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具有创新精神的传统文化图文经典,精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强、认知度高、影响力强的八个专题:兵器、色彩、健身、建筑、家具、茶艺、服饰、纹样
★发散式图文编排形态,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形式,新颖、雅致、美观
★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古画、手绘图,细致的图片解读,真实还原文化生活场景,立体展现中国优秀文化之美
★体例系统性强、清晰简明,便于读者阅读和检索,内容丰富,兼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服装的发展及流行款式的详细解读,带您走进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服饰殿堂。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上起史前,下至明清,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服装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
李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论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服饰协会理事、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主任委员,艺评网合作艺术家。主要著作有:《立体裁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巴黎霓裳2002春夏流行趋势》(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年)、《服装设计十二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人物整体形象设计》(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1998年)、《服饰结构设计与表现技法》(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
一 首服
冠
巾
帽
面衣
发式
披发、辫发
发髻
妆容
敷妆粉
画眉
点唇
二 上装
祭服
帝王、公卿的祭服
后妃、命妇的祭服
朝服
帝王、百官的朝服
后妃、命妇的朝服
公服
便服
深衣
袍
衫
褙子
襦
袄
褂
背心
内衣
丧服
三 下装
裳
裤
裙
四 足服
舃
履
屐
靴
袜
冠
冠是一种首服,通常是指礼冠。古代男子成年后,士人加冠,庶人则裹头巾。冠是“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戴冠者等级和身份的不同,要佩戴不同形制的冠。另外,冠还有一层含义,古人视戴冠为“礼”,古代男子满20岁时要行冠礼,行过冠礼之后,言行举止就要符合封建道德的要求。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至周代时已趋完善,而历代的冠制又以汉代的最为丰富。
先秦时期的冠,形制基本一致,有帝王、诸侯、卿大夫所佩戴的冕冠、弁冠、委貌冠等。
汉代,冠的式样丰富多彩。汉代的职别等级,主要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如皇帝戴冕冠,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武冠,执法官戴獬豸冠等。同为进贤冠,又用三梁、二梁、一梁区分尊贵。此外,还有长冠、通天冠、远游冠等。汉代的冠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冠式被沿用下来。
秦汉以后的历代都有各具特色的冠制,如唐代的翼善冠、元代的顾姑冠、明代的忠靖冠等。直到清代重新颁行冠服制度,中国传统的冠制才被废弃。清代礼冠名目繁多,有祭祀典礼上用的朝冠、朝会时用的吉服冠、燕居时用的常服冠,还有行冠、雨冠等。清代以顶戴花翎显示文武百官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缁布冠
缁布冠,又称“麻冕”,指古代男子初冕时所用的黑色布冠。按古代习俗,男子成人时都须行加冠之礼,冠分三等,开始用缁布冠,后用皮弁,最后用爵弁,三加之后理发为髻,以示成人。
冕冠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始于周代。因其非常尊贵、庄重,成语“冠冕堂皇”就由此演绎而来。
冕冠,由冕、冠圈、冕旒、笄、、充耳等部分组成。根据周代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制度一直为后代沿用,冕冠的基本式样也被历代沿用。明代以后,冕冠被废,代之以朝冠。
爵弁
弁是古代礼冠的一种,比冕冠次一级。古时男子穿着礼服时戴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韦弁、冠弁等形制。爵弁形制与冕相似,但不倾斜,前后无旒,下作合掌状,颜色为赤而微黑的雀头色,又称“雀弁”。爵弁是士的最高等首服,用于祭祀。
皮弁
皮弁用白鹿皮缝制而成,缝合处缀有一行玉石,形状类似翻倒的杯子,用于帝王朝见诸侯或田猎。皮弁上的玉饰颜色和数量区分尊卑,天子用五彩玉;侯、伯、子、男用三彩玉;卿大夫用二彩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
委貌冠
委貌冠又称“玄冠”,男子礼冠。以黑色丝帛制成,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上小下大,形状像倒扣的杯子,固定时用缨带而不用发笄,通常是贵族在上朝时所戴。此冠始用于商周,隋代以后,逐渐变为学士、舞者所戴之冠,而贵族男子则不戴此冠。
长冠
长冠也称“斋冠”“齐冠”“刘氏冠”“竹皮冠”“竹叶冠”“鹊尾冠”等,是贵族祭祀宗庙时所戴之冠。通常以竹皮为骨架,外层髹漆,冠的顶部扁而细长。汉高祖刘邦常戴此冠,因此也称“刘氏冠”。至隋代,在《隋书·礼仪志·卷七》中记载:“诸建华、、冠、委貌、长冠、樊哙、却敌、巧士、柢、却非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可见,其形制到隋代时已被废。
獬豸冠
獬豸又称“獬冠”“豸冠”,是一种法冠。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兽,头上有一角,性忠能辨曲直。獬豸冠则是指装饰有獬豸外形的法冠,取其彪悍威严之意,战国时期已有这种形制。
通天冠
皇帝礼冠,用于郊祀、朝贺及宴会,相当于百官的朝冠。秦代时采用楚冠之制,通天冠成为皇帝的常服。汉代沿用旧名,但重新创立形制:以铁为梁,正竖于顶,梁前有装饰。自汉代以后,历代相传,形式屡有变更,如晋代在冠前加金博山;南朝宋时在冠下衬黑介帻;隋代于冠上附蝉,并饰以珠翠等;至唐代一改旧制,以铁丝为框,外裱绸绢,冠身向后翻卷,顶饰二十四梁,并装饰有组缨、簪导,因冠式高而翻卷,形似卷云,亦称“卷云冠”。此冠沿用至明代,清以后被废除。
远游冠
远游冠又称“通梁”,古代诸王所戴的礼冠。此冠从楚冠演变而来,汉代时与通天冠类似,汉代以后历代相袭,并以梁的数量区别身份地位。元代以后,这种形制逐渐被废除。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之一,是它对于服饰细节的关注。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化精髓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细微之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只是关注整体的廓形和款式,更深入地解析了领口、袖口、下摆、腰带等细节的设计,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所代表的意义。比如,关于汉朝的曲裾和直裾,书中就详细解释了它们的不同穿法和各自的文化象征。又比如,在介绍清代的马褂时,书中会细致地描述其盘扣的样式和位置,以及这些细节如何体现了等级制度。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服饰的丰富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棒。我一直觉得,对于服装这种视觉化的事物,精美的图片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精美插图和高清实拍图片,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看到那些华美的服饰。而且,这些图片不仅仅是展示,它们还起到了重要的辅助说明作用。在文字介绍某个服饰的细节时,图片会非常准确地将那个细节放大展示出来,让我更容易理解。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一些非常古老的服饰,能够找到高质量的文物图片,或者由专业的画师进行细致的复原绘制,这对于研究和欣赏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我。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优雅和感染力。作者在讲述服饰的同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与服饰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典故,或者是古代诗词歌赋的引用,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服饰介绍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服饰意象的描绘,比如描绘“霓裳羽衣”时,那种飘逸灵动的感觉跃然纸上。这种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既适合专业的爱好者阅读,也能够吸引普通读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体验,是一种“被看见”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传统服饰文化非常博大精深,但却常常被现代社会所忽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自己的这份热爱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寄托和学习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辉煌过去,也让我对它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书中对传统服饰的尊重和热爱,让我感同身受,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传承这份宝贵文化的热情。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唤醒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本人并非专业研究者,但从书中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讲解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对于一些历史悠久、考据复杂的服饰,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来源和依据,避免了模糊不清或者主观臆断的说法。例如,对于某些已失传的服饰形制,书中通过对古代壁画、文献记载的深入研究,进行了逻辑严谨的推演和复原,这种治学态度非常值得称赞。此外,书中还对一些服饰的材质、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丝绸的织造技术、刺绣的针法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读者对传统服饰的精湛工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吸引我了,封面采用了非常有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色彩的搭配也非常雅致,不是那种张扬的浮夸,而是沉静内敛的国风美。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很高,即使是复杂的纹样也能纤毫毕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每章的开头都有一个精美的插画,或者是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意境图,这些都为阅读增添了不少情趣。而且,书的排版也很合理,文字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注意到有些地方还用了烫金或者压纹的工艺,这些小细节的处理,真的体现了出版方的诚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服饰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更是“活着的文化”。书中对服饰的讲解,常常会跳出单纯的款式介绍,而是深入到服饰背后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哲学思想。比如,在介绍古代文人的服饰时,书中会提到“褒衣博带”所代表的那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文人气质。又比如,在讲述妇女的服饰演变时,书中会详细阐述不同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她们在服饰选择上的主动性变化。这种将服饰与人、与社会、与思想联系起来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传统服饰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而是承载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和叙事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时代的服饰罗列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脉络,将服饰的发展演变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解读。从上古时期的质朴,到秦汉的雄浑,再到唐宋的华丽,直至明清的雅致,每一章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而且,书中在介绍不同朝代服饰的同时,还会适当提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服饰的变化是如何与时代发展相互影响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让整本书读起来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展示我国服饰文化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我的一个重要空白。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我国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呈现。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涵盖了汉族的服饰,还对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瑰宝。从古代的冕服礼仪,到民间的日常穿着,再到不同职业、不同场合的服饰规范,这本书几乎无所不包,真正做到了“国粹图典”的称号。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惊喜的是它的内容深度。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图册,介绍一些服饰的款式,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展示了服饰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件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介绍某种特定款式的旗袍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它的发展演变,还详细解释了不同时期旗袍在设计上的微妙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审美变迁。又比如,关于汉服的论述,不只是停留在形制上,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礼仪文化紧密相连。这种挖掘深层文化意义的做法,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好漂亮的书!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就这样又没豆
评分内容详尽 用得着
评分想买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喜欢。。
评分有名气的健身套路基本都有,不想学两手,了解了解也是好事→_→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还不错 物流很快 有活动购入更优惠
评分博大精深
评分书还算可以,内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印刷质量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