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晓刚,肖葵,程学群,吴俊升 著
图书标签:
  • 腐蚀
  • 海洋腐蚀
  • 大气腐蚀
  • 寿命预测
  • 材料腐蚀
  • 防护
  • 环境腐蚀
  • 工程材料
  • 沿海环境
  • 腐蚀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9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68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
字数:1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针对我国海洋大气环境中材料腐蚀寿命研究的迫切需求,尝试提出大气环境腐蚀寿命的概念,在大量海洋大气环境暴露数据积累的基础上,结合金属大气腐蚀初期规律研究成果,力图建立系列化的室内腐蚀加速试验技术,以期比较准确地对金属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进行预测。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可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其防护涂层材料生产、工程结构设计和腐蚀寿命评估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从事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的研究生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序
丛书前言
前言

第1章 海洋大气腐蚀性分级
1.1 海洋大气环境概述
1.2 环境因素观测与海洋大气腐蚀性分级
1.3 腐蚀暴露试验与海洋大气腐蚀性分级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碳钢海洋大气腐蚀行为与机理
2.1 碳钢在青岛和西沙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2.2 碳钢在室内模拟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2.3 碳钢在西沙和青岛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机理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的内涵
3.1 环境腐蚀寿命的概念
3.2 环境腐蚀寿命预测的一般方法
3.3 服役环境与室内加速腐蚀环境谱
3.4 室内外腐蚀试验相关性
3.5 海洋大气环境腐蚀性分级分类与腐蚀寿命内涵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海洋大气环境室外腐蚀行为
4.1 海洋大气环境中的全面均匀腐蚀
4.2 海洋大气环境中的全面非均匀腐蚀
4.3 海洋大气环境中的点腐蚀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海洋大气环境室外腐蚀的电化学机理
5.1 碳钢海洋大气环境室外腐蚀的电化学机理
5.2 铝合金海洋大气环境室外腐蚀的电化学机理
5.3 不锈钢海洋大气环境室外腐蚀的电化学机理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海洋大气环境室内加速腐蚀试验方法
6.1 当量腐蚀加速关系的确定原理
6.2 利用稳态极化曲线进行腐蚀当量折算
6.3 室外腐蚀过程与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
6.4 室内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室内外腐蚀试验相关性
7.1 碳钢室内外腐蚀试验相关性
7.1.1 腐蚀过程动力学比较
7.1.2 腐蚀形貌比较
7.1.3 腐蚀产物比较
7.1.4 腐蚀电化学特性比较
7.2 铝合金室内外腐蚀试验相关性
7.2.1 腐蚀过程动力学比较
7.2.2 腐蚀形貌比较
7.2.3 腐蚀产物比较
7.2.4 腐蚀电化学特性比较
7.3 不锈钢室内外腐蚀试验相关性
7.3.1 腐蚀过程动力学比较
7.3.2 腐蚀形貌比较
7.3.3 腐蚀产物比较
7.3.4 腐蚀电化学特性比较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海洋大气腐蚀寿命预测建模与验证
8.1 海洋大气腐蚀寿命预测建模
8.2 海洋大气腐蚀寿命预测模型计算与验证
8.2.1 Q235碳钢海洋大气腐蚀寿命预测模型计算与验证
8.2.2 LF2铝合金海洋大气腐蚀寿命预测模型计算与验证
8.2.3 316不锈钢海洋大气腐蚀寿命预测模型计算与验证
8.3 铝合金构件寿命评估应用
8.3.1 室内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
8.3.2 室内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的修正与标定
8.3.3 腐蚀加速试验与寿命评估结果
8.4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寿命的本意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到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对人类,通常以年龄来衡量寿命的长短,寿命长短取决于个体和环境因素。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比较某个时期、地区或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寿命的概念。平均寿命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学发展水平,可以表明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达状况。
  经过概念延伸,非生物体也具有寿命的内涵,例如社会中流通的货币就有使用寿命的问题;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分子,也有寿命的概念。
  材料是构成人类社会各种构件、装备和基础设施的有用物质,同样存在寿命问题。材料与人一样,一经出生,就存在“生老病死”,这就是寿命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七千多年前的石器、三千多年前的铜器、两千多年前的漆器和数百年前的铁器,可以称作材料中的“老寿星”了。对材料寿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腐蚀。腐蚀是材料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失效的过程,完全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各种构件、装备和基础设施的退化过程,也是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例如,工厂的设备、管道,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等,家中常用的刀、金属工具、铁锅、钢窗、铁丝、铁钉等,使用一定时间后,会出现涂层脱落、金属生锈。常用的塑料制品也常出现变色、变脆、开裂等,也属于腐蚀现象。总之,材料腐蚀每时每刻都在静悄悄地发生,说腐蚀是材料的肿瘤也不为过,其中的恶性肿瘤,如点蚀、应力腐蚀等,会导致构件、装备和基础设施快速而突然地失效死亡。
  腐蚀造成的材料直接损失相当严重。全世界每年由于腐蚀而造成报废的钢铁高达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不能回收利用。腐蚀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超过风灾、火灾、水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总和。公认的数据表明,因腐蚀造成的损失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3%~5%。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由于腐蚀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我国目前的年腐蚀经济损失为2万亿人民币。
  腐蚀在吞噬大量钢材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会造成设备的跑、冒、滴、漏,严重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着火和爆炸,导致厂房、机器和设备破坏,酿成严重的事故。例如,在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本身以及酸、碱、盐、有机溶剂等腐蚀性介质的影响,加之高温高压等工艺条件的多样性,设备腐蚀造成的后果往往很严重,轻则影响生产、停工处理,重则发生泄漏、中毒、着火、爆炸,殃及工厂安全,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生态环境破坏等恶性事故,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腐蚀问题直接影响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尤其在化工产品开发方面,因腐蚀问题解决不了,致使一些新产品、新工艺迟迟不能投产的例子有很多。材料腐蚀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不安全、不安定和降低社会运行效率的因素,材料腐蚀导致的次生灾害与损失大大高于其直接损失与灾害。材料腐蚀间接损失是其直接经济损失的两倍以上。
  武器装备的腐蚀失效问题,是长期困扰各国军队的主要问题之一,军事装备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是完成既定军事任务和保持战斗力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由于武器在各种苛刻环境中引起的腐蚀失效问题造成装备彻底丧失战斗力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见,材料腐蚀导致的次生灾害多么惨烈!虽然材料腐蚀每时每刻都在静悄悄地发生,但是材料腐蚀导致的次生灾害却不是静悄悄的!材料静悄悄地腐蚀和由此导致的损失和惨烈的次生灾害,要充分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关注。
  基于以上原因,准确预测材料腐蚀寿命十分重要。
  本书所述研究工作针对我国海洋大气环境中材料腐蚀寿命研究的迫切需求,尝试提出环境腐蚀寿命的概念,在大量海洋大气环境暴露数据积累的基础上,结合金属大气腐蚀初期规律研究成果,力图建立系列化的室内腐蚀加速试验技术,以期比较准确地对金属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进行预测。这对评价材料海洋大气环境耐蚀性、海洋工程设计选材及腐蚀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系列研究工作是在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No.2005DKA10400)、“973”计划项目(No.2014CB643300)、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No.2012FY113000)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No.51131005)的资助下完成的,在此一并感谢!感谢为我国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做过和正在继续做出各种贡献的单位和同志们,特别是师昌绪院士、王光雍教授、徐金堃教授和张三平研究员。
  参加本书相关研究工作的有李晓刚教授、肖葵研究员、董超芳教授、高瑾研究员、程学群研究员、吴俊升研究员、杜翠薇教授、刘智勇副教授、卢琳副教授、刘安强博士、骆鸿博士、邢士波博士、崔中雨博士、吴军硕士、宋东东博士、郝献超博士、李涛博士、李朴华硕士等。由于受工作和认识的局限,本书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赐教与指正。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您提供的书名《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自然的文本: --- 《丝绸之路沿线:历史、贸易与文化交融的千年回响》 作者:李明 著 出版社:中华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图书类型:历史地理/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集历史考证、地理考察与文化人类学分析于一体的宏大著作,深入剖析了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至今,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复杂历史进程、经济脉络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作者李明教授,凭借其三十余年对中亚、西亚及中国西部地区历史遗迹的田野调查经验,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活的丝路”。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不仅聚焦于传统的商贸路线——丝绸、茶叶、香料的流动,更着重探讨了知识、技术、宗教信仰和族群迁徙在这些通道上的双向渗透与融合。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贸易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如何通过连接与互动实现自身演进的深度探索。 第一部:起源与奠基——陆上丝绸之路的初创 本部分追溯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和早期起源。重点分析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汉朝与西域各国(如大月氏、康居、安息)建立联系的历史背景。书中详细描绘了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以及穿越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早期路线所面临的自然挑战。作者运用最新的考古学发现,修正了部分传统观点中关于“丝绸”作为核心贸易品的定义,强调了玉石、马匹和粮食在早期交流中的同等重要性。此外,还深入探讨了游牧民族在维护和控制商道安全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宗教与思想的交汇点——从佛教东传到景教西渐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货物流动的通道,更是思想传播的动脉。本部分聚焦于公元1世纪至10世纪,宗教信仰在沿线地区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详细考察了佛教如何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道深入中原腹地,并分析了敦煌、克孜尔等石窟艺术中,不同文化元素(如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审美)的融合现象。同时,本书首次对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在唐宋时期沿线地区的早期传播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展示了宗教多元性如何塑造了沿线城镇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景观。 第三部:商品与技术:经济模式的演变 本章从经济史的角度,解构了丝绸之路的运作机制。作者不再将贸易视为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金融和物流网络。书中细致分析了唐宋时期,中亚和波斯地区在货币体系、信贷网络(如宋代的飞钱在西域的变体)方面的创新。技术传播方面,造纸术、印刷术、冶金技术和水利工程技术,是如何通过商队、使节和俘虏等途径,实现跨文明的扩散,并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产生了间接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海洋的召唤——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转型 随着陆上路线受到政治动荡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制约,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始于南海的海洋航线。本书详细梳理了自唐代至明代初期,泉州、广州、明州(宁波)等港口城市的崛起,以及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文明(如室利佛逝王国)的互动。重点分析了航海技术(如指南针的应用、季风规律的掌握)对贸易格局的重塑,以及瓷器、茶叶在海运中的核心地位。书中穿插了对古代海商家族的社会学研究,揭示了他们跨国界的商业网络构建能力。 第五部:历史的岔路口——近代的衰落与重塑 本部分探讨了15世纪之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以及区域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丝绸之路传统功能如何逐渐式微。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对丝路“终结”的描述,强调其并非完全中断,而是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以更加隐蔽或地方化的形式延续。同时,本书对近代西方探险家、汉学家对丝路遗迹的发掘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早期学术研究中的偏见与贡献。 第六部:当代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当代,探讨了丝绸之路精神在21世纪的当代意义。作者结合实地考察,分析了近年来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本书并非简单地推广某一概念,而是旨在以历史的纵深感,审视区域合作的挑战与机遇,提醒读者铭记历史上的交流经验,以更包容和审慎的态度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互联互通。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重分析工具。 一手资料丰富: 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新近发掘的碑刻、文书和档案,部分内容为首次公开论证。 地理精确性: 附有大量由作者亲自测绘和绘制的精细路线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叙事引人入胜: 语言流畅,叙事生动,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融入具体的人物故事和商队行程中,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本书适合历史爱好者、国际关系学者、地理信息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专业性和研究的深度。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略有了解的爱好者,我深知腐蚀问题在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而海洋大气环境又是腐蚀最为严峻的场所之一。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版图。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系统地梳理中国过去在海洋腐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例如,在腐蚀监测技术方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监测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在腐蚀防护材料方面,是否会探讨新型高性能防腐材料的研发进展,例如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在海洋防腐蚀中的应用潜力?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控制战略”的论述,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思考,例如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来提升我国在海洋腐蚀防治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重要海洋工程项目的防腐蚀设计和实施过程,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在书店里偶然翻阅到这套《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中的《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但其宏大的课题和严谨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海洋的浩瀚以及它对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深感好奇,而腐蚀,作为一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现象,在海洋环境下更是被放大了无数倍。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一“隐形杀手”的窗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宏观的中国海洋大气环境概况出发,逐步深入到微观的腐蚀过程。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我国不同海域(东海、南海、黄海等)大气环境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腐蚀的速率和类型?此外,对于“腐蚀寿命”的定义和量化,我充满了疑问,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帮助我们预测材料在特定海洋大气环境下的使用寿命?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控制战略”的论述,是否会包含一些前瞻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比如结合我国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实力,开发出既有效又经济的防腐蚀策略?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的许多疑问,让我对海洋腐蚀及其控制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最近在书架上发现了这套《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特别是其中关于“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的这一本,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没有直接接触过这本书的内页,但其厚重的分量和专业的命名,已经传递出一种可靠的信息。我一直对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行业很感兴趣,而这些行业都与海洋大气腐蚀息息相关。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不同金属材料在海洋大气环境中腐蚀行为的详细对比,比如钢材、铝合金、铜合金等,在不同盐雾浓度、湿度、温度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差异。此外,对于“腐蚀寿命”的预测,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实测数据和模型推导的科学方法,甚至是一些常用的寿命估算公式或者软件工具的介绍。当然,作为一套“研究丛书”,我更期待其中能够包含对当前中国海洋腐蚀研究现状的深度分析,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如果书中还能对不同类型的海洋大气环境(如沿海港口、近海、远海等)进行细致的划分,并给出针对性的腐蚀控制策略,那将是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

《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这本书,光听书名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内容的翔实。我并非材料腐蚀领域的专家,但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腐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让我深感忧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国海洋大气环境中腐蚀状况的真实面貌,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具体来说,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例如每年因海洋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间接影响。同时,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基础的腐蚀原理,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为什么海洋大气环境如此容易导致材料腐蚀。关于“控制战略”的部分,我尤其关注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腐蚀控制技术?是否会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能成为一份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解决海洋腐蚀问题的行动指南。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寿命》,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其厚重的手感和精美的装帧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书名本身就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海洋大气环境下的腐蚀问题,这对于身处沿海城市或者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不同海洋大气环境下,各种常见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比如盐雾侵蚀、湿热交替、微生物腐蚀等等,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腐蚀的破坏力。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目前国际国内在海洋大气环境防腐蚀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例如新型防腐涂料、阴极保护技术、缓蚀剂的使用等等,最好能有一些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此外,对于腐蚀寿命的预测和评估,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科学可靠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这将对工程设计和维护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前景让我充满期待,相信它能为我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海洋大气腐蚀带来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