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路邊狗》本身是一個很妙的悖論:它講的好像是夢,卻又格外清醒。為瞭盡可能地揭示真相,打破傳統的固有認識,思辨的力量得以徹底發揮。這本書能引起讀者的自我反省,喚起他們對智慧的渴望。
——瑪格麗特·傑弗爾斯卡(波蘭劇作傢、導演)
l《路邊狗》是時代的證明。米沃什作為二十世紀的曆史親曆者,將他的思考通過短小精悍的警句或故事錶達齣來。這是一本優美的書,也是一本勇敢的書。
——海倫娜·紮沃爾斯卡(波蘭文學批評傢、波蘭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l《路邊狗》——戲謔的書名與嚴肅的內容形成反差。不過,有人可能會錯以為書中隻有理智的思考。然而其中卻不乏或文學性極強,或能觸發讀者感動和共鳴的篇章,有時也能見到輕鬆的玩笑,獨特的語言風格也令人拍案叫絕。
——雷沙爾德·馬圖捨夫斯基(波蘭作傢、文學批評傢、翻譯傢)
l一位本世紀重要的詩人寫的世紀末日記。
——剋裏斯托弗·梅裏爾(美國詩人、作傢、翻譯傢)
(責任編輯:杜小燁、歐陽佳子)
《路邊狗》是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波蘭著名作傢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散文集。書中包含多種文體,第一部分“路邊狗”,由簡短的冥想、思考和詩歌組成;第二部分題為“貢獻齣來的話題”,由稍長一點的故事、散文、詩歌組成,反映瞭作者對生活中諸多文體的思考,神往、執著和焦慮……米沃什在書中試圖多方麵探尋“一種更廣闊”的著述形式,書中題材多樣,文字有趣、跳躍,極端個性化,讀者可充分領略米沃什思想的開闊性和深廣性。
切斯瓦夫·米沃什,一九一一年生於立陶宛,二戰時參加瞭華沙的抵抗納粹的運動,戰後作為波蘭文化專員在紐約、華盛頓和巴黎工作。一九五一年齣走巴黎,一九六〇年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任教,是美國人文藝術學院會員之一。一九八〇年獲諾貝爾文學奬。二〇〇四年去世。米沃什的詩歌注重內容和感受,廣闊而深邃地映射瞭二十世紀東歐、西歐和美國的動蕩曆史和命運。其主要著作除瞭詩歌外,還有《烏爾羅地》《路邊狗》《被禁錮的頭腦》等隨筆和思想性著作,被視為二十世紀東歐zui重要的思想傢之一。
路邊狗
我曾經乘著運牛糧的馬車走遍傢鄉的土地,掛在車後的鐵皮桶互相碰撞發齣“哐啷哐啷”的響聲。桶裏是為馬兒準備的水。當年這兒還是一片荒野——山丘,鬆林,零星坐落著的農捨——這種屋捨沒有煙囪,所以屋頂總是煙霧繚繞,仿佛著瞭火一般。我一時悠閑地在農田和湖泊之間遊蕩,一時又信馬由繮,嚮遠處馳騁,直到能看見鬆林背後的村莊或庭院。這時,總會有一條盡忠職守的小狗衝齣來對我叫。想來那還是世紀初的事瞭,百年不過一瞬而已。我不僅常常憶起生活在那裏的人們,也總想起陪伴他們的那一代又一代的狗,人們日復一日地勞碌,而它們始終陪伴左右。有一天在清晨的夢裏,我沒來由地想到瞭這個有點好笑,卻令我動容的名字:“路邊狗”。
局限
我的見識淺薄,理性不足。我盡可能地去學習,去讀書,卻仍然改變不瞭什麼。我傢的書多得從書架上溢瞭齣來,蔓延到其他傢具上,地闆上,甚至成瞭進齣房間的障礙。這些書我當然是讀不盡的,但我如狼般的雙眼仍飢渴地搜尋著新鮮的書源。然而,如果要說得更確切些,對於自身的局限感並不是持續存在的,這種感覺隻是偶爾造訪,是一種一閃而過的覺醒,好讓人意識到自身想象力的狹窄——好像因為我們的頭骨太厚,以至於思維無法接收到它本該接收的信息。我本該知曉此時此刻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同時發生的事情,我本該能夠洞察所有人的思想,無論他們生活在當代還是後世,在兩韆年前還是八韆年前。我本該如此,然而我並沒有。
眼睛
操控者:“現在你知道瞭。我曾藉你蝴蝶的眼睛去看金蓮花,藉你蠑螈的眼睛去看草甸,藉你各色各樣人的眼睛,去看同一座城。”
“我承認我以前太過自信。打個比方來說,有很多人走在同一條路上,那麼每個人眼中的那條路都會是不同的。群體中的個體之間無法相互交流感受與看法——如果我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好瞭!可我卻一直在苦苦尋找某個被世人所一緻肯定的真理。這就是為什麼,你所展現給我的是如此沉重的實驗和誘惑。”
失控
他的想法不受控製,為所欲為。每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又失控瞭就痛苦難耐。況且這並不是些好想法,隻能證明他心中暗藏著殘酷與無情。他總想,這個世界充滿瞭無盡的苦難,人們努力地活著隻是為瞭最終的消亡。他懷疑自己創作的衝動在某種程度上與他想法的殘酷有關。
尋找
我總以為,人類在本世紀所認識到的種種殘酷一定能用語言概括齣來。於是我翻遍各種迴憶錄、報告文學、小說、詩歌,抱著能找到這些文字的希望,卻每每失望:“這不是我要找的。”於是一個不敢肯定的想法在心中萌生瞭:人類命運的真相並不是他們教給我們的那樣。但我們害怕給真相命名。
不是我的
我一生都在假裝,假裝他們的世界也是我的,
我深知,這種假裝是一種恥辱。
可我又能怎樣?即使我大聲疾呼,
我大膽預言,也沒有任何人聽得見。
他們的大屏幕和麥剋風不是為我準備的。
像我一樣的人,流落街頭,自言自語。
在公園的長椅上,在狹窄的過道裏,和衣而眠。
隻因監獄太小,
關不瞭所有的貧民。
我微笑,沉默。他們已不再抓捕我。
我已學會瞭——要與正確的人坐在一起。
……
隻言片語,包羅萬象
趙瑋婷
一
“我擔心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這本書。”這句話是切斯瓦夫·米沃什在一九九八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那時他剛憑藉《路邊狗》一書獲得瞭波蘭最有聲望的文學奬項——尼刻奬。
《米沃什詞典》的譯者之一西川曾在《譯者導言:米沃什的另一個歐洲》中提到,米沃什的作品中有一種可稱為“封閉性”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與其他東歐詩人分享瞭這種封閉性。他們的作品具有嚮迴看、嚮內看、寓言化和沉思的特徵;不可避免的沉重有時發展到沉悶。米沃什的文字總是離不開二十世紀的曆史記憶、維爾諾、波蘭語、天主教這幾個主題,過多的典故、地名、人名也增加瞭閱讀的難度。
除此之外,這些文字並不好懂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作者本人一方麵渴望共鳴,一方麵又保持距離。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到底能不能百分之百地用文字呈現齣來?米沃什曾說:“寫‘我’的詩和‘歌頌上帝和英雄’的詩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彆,因為在這兩種情況下,描述的對象都被神話化瞭。”另一方麵,寫齣來的文字又有多少能被接受和理解?對此他也一直抱有懷疑:“我和他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詩人知道他們眼中的自己根本不是真實的自己。這一點在他死後也不會改變,他的魂魄沒法從另一個世界發齣信息以糾正人們的誤解。”然而,明知寫齣來是徒勞,米沃什仍希望被理解,但又不願錶露得過於直白,於是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與讀者,也與自己。
二
初讀這本書時我確實覺得難懂,一是因為無論從知識麵還是曆史經曆的角度來說,我與作者都不對等;二是書中第一部分的文章類似小品文,形式上短小精悍,語言上內斂含蓄,有的篇章還具有鮮明的私人性——或是內心的獨白,或是夢境的記錄,或是久遠的迴憶,又或是一段摘抄,幾篇塵封的草稿。如果把讀書的過程比作登山,那麼以上兩點的確增加瞭路途的艱難,但登頂後便會有鳥瞰迷宮般的豁然開朗,繼而發現那些需要費點腦筋琢磨的地方正是閱讀中最可貴的地方。
誠然,這是一本難懂的書,但也確是一本有趣的書,隻是需要多點專心,多點耐心。米沃什說:“我寫作時,並沒有想故意寫得深奧難懂,也不認為自己的書是寫給少數人看的。但我也絕對沒想過要迎閤大眾的口味。我設想我是寫給與我相似的人看的,我把他們當作朋友。”
波蘭標誌齣版社於一九九七年首次齣版瞭米沃什的《路邊狗》,同年問世的另一本書是中國讀者較為熟悉的《米沃什詞典》。這兩本書在某些方麵是相似的,它們都采用瞭一種“高密度、大容量”的文體,將很大的信息量濃縮在短小精悍的文字之中。米沃什曾說:“我一直在嘗試寫一種‘言簡意賅’的文體,比如《路邊狗》裏的散文,它沒有什麼詩歌性,更多的是平鋪直敘,換句話說,我想用最簡單的語言說齣最精煉的話。我在寫這本書時運用瞭這種技巧,在寫《米沃什詞典》時也是。我希望讀者可以翻開書,讀一頁,然後閤上書,以後再讀。”波蘭標誌齣版社主編耶日·伊爾格把《路邊狗》形容為“有趣的雜燴,私人的瘋狂”。我認為這話說對瞭一半。書中每篇文章相對獨立,但又相互解釋,相互鋪墊;它是一鍋雜燴,卻不止是私人的。對詩人身份的剖析,對人與藝術關係的解釋,對宗教的信與疑,對哲學問題的探究,對人性的揭露,對感懷之時的記錄——哪一個不是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話題?
而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作者能把最常見的話題寫得有新意,使之沒有淪為老生常談。從中可以窺見其非同一般的洞察力。這不僅是因為米沃什經曆瞭二十世紀的動蕩,還因為他的民族和文化歸屬一直都是個復雜的問題。
三
可以說,米沃什是二十世紀的見證者。他的生平應當從以下幾件事說起:一九一一年齣生於立陶宛的謝泰伊涅,幼年生活在老式貴族庭院中,受傢族影響學習波蘭語,在波蘭語學校上學。少年時期,他見證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一九二九年他在維爾諾開始瞭大學生涯,於一九三三年取得瞭法律碩士學位。一九四○年蘇聯紅軍占領維爾諾,他逃亡到納粹占領下的華沙,其間積極參與瞭地下文學和戲劇的活動。一九四六年起,他先後在波蘭駐紐約、華盛頓和巴黎使館工作過。一九五一年他與人民波蘭政府決裂,流亡法國。一九六○年應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邀請,他前往美國講授斯拉夫文學,直到退休。他見證瞭極權主義的産生和擴張、蘇聯的解體。一九八九年他迴到波蘭,居住在剋拉科夫,直至生命的終點。他曾被視作“叛國者”,雖然被禁止在波蘭齣版作品,卻一直堅持用波蘭語寫作。一九八○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奬。
立陶宛、波蘭、巴黎、美國,都或多或少對米沃什産生瞭影響。維爾諾被他視作故鄉,波蘭語被他視作母語,一生中最窮睏的日子他在巴黎度過,選擇去美國則被他稱作無奈之舉。因此他總是被迫站在“旁觀”的角度,用局外人的眼光觀察一切,從而領悟瞭何謂寬容,何謂與“不同”共存。米沃什在一次采訪中說,在幾個他曾生活過的城市裏,最要感謝的是維爾諾,不僅因為他在那兒的中學和大學獲得瞭良好的教育,還因為這座“多民族”的城市令他學會瞭對不同的文化的包容。在那裏,天主教堂、東正教堂、猶太教堂可以毗鄰,基督教信仰與古老的多神教傳統可以共存,戰前的維爾諾還保留著對浪漫主義的崇拜,追憶著波蘭立陶宛聯邦時代的榮耀,懷念著密茨凱維奇筆下的山榖、田野與庭院,這些無疑都留在瞭米沃什的記憶之中。誠然,一生漂泊的境遇無時無刻不讓他體會到孤獨,但同時也饋贈他以難得的距離感,令他能夠隨時隨地保持清醒和冷靜。米沃什評價自己為“反叛的人”。正是反叛的思維方式使得一個人能夠脫離“集體無意識”,可以試圖——無論成功與否——去尋找事物真正的邏輯所在。
四
這本書中收錄的散文、詩歌、雜文、隨筆等都是米沃什年逾八旬後陸續在期刊上發錶的。通過讀這些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閱曆豐富的老人,一位學富五車的老師,一位筆耕不輟的作傢,一位探尋真理的哲人。字裏行間不僅閃耀著智慧的光輝,還流露齣不加掩飾的真情。比如得到認同的欣喜:
我就是那麼喜歡您,先生,超級感謝您寫的詩《有關罌粟的預言》和《這麼少》(我很喜歡它們,我的貓也是)。
——《托倫市八歲的阿霞》
比如壯心未已的自我勉勵:
我的道德楷模是:把一輩子都獻給精神上的事,耄耋之年仍熱情不減,並將這種態度保持至生命終點的人。
——《楷模》
比如看見一朵花重生的喜悅:
其實根本沒這麼難。
上帝創造瞭世界。誰說是在很久以前?
不久。就在今晨。也許是一小時前。
因為那快要枯萎的花,重新綻開瞭笑顔。
——《創造日》
本書翻譯自波蘭標誌齣版社二○一一年齣版的波蘭語原著,略有刪節。
作為一個經驗尚淺的譯者,能翻譯如此有分量的作品,我感到極其榮幸而又戰戰兢兢。感謝我的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趙剛院長的推薦以及對譯文的指正,感謝北外波蘭語教研室專傢安傑伊·魯捨爾博士、愛娃·魯特科夫斯卡博士在原文理解方麵給予的指導,感謝“藍色東歐”叢書主編高興老師、策劃硃燕玲老師、孫虹老師的信任。在此一並感謝在翻譯過程中幫助過我的師長、同學和朋友。
二○一六年四月七日定稿於北京
這本書的題目《路邊狗》,一開始就給我一種很強的畫麵感,仿佛看到瞭一條被生活拋棄,但依然在努力尋找自己生存之道的生命。我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所吸引,感覺裏麵一定蘊含著不少沉甸甸的故事。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種快節奏的、讓你一口氣讀完的書,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每一個章節,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在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充滿瞭作者獨特的思考和情感。我發現作者非常擅長描繪那些細微之處,比如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者一段沉默,都能傳達齣豐富的信息。這種“留白”的藝術,讓我有機會去填補內心的空白,去想象人物的過去和未來,去感受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和期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平凡的存在,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和光芒。
評分當我拿起《路邊狗》這本書時,我腦海裏閃過無數種可能性,因為它這個名字太有畫麵感瞭。就像在某個陽光斑駁的午後,你偶然瞥見一隻在街邊打盹的狗,它眼神裏帶著一絲警惕,也帶著一絲對世界的漠然。這本書的結構,我感覺非常獨特,它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綫性敘事,而是像是在拼湊一塊塊碎片,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補全一個完整的圖景。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在經曆一場漫長的旅程,而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不急不躁地引領著我。他對細節的描寫,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即便是一些非常微小的元素,比如一陣風吹過樹葉的聲音,或者一個路人匆匆的腳步,都被賦予瞭生命和意義。這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讓我對作者的世界觀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又是如何捕捉到這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美好與傷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又顯得有些粗糲的質感,加上“路邊狗”這個名字,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拿到書的時候,就感覺它不是一本那種光鮮亮麗、內容華麗的書,而是帶著點塵土味,有點生活氣息。翻開目錄,我嘗試著去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圖,雖然書名看起來簡單,但總覺得背後隱藏著一些故事,一些不為人知的情感。讀第一頁的時候,我被一種沉靜的氛圍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靜靜地觀察著周遭的一切。文字的運用非常細膩,即使是描寫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場景,也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韻味。有時候,我會在閱讀中暫停下來,迴味作者是如何構建齣這種感覺的,是遣詞造句的功力,還是他對細節的敏銳捕捉?這種慢慢品味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情節上的跌宕起伏,更是在心靈深處引發一些共鳴和思考。
評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標題所吸引,但是“路邊狗”這個名字,像一個低語,輕柔地,卻又堅定地,在我腦海中留下瞭一個模糊的印象。它不像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書名,反而給瞭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這讓我在翻開書頁之前,就已經開始構建自己的故事綫,思考“路邊狗”可能代錶著什麼。是流浪的生命,是被遺忘的角落,還是某種不被社會所接納的個體?這種未知感,反而讓我更加期待。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探索,作者以一種非常剋製的方式,慢慢地揭開帷幕。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人物和場景時,並沒有使用過於煽情的語言,而是用一種平靜的敘述,卻能精準地觸動讀者的內心。有時候,一段看似平淡的對話,卻蘊含著深沉的情感;一個簡單的動作,卻能勾勒齣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寫作手法,讓我不得不慢下腳步,仔細揣摩每一個字眼背後的深意。
評分“路邊狗”,這個書名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感,同時也有一種生命力頑強的韌性。當我捧起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隻是抱著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去閱讀。然而,它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人物內心的時候,那種不動聲色的刻畫,就像是用淡淡的墨跡,勾勒齣最真實的靈魂。有時候,你會覺得書中某個角色和你有著相似的經曆,或者有著你曾經有過的某種情緒,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很多書都無法給予的。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選擇,以及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是怎樣孤獨而又頑強地前行著。
評分終於再版,裝訂很好內容很贊。
評分非常好,值得購買!
評分換瞭一次貨,挺好挺方便的
評分一本我喜歡的好書,等待瞭好多天瞭,今日到手,很高興
評分剛到還沒看經典能成為經典定有它的理由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購買!京東優惠券很劃算!
評分買瞭很多,慢慢看吧,哈哈
評分《路邊狗》是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波蘭著名作傢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散文集。書中包含多種文體,第一部分“路邊狗”,由簡短的冥想、思考和詩歌組成;第二部分題為“貢獻齣來的話題”,由稍長一點的故事、散文、詩歌組成,反映瞭作者對生活中諸多文體的思考,神往、執著和焦慮……米沃什在書中試圖多方麵探尋“一種更廣闊”的著述形式,書中題材多樣,文字有趣、跳躍,極端個性化,讀者可充分領略米沃什思想的開闊性和深廣性。
評分藍色經典買的第一本,應該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