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一卷(上)(1869-1930)(英汉对照平装本)

《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一卷(上)(1869-1930)(英汉对照平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多克斯,[英] 坎贝尔,路甬祥 编
图书标签:
  • 自然科学
  • 科学史
  • 经典文献
  • 英汉对照
  • 百年科学
  • Nature
  • 科学普及
  • 历史
  • 物理学
  • 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80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420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字数:46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生、科研工作者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国内一套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教育和自然科研共同策划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SirJohn Maddox)爵士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博士出任主编。该丛书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每篇文章均配有由《自然》杂志编辑撰写的简短导读,中文译文由国内各领域的专家审稿把关。与此前世界范围内曾出版过的各种《自然》论文选集相比,本套丛书涵盖时间跨度广,所选篇目多,《<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一卷收录了自1869年至1930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经典论文,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五个学科领域,共计106篇。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至1930年这段时间,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巴斯德研究发现导致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微生物;格雷发明通过电流传送音符的装置——电话;达特发现汤恩头骨并提出南方古猿非洲种的命名;戴维森和革末发现电子的散射现象;拉曼发现反常散射现象——拉曼效应;狄拉克预言正电子的存在……百年自然科学的波澜壮阔,尽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内容简介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平装版)第一卷上(1869-1930)》是一套自然科学论文精选集中的一卷,收录了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从1869年创刊到1930年期间发表过的经典科学论文50篇,这些文章由《自然》杂志主编遴选,并由《自然》杂志的编辑为每篇文章撰写编者按,然后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翻译成中文并审订。全书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等)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英)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自然》杂志前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两度担任《自然》主编达23年之久。
(英)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威斯特费尔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莱斯特大学获得上层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并在莱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路甬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自然》上发表的是新颖的、创新的、对世界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这不仅对推动新一代的人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学科交叉中有重大的发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单位合作,把《自然》一百多年来出版的论文的精选部分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可以帮助读者追踪自然科学发展的轨迹与脉络,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经过严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译,再经过严格的审校。能帮助我们对一百多年科学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出的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是国内一部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自然》杂志经典论文选集,荟萃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具开创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科学文献,并将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献原汁原味地呈献给中国读者。双语对照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读者领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文献,扩大受众群体,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这套丛书收录的科学文献大部分是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另外也有少量综述、新闻快报和通讯评论等。通过纵览这些篇目,读者既能从微观上欣赏优秀科学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超凡智慧,又能从宏观上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总体概貌。

此外,该丛书还特意安排了几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们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从这些严肃的科学争辩中,读者将感受到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辛探索。

丛书的编者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写了简短导读,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为读者展现当时的研究背景,带领读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感受这些非凡科学研究所蕴含的价值。

——新华网


目录

001 《自然》的宗旨

002 论冬季开花型植物的受精作用

003 冬季开花型植物的受精作用

004 冬季开花型植物的受精作用

005 近期的日全食

006 苏伊士运河

007 苏伊士运河

008 原子论战

009 利文斯通博士的探险

010 利文斯通博士的探险

011 物种起源论战

012 通向印度的运河之路

013 关于三叠纪恐龙以及恐龙分类的研究

014 观测太阳光谱

015 观测太阳光谱

016 达尔文学说与国民生活

017 达尔文理论的一个推论

018 冰川的纹理构造

019 所有的星云都是恒星系统吗?

020 星云在哪里?

021 地质时间的测量

022 尼罗河问题的答案

023 思考的速度

024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025 关于太阳的物质组成

026 观测太阳光谱

027 长度单位

028 巴斯德对家蚕疫病的研究

029 自然发生学说

030 自然发生学说

031 天空的颜色

032 太阳能量的来源

033 太阳能量的来源

034 太阳能量的来源

035 即将到来的金星凌日

036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致词

037 数学和物理科学

038 太阳的燃料

039 巴斯蒂安博士与自然发生学说

040 日内瓦湖和地中海的色彩

041 生命的进化:赫胥黎教授在利物浦的演说

042 1870年的科学发展状况

043 人类的由来

044 泛生论

045 泛生论

046 论色觉

047 对达尔文学说的新看法

048 1870年的科普利奖章获得者

049 太阳黑子的周期

050 克拉克·麦克斯韦的气体动力学理论

051 分子

052 关于物体分子构成的动力学证据

053 风暴定律

054 电话:一种利用电流传送音符的仪器

055 麦克斯韦测量以太的计划

056 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科学工作

057 氮气的密度

058 论一种新型的射线

059 伦琴教授的发现

060 关于阴极射线的新实验

061 磁化对物质发射的光的性质的影响

062 一种尚未发现的气体

063 远程电视系统

064 原子内的电荷

065 原子结构

066 X射线的反射

067 元素的组成

068 爱因斯坦关于万有引力的相对论

069 相对论发展概述

070 原子结构

071 原子和分子的尺度

072 波与量子

073 南方古猿非洲种:南非的人猿

074 汤恩发现的类人猿化石

075 汤恩头骨的几点说明

076 汤恩头骨

077 汤恩头骨

078 亚洲的第三纪人:周口店的发现

079 导体中电的热扰动

080 镍单晶对电子的散射

081 β射线的连续谱

082 一种新型的二次辐射

083 元素周期表中的反常族

084 波动力学和放射性衰变

085 作为一项实用优生学政策的绝育术

086 无线传输的“波带”理论

087 电子和质子

088 恒星的质量与发光度之间的关系

089 发现海外行星

090 洛威尔对海外行星的预言

091 地球的年龄

092 α粒子引发的人工衰变

093 一项关于磁暴的新理论

094 基于水下观测室的深海调查

095 恒星的结构和恒星能量的起源

096 优生绝育

097 α射线的精细结构

098 优生绝育

099 质子

100 关于渐成论的问题

101 自然选择强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102 以太与相对论

103 X射线衍射法解析毛发角蛋白的结构与弹性

104 胚胎学与进化

105 原子量的单位

106 胚胎学与进化


前言/序言

李政道序

如何认识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物质层面,尤其是近百年来,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多跨越性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二是精神层面,科学精神日益深入人心,这种科学精神并不是认为科学万能、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它应该是一种老老实实、严谨缜密、又勇于批判和创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种坚持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信念。这种科学精神可能比物质意义上的科技成就更重要,因为技术进步的影响可能与时代具体的背景有密切关系,但科学精神却永远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的出版,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无数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艰难求索、百折不回的精神世界。《自然》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反映了各个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概貌,报道了现代科学中最重要的发现。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汇聚了狭义相对论的提出、量子理论的成熟、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这些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大事件、大成就,还将一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文章囊括进来,并展现了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这是一种难得的眼光和胸怀。科学之路是艰辛的,成功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失败,前人的失败是我们今日成功的基石,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忘记。因此,《〈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这套丛书不但能让读者了解对人类科技进步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成果,以及科学中的焦点和前沿问题的演变轨迹,更能使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感受到思想激辩带来的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苦努力,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精神的真意。

当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已经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理论和人才基础。如何进一步引进国外的学术精华,促进中外科技交流,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升至世界前列就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课题。因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合作出版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可谓贡献巨大,我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获得极大成功,促进全民族的科技振兴。

科学的事业永无止境。这是科学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我们砥砺自身、不断求索的动力所在。这样的事业,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探索科学前沿的智慧火花 (1931-2000) 导言:科学的黄金时代与思想的激荡 《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站在全球科学探索的最前沿,记录了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说早期的《自然》是奠基石,那么1931年至2000年间所汇聚的科学成就,则构筑了现代科学的恢弘殿堂。这一时期横跨了从物理学革命的深入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的崛起,再到信息技术爆炸性增长的伟大历程。本卷精选的论文,不仅展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严谨性与实验的精巧设计,更深刻揭示了科学家群体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求真精神与协作力量。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审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在冷战的紧张局境中,全球科学界如何持续推动知识的边界。我们精心挑选了那些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后续学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文献,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与争议的二十世纪科学图景。 第一部分:物理学的深刻变革与宇宙图景的重塑 (1931-1960年代初)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物理学发生根本性动摇与重建的时期。量子力学已然成型,但其对微观世界的描述仍需要实验的不断验证与理论的精细调和。 量子电动力学(QED)的胜利与精妙测试: 这一时期的《自然》刊载了关于电子与光子相互作用的突破性研究。读者将看到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等人思想交汇的火花。论文将细致展示计算电子异常磁矩的理论预测如何与高精度实验结果惊人地吻合,这不仅巩固了量子场论的地位,也为后续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核物理的黎明与阴影: 探讨了中子的发现及其引发的核裂变研究。早期的文章冷静地记录了科学家们如何首次观测到链式反应的可能性,以及随后如何逐步理解原子核内部的巨大能量。这些记录不仅仅是科学发现本身,也折射出科学与社会责任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伦理困境。 相对论的延伸与天体物理学的萌芽: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开始走出纯理论的范畴,与新生的射电天文学相结合。本卷收录了关于脉冲星(Pulsars)的早期观测报告,这些奇特、规律性极强的天体信号,颠覆了人们对恒星演化终点的想象,开启了高能天体物理的新篇章。 第二部分:生命科学的革命——从双螺旋到遗传密码的破译 (1950年代中后期-1970年代) 如果说前半叶属于物理学的时代,那么下半叶则无可争议地属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突破,堪称人类认识自身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DNA双螺旋结构的诞生与结构生物学的奠基: 读者将阅读到关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解析的开创性论文。这些文献以严谨的晶体学数据和巧妙的化学推理,揭示了生命遗传物质的“双螺旋”结构,并提出了其复制的精妙机制。这份简洁却深刻的报告,直接引发了生物学研究方法论的彻底转向。 遗传密码的破译: 随后,我们进入对遗传信息“翻译”过程的探索。本部分汇集了关于信使RNA(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作用的关键性发现,以及如何通过体外实验系统,最终确定了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密码子如何对应二十种氨基酸。这些工作不仅阐明了生命的基本操作手册,也为基因工程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细胞信号传导的初步探索: 早期关于激素、环腺苷酸(cAMP)等细胞信使的研究,开始揭示复杂生物体内各部分如何进行精确、快速的通讯。这些基础研究为后来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的飞跃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分子基础。 第三部分:地球科学的统一与新材料的曙光 (1960年代-1980年代) 本时期的科学探索不再局限于微观或宏观的单一尺度,而是开始关注地球系统的整体性以及人造材料的性能优化。 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熟与地学整合: 早期的海洋勘测和古地磁研究,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本卷精选的文章展示了科学家如何将洋中脊扩张、海底热流、地震带分布等看似零散的地质现象,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全球动力学模型中。这标志着地球科学从描述性学科向预测性学科的重大飞跃。 半导体与凝聚态物理的实用化: 晶体管、集成电路的理论基础在《自然》上得到了持续的深化。论文关注了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合成、缺陷控制以及电子输运特性的精确测量。这些理论突破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直接驱动力,它们关注的是如何将基础物理定律转化为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结构的实用技术。 新材料的萌芽: 读者将看到早期关于高压物理和高温超导的初步探索报告。虽然真正的超导革命在后续发生,但本阶段对金属合金的电子结构和相变的细致研究,预示着材料科学将成为支撑21世纪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四部分:生态学、气候与复杂系统思维的兴起 (1970年代-2000) 随着科学影响力的扩大,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复杂系统科学开始崭露头角。 环境科学的警钟: 面对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早期的生态学研究开始关注大气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部分包含了关于臭氧层耗损的早期理论模型与平流层测量数据的报告,这些研究首次将全球尺度的环境变化置于科学议程的核心。 计算科学的崛起: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模拟复杂系统的能力大幅增强。从天气预报到流体力学,再到生物种群动态,一系列基于数值方法的论文展示了科学家如何运用计算工具来理解那些无法通过简单解析方法解决的问题。这标志着“理论、实验、计算”三足鼎立的现代科研范式的最终确立。 神经科学的精细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强大工具箱的辅助下,神经科学开始更深入地探究突触传递的机制、离子通道的功能以及记忆编码的分子基础。这些研究为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物学证据。 结语:延续的探索精神 本卷所收录的成果,是人类智力与毅力相结合的结晶。它们记录了科学从传统学科的精细化发展,到跨学科融合的激荡历程。每一篇论文都是对当时已知边界的一次有力拓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世界。阅读这些经典,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理解科学思维是如何在面对重大挑战时,保持其严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最佳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工具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的标价。我最近在做一个课题研究,需要追溯某一特定物理学分支的早期文献。以往,我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各种数据库中搜索、比对不同版本和翻译的准确性。但有了这本汇编,我直接就能定位到那些奠基性的论文,而且是带着权威译文的版本。这极大地加速了我的前期研究工作。可以说,它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高度浓缩且易于检索的“知识源头库”。对于学生党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早地接触到一手资料,避免了被二手甚至三手解读所误导的风险。这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是一套高效的研究辅助工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标题里的“经典”二字来的,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我才领悟到这套书的深远意义。它不是那种把结论堆砌起来的科普读物,而是完整地呈现了科学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现场记录”。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们现在视为常识的理论,在当时是如何伴随着激烈的辩论和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艰难地被确立的。这种代入感非常强烈,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兴奋的低语和争论的声音。它展现的科学精神,那种对未知的敬畏和探索的执着,远比任何后世的总结都要来得震撼人心。对于那些想了解现代科学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无可替代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我得坦白,我对那些动辄上百年的外文原著一直心存畏惧,总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可能跟不上那种学术腔调。但是,这本英汉对照的设置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阅读习惯:先快速浏览一下中文译文,把握住核心概念和论点的大致脉络,然后再回头去啃啃原文的措辞。这种“先搭框架,后添细节”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我能清晰地对比出译者在处理那些专业术语时的权衡和取舍,这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体验。对于那些想提升外语阅读能力,尤其是科技文献阅读能力的朋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对页。

评分

天哪,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我得说,光是拿到手里翻阅的感觉,那种厚重的历史沉淀感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内页的纸张质感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经典文献的庄重感,又确保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我特别留意了排版设计,清晰的对照结构让人在查阅原文和译文时毫无障碍,这对于深入理解那些晦涩的科学术语和行文风格至关重要。我以前总觉得老旧的科学著作阅读起来很吃力,但这个版本无疑极大地降低了门槛。尤其是那种深邃的墨绿色封面,配上烫金的字体,放在书架上简直就是一道风景线。拿到它,就像是捧着一个世纪的智慧结晶,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追溯科学巨人们思考的轨迹。我对这种精益求精的出版态度非常赞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

最近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过去的科学发现,它们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是怎样的?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我惊讶地发现,在那个特定的年代(1869到1930),科学的发展并非真空中的独白,它深受当时政治、哲学思潮的影响。比如,某些关于物种起源或能量守恒的论述中,能明显看出时代烙印下的思维定势。阅读这些文本,我不是在学习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在观察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构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这对我理解当代科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局限性,都有极大的启发。它强迫你跳出自己所处的时代局限,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收藏使用

评分

信息量很大,内容有趣,讲述通俗易懂,翻译顺畅,还是双语,非常满意!

评分

质量很不错,经典之作,涵盖各个方面。

评分

收藏使用

评分

质量挺好的,我慢慢去看!!

评分

没收到发票,闹心的购物体验

评分

挺好的,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

评分

收藏使用

评分

京东物流快捷,书本印刷清晰,装订还行,版面较好。是激发孩子的读物,用来培训阅读和写作。收藏价值高。五星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