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

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清海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史
  • 侨批
  • 华侨
  • 贸易史
  • 金融史
  • 移民史
  • 中国近代史
  • 东南亚
  • 社会经济史
  • 网络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22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86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下南洋”“淘金热”的移民潮。在当时跨国邮政和金融尚不发达之时,体现华人智慧的移民金融产物——侨批及侨批业出现了。早于中国现代银行业出现的侨批业,贴近南洋移民族群的汇款与通信需求,一百多年来,与海洋移民、华人商贸活动等融合互动,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华人跨国金融体系,进而协同华资银行、中资银行融入全球化的金融网络之中,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国际金融汇兑的发展历史。

作者简介

黄清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侨批收藏与研究者。从事银行职业,主要研究侨批与金融史。

目录

第一章 全球化与中国海洋移民
  第一节 新航线:促进全球海洋移民
  第二节 中国海洋移民:“下南洋”与淘金潮
第二章 侨批业与海洋贸易
  第一节 侨批:中国移民的智慧创造
  第二节 侨批的金融属性
  第三节 移民财富转移:物资与资金的选择
  第四节 侨汇与贸易互动:资金头寸跨国转移
第三章 侨批局与其跨国经营网络
  第一节 郭有品与其天一信局
  第二节 王世碑与其王顺兴信局
  第三节 新加坡侨通行与厦门侨通批信局
  第四节 正大信局
第四章 全球视野下侨汇与海外华人金融网络
  第一节 中国侨汇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 移民族群商业活动与金融开创
  第三节 全球化金融视野下的侨汇网络
  第四节 闽粤侨批业与晋商票号的金融文化传承
结 语 从侨批、侨汇到“侨汇通”
    ——中国近现代国际金融汇兑历史缩影
参考文献
索 引


图目录
006/图1-1 1650~1940年非洲、欧洲及亚洲移民概况
013/图1-2 中国东南沿海部分侨批(银信)发生地的全球分布
017/图1-3 1914年菲律宾马尼拉海关《入境居住证明书》
020/图1-4 中国广东寄美国金山大埠的信封(未使用)
025/图1-5 1852年(咸丰二年)西班牙驻厦门总领事馆颁发给王粗前往巴西的许可证
      (西班牙文)和王粗的立约字(中文,背面)
034/图2-1 1920年代,口供纸:新侨民过海关答移民局官员问询之秘诀
037/图2-2 拆开后的侨批信简(1900年新加坡寄福建永春)
039/图2-3 清末黄开物记载南下马尼拉经香港中转的侨批
041/图2-4 1937年李焕月寄回的侨批
047/图2-5 1858年由水客从巴城埠递送的侨批信简
054/图2-6 侨批业发展阶段
057/图2-7 1948年菲律宾怡朗寄福建晋江侨批封(友联信局封)
058/图2-8 1941年菲律宾马尼拉东方汇兑信局支票及1953年清偿时领款收据
059/图2-9 1952年9月菲律宾马尼拉发福建石狮新民信局电汇单
062/图2-10 侨批封上的货币名称(1935年之前的银本位时期)
063/图2-11 侨批封上的货币名称(1935年之后的纸币时期)
065/图2-12 1935年文德甲盛益汇兑信局向新加坡华侨银行开具的汇票
074/图2-13 1910年菲律宾带至福建龙海水客封及内信
077/图2-14 戊午(1918年)五月初十坤甸黄世剑寄福建南安侨批
078/图2-15 1918年10月8日坤甸黄世剑寄福建南安国际挂号封
081/图2-16 1962年6月马来亚芙蓉寄福建南安刘林乡挂号家书
087/图2-17 1921年5月31日菲律宾马尼拉黄开銌致锦宅黄开物的侨批
090/图2-18 1887年8月19日《叻报》记载的汇市行情和轮船开行信息
091/图2-19 1928年2月10日《叻报》刊发的《汇票行情一览表》等
092/图2-20 1932年3月31日《叻报》刊发的《市况一览表》
093/图2-21 1928年2月15日菲律宾宿务中华学校校报刊登的宿务同兴公司广告
095/图2-22 1948年新加坡金龙泰茶行汇兑信局的新加坡广告
106/图3-1 邮政部门发行个性化邮票图案展示天一信局现存的相关文物
110/图3-2 郭有品天一信局在菲律宾马尼拉使用的部分印章戳记
110/图3-3 郭有品天一信局在厦门使用的部分印章戳记
111/图3-4 郭有品天一总局在流传使用的部分印章戳记
112/图3-5 郭有品天一批郊在安海使用的印章戳记
114/图3-6 1905年天一信局信用章
114/图3-7 1908年安海天一信局信用章
115/图3-8 1914年11月22日菲律宾马尼拉寄锦宅社侨批
116/图3-9 流传、安海、泉州天一信局信用戳记
119/图3-10 1925年(乙年)天一信局发给寄批人陈玉坑的票根
126/图3-11 天一信局的管理网络分布示意
136/图3-12 个性化邮票展示王顺兴信局遗址和文物
138/图3-13 1908年菲律宾马尼拉寄晋江青阳的王顺兴信局侨批封
138/图3-14 泉州王宫乡邮政代办所印章
142/图3-15 1926年王顺兴信局《约章》
152/图3-16 1913年“客头王为针收交厦门廿四崎脚会文堂书庄分送”章
153/图3-17 1930年泉州王顺兴信局寄马尼拉回批封
154/图3-18 1930年代小吕宋王顺兴汇兑信局章
155/图3-19 1932年菲律宾马尼拉王顺兴信局寄本国信封
166/图3-20 1947年侨通企业有限公司广告
167/图3-21 1948年侨通企业有限公司广告
168/图3-22 侨通行机构网络示意
169/图3-23 1958年侨通企业有限公司广告
170/图3-24 1947年交通部邮政总局颁发给厦门侨通批信局执照
172/图3-25 1947年厦门侨通批信局海内外机构分布
173/图3-26 民国时期“侨通行厦门分行”汇票
174/图3-27 1948年12月《厦门侨通行汇款通知书》
179/图3-28 厦门正大信局分庄——新加坡兴隆信局广告
180/图3-29 1948年印度尼西亚巨港经厦门正大汇兑庄转安溪侨批
182/图3-30 1937年东石寄马来亚加智埠回批(使用安海正大信局封)
183/图3-31 1940年9月泉州正大信局印制的回批封
184/图3-32 1947年安海正大分局回批封及内回文
185/图3-33 1953年正大侨信局回批封
187/图3-34 1933年9月怡保(IPOH)华侨银行签发给厦门华侨银行兑付的汇票
187/图3-35 1937年10月印度尼西亚泗水汇厦门华侨银行交正大信局收的电汇单
190/图3-36 1947年元旦厦门正大总局全体职员合影
202/图4-1 1911年11月20日马尼拉康春景、林书晏寄给厦门过水锦宅黄开物的侨批
204/图4-2 1932年4月菲律宾怡朗杨文焕寄给南安玄西的批信
211/图4-3 1929年2月23日马来亚吧冬宁仔的壬癸寄给荷属印度尼西亚网甲高木的丙寅
      的书信原件
214/图4-4 使用陈嘉庚公司信笺的侨批(1931年由井里汶寄往同安)
216/图4-5 1927年1月汕头寄往香港的黉利栈汇票
216/图4-6 1927年12月曼谷寄往香港的黉利栈汇票
221/图4-7 1921年7月6日马尼拉黄开銌致锦宅胞弟黄开物的侨批
223/图4-8 1930年9月20日菲律宾宿务寄往泉晋深沪的侨批
224/图4-9 1937年11月菲律宾马尼拉寄往晋江十五都留宅的侨批
231/图4-10 1931年3月印度尼西亚棉兰中华商业有限公司汇往厦门的由厦门汇丰银行参
       与办理的汇票
232/图4-11 新加坡汇丰银行的广告
235/图4-12 1920年代新加坡和丰银行网点的全球分布情况
236/图4-13 新加坡华侨银行有限公司的经营网络分布情况
238/图4-14 1929年9月2日吉隆坡华侨银行汇往厦门捷兴信局的汇票
239/图4-15 1941年11月由印度尼西亚日里寄往福建泉州的侨批
240/图4-16 在侨批侨汇流转中中国银行扮演的角色
241/图4-17 加拿大商业银行受理的由中国银行纽约经理处转汇至广东台山的《信汇请求
       书》
243/图4-18 1933年10月20日新加坡华侨银行开出的在厦门兑付的汇票
248/图4-19 1939年11月由荷属印度尼西亚垄川寄往漳州廿七都的侨批
252/图4-20 华资银行与侨批信局交叠的网络机构
258/图4-21 1910年6月25日(庚蒲月十九日)马尼拉黄开物致锦宅妻子林氏的侨批
263/图4-22 益华汇兑信局汇票与华侨银行汇票的比较
268/图4-23 中国银行的“速汇金”广告单表目录
005/表1-1 4位著名探险家开辟新航线情况
059/表2-1 侨批汇兑与银行汇款方式比较
070/表2-2 水客转驳并附寄物品的侨批一览表
123/表3-1 郭有品天一信局海外机构一览表
124/表3-2 郭有品天一信局国内机构一览表
171/表3-3 侨通批信局国内外开设机构情况
176/表3-4 1945年底正大信局国内分联号情况
177/表3-5 1945年底正大信局海外分联号情况
196/表4-1 侨批侨汇转递流程
198/表4-2 1902~1936年中国侨汇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情况
244/表4-3 中国银行部分海外机构的分布与设立情况
251/表4-4 闽南侨批业海外、国内网络关系
259/表4-5 晋商票号与闽粤侨批信局的企业形态及文物价值比较
《潮汕商帮的海洋脉络:以侨批业为中心》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潮汕地区独特商业文明与海洋经济之间深刻联系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或经济数据,而是以一种宏观而又不失细腻的视角,勾勒出潮汕商人如何在广阔的海洋空间中,构建起一个跨越国界、纵横百年的贸易、金融及文化交流网络。而贯穿其中的核心,便是潮汕地区独有的“侨批业”。 本书的研究范围,将读者带回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在近代中国商品经济萌芽、逐步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潮汕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民骨子里那股敢于闯荡、善于经营的海洋民族精神,孕育出了一批批远赴海外谋生的创业者。他们背井离乡,在大洋彼岸播撒下潮汕商业的种子,并与家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物质和情感上都至关重要,而侨批业,正是承载这份联系的生命线。 本书细致地剖析了侨批业在潮汕海洋移民、贸易和金融网络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在海洋移民层面,侨批不仅仅是一张薄薄的纸,它承载的是海内外潮汕人的思念、家书、甚至是生存的希望。本书将详细阐述侨批如何成为连接遥远故土与海外赤子情感的纽带。从家乡的问候、亲人的近况,到对海外生活的指示、对家庭事务的安排,每一封侨批都凝聚着浓浓的乡情。更重要的是,侨批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为计划移民的潮汕人提供了宝贵的海外信息,指导他们选择目的地、了解当地情况,从而降低了移民的风险。本书将通过大量史料和案例,展现侨批对于潮汕人海外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潮汕人在全球范围内的族群分布和商业网络。 在贸易层面,侨批业与潮汕商人的海外贸易活动紧密相连,互为支撑。海外潮汕商人通过侨批与国内的亲友、合作伙伴沟通,传递市场信息,洽谈生意,安排货物的采购、运输和销售。这些信息流,为潮汕商人能够迅速捕捉海外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能够保持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反应。本书将深入探讨侨批如何成为潮汕商人进行跨国贸易的重要“通讯工具”,加速了商品在不同地域间的流通,促进了潮汕经济与全球市场的融合。我们将看到,侨批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指令,更是潮汕商人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对合作机会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商业发展的规划。 在金融层面,侨批业更是潮汕海洋移民、贸易网络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在那个金融体系尚不发达的时代,海外潮汕商人汇款回国,往往通过信局、钱庄等途径,而侨批的传递过程,往往伴随着资金的流动。本书将详细分析侨批业如何承载了巨量的海外汇款,这些汇款不仅维持了家庭生计,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潮汕地区重要的资本来源,为当地的农业、手工业乃至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更进一步,本书将探讨侨批业如何催生或促进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发展,例如信局、钱庄等,它们在接收、汇兑、甚至小额信贷等方面,为侨批的顺利流通提供了金融保障。这些金融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潮汕商人之间以及潮汕与海外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金融生态。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严谨而创新的。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各大档案馆、图书馆保存的珍贵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档案、族谱、商业契约、信件、报刊杂志、以及口述史资料。同时,本书还将借鉴经济史、社会史、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力求从多维度、深层次地揭示潮汕侨批业的运作机制、历史演变及其深远影响。 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本书将尝试回答一系列重要学术问题,例如:侨批业是如何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哪些变化?它与当时的海内外社会经济环境有何互动?它对潮汕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潮汕侨批业这一独特历史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更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史、商业史、金融史提供一个鲜活而生动的案例。它展现了在全球化浪潮初起之时,一个特定区域的群体如何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开辟出一片天地,并构建起一个复杂而富有生命力的商业文明。 《潮汕商帮的海洋脉络:以侨批业为中心》将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著作,它将为研究者、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海外华人社群的研究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学术财富。它将带领读者走进潮汕人民的海洋世界,感受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他们如何用一封封侨批,编织起一个连接世界、绵延百年的商业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这本书,光是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阅读欲望。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又鲜为人知的行业充满了好奇,而“侨批业”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行业。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无数中国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踏上了远洋的旅程,他们背负着家乡的嘱托,也肩负着改变命运的希望。书名中的“海洋移民”,让我期待着能够读到更多关于这些移民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而“贸易与金融网络”,则进一步拓宽了我对本书内容的想象。我想象着,这些移民群体之间是如何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进行商品交换和资金流通的。书中以“侨批业为中心”,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暗示了作者将深入剖析这个行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侨批业是如何不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维系着海外华人的经济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金融网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从个体命运到群体生存,再到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联系的完整图景,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带来深刻的启示。

评分

当我看到《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这本著作时,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贡献力量的普通人及其所从事的行业感到着迷,而“侨批业”恰恰是这样一个连接了无数家庭、维系了无数生计的独特行业。书名中的“海洋移民”四个字,勾起了我对那个充满艰辛与希望的时代的无限遐想。无数中国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跨越重洋,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去到了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描绘这些移民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扎根、成长。而“贸易与金融网络”则暗示了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我很好奇,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移民群体,是如何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他们又是如何进行资金的汇兑和周转,以支撑他们的贸易活动和家庭生计的?书中以“侨批业为中心”,更是点睛之笔。我希望能够通过本书,深入了解侨批业的运作机制,它如何作为一种信息和资金的传递渠道,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将微观的行业实践与宏观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视角,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海洋移民是如何通过侨批业,编织起一张跨越山海的经济和情感网络。

评分

这本《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试图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述一段宏大的历史。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著作,它们往往聚焦于大的政策、大的事件,虽然也很重要,但总觉得少了些温度,少了些人情味。“侨批业”这个主题,在我看来,恰恰是一种连接宏观与微观的绝佳切入点。我想象着,这本书会详细介绍侨批业的具体运作模式,从信件的收集、传递,到款项的汇兑、保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人力的智慧和时代的印记。它会不会讲述那些在侨批局工作的伙计们的故事?他们如何与海员、船商打交道,如何保证信件和款项的安全?而“海洋移民”,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移民的生活图景的?他们是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通过侨批与家乡保持联系的?那一句句“寄语”,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心灵的慰藉,是情感的寄托。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花费不少笔墨来展现这种“情感金融”的魅力。至于“贸易与金融网络”,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侨批业的个体实践,上升到对整个区域乃至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分析。这个行业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促进了商品和资本的流动?它是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基于人脉和信任的金融模式?这本书以“侨批业为中心”,无疑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历史的夹缝中,默默支撑起中国经济与世界连接的强大力量。

评分

第一次看到《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这本书的标题,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历史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无数个体的迁徙、贸易和金融活动所驱动的,而“侨批业”,恰恰是这些活动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载体。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海洋移民”这个宏大的主题,与“贸易与金融网络”这些更为经济学化的概念相结合的?书名中的“侨批业为中心”,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要深入分析这个行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侨批业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如何服务于海外华人的生活。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如何通过侨批与家乡的亲人保持联系的?他们的汇款是如何在异国他乡被处理,又如何安全地送到国内的?这其中一定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而“贸易与金融网络”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分析,侨批业是如何促进了海外华人的贸易活动?它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融资渠道?它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个基于血缘、地缘的金融网络?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看到了一个将微观的行业实践与宏观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全新的认识,理解在那个时代,海洋移民是如何在世界的舞台上,通过侨批业,编织出一条跨越山海的经济命脉。

评分

《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不能仅仅关注那些显性的变革,更要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细微之处,却又支撑起整个社会运转的“微观经济”和“社会网络”。“侨批业”,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它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飘洋过海的信件,那些承载着家人嘱托和游子思念的文字,以及那些汇聚着血汗和希望的银元。书名中的“海洋移民”,更是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好奇。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为何选择远渡重洋?他们在异国他乡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与奋斗?而“贸易与金融网络”,则让我期待着本书能够揭示出,这些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移民群体,是如何通过某种机制,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本书以“侨批业为中心”,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它意味着作者将深入剖析,这个看似简单的通讯和汇款行业,是如何成为连接移民、促进贸易、维系金融的关键枢纽。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侨批业是如何在信息传递、资本汇聚、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在海外华人社区中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基于信任的金融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从个体生存到群体繁荣,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完整链条,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深刻的洞察。

评分

拿到《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其书名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行业”的书,更像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一个关于“连接”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塑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移民群体充满敬意,而“海洋移民”这个词,立刻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波涛汹涌的时代,无数中国人背井离乡,为了生存和发展,踏上了远方的征程。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移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文化和环境的障碍,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建立自己的家园?而“贸易与金融网络”则进一步拓展了我对这本书的想象空间。我想象着,这些移民是如何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他们是如何进行商品贸易,又是如何进行金融活动的?书中提到的“侨批业”,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我明白它与信件和汇款有关,但我更想知道,它在这整个海洋移民、贸易和金融网络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核心角色?它仅仅是一种通讯方式,还是某种程度上是这些网络得以维系的基石?这本书以“侨批业为中心”,让我看到了一个将个体生存、商业运作与社会经济体系紧密联系起来的独特视角,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出,在那个时代,信息和资本是如何在海内外流动,又是如何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网络的。

评分

《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试图解构宏大历史命题的“微观史”著作。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不能仅仅从高层的政策和宏观的经济数据入手,更要深入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他们赖以生存的行业中去。“侨批业”,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和故事性,仿佛能听到远方捎来的问候,看到手中沉甸甸的汇款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挖掘和呈现侨批业的丰富内涵的?它不仅仅是寄送信件,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社交网络”和“金融管道”。书中提及的“海洋移民”,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这些移民,他们是带着怎样的梦想踏上征途的?他们在海外经历了怎样的辛劳与奋斗?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与遥远的故土保持联系的?而“贸易与金融网络”这几个字,则暗示了本书的学术深度。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分析,侨批业是如何成为连接这些分散的移民群体,如何促进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甚至是如何形成一种独特的、基于信任的金融体系的。这本书以“侨批业为中心”,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视角,它让我看到了,在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经济和社会生态系统,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出,信息、情感和资本如何在海内外流动,以及这些流动如何塑造了中国近现代的经济格局。

评分

当我拿到《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这本书时,我脑子里闪过的是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上面是风尘仆仆的劳工,是朴素的渔村,是远方码头上高耸的帆影。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面貌,往往藏在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细节里,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业轨迹中。而“侨批业”,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印记的行业。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出关于这个行业如此丰富的信息的?是从泛黄的文献堆里,还是通过口述史的访谈?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娓娓道来的老故事,带我走进那些曾经的邮局、信局,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听到那些此起彼伏的乡音?“海洋移民”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个体,他们为什么选择离开?是迫于生计,还是追寻更好的机会?他们去了哪些地方?是东南亚的橡胶园,还是美洲的金矿?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是艰辛的劳作,还是辛苦的创业?这本书会不会描绘出他们从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到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甚至成为当地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程?而“贸易与金融网络”,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产生了期待。我想象着,这些移民群体是如何利用侨批业,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商业联系,如何进行汇款、融资,甚至是跨国投资?这其中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商业秘密,有没有什么独特的金融运作模式?本书以“侨批业为中心”,让我看到了一个将宏大的经济主题与具体的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独特视角,这让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出,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寄信和汇款背后,所隐藏的复杂而庞大的经济和社会体系。

评分

拿到《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其书名所蕴含的宏大历史视角所吸引。我一直觉得,许多重要的历史叙事,都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行业和群体之中,而“侨批业”,恰恰是连接中国与海外、维系无数家庭情感与经济命脉的重要载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海洋移民”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主题,与“贸易与金融网络”这一具有宏观经济学意义的概念相结合的?书中以“侨批业为中心”,则更让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深入的研究视角。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描绘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如何为了生存和发展,背井离乡,踏上远洋的旅途,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是如何艰辛创业,又是如何与家乡保持联系的。那些通过侨批传递的不仅仅是书信,更是浓浓的乡愁和期盼。而“贸易与金融网络”则暗示了本书在经济分析上的深度。我很好奇,这些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移民群体,是如何通过侨批业,构建起紧密的商业联系,又是如何进行资金的汇兑和流通,从而支持他们的贸易活动和家族的生计的?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看到了一个将微观的行业运作、个体的情感连接,以及宏观的经济体系紧密结合的研究路径,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出,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信息、情感和资本是如何在海内外流动,以及这些流动如何塑造了中国近现代的经济格局。

评分

这本《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书名中蕴含的宏大叙事所吸引。我一直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特别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支撑起经济命脉的群体和行业充满好奇。而“侨批业”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种跨越山海的信使,一种连接故土与异乡的纽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细致地描绘这个曾经辉煌又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行业。它不仅仅是寄送信件,更承载着多少漂泊者的思念,多少家庭的希望,多少商贾的交易?书名中的“海洋移民”四个字,立刻把我带到了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无数中国人为了生计,为了梦想,踏上了远洋的征途,他们去了哪里?他们遇到了什么?他们如何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立足?而“贸易与金融网络”则进一步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我想象着那些远渡重洋的中国人,是如何在异国他乡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他们之间是如何形成紧密的联系,又是如何将中国的商品、技术和资本输送到世界各地,反之亦反。这本书的主旨——“以侨批业为中心”,更是点睛之笔。它告诉我,所有的这些宏大叙事,最终都将聚焦于这个看似微小的行业。侨批业,这个承载着信息、财富和情感的独特载体,是如何成为连接海洋移民、维系贸易往来、构建金融网络的枢纽?它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仅仅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还是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认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一一揭晓这些答案,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