸就防线,用鲜血染红湘江,为保存革命火种付出了怎样巨大的牺牲。通过对这一悲壮战役的细致描绘,读者将能深刻理解长征初期红军所面临的生死考验,以及红军战士们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在湘江战役的硝烟散尽之后,革命的道路似乎更加迷茫,前途更加渺茫。然而,正是这样严峻的考验,催生了革命的转折。本书将重点叙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阐述这次会议如何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我们将从历史文献中,挖掘遵义会议的讨论过程,还原当时中央领导人在生死存亡关头,如何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革命担当,拨乱反正,指引革命走向新的光明。 第三章:雪山草地,生命与信仰的试炼 翻越雪山,跨越大草地,这是长征中最艰险、最考验人类生存极限的征程。本书将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红军战士们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之巅,所经历的极寒、缺氧、饥饿和疲惫。我们将通过文字,带领读者一同感受那种刺骨的寒冷,那种每一步都需拼尽全力的挣扎,以及那种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绝望。 本书将着重展现红军战士们如何克服高原反应,如何互相扶持,如何用微薄的食物维持生命。我们将引用大量感人的故事,例如,战士们将仅有的粮食分给战友,将受伤的同志背上雪山,以及在极度疲惫中,依然坚持行军的感人画面。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革命友情、生死情谊,以及红军战士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惊人毅力和顽强生命力。 随后,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神秘而危险的大草地。这里,瘴气弥漫,沼泽遍布,食物匮乏,每一步都可能陷入泥潭。我们将描绘红军战士们如何在大草地中,与饥饿、疾病和死亡作斗争。我们将讲述他们如何寻找可食用的野菜和草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生存,以及如何在绝境中,依然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雪山草地的考验中,革命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深入探讨,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红军战士们穿越这些人类难以想象的绝境?我们将分析,在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刻,理想和信仰是如何成为他们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激励他们不放弃、不后退,最终走向胜利。 第四章:转战南北,革命的火种燎原 长征的结束,并非革命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本书将展现红军如何在战略转移后,继续转战南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并最终汇合主力,形成强大的战略反攻力量。我们将重点回顾红军各路部队的艰苦斗争,以及他们在敌后战场上,如何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本书将详细梳理红军各部队长征结束后的战略部署,包括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等部队的会师情况,以及他们在新的战略区域内的斗争历程。我们将着重分析,红军是如何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周旋中,不断壮大自身力量,扩大革命影响。 同时,本书将深入探讨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如何调整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我们将分析,长征所形成的强大革命力量,以及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是如何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本书还将触及长征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长征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它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日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不朽的丰碑,长征精神的时代回响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更是一场精神的升华。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将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革命风范;以及依靠群众、勇于牺牲的爱国情怀。 本书将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史实和人物故事,来阐释长征精神如何在各个历史时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我们将探讨,长征精神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谱系中,最为璀璨的瑰宝。 在当代中国,长征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将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分析长征精神如何在新时代,为我们应对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本书将呼吁读者,铭记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将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红色岁月: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希望通过对长征历史的深度挖掘和生动再现,让读者不仅能够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感悟信仰,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长征,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永恒的精神灯塔,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1)》,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起来。这本书虽然定位为“参考资料”,但其内容之丰富、考证之扎实,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口述回忆、档案资料的梳理与解读,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长征图景。那些尘封的旧报纸、泛黄的信件、褪色的照片,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将我们带回那个硝烟弥漫、意志如磐的年代。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基层战士的经历,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在严寒中如何取暖、如何寻找食物,如何面对战友的牺牲,无不触动人心,让我深刻体会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其中对于不同部队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行军路线、战斗部署的详细考证,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民军队精神基因的挖掘,对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传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也引人深思。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性。它并非凭空臆断,而是将每一项论述都建立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书中引用的大量原始文献,如不同时期出版的报刊、战士的日记、以及一些未公开的档案资料,都经过了细致的核对和考证。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自行追溯和验证的路径。例如,对于某些关键事件的不同说法,书中会一一列举,并分析其可能的来源和偏颇之处,力求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面貌。这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在历史研究中显得尤为珍贵。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一起,共同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并非易事,需要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功底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长征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的“时空旅行”。它以一种极其写实的手法,将我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对于长征沿途自然环境的生动描绘,无论是茫茫雪山的皑皑白雪,还是草地的茫茫无边,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了红军所面临的巨大自然挑战。同时,它也详细记录了红军在不同地区与各民族群众的互动,以及如何争取当地人民的支持,这展现了红军良好的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智慧。书中对一些具体战役的复盘,不仅分析了战术策略,还穿插了指挥员的决策过程和士兵的战场感受,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立体和富有张力。它让我看到了长征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奇迹,更是一场政治、文化、民族团结的深刻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读者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长征,不仅仅是其宏观的历史意义,更包括其微观的人文关怀和实践智慧。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史诗。它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了长征中普通红军战士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那些描写他们在艰苦岁月里相互扶持、战友情谊的片段,让我深切感受到革命的艰辛与浪漫。我特别被书中一些关于文化生活、思想交流的描写所吸引,比如在行军途中,战士们如何通过唱歌、讲故事来鼓舞士气,如何讨论革命理想,这些细节都让长征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和升华。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耀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坚持、关于梦想的励志篇章,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也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了以往一些宏大叙事中可能存在的碎片化和脸谱化。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态度,深入挖掘了长征过程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人物。比如,书中对于长征时期各部队的后勤保障体系、医疗救护状况的细致描述,就填补了我过去认知上的空白。那些关于如何克服物资匮乏、如何应对疾病蔓延的篇章,展现了红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展现出的惊人智慧和组织能力。我尤其对书中对敌我双方兵力、装备、战术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这使得对一些重大战役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客观。它不仅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善战,也揭示了其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读完后,我感觉对长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翻雪山、过草地”这样的符号化印象,而是上升到了对那个时代社会、军事、政治多方面因素交织影响的更全面认识。它提供了大量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究的线索,为理解整个中国革命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