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我国的外语服务
——序《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
李宇明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GB/T 30240,简称《规范》),2011年5月国家语委启动研制工作,2016年9月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历经五年多切磋琢磨,凝聚了全国数十位中英文专家、行业专家的集体智慧,也体现着我国数十年公示语译写的经验。我曾有幸与规范研制者同行过一段路程,知其志趣,知其认真,知其艰辛。而今终有所成,欣喜如同己作。
《规范》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外国语言文字在境内如何规范使用的国家标准,它规定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并为3,700余条公示语提供了推荐使用的规范英语译文。《规范》的颁布实施,对扭转社会广泛关注的公示语英译不规范现象,改善我国的外语服务、推进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等,皆有意义。
《规范》共有10部分,涉及交通、旅游、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商业、金融等13个服务领域,体量可谓庞大,内容可谓繁丰。为便于社会参照执行,研制组又编写了这本《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简称《指南》)。《指南》是解读性的、普及性的,它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规范》的主要内容、解读了《规范》的各项规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生命力在于社会的广泛使用。规范公共服务领域的英文译写,颁布《规范》只是一个起步,扭转公示语英译乱象,减少硬译、死译、胡译、依赖翻译软件而造成的翻译笑话,仍然任重道远。研制组以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编写这本普及读物,为《规范》的宣传普及、贯彻执行、监督检查,改善公示语的外语景观,相信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外语生活也在不断发展。除了政府间的国际交往、学校里的外语教育(包括外语学科教育和以外语为媒介语的双语教育),日常生活领域的外语使用也越来越多:报纸杂志上有外语新闻,广播电视上有外语节目,电影院里有外语大片,公共交通中有外语播报,城市景观里有外语标牌,跨国公司、国际社区、跨国家庭里有外语交际,网络里更是有丰富的外语内容。当前我国的语言生活以 “双言”(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双语”(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为主,但日益增长的外语使用和正在形成的外语生活也不容忽视。2008年,国家语委曾组织对东、中、西部10省市区的16个大中型城市进行外文使用情况调查,涉及9个行业领域的1240个单位、机构或相关实体。调查结果显示:外文使用已进入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各领域,包括宾馆餐饮、公共交通、旅游景点、商品、商业街头、路名牌、机关公务、学校、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使用最多的是英语,往下依次为日语、法语、韩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外语的人员为10.81%,在“工作场合”中经常使用的比例为8.29%。
外语生活的参与者不只是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士。外国人士在中国的语言生活,情况较为复杂:来华观光旅游的,可能会一些通用程度较高的外语(如英语),也可能只会自己的母语,但绝大多数不懂汉语;短期来华商务洽谈、文化交流的,普遍会英语,但汉语水平十分有限;长期在华工作、学习、居留的,有较多的汉语学习、使用与体验的机会,但仍或多或少存在阅读障碍。总体而言,在中国的外国人士很大程度上需要使用外语;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我国的外语生活就愈趋活跃。
日益活跃的、尤其是在华外国人士作为参与者的外语生活,迫切需求我们提供并不断改善外语服务。如何加强外语服务,目前还有不少问题,尚存不少争议,亟待加强研究……
坦白讲,这本书的定价与其提供的价值完全不匹配。我本以为能买到一本包含了大量官方推荐或行业惯用表达的“标准配置”手册,但翻开后发现,许多关键领域的翻译都是含糊其辞的。例如,在处理涉及国际援助项目或跨国合作协议中的特定行政级别翻译时,书中只是笼统地建议“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处理”,却没有提供任何可操作的框架或参考级别。这就像一个厨师教你做菜,却不告诉你盐和糖的比例,只说“凭感觉放”。对于追求准确性和合规性的公共服务工作来说,这种“灵活性”带来的风险是无法承受的,所以这本书我几乎没有将其放入工作参考的行列。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实在是太糟糕了。封面设计毫无特色,仿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府文件汇编,油墨味重得让人头疼。更糟糕的是内部结构,逻辑混乱得让人抓狂。它似乎想涵盖从基础语法到高级修辞的所有内容,但每一个部分都浅尝辄止。例如,关于如何正确翻译“政务公开”这个词汇,书中提供的几种翻译方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适用场景建议——是针对面向公众的宣传材料,还是内部的政策文件?没有详细的案例分析来支撑其推荐的译法。我翻遍了全书,也没找到一个像样的索引或者术语对照附录,这对于一本号称“指南”的书籍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疏忽。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英语母语者和公共部门的合作者,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文公共服务领域的特有概念并用精确的英文传达出来。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现代公共服务实践的最新发展缺乏了解。许多例子都显得陈旧过时,用的还是十年前的政策术语。例如,在谈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翻译时,书中给出的建议非常迂腐,完全没有体现出移动端应用、数据治理这些当前的核心要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没有提升翻译技巧,反而可能因为使用了书中过时的表达,在国际交流中显得不专业。如果一本指南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它存在的意义何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难懂,完全不像是为“指南”服务的简明扼要的风格。它大量使用了生僻的、少见的中文词汇来解释看似简单的英文翻译原则,这无疑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门槛。很多段落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勉强抓住核心意思,这完全违背了工具书应该“一目了然”的原则。我尝试用它来指导我们部门的一位新同事进行基础文件翻译,结果适得其反,他被书中的复杂句式和专业术语绕晕了,反而对最基本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产生了困惑。如果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那么他选错了载体。
评分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五段不同风格的读者评价,均围绕一本假设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展开: 这本所谓的“指南”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不像一本工具书。我原本期望它能提供清晰、权威的术语对照表,尤其是在涉及复杂的政府机构名称、法律文件术语以及不同地区(比如英美习惯用语的差异)时的具体译法。结果呢?内容充斥着大量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和“跨文化交际的宏大叙事”,读起来像是哲学论文的节选,而不是我需要用来快速查阅、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手册。比如,当我在处理一个关于“行政审批流程”的英文翻译时,我需要的是一个标准化的、被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篇关于“审批行为背后的权力结构”的冗长论述。这本书似乎完全脱离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实际操作需求,更像是一本理论研究的学术散文集,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实用价值几乎为零,令人非常失望。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
评分好好好好
评分还好吧,优惠买的
评分还好吧,优惠买的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
评分好
评分不错,学习了。
评分好
评分OKOKOK哦扣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