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三百年祭(套裝上下冊)

圓明園三百年祭(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開璽 著
圖書標籤:
  • 圓明園
  • 清史
  • 曆史
  • 文化
  • 紀實文學
  • 曆史遺跡
  • 北京
  • 宮廷
  • 建築
  • 祭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940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167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628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愛好者,清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園林愛好者和研究者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說法是否正確?

  英法聯軍是如何劫掠圓明園的?

  清政府在圓明園裏將戰俘虐待緻死是否屬實?

  英軍焚毀圓明園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內容簡介

  圓明園既是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巨大寶庫。自1860年慘遭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後,圓明園即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成為民族屈辱的象徵。 本書是以曆史學的視角、理論與方法為主乾,全麵介紹瞭北京西北郊五園三山等皇傢與私傢園林建築,澄清瞭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中的許多史實失誤,並就我國嚮英法等國依法追討被掠文物等問題,進行瞭法理與曆史事實方麵的分析。以力爭修正以往有關圓明園研究中的某些錯誤觀點,還曆史以本來麵目。

作者簡介

王開璽 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圓明園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專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和研究,齣版學術專著多部,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代錶作品《晚清南國》、《晚清的四張麵孔:晚清人物的思想與事功》、《晚清政治史:數韆年未有之變局》(上、下捲)等。

目錄

前言代序

引言

第一章 清代皇傢園林的代錶——五園三山

第一節 靜宜園(香山)

第二節 靜明園(玉泉山)

第三節 暢春園

第四節 圓明園

第五節 清漪園(萬壽山)

第二章 園中之園——圓明園

第一節 圓明園本園

第二節 長春園

第三節 綺春園

第三章 圓明園罹難遭劫

第一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中外交涉

第二節 英法共同搶劫,英國悍然放火

第三節 西方的“文明”與東方的“野蠻”

第四節 多米諾骨牌效應下的圓明園劫後劫

第四章 英法兩國侵華過程中的矛盾爭奪與狼狽為奸

第一節 歐洲爭奪中的世仇,侵華過程中的狼狽

第二節 在華利益的矛盾與衝突

第三節 侵略聯軍組建方麵的矛盾

第四節 侵華過程中具體利益分配方麵的矛盾

第五節 對於清王朝政治影響方麵的爭奪

第六節 英法兩國的矛盾影響到兩國代錶的閤作關係

第七節 英法兩國相互勾結,通同作惡


第五章 英軍焚毀圓明園原因辨析

第一節 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的傳統觀點

第二節 中國奸民焚掠說的辨析

第三節 侵略者的自供最真實

第四節 不是原因,而是藉口

結論

第六章 英法被俘者圓明園受虐緻死考謬

第一節 英法被俘者的總人數及死亡與生還人數

第二節 英法被俘者是否被關押於圓明園內並受虐緻死

第三節 英法被俘者究竟被關押並受虐緻死於何處

第四節 關於鹹豐帝諭令處死巴夏禮等人的問題

第七章 英軍焚毀圓明園事件與國際法

第一節 各國、各地區的傳統“國際法”與近現代“國際法”

第二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國際法”的法律效力及其對清政府的約束力

第三節 國際法視野下的清政府與英法侵略者

第四節 英法劫掠焚毀圓明園與國際法

結論

第八章 中國及圓明園文物流失海外的基本情況

第一節 中國與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的粗估及分布

第二節 學界懸揣圓明園及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數字不可信

第三節 圓明園陳設清冊之謎

第四節 他石攻玉——清漪、靜明、靜宜三園與圓明三園陳設物品的數量之比較

第五節 他石攻玉——圓明園與清宮陳設物品的密度之比較

第六節 學界懸揣粗估圓明園文物的數字大緻尚可接受

第九章 中國嚮英法等國索還或索賠被劫圓明園文物與國際法

第一節 中國索還或索賠被劫文物的方法、途徑及對策

第二節 通過外交途徑索還或索賠被劫文物的國際法理分析

第三節 爭取追討被劫流失文物成功的條件分析

第四節 民間團體提齣法律訴訟或迴購流失文物的利弊分析

結論

附文 圓明園“九洲清晏”與“九州清晏”問題之我


精彩書摘

  第二節 英法共同搶劫,英國悍然放火

  一、英法聯軍,一路搶劫而來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兩國軍隊自南嚮北,一路侵略,一路屠殺,一路搶劫,可以說是貪得無厭,劫掠成性。

  法國人保爾?瓦蘭在《徵華記》中記載說:“我們的士兵剛上岸(指法軍登陸煙颱),就像潮水般地撲嚮各種財富。他們飛快衝嚮海濱附近的一些村莊,要製止他們是完全辦不到的。”瓦蘭當時為法國軍隊的這一劫掠行為尋找的一個理由是,“這樣的一種瘋狂行為本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長期在船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鬍作非為也沒有搞多久”。

  所謂“這樣的鬍作非為也沒有搞多久”,或許是當時瓦蘭的自我解嘲,或許是自欺欺人,或許是他真的認為這種敗壞的軍紀隻是暫時的。然而,不容否定的曆史事實是,此後,英法兩國軍隊的劫掠行為不但沒有任何的收斂,反而是愈發嚴重,愈發不可收拾。

  接著,保爾?瓦蘭記述瞭英法聯軍占領北塘以後的情形:“到處都是亂糟糟的可怕情景。我們的士兵原來就吵鬧成性,再加上對搶東西也有上三分的愛好,所以一下子就被許多胖胖的豬所吸引住瞭,這些豬當時正在大街上亂逛。他們和往常一樣,再也熬不住要想去弄上幾頭豬。很快,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地去追逐這些豬瞭,到處都在進行追捕,在我們所占領的那一部分村莊,隻聽見被追的豬的尖叫聲和追捕者的哈哈大笑聲。”

  如果說,瓦蘭在記述英法聯軍追殺中國百姓的傢豬時,多多少少地使用瞭一些戲謔的語言,但是他在談到英法聯軍對中國人民財産的洗劫行為時,也不得不如實地予以記載:“這些半野蠻的隊伍剛一到達,就衝進住宅,搗毀店鋪的大門,把所有東西都洗劫一空。很快,在街上就堆滿瞭被砸壞的傢具、被撕毀的衣料和各種各樣的用具,弄得連炮車也無法通行。”

  沃爾斯利在《一八六○年對中國戰爭紀實》中也同樣記載說,法軍在北塘登陸後,由於他們到處搶劫抓捕,老百姓的公雞和母雞都“迅速絕蹤”,於是法軍開始搶劫百姓的其他牲畜。“接連幾天,從清晨到深夜都連續不斷地聽到豬在斷氣時的尖銳叫聲,到處都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法國人,手拿著鶴嘴鋤、鐵鍬、鈎鐮和大頭棒,在獵取這種骯髒的牲畜……整個法國部隊有一個星期全靠這種豬肉過日子。”

  在北京東麵的河西務、張傢灣等地,英法聯軍同樣是走到哪裏搶到哪裏。無恥的搶劫之後,他們竟然還故作輕鬆地說:“直到河西務,居民都留在自己的傢裏,我們也是一切都付錢的。然而隻要他們一逃跑,我們也就自然而然都成瞭財富的主人。”“這些士兵分散為小隊,居住在房主已逃亡的住宅中,會發生什麼是可以意料得到的,我們的士兵以一種人性所馳名的好奇心理進行瞭搜劫。但是,控訴他們殘酷對待居民的事情還一樁也沒有發生過。”對此,我們真不知是應該對他們的“幽默”本性感到欽佩,還是對他們的無恥而感到憤怒或是震驚。

  當然,也有一些外國人采用瞭完全紀實的手法記載說:“英國人一直占領著小鎮張傢灣,根據他們往常盡可能撈的習慣,這一次他們也把這個小城鎮洗劫一空。”在通州,侵略者“遂下令破門而入,奪取糧食。被嚇壞瞭的居民四散逃亡,於是也就開始劫掠。在幾傢當鋪裏找到瞭大量的金片和銀塊、珠寶以及其他許多珍貴的東西,而在另外幾傢商店裏則找到瞭大量可供聯軍食用的大米”。

  麵對英法聯軍的野蠻搶劫,法國人科爾迪埃在《一八六○年中國之徵》中也不得不承認,“看到我們的士兵,以及還有我們盟軍所乾齣來的野蠻行為,我總是感到非常痛心;而他們則樂於推卸責任,把自己乾齣來的可怕事情,都推到對方的身上”。

  英國代錶額爾金的秘書俄範理,批評、譏諷法國士兵們具有一種“專搶珍貴細軟的奇怪的本能”,而英國士兵則較為“文明”,“大概是裝飾品居多,實用品居少”。法國人則以更為尖刻的語言挖苦說,不但英國軍隊內的印度锡剋士兵瘋狂劫掠,“至於英國人,他們臭名昭著,可為我們的師傅。他們所到之處,連個釘頭也不留”。揭露、譴責英國士兵為瞭搶劫一名中國年輕婦女的戒指、耳環和手鐲等物,竟然野蠻地用刺刀挑開瞭她的肚子,“手腕上鮮血淋淋,耳朵也被割掉”。

  二、兩個強盜共同搶劫

  北京西北郊以五園三山為代錶的皇傢園林,是中國園林建築藝術的最高代錶。法國的大文豪雨果,曾經將圓明園與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巴黎的聖母院等相提並論,甚至還有人將圓明園稱為是世界第八奇跡。但是,就是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園中之園,遭到瞭英法聯軍的劫掠,其後又被英軍野蠻地縱火焚毀。

  英軍火燒圓明園以後,英軍上尉巴特勒曾寫信給雨果,希望知道他對這次勝利是怎樣的評價和贊賞。

  1861年11月25日,雨果在答復巴特勒的長信中寫道:“在地球上一個角落裏,有一個人間奇跡,它叫夏宮(即圓明園)……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創造的一切,幾乎是神話性的東西都體現在這座宮殿中……大傢都說:希臘有雅典女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巴黎有聖母院、東方則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傑作。”然而,這個奇跡現在卻已經蕩然無存。“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瞭夏宮。一個進行洗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勝利原來可以強盜。勝利者把夏宮的全部財富盜竊一空,並把撿來的東西全部瓜分掉……一個勝利者把腰包塞滿,另一個趕緊效法把箱子全都裝得飽鼓鼓,兩個人手挽著手,心滿意足地迴到瞭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曆史。”“在曆史的審判颱前,一個強盜叫作法國,另一個則叫作英國。”“我們歐洲人總是把自己看作是文明人,對於我們說起來,中國人都是野蠻人。看,文明就是這樣對待野蠻的。”

  1860年圓明園慘遭劫難,大緻可分為兩個階段。10月7日、8日兩天,圓明園內的部分建築雖然也曾遭到焚毀,但主要是法國與英國軍隊的共同搶劫。而10月18日、19日,雖然也有搶劫,但主要是英國軍隊大規模地對五園三山等處園林的野蠻焚燒、毀壞。兩者雖有共同之處,但卻決不可混為一談。

  據說,當法軍初到圓明園時,情況似乎還好些,軍隊的官兵們“僅拿走一些小物品作為紀念此地的資料”,但是,到瞭第二天,“事情就大大的不同瞭”,法軍再也不能抵抗如此精美物品的誘惑力,局麵失去瞭控製。“軍官和士卒們,都成群打夥,衝上前去搶劫,紀律毫無”。

  下麵我們就看一看英法侵略者是如何記載他們搶劫圓明園及其種種醜態的吧。

  斯溫霍在《一八六○年華北戰役紀要》中記載說:“放縱偷竊很快顯現瞭天賦於人的貪婪心,相伴的惡行,妒忌和紛爭便迅速地跟隨而來。右邊的絲綢庫被衝開瞭,十多個人奔進到那囤積如山的大捆名貴的絲綢和刺綉堆中去。盡管搶劫者把它們一車一車地運走,它們仍然堆積如山,地下遍地都是,庫房內還有很多。”

  德裏鬆伯爵在《翻譯官手記》中記載說:“這一大群各種膚色、各種式樣的人,這一大幫地球上各式人種的代錶,他們全都鬧哄哄地蜂擁而上,撲嚮這一堆無價之寶。他們用各種語言呼喊著,爭先恐後,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瞭又爬起來,賭咒著,辱罵著,叫喊著,各自都帶走瞭自己的戰利品。初看起來,真像是一個被人踏翻瞭的螞蟻窩,那些受驚瞭的好乾活的黑色小動物都帶著榖粒、蛹蟲、蛋或口含著麥稈嚮四麵八方跑去。有一些士兵一頭套著皇後的紅漆箱,另一些士兵半身都纏著織錦、絲綢,還有一些士兵把紅寶石、藍寶石、珍珠和一塊一塊的水晶石都放在自己的口袋裏,襯衫裏,帽子裏,甚至胸口上還掛著由大珍珠做的項圈。再有一群人,他們手裏都拿著各式各樣的時鍾、掛鍾,匆匆忙忙地走開。工兵們帶來瞭他們的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然後再取下鑲嵌在上麵的寶石。”

  明明是英法兩國軍隊都對圓明園內寶物進行瞭野蠻的掠奪,但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卻偏偏要將自己打扮成一個毫無私欲和貪念的正直紳士,對另一方予以揭露,並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正是這種互相揭露、攻擊的文字記載,為我們真實再現瞭英法侵略者的貪婪與瘋狂。

  英國人斯溫霍說,圓明園內的“屋子裏到處擺設著古玩,我們像在博物館裏看古玩一樣地觀賞”著,但是“使我們感到驚詫的是,法國軍官對他們喜好的東西開始動手攫取。金錶和小件的珍貴物品被這些先生們以駭人的速度攫取,很快地消失在他們很大容量的口袋中去”。“法國軍營耽溺在絲綢和寶石中。每一個人都拿齣幾樣罕見的珍寶給我看,問我它們價值多少。因為我是一個翻譯,同時還帶著一個太監,所以他們把我看成是一個瞭不起的行傢。一個法國軍官搞到一串上等的珍珠,每一顆等於小孩玩的彈子那麼大(這件東西他後來很愚蠢地在香港以三韆英鎊的價格賣掉)。有的搞到鑲滿鑽石的像鉛筆盒那樣的東西,有的搞到鑲珍珠的錶件和花瓶。”

  此外,斯溫霍還大肆抨擊法國人,特彆是法軍統帥孟托邦等人在劫掠圓明園寶物時的極端虛僞。他說,孟托邦在“容許他自己的人盡快拼命塞滿腰包大約十分鍾後”,纔“反復聲稱嚴禁掠奪”。當他從圓明園內齣來的時候發現,孟托邦一邊用手杖痛擊從皇傢園庭裏偷走瞭一雙舊鞋的一個中國人,一邊煞有介事地說:“我們不是說過嚴禁掠奪嗎?”這在斯溫霍看來,簡直是滑稽可笑之極。接著他又說,“雖然他(孟托邦)手下軍官曾當著他的麵肆無忌憚地乾這種(搶劫)事情”,但孟托邦卻“告訴我們(英軍)旅長說,在格蘭特爵士(即英軍統帥)未到來之前決不觸動任何東西”。

  當斯溫霍等人吃完早餐再次來到圓明園時,看到孟托邦在歡迎英軍統帥格蘭特時,仍在“肯定地嚮他保證,還沒有從圓明園拿走什麼東西”。但是,當格蘭特走過法國軍營時,“他自己的眼睛會清清楚楚地告訴他這種說法的虛僞。掠奪仍然在繼續,不過更加偷偷摸摸地進行瞭”。

  沃爾斯利在《一個士兵生涯的故事》中也談到,當他護送格蘭特和額爾金到圓明園去的時候,他看到“孟托邦將軍在門口迎接格蘭特爵士,並要求他不要讓隨行人員進入”,格蘭特答應瞭孟托邦的要求,“叫我們留在外邊”。但是“我覺得很好笑,因為,就在這個時候,法國軍官不斷地在齣齣進進,進去的空著兩手,齣來的滿載著搶劫到的各式各樣東西”,盡管“駐紮在大宮門外的一個團部軍營在敲著法國的集閤鼓,但是毫無用處”,法軍官兵的上上下下,仍“在圓明園內進行搶劫……很多搶劫者背著裝得滿滿的口袋”。沃爾斯利在圓明園外等待格蘭特和額爾金的那段時間內,親眼看見很多很多法軍“搶劫者走齣大宮門”嚮法國男爵詹尼將軍敬禮時,“都送給他一點稀奇的東西作為禮物”。

  英國皇傢炮隊隊長也記載說:“他們看見法國各級軍官所占據的帳篷,都充滿著搶來的物件。”“在行宮裏麵,四處地方,都是匆匆忙忙的大肆搶劫。法國各級軍官,連沒有受委任狀的軍官和兵士們,也一齊加入,都有條不紊地在搶劫呢!”10月7日這一天,“英帥同額爾金爵士,騎馬到行宮去”,看見“法軍遍處搶劫”。10月8日,“宮內搶劫的事,今天簡直做到極點,令人驚駭瞭”。英軍將許多許多東西放在一邊,本來是“預備留給女皇的”,但是很快“也被法人搶去瞭”。

  部分英軍,特彆是部分英軍普通士兵,看到法軍在圓明園內大肆搶劫,而自己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因而感到非常地不公平,心理失衡。英國人麥古在迴憶錄中寫道,法國人在圓明園內發現瞭一座裝滿瞭金銀寶物的庫房後,“對之布置瞭守衛人員”,並且指示“隻允許法國軍官而不容許英國軍官進齣”。經過與法軍的交涉以後,英軍纔從中“運迴我們應得的部分”。

  英國人麥吉在其《我們如何進入北京——一八六○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中說,不但法國的“很多搶劫者背著裝得滿滿的口袋,就是一些英國軍官也從圓明園內“搞到很大一筆,而普通的士官,更不用說一般士兵,由於軍營遠在幾英裏以外,根本沒有機會弄到什麼東西”,部分英軍士兵不免心生怨憤不平。另一位英軍軍官也記載說,許多英軍的軍官們“有機會遊覽(圓明園)宮殿”,因而攫取瞭很多“價值貴重的物品”,“車載鬥量般地將貴重物品運到營帳裏來”,“但軍士們卻被小心防範,不得撤離營帳”。這些普通的士兵“看見他們聯軍財寶滾滾進來,甚至本軍軍官,也多少獲得些珍奇物品,他們卻兩手空空,毫無所獲,自然激怒起來”。為此,英軍司令格蘭特命令英軍軍官必須把他們搶劫的所有物品,立刻“送至奬品經管人處”,統一進行公開拍賣,結果,每名英軍士兵分得“銀元七十枚(幾閤足金四鎊)”。

  ……

前言/序言


《帝都風雲:清代宮廷秘聞與權力博弈》 一部深植於曆史土壤,以宏大敘事展現清代權力中樞復雜脈絡的巨著。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座特定園林的三百年興衰,而是將筆觸伸嚮瞭自康熙盛世至晚清衰亡的漫長曆史進程中,那座巍峨紫禁城內上演的真實權力鬥爭、製度更迭以及潛藏於皇室血脈深處的復雜人性。我們不談園林的建築美學,不追溯其毀損的具體年份,而是深入探究支撐這座龐大帝國運轉的政治機器是如何被設計、被使用,又如何在時代洪流中逐漸失靈。 第一捲:乾綱獨斷與製度的鐵籠 本書開篇,我們將時間設定在清朝權力結構最為穩固的時期。核心關注點在於“集權”二字的具體操作層麵。不同於將皇帝視為全知全能的符號,我們著力刻畫瞭皇帝這一職位的日常工作量、信息篩選機製,以及權力製衡的微妙平衡。 (一)軍政中樞的暗流湧動: 詳細剖析瞭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後來的軍機處這三大中樞機構的職能演變與權力消長。軍機處的設立,並非僅僅是提高瞭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承旨”製度,將皇帝的意誌以最快速度和最嚴密口徑下達到地方。我們將通過具體案例,如雍正時期對貪腐的整飭,展現這一製度在高效執行層麵的冷酷與精準。 (二)密摺製度的權力放大器: 密摺係統是清代皇權下探至基層的關鍵觸角。本書將重點分析這份信息流是如何被皇帝個人掌握和運用的。它如何繞開層層官僚體係,直接構成皇帝對地方官員的私人監督網絡?我們探討瞭官員們如何揣摩“上意”,如何進行信息自我審查,以及密摺製度對官僚集團的心理壓力與行為規範的重塑作用。這不僅僅是信息傳遞,更是一種無形的權力塑形。 (三)皇權與宗室的張力: 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內部的滿漢矛盾、宗室與士大夫的利益衝突從未真正消弭。本書深入考察瞭“八旗製度”在和平時期對國傢財政和軍事力量的影響,以及皇室內部,如圈地、恩蔭等製度對社會公平的潛在破壞力。我們揭示瞭皇帝如何在維持滿族貴族的既得利益與推行有利於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改革之間,小心翼翼地走鋼絲。 第二捲:危機四伏的帝國晚期 進入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帝國的結構性矛盾開始全麵爆發。本書將聚焦於危機應對中的權力反應與製度僵化。 (一)嘉道年間的財政黑洞與吏治腐敗: 乾隆晚期纍積的財政壓力,在嘉慶、道光年間演變為無法遏製的腐敗。我們詳細分析瞭白蓮教起義、鴉片入侵等外部壓力如何加劇內部的財政睏境。重點探討瞭“養廉銀”製度的初衷與實際效果,以及地方權力如何逐漸脫離中央的有效控製,形成半自治的利益集團。 (二)“天朝”心態與外交睏境: 麵對西方的衝擊,朝廷內部的反應並非鐵闆一塊。本書細緻梳理瞭以林則徐、琦善為代錶的主戰派與求和派的論辯焦點。我們摒棄瞭將所有清朝官員簡單標簽化為“頑固”的做法,而是探究瞭在缺乏現代化國傢概念和地緣政治認知的情況下,他們如何從傳統的“藩屬國”思維齣發,來理解和應對全球體係的挑戰。這種認知偏差,是清廷在外交博弈中步步受製的重要內在因素。 (三)同治中興的權力重構: 太平天國運動極大地削弱瞭中央集權的傳統軍事力量,促成瞭地方漢族督撫權力(如湘軍、淮軍)的空前膨脹。本書將重點分析“權力的下放”如何以“剿滅叛亂”的名義完成,以及慈禧太後及恭親王奕訢等人在重構中央權威時所采取的政治手腕。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清廷政治版圖的一次深層洗牌。我們研究瞭洋務運動初期,中央對地方新興實業力量的控製嘗試與最終的無力感。 第三捲:體製的疲憊與終結的序麯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清朝末年,體製對時代巨變的無力感。 (一)戊戌政變的權力博弈實錄: 戊戌變法不再被視為簡單的君主與大臣的理念衝突,而是權力核心內部,以光緒皇帝為代錶的改革派、以慈禧太後為代錶的守舊派,以及以袁世凱等新興軍事力量為代錶的三方角力。我們詳細還原瞭變法失敗後,慈禧如何迅速迴收權力,並藉此機會清除政敵,穩定局勢的過程。這一事件凸顯瞭清末政治的本質:任何改革的成功與否,最終取決於能否獲得最高統治者(慈禧)的默許與支持。 (二)新政的“遲到”與“錯位”: 義和團運動後的《辛醜條約》是帝國徹底屈服的標誌。隨後的“清末新政”是體製內對世界潮流的最後一次嘗試性迎閤。本書剖析瞭新政改革的局限性:一方麵,新軍事、新教育、新財政的推行帶來瞭現代化的元素;另一方麵,改革的動力主要來自對“亡國”的恐懼,而非內生的政治覺醒。更重要的是,新政的實施過程,進一步耗盡瞭本已衰竭的中央財政,同時培養瞭一批具有現代民族意識的知識分子和軍官,他們最終成為推翻帝製的生力軍。 總結: 《帝都風雲》力圖提供一個多維度、去神化的清朝曆史圖景。它不關注某個園林的興衰,而是深入剖析瞭支撐這個龐大帝國近三百年的政治架構、權力分配邏輯、信息控製手段以及在麵對內憂外患時,其決策層所錶現齣的集體心理惰性與掙紮。這是一部關於中央權力如何運作、如何自我維護、以及最終如何被時代洪流所超越的政治史實描摹。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帶來深度思考的曆史著作,讀瞭很多關於近代史的通俗讀物,但總覺得少瞭點紮實的學術支撐和宏大的敘事結構。這本套裝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久旱逢甘霖。我個人對於那種僅僅停留在故事錶層的描述興趣不大,我更傾嚮於那種能夠提供多角度分析的著作。我希望能在這套書中看到對圓明園作為“萬園之園”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的哲學探討,它不僅僅是一個皇傢園林,更是那個時代中國文化、藝術、乃至國傢自信心的一個縮影。想象一下,一個國傢最精美的藝術結晶,被外力以如此粗暴的方式摧毀,這背後的文化衝擊和民族心理創傷是多麼深遠。我希望作者能從曆史語境、建築學、甚至是美學批評的角度,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讓讀者不僅能“看”到圓明園,還能“理解”圓明園的曆史重量。這種厚重感和思想的穿透力,纔是我真正看重的。

評分

這套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祭奠意味,讓人無法不聯想到那段屈辱的曆史。我個人對於曆史題材的閱讀,往往帶著一種“以史為鑒”的初衷。我希望這套書不僅僅是對圓明園的“祭”,更是一種對曆史教訓的深刻反思。它應該能夠清晰地展示齣,一個盛世是如何因為內部的鬆懈和外部的挑戰而走嚮崩潰的。我更關注的是那些導緻悲劇發生的深層原因,是製度的僵化?是決策的失誤?還是整個社會失去瞭進取的動力?如果能將圓明園的興衰與清朝國運的起伏緊密結閤起來,形成一個互相映照的整體,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文物保護或園林史的範疇,而上升到瞭國傢治理和民族命運的思考層麵。這種對曆史“為什麼會這樣”的追問,比單純的“發生瞭什麼”要深刻得多。

評分

這本《圓明園三百年祭(套裝上下冊)》,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和封麵那種曆史的滄桑感就一下子抓住瞭我。我一直對晚清的那段曆史,尤其是與皇傢園林相關的題材很有興趣,總覺得那裏頭藏著無數的秘密和無盡的哀傷。書還沒翻開,光是看著這個標題,就能想象齣作者是下瞭多大的功夫去梳理這三百年的興衰沉浮。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地剖析圓明園從盛極一時到最終化為焦土的整個過程,不光是建築和園林藝術的巔峰展現,更想看到其中蘊含的政治風雲、權力鬥爭,以及那些生活在其中的帝王貴胄們的心態變化。那種一步步走嚮衰敗,卻又無可挽迴的宿命感,纔是最引人入勝的。希望作者能以細膩的筆觸,將那些金碧輝煌的場景和那場毀滅性的災難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能親眼目睹那段輝煌與落寞交織的曆史。如果能加入一些鮮為人知的宮廷軼事或者建築細節的考證,那就更完美瞭,畢竟,細節決定瞭曆史的真實溫度。

評分

說實話,我買書挺看重作者的敘事風格,太乾巴巴的史料堆砌我肯定看不下去,但如果故事性太強又流於錶麵,也同樣讓人失望。我特彆好奇這套書是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性”和“可讀性的趣味性”的。我更喜歡那種文筆老辣,邏輯清晰,能夠引導讀者自然而然地進入曆史情境的寫作方式。比如,在描述園林的設計理念時,能不能巧妙地穿插進去清代儒傢思想或者道傢哲學的影子?在描述被毀的情景時,是否能捕捉到那個時代文人墨客的哀嘆與無力感?我期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旁觀者,見證瞭它的輝煌,也陪同經曆瞭它的凋零。如果能夠通過詳實的文獻考證,還原齣一些具體的曆史場景和人物對話,那將大大提升閱讀的代入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麵的慨嘆。

評分

我購買這類大部頭的曆史著作,通常還會關注它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畢竟是需要反復閱讀和珍藏的。當然,內容纔是核心,但好的載體也能提升閱讀的愉悅感。我希望這套書在史料的引用上能夠做到紮實可靠,最好能附帶一些珍貴的曆史圖片或者園林復原圖,這樣對於理解復雜的空間布局和曆史變遷非常有幫助。想象一下,如果能看到早期的照片對比如今的遺址,那種時空的錯位感會非常震撼。我期望它能提供一個全麵的視角,涵蓋從康熙、雍正到乾隆鼎盛時期,再到鹹豐年間的全過程,每一個時期的側重點和園林的變化,都應該有清晰的脈絡。如果能有一份詳盡的索引或時間軸,對於學術參考價值也將是巨大的提升,讓讀者能夠方便地查閱和比對各個曆史節點。

評分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又開始屯書瞭?

評分

還不錯吧。活動價格很低廉,湊單用的

評分

書不錯,資料詳實,立論紮實,用材料說話,不屑空言。

評分

之強敵”這一空前嚴重的國傢、民族政治危機,所做齣的抉擇與反應。本書將有助於史學愛好者,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較為完整而全麵的理解。上捲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評分

書收到瞭,看看吧,

評分

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好書,慢慢讀下去

評分

書不錯,資料詳實,立論紮實,用材料說話,不屑空言。

評分

這本書是全新正版,京東自營就是不錯,我非常滿意,下次有機會一定還來!

評分

無锡臣實房産信息谘詢有限公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