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亞洲 156
評分其寫作母的在於:章學誠撰寫《文史通義》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瞭闡發史意或史義。他在《和州誌·誌隅自敘》一文中說:“鄭樵有史識而未有史學,曾鞏具史學而不具史法《文史通義》相關圖書,劉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義》所為做也。”在這裏,他通過與以上諸傢的比較,明確指齣自己撰寫《文史通義》一書。此外,他還在《文史通義》的許多篇章中談到瞭闡發史意的重要性。例如他在《文史通義·言公》篇中說:“非同於掌故,僅求事文之末。”在《文史通義·史德》篇中說: “史所貴者義也。”在《中鄭》篇中說:“史傢著述之道,豈可不求義意所歸乎?”等等。
評分裝幀很好,附有呂思勉的評語,非常精當。
評分書很好,品相不錯,快遞服務也很優秀,這是一本好書,謝謝京東瞭
評分此本書現在還沒有時間仔細讀,但大約看瞭一下,質量還是很好的,是正版,有想買這本書的朋友可心放心的購買。
評分愚以為,近世曆史研究,獨然可成一傢之言者,首推實齋老人,況此書有呂思勉先生做注,史學愛好者不容錯過
評分在上麵給硃春浦的這封信中,章學誠還說道:“齣都以來,作為《文史通義》。”這錶明《文史通義》一書的動筆時間,應當在他齣都後不久。根據他信中說明的情況,章學誠是在齣都的次年寫的《文史通義》,那時已經距離他離開故鄉整整20年瞭。章學誠離開故鄉是1753年,則《文史通義》的動筆時間應當是1772年,章學誠時年35歲。
評分《易教上》最重要的命題就是“六經皆史說”,雖然後來學者爭訟紛紛,莫衷一是,但綜觀以往研究,大概有三種途徑:第一則是將其放在整個清代學術史中,討論這一命題的學術影響和歷史地位;第二則是以史學為視角,討論這一命題在史學史中的地位;第三則是以其為本,探究章氏學術淵源。
評分章學誠的書,不錯。隻是沒有繁體版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