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陆地音乐(附光盘)/世界音乐系列

东南亚陆地音乐(附光盘)/世界音乐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文·道格拉斯 著,管建华 编,王先艳 译
图书标签:
  • 东南亚音乐
  • 陆地音乐
  • 世界音乐
  • 民族音乐
  • 音乐文化
  • 音乐史
  • 附带光盘
  • 音乐欣赏
  • 地域音乐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9958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945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界音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美国加文·道格拉斯以大量的实地考察为基础,为东南亚陆地音乐调查构架了三个主题:音乐与文化多样性、音乐与政治、音乐与全球化。每个主题都有助于对该地区的古典音乐传统、民间传统以及当代发展的讨论。《东南亚陆地音乐/世界音乐系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关注点并非音乐传统的发源地,而是这些音乐传统的传承者;与此同时,《东南亚陆地音乐/世界音乐系列》还描述了一些源自该地区以及离散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艺人。《东南亚陆地音乐/世界音乐系列》同时也适用于对东南亚陆地音乐文化的了解。随书附赠一张时长约70分钟的光盘,内容包括:音乐曲目,大量的试听练习,能够帮助读者积*参与到音乐与主题学习中。

作者简介

  加文·道格拉斯,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博罗分校音乐人类学副教授。他主要研究东南亚陆地音乐文化(主要研究国家:缅甸),并在众多论文和百科全书条目上展示了其研究成果。除了撰写音乐相关书籍外,他还擅长演奏吉他、爱尔兰长笛、缅甸竖琴。
  
  王先艳,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现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曾在国内多地及北欧、伊朗、尼泊尔、老挝、缅甸、印度、日本、蒙古、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实地考察,承担、参与多项课题,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中文版主编序
英文版主编序
前言

Ⅰ 多样性和共同性
三幅画面
画面1:四面佛
画面2:吴哥窟的笛手
画面3:鬼节
东南亚受到的文化影响
当今的民族国家模式
缅甸(缅甸联邦)
泰国(泰王国)
柬埔寨(柬埔寨王国)
越南(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整合的东南亚陆地
东南亚陆地的宗教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圣歌
皈依三宝
越南佛教
小结

Ⅱ 古典传统、宫廷传统与民族传统
什么是东南亚的“古典”音乐?
主要的宫廷合奏
缅甸
围鼓乐队
缅甸的调式与调音
缅甸的室内音乐
泰国与柬埔寨
皮帕特
外克鲁
天女之舞
泰国与高棉的其他合奏
越南
越南的乐器
独弦琴
古筝
小结

Ⅲ 多样性和地区的差异
东南亚的民族概念
语系
不同族群间的音乐差异
缅甸的民族多样性
画面:佛塔节
画面:克伦族唱圣歌的人
泰国东北部伊森(ISAN)地区的音乐及社会团体
老挝和泰国的歌手
越南、老挝和泰国的赫蒙(苗)族
赫蒙族的音乐和语言
芦笙
小结

Ⅳ 音乐与政治动乱
由上至下:殖民主义、独立自主及国家建构
国歌
经典化:通过艺术音乐的国家建构
反正统音乐:由下而上
越南
柬埔寨
缅甸
小结

Ⅴ 全球化与地方性
全球化
西方概念与文化定势
全球化的远久历史
大城府的缅甸人
现代化进程中的泰国
法国影响下的越南
音乐记谱法与全球化
泰国和缅甸的音乐记谱法
全球化乐器和大众媒体
日新月异的环境
移民与离散人群
柬埔寨美式音乐的案例研究
普拉CH
登革热
《大象哭泣之地》
网络的革命
小结

专用术语表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附赠CD目录
东南亚陆地音乐(附光盘)/世界音乐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东南亚大陆地区(包括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越南部分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渊源、社会功能、音乐结构以及当代发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细致的学术视角,理解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声音景观。本书特别关注了音乐在宗教仪式、宫廷庆典、民间娱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核心作用,并结合附赠的光盘,力求实现理论阐述与实际听觉体验的完美结合。 第一部分:区域概述与文化背景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东南亚大陆地区的地理、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宏大图景。重点介绍了影响该地区音乐发展的关键历史事件,如印度化、佛教的传入、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理解音乐的社会背景是解读其风格的基础,因此,我们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社会阶层结构(如君主制、僧侣阶层、平民社群)如何塑造了音乐的流派、演奏场合和传播方式。 特别关注了该区域音乐文化的核心特征:跨国界的相似性与国家内部的差异性。例如,探讨了泰国“皮帕特”(Piphat)音乐、柬埔寨“巴陵”(Phleng Boran)以及老挝“莫兰”(Mor Lam)之间在音阶、调式和乐器配置上的联系与分歧,并追溯其共同的印度-婆罗门文化根源。 第二部分:核心音乐体系与乐器学 本章是本书的理论核心,系统梳理了东南亚大陆音乐的结构要素。 1. 调式与节奏: 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特有的“七声音阶”与“五声音阶”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重点解析了“循环结构”(如印度化的循环节拍概念)在泰国、柬埔寨音乐中的体现,并对比了越南传统音乐中更为线性化的旋律处理方式。讨论了“非等时性”(Non-isochronous)节奏的精确性,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演奏技巧实现节奏的灵活处理,这是理解该地区音乐“律动感”的关键。 2. 宫廷音乐的典范: 集中研究了泰国和柬埔寨的宫廷音乐,这些音乐体系被视为国家艺术的精粹。详细描述了泰国“玛霍里”(Mahori)和“朗那特”(Ranat)家族的竹木敲击乐器在复杂复调织体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维护皇室威仪中的仪式功能。 3. 地方与民间音乐的活力: 深入考察了老挝和泰国东北部(依善地区)的“莫兰”(Mor Lam)音乐。这一部分侧重于其叙事性和即兴性,分析了“林”(Lam,即歌词对吟)的对答结构、诗歌韵律与音乐伴奏之间的紧密互动,并讨论了其在现代广播媒体中的转型与延续。同时,也涵盖了越南“歌剧”(如水上木偶戏音乐、戏曲音乐)中独特的喉音处理和旋律装饰技巧。 4. 乐器学深度解析: 对该区域标志性的乐器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与描述。 敲击乐器组: 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锣(Gongs,如泰国的Khong Wong Yai, 柬埔寨的Kong Thom)和木琴(如Ranat Ek, Ranat Thum)的音色差异、制造工艺及其在乐队中的角色划分。 弹拨乐器组: 考察了筚篥(Piphat中常见的双簧管乐器,如Pi Nai)的独特音色如何塑造整体乐队的听觉特征,以及拨弦乐器(如Saw Duang, Tro)在承载旋律线条时的技巧要求。 其他特色乐器: 讨论了缅甸的独弦琴(Saung-Gauk)和越南的独弦琴(Đàn Bầu)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乐器,分析了它们如何通过独特的演奏方式模拟人声或其他自然之声。 第三部分:音乐的社会功能与仪式语境 音乐并非孤立的声响现象,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本部分将音乐视为一种“行为”进行研究。 宗教与灵性: 考察了佛教(特别是上座部佛教)仪式中的音乐应用,如诵经、布施仪式的背景音乐。分析了巫术、萨满教仪式(如某些高棉或苗瑶社群的仪式音乐)中,音乐如何被用作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戏剧与表演艺术: 聚焦于皮影戏、木偶戏以及地方歌舞剧(如泰国“孔剧”Khon)中的音乐脚本与情感表达。研究了音乐如何服务于叙事,并确立人物身份和情节转折。 生命周期庆典: 考察了婚礼、葬礼、成年礼等人生重要阶段中,特定音乐曲目和演奏形式的必要性与规范性。 第四部分:当代变迁与未来走向 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冲击下,东南亚大陆音乐正经历深刻的演变。 民族乐团的现代化: 分析了在国家文化政策推动下,传统乐器如何被引入西方的管弦乐编制,以及作曲家们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如何运用西方和声学知识进行创新。 流行音乐的融合: 探讨了“印尼流行音乐”(Indo-Pop)与传统元素的结合,例如,现代歌手如何采样或改编Mor Lam的旋律,使其适应新的听众群体。 文化遗产保护与记录: 讨论了当代学者、音乐家和非政府组织在抢救性记录和教育普及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数字技术在音乐传播中的角色。 附录:光盘使用指南 附赠光盘收录了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实例,包括: 1. 泰国宫廷“皮帕特”合奏片段,用于对比不同敲击乐器的音色平衡。 2. 老挝“莫兰”对唱的现场录音,展示其即兴对答的魅力。 3. 柬埔寨传统器乐的慢速演示,聚焦于精细的装饰音处理。 4. 越南“独弦琴”的独奏曲,体现其独特的颤音技巧。 本书的编写秉持严谨的田野研究精神,结合了人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力求为音乐爱好者、学生及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东南亚陆地音乐世界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在书店里随意翻阅,被《东南亚陆地音乐(附光盘)/世界音乐系列》这个名字所吸引。我一直对亚洲文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音乐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沟通方式,更是我想要探索的领域。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音乐世界的大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东南亚陆地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是会聚焦于某个国家或某个音乐流派,还是会进行一个较为宏观的梳理?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形式的介绍,更能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人文内涵。例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演变和融合的?这些音乐在当地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用于宗教仪式、宫廷表演、民间娱乐,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凝聚力的象征?附带的光盘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它能够让我亲耳体验到书中文字所描绘的音乐,感受那些独特的音色、节奏和旋律。我希望能从这张光盘中听到那些充满原始力量的鼓乐,悠扬婉转的管乐,以及富有表现力的歌声,这些都将是对我感官的一次极大挑战和愉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欣赏东南亚的音乐,甚至可能促使我想要亲身去那个地方,去感受那里的音乐现场。

评分

我对《东南亚陆地音乐(附光盘)/世界音乐系列》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世界音乐一直以来保持的浓厚兴趣。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其陆地音乐,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了解东南亚陆地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音乐特色,比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音乐和苏门答腊音乐在风格、乐器和表演形式上会有哪些异同?或者菲律宾群岛上不同族群的音乐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音乐分析,包括乐器的介绍、音乐结构、调式特点以及节奏型,并且附带清晰的图片和插图,以便我更好地理解。而光盘的配备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它能够让我直接聆听那些书中文字所描述的音乐,感受那些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这将是理解音乐最直观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真实的声音,带领我穿越东南亚的陆地,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文化,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感悟,从而拓宽我对世界音乐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我其实一直很有兴趣,但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去深入了解。最近刚拿到这本《东南亚陆地音乐(附光盘)/世界音乐系列》,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这本书的书名就带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让我联想到那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以及在那里世代流传的旋律。光盘的配备更是让我惊喜,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阅读文字,还能直接聆听那些远方的声音,这对于理解音乐的精髓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那些茂密的雨林,走过那些古老的村落,感受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是如何与当地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甚至是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我想象着,也许书中会详细介绍一些我从未听过的乐器,比如越南的 đàn bầu(独弦琴),或者印尼的 gamelan(甘美兰)打击乐,并配以清晰的图片和详尽的演奏技巧说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了解这些音乐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它们是如何反映了东南亚人民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节日庆典,他们的日常劳作,以及他们对于生活、死亡和宇宙的理解。这本书不应该只是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堆砌,而应该是一次感官的旅行,一次灵魂的浸润。我期待它能让我对世界音乐,特别是东南亚这个充满魅力的音乐宝库,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选择《东南亚陆地音乐(附光盘)/世界音乐系列》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声音的感知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而音乐无疑是其中最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载体。对于东南亚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其陆地音乐,它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东南亚陆地音乐的地域性差异,比如,马来西亚的传统音乐与越南的民歌在风格上会有哪些显著的不同?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乐器,例如柬埔寨的Roneat Ek(高音木琴),或者老挝的Khaen(竹管乐器),并附上清晰的图片和演奏示范?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形式的描述,更能深入探讨这些音乐在当地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与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甚至是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音乐背后是否蕴含着当地人民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附带的光盘更是我购买这本书的关键因素,它能让我亲耳感受那些远方的声音,体验那些独特的音色和韵律,这将是文字描述无法完全替代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东南亚陆地音乐的魅力,并拓展我的音乐视野。

评分

购买《东南亚陆地音乐(附光盘)/世界音乐系列》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音乐的好奇心,尤其是对那些与西方传统截然不同的音乐体系。一直以来,我对东南亚的印象停留在热带风情和异域文化,但对其音乐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版,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非常关注本书是否能够以一种系统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东南亚陆地音乐的复杂性呈现出来。比如,它会涉及哪些具体的音乐体裁?例如,是否有关于缅甸的孔敬(Hsaing Waing)宫廷音乐的详细介绍?或者泰国纯音乐(Piphat)的独特打击乐组合?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分析这些音乐的结构、调式、节奏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地的戏剧、舞蹈和仪式相结合的。而光盘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它能让我直接领略到这些音乐的魅力。我迫切地想听到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感受那些起伏跌宕的旋律,以及那些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音乐逻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真实的录音,让我对东南亚的音乐世界产生全新的认知,并可能激发我进一步探索更多关于这个地区的音乐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