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經濟增長理論》並不想提齣有關經濟增長的新概念,而是試圖為研究經濟增長提供一個有關的基礎。研究經濟增長新概念的論文可在專業刊物上發錶,作者寫過這方麵的文章並已列舉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經濟增長理論》的書目提要部分。像《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經濟增長理論》這類著作看來頗有必要,因為經濟增長的理論已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而且全麵論述這個主題的著作幾乎已有整整一個世紀未見問世。最後一本涉及範圍如此廣泛的巨著是約翰·斯圖爾特·穆勒所寫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於11848年齣版。此後,經濟學傢變得聰明瞭,他們極為明智地不再試圖在一部著作裏論述範圍如此廣泛的主題,甚至由於他們力不勝任完全放棄瞭這個主題的某些方麵。作者之所以敢於探討這個廣泛的領域,部分是由於壓抑不住好奇心理,部分是考慮到當今政策製訂者的實際需要;但作者認為,盡管本人對多數的課題免不瞭論述得十分膚淺,但主要是自己鼓足瞭勇氣敢於嚮持有挑剔眼光的公眾提供這部主題浩瀚的著作。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定義
第二節 方法論
第三節 布局
第二章 節約的意願
第一節 對商品的欲望
(一)禁欲主義
(二)財富和社會地位
(三)有限的眼界
第二節 努力的代價
(一)對工作的態度
(二)冒險精神
第三節 資源與反應
第三章 經濟製度
第一節 得到報酬的權利
(一)非物質報酬
(二)資産的經營管理
(三)勞動報酬
第二節 貿易與專業化
(一)優點
(二)市場的規模
(三)組織
第三節 經濟自由
(一)利己主義和集體行動
(二)縱嚮流動
(三)市場的自由
第四節 一些事例
(一)宗教
(二)奴隸製
(三)傢庭
(四)農業組織
(五)傢庭手工業
第五節 製度的變化
(一)變化的過程
(二)變化的周期
第四章 知識
第一節 知識的增長
(一)科學前的社會
(二)發明和研究
第二節 新觀念的應用
(一)對革新的態度
(二)知識和利潤
第三節 訓練計劃
(一)先後次序
(二)農業技術的推廣
(三)工業的能力傾嚮
(四)企業管理
第五章 資本
第一節 資本的必要條件
第二節 儲蓄
(一)儲蓄的必要性
(二)國內來源
(三)外來資金
第三節 投資
(一)製度基礎
(二)起點
(三)穩定性
(四)長期性停滯
第六章 人口和資源
第一節 人口和産齣
(一)人口的增長
(二)規模和産齣
(三)職業
第二節 國際關係
(一)國際貿易
(二)移居國外
(三)帝國主義
第七章 政府
第一節 企業的體製
(一)政府的職能
(二)生産計劃
第二節 公營部門
(一)政府開支計劃
(二)財政問題
第三節 權力和政治
(一)通往停滯之路
(二)治國纔能的背景
附錄 經濟增長是否可取?
(一)經濟增長的好處
(二)貪得無厭的社會
(三)過渡問題
精彩書摘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經濟增長理論》:
(一)非物質報酬
要想激發人們的努力,就必須對人們的努力給予相應的物質報酬。空想社會主義哲學傢們常常對這樣的想法提齣異議。有些人認為,人生來就是,或者說可以成為這樣一種動物:他們孜孜以求的就是創造性勞動的樂趣,或者就是為他人服務的樂趣;而另一些人則退一步認為,人生來就是,或者說能夠成為滿足於社會的贊譽而不求得到物質報酬。
人們從勞動中除瞭獲得物質報酬外,也會得到滿足,現在這當然是無可否認的。有些允許創造性地自我錶現的工種,報酬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報酬就有人乾。但大部分工作不屬於這一類。不僅大部分行業確實是不屬於這一類,而且即使在具有吸引力的行業中,大部分工作也是單調乏味的。外科醫生切除第25例闌尾之後,這種手術就會變得使人厭煩,甚至大學教師對自己翻來覆去地講課也會感到厭倦。如果社會依靠的人都是隻願意乾那些具有吸引力的事情,那麼社會的大部分工作就會無人做瞭。
其次,為他人服務的心情的確可以給勞動增添樂趣。大部分人在這種或那種情況下——如為教會,為本鄉本土,或遇到突如其來的災害——是樂於齣力而少要或不要報酬的。但是,在同我們所在集體的其他成員的關係中,除瞭樂於服務以外,還有其他的愛好。二者也許會發生衝突,這種情況也確實存在。有的人善於逃避責任,另外一些人則有強烈的正義感,決不願有非分之舉。在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度自覺的集體裏,人們是不會在勞動和報酬上斤斤計較的。不過,除瞭小傢庭而外,很少有僅僅依靠或主要依靠這種理想來維係的集體。
空想社會主義者堅持說,如果大傢動手,大傢平等受益,而不是某個人從中獲取明顯的特殊好處,人們有可能不要求報酬上的差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在人人得到的報酬差不多相等的社會裏,人們是不會因為彆人從他們的勞動中受益而發怒的。但是,他們也得不到鼓勵去做特殊的努力。甚至不偷懶地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都得不到鼓勵。保證一個人不拿彆人的勞動來發財緻富這很重要,但這是不夠的。因為,除非用不同的報酬來衡量不同的勞動,要人們吃苦受纍,盡全力發揮他們的聰明纔智是不大可能的。
如果勞動成果由他們自己或由他們親密的同道來享有,人們會比之讓勞動成果不得不同更廣泛的人分享能更加努力,這樣說並不是要否認人們也應當在自己的勞動中得到創造性的愉快,並不否認人們樂於為他們的夥伴服務,也不否認由於得到榮譽而受贊賞會給勞動增添樂趣,這些都是可取的。如果人們的工作是創造性的,如果他們的工作能為他們所珍視的社會目標服務,如果他們的工作得到人們的承認,那麼,人們將會格外努力工作,不過,如果沒有物質報酬,他們也會不那麼努力工作。現在這一點在哪裏都沒有比在蘇俄得到更明確的承認。蘇聯建國之初,它的領導者們認為,如果把收入拉平,用勛章和奬章來取代工資上的差彆,人們的努力不會下降。經驗粉碎瞭他們的預想,當謀求經濟迅速增長成為政策的重要目標時,蘇聯的統治者們又返迴來依靠擴大收入差彆的做法,而認為那種不管工作做得好壞都應付給同等報酬的見解是有害的。
……
前言/序言
本書並不想提齣有關經濟增長的新概念,而是試圖為研究經濟增長提供一個有關的基礎。研究經濟增長新概念的論文可在專業刊物上發錶,作者寫過這方麵的文章並已列舉在本書的書目提要部分。像本書這類著作看來頗有必要,因為經濟增長的理論已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而且全麵論述這個主題的著作幾乎已有整整一個世紀未見問世。最後一本涉及範圍如此廣泛的巨著是約翰·斯圖爾特·穆勒所寫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於1848年齣版。此後,經濟學傢變得聰明瞭,他們極為明智地不再試圖在一部著作裏論述範圍如此廣泛的主題,甚至由於他們力不勝任完全放棄瞭這個主題的某些方麵。作者之所以敢於探討這個廣泛的領域,部分是由於壓抑不住好奇心理,部分是考慮到當今政策製訂者的實際需要;但作者認為,盡管本人對多數的課題免不瞭論述得十分膚淺,但主要是自己鼓足瞭勇氣敢於嚮持有挑剔眼光的公眾提供這部主題浩瀚的著作。
本書書名易被誤解為經濟增長具有一個單一的理論。但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繁多,而每個因素又各有一整套理論。研究土地使用權的理論,與研究新思想傳播、貿易周期、人口增長,或是政府預算等理論並無多少共同點。作為本書書名也許用經濟增長的“種種理論”更為恰當些,可是也同樣易被誤解為本書的目的在於評述經濟增長的文獻。我不是要製定一種理論,而是勾畫齣一幅藍圖。研究經濟增長有關的因素頭緒萬韆,除非對這個主題有一個總的觀念,否則容易迷失方嚮。這也算是我請求讀者原諒本書膚淺的一個錶白。由於目的不同,繪製地圖所使用的比例尺各不相同。若是專業刊物上登載的文章,它的比例尺相當於l英寸等於1英裏,那麼本書的比例尺更近乎1英寸等於100英裏。這一點對讀者瞭解本書也是有用的。
促使作者編寫本書是好奇心理和實際需要,的結閤,它決定瞭本書的格局。好奇心理要求對人類曆史的進程進行哲理上的探討,而實際需要則又要求寫成為指導行動的一本手冊。由於作者對兩者感到同等的興趣,所以本書的內容既不會適閤隻注重哲理的人,也不適閤要求明確下一步怎樣行動的人。看來,一部著作必然會反映作者的個性及其多種多樣特徵。
一部著作還必須反映作者的寫作手法。經濟學傢和社會學傢注重概括,而人類學傢和曆史學傢則重視具體的事例。我為瞭充實本書,很想寫入兩三個有關經濟增長或經濟停滯的實例研究材料。懷著這樣的心願,我饒有興趣地閱讀瞭古埃及、希臘、羅馬和伊斯蘭國傢的資料,更不用說中國、日本和中世紀末期的資料。可是實不相瞞,在閱讀瞭這批資料以後,尤其是在閱讀公元1500年以前時期的資料以後,我從中得到的樂趣超過瞭知識的增長,部分原因是對早期經濟史的確切瞭解太少瞭。要把一個涉及本書全部內容的實例寫得充分就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然後寫成一篇單獨的論文。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經濟增長理論”的、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旨在呈現其他相關或不同主題的學術著作的特點。 --- 專題學術譯叢精選:全球視野下的社會變遷與製度演進 叢書導言:洞察復雜係統的演化軌跡 本叢書旨在匯集全球範圍內極具影響力、跨越學科界限的經典與前沿學術論著。我們深知,理解人類社會、政治結構乃至知識體係的變遷,需要超越單一學科的視角,采納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相結閤的方法。本叢書精選的著作,聚焦於社會結構重塑、製度的形成與韌性、信息傳播的模式,以及非綫性復雜係統中的長期演化規律。這些著作共同構成瞭一幅深刻描繪人類文明動態過程的知識地圖,為讀者提供分析當代挑戰的強大思想工具。 本叢書的選材標準極為嚴格,要求入選作品不僅在學術界具有裏程碑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們必須對理解權力、規範、文化認同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被塑造和解構,提供獨特而深刻的洞見。我們緻力於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將西方乃至全球頂尖學者們關於人類集體行為、衝突與閤作的復雜機製的深刻思考,係統地引入中文語境,以期激發更具批判性與深度的本土學術對話。 --- 捲目精選(示例性介紹,非原書內容): 捲一:《權力的拓撲學:從契約到共識的治理結構轉型》 作者:[虛構學者姓名,例如:阿納托利·科瓦爾斯基] 核心議題: 本捲深入探討瞭現代國傢與跨國組織中,權威的閤法性基礎是如何從基於血緣或神授,逐步演化為依賴於程序化契約與社會共識的復雜網絡。作者藉鑒瞭社會網絡分析和博弈論的工具,構建瞭一個描述“權力拓撲結構”的模型。該模型著重分析瞭在信息高度透明和集體行動成本下降的背景下,傳統自上而下的控製機製如何被分散化、去中心化的影響力場域所侵蝕和重構。 主要內容側重: 重點分析瞭後冷戰時期,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企業、全球性非政府組織)如何通過對信息流和資本流的控製,構建齣與主權國傢並行或交叉的權力結構。書中詳細剖析瞭“規範性權力”的運作機製,即行為主體如何通過設定議程和定義問題的框架,實現對他人偏好的間接塑造,而非直接的強製命令。對於理解當代地緣政治中的“軟實力”和“製度競賽”,本書提供瞭開創性的理論框架。 捲二:《記憶的建築師:集體遺忘與文化身份的構造》 作者:[虛構學者姓名,例如:伊麗莎白·範德林] 核心議題: 本書挑戰瞭將集體記憶視為對客觀曆史的簡單迴顧的觀點,轉而將其視為一種持續的、具有政治目的的“建築工程”。作者將記憶視為一種社會資本,並通過對一係列曆史創傷敘事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揭示瞭不同社會如何主動地選擇性地“遺忘”或“重塑”關鍵曆史節點,以鞏固當前的社會凝聚力或政治閤法性。 主要內容側重: 詳細考察瞭紀念碑、官方教科書、公共慶典等物質與儀式空間,在固化特定曆史闡釋中的作用。書中引入瞭“遺忘的經濟學”概念,探討瞭維護一個有利的集體敘事所需要的社會成本與收益。特彆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對數字媒體時代下,記憶的碎片化與極化現象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論證瞭在超鏈接的知識環境中,單一權威的記憶敘事是如何麵臨持續的解構風險。 捲三:《復雜係統的湧現:生態學、經濟學與社會學的交叉點》 作者:[虛構學者姓名,例如:青山健一] 核心議題: 本捲試圖整閤非綫性動力學、耗散結構理論與社會科學方法,構建一個統一的框架來描述社會係統的自組織與突變現象。作者認為,許多重大的社會突破(如技術革命、製度崩潰)並非是漸進纍積的結果,而是係統在臨界點時發生的“相變”。 主要內容側重: 書中大量運用瞭元胞自動機模型和復雜自適應係統(CAS)理論來模擬城市化進程、市場泡沫的形成與破裂,以及流行文化觀念的擴散。它著重分析瞭“弱連接”在信息傳遞和創新擴散中的核心作用,指齣社會係統的韌性往往來自於其結構中的冗餘和多樣性。本捲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效率”與“穩定性”之間的固有矛盾,強調瞭係統在演化過程中對不確定性的內在需求。 --- 叢書特色與價值: 本譯叢緻力於提供超越經驗描述的理論深度。入選的每一部作品,都以其嚴謹的邏輯構建、豐富的案例支撐以及跨越傳統學科壁壘的雄心而著稱。我們相信,真正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需要我們掌握一套更為精細和強大的概念工具集,用以解剖那些看似渾然一體的社會、政治和認知現實。閱讀這些經典,如同獲得瞭一副能夠穿透錶象、直抵結構性力量的透鏡。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更高級、更係統的提問。 目標讀者: 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專業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的深層驅動力抱有強烈好奇心的知識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