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

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零 著
图书标签:
  • 李零
  • 考古学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史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历史
  • 文物
  • 艺术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5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532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7
字数:2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收入北京大学李零先生2008—2014年发表的考古与艺术史领域的文章22篇,涉及古代器物、建筑砖瓦、雕刻绘画、艺术中的动物形象等主题。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李零教授独特的关注点和研究取向,一是做有别于传统学术视野的中国研究,比如说鼎、冰鉴、古代妇女用品、角帽等;一是做世界视野下的中国研究,比如银豆、船葬、说马、国际动物等,皆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或探究其渊源流变,或寻绎外来文化与古代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在考古与艺术史之间自如游走。

作者简介

  李零,1948年生于河北邢台,祖籍山西武乡,自幼在北京长大。1977年进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张政烺先生。1983至1984年,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1985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2016年4月,获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考古’是中国固有的词汇,泛指古代研究。‘艺术’也是中国固有的词汇,泛指各种技能(如方术、技术)。原来的含义比较宽泛也比较模糊,近代才被赋予新的含义。前者被用来翻译西方的Archaeology,后者被用来翻译西方的Art。这两个以A开头的词有什么关系吗?我说有。
  任何学术追求,在本质上都是艺术。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史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学术。
  艺术史的研究仰赖考古,考古研究也需要艺术史的眼光。
  我们还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吧。
  艺术是个忌重复又爱重复的活动。即使刻意求新的现代艺术也在所难免。
  归拢一句话,新则新矣,万变不离其宗。
  ——李零

目录

自 序
器物丛考(上)
说鼎
说匵——中国早期的妇女用品: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
说冰鉴——中国古代的冰箱
器物丛考(下)
读《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
乾隆玉杖首和东周管銎斧——乾隆仿古之一例
论西辛大墓的裂瓣纹银豆——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
铜 镜
读梁鉴藏“内而光” 镜
读梁鉴藏镜四篇——说汉镜铭文中的女性赋体诗
“方华蔓长,名此曰昌” ——为“柿蒂纹” 正名
建筑、墓葬和砖瓦
西岳庙和西岳庙石人——读《西岳庙》
印山大墓与维京船葬——读《印山越王陵》
说云纹瓦当——兼论战国秦汉铜镜上的四瓣花
“邦无飤人” 与“道无飤人”
雕刻和绘画
关于中国早期雕刻传统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墓主画像
艺术中的动物
读《萌芽·成长·融合——东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臻萃》
“国际动物” :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
说马
其 他
角帽考——考古发现与明清小说的比较研究
百年高罗佩——谈《中国古代房内考》
中国最早的“升官图” ——说孔家坡汉简《日书》的《居官图》及相关材料
说骰——从满城汉墓出土的酒骰和“宫中行乐钱” 说起
万变

精彩书摘

  说冰鉴
  ——中国古代的冰箱〔1〕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堆曾侯乙墓出土过很多大型器物,其中有一对冰鉴,铸造非常精美。
  这对冰鉴,一件是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图1〕,现在首都博物馆展出(“中国记忆”展)〔2〕;一件是湖北省博物馆的藏品〔图2〕,现在中国科技馆展出(“奇技天工”展)。看冰鉴,有两点不可忽视:
  第一,它是复合器物,不是一件器物,而是两件器物,不是把两件搁一块儿,而是套合组装在一起。我们把这两件器物拆开来,可以看得比较清楚:鉴的底部有三个卡子,缶的圈足有三个方孔,互相对应,可以固定。它是既有鉴,也有缶,称鉴称缶,都只说对一半,曾侯乙墓的报告叫“鉴缶”,才比较合适。
  第二,它不是食物箱,既不是装谷类食物,也不是装肉类食物,而是用来冰酒。酒是装在缶里,缶是冰在鉴里,一件装冰,一件装酒。
  冰鉴,应该叫鉴缶,本来没注意。缶藏鉴内,从外面看,看见的只是鉴,叫冰鉴,似乎也不是不可以。这次看奥运,我才发现,两者还是要区分一下。
  奥运会的开幕式,一开始有个“击缶”的节目。古人说,秦人唱歌,喜欢击缶(《说文·缶部》《史记·李斯列传》)。张艺谋是陕西人,对秦国特有感情。
  渑池之会,秦王想羞辱赵王,也就是我老家那边儿的王。他要赵王鼓瑟,然后让史官记下来,说赵王鼓瑟是他命令的。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不惜以死相逼,一定要秦王也击缶,同样记下来。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击缶而歌,的确是秦俗,但《诗·陈风·宛丘》有“坎其击缶”,击缶,不光是秦。
  古人击缶,大概是陶缶。怎么敲,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击缶是为“节歌”,也就是为歌曲打拍子(《说文·缶部》《史记·李斯列传》)。
  我记得,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过一件陶缶〔图3〕,小口大肚子,铭文作“隐成吕氏缶,容十斗”〔3〕就是秦缶。张艺谋设计的“击缶”,从电视看,击的不是缶,而是冰鉴。他所谓的“缶”其实是模仿曾侯乙冰鉴,只不过省去四个正面的爬兽,留下四个角上的爬兽,下面加了滑轮。他把冰鉴当成缶,大概是听了什么专家的意见,错把装缶的鉴当成了缶本身。这个错误,还蛮有根据——反正里面有个缶。击缶”的错误并不重要。表演就是表演——观众看不出来,就是好表演。奥运会开幕那天,天太热,它让我想起了冰箱——敲敲冰箱也好。
  上面说的冰鉴,就是古代的冰箱。我想到的是古代的冰箱。
  (一)缶
  什么是缶?许慎说:“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说文·缶部》)。缶是一种小口大肚子,形状类似壶、罐的盛酒器。
  缶有陶缶,也有铜缶。铜缶衰落后,陶缶还流行。曾侯乙冰鉴中的缶是铜缶。
  缶有尊缶和盥缶。
  尊缶,前身是罍,商周时期叫罍,春秋战国叫尊缶。尊缶是用来装酒的缶。盥缶,也叫浴缶,汉代也叫沐缶。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出过一件鎏金镶铜的缶,有铭文,就是“太后家”的一件“沐缶”。沐是洗发,浴是洗身。
  盥缶,来源可能是商代的瓿。盥缶起源于淮水流域,后来流行于楚地。
  曾侯乙冰鉴中的缶是哪一种缶?是尊缶。
  (二)鉴
  什么是鉴?鉴是盛水的大盆,比盘大,比盘深,一般是圆的,但这对鉴是方的。冰鉴放冰,和一般的鉴不一样。曾侯乙墓的考古报告把这对盛方尊缶的方鉴叫冰鉴,是有文献依据的。《周礼·天官·凌人》有这种说法。
  这对冰鉴,高63.2或63.3厘米,长宽为62.8厘米×63.4厘米或62.8厘米×62厘米,三维几乎一样。
  古代铜器,方器比圆器尊贵。这两套器物都是方的,本来就很贵重,个头儿如此大,制作如此精,绝对是奢侈品。
  古代冰酒,不光用鉴,也用盘。曾侯乙墓,不光出冰鉴,也出冰盘。
  比如此墓出土的一套“尊盘”〔图6〕,就是用冰盘盛尊,也是复合器物。
  ……

汉唐风物:中古艺术的流变与审美探微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赜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艺术成就与文化变迁,聚焦于这一历史阶段在雕塑、绘画、书法、建筑、陶瓷等多个领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与审美取向。不同于传统仅着眼于某一断代或某一门类艺术的专著,本书力求构建一个宏观而细致的艺术史图景,展现中古艺术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碰撞下的复杂演进脉络。 第一部分:开风布化——魏晋南北朝的艺术革新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却又孕育出巨大艺术能量的时代。本书将从“变”的角度切入,探讨佛教艺术的全面兴盛如何成为推动雕塑和绘画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 一、佛教造像的本土化进程: 我们细致考察了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群中造像风格的演变。从早期受犍陀罗和笈多艺术影响的“褒衣博带”式样,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愈发趋向中原审美的高古清瘦,再到北周至隋代逐渐丰腴圆润的过渡。重点分析了工匠如何在继承外来风格的同时,融入本土的写实主义传统,使得佛像的面部表情、衣纹处理,乃至背屏的装饰母题,都打上了鲜明的汉魏印记。书中通过对特定时期代表性造像的局部细节比对,揭示了“中土化”的艺术策略。 二、士人精神与山水画的独立: 中古时期,玄学思潮的盛行深刻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本书将艺术史的视角转向文人阶层,探讨“以书入画”的观念如何确立。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理论,以及宗炳、王微关于“卧游”的论述,标志着山水画从早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从属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寄托个体情志的独立画科。我们比对了南朝陈与北朝的壁画风格差异,指出南方对“气韵生动”的追求与北方受草原文化影响下更具力量感的线条之间的分野,以及这种分野在隋唐时期的最终调和。 三、书法艺术的碑帖之争与规范化: 魏晋书法被誉为中国书法的黄金时代,但本书将重点分析“碑学”与“帖学”的初始张力。在简牍与石刻并行使用的背景下,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并非一蹴而就。王羲之的“集古开今”,不仅在于对汉魏质朴书风的继承,更在于对笔法的提炼与结构的美化,确立了后世楷书的典范。书中对比了北碑如《泰山经石峪》的雄强与南帖如王献之书风的妍美,论证了这种南北差异如何为唐代楷书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盛世气象——隋唐艺术的恢弘与精细 隋唐五代是中华帝国达到鼎盛的时期,其艺术风格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博大、开放与成熟。 一、唐代雕塑的“健美”主义: 隋朝在短暂统一后,迅速吸收了南北朝的艺术遗产,发展出庄重而不失灵动的雕塑风格。进入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雕塑艺术达到了巅峰。本书聚焦于唐代造像所体现出的“健康、饱满、自信”的审美取向,这与当时强盛的国力和开放的社会风气紧密相关。我们分析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衣袂飘举与雕塑的对应关系,并探讨了唐代工匠如何通过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将印度“健美”的理想与中土的含蓄之美相结合。 二、绘画中的写实与意境的并重: 唐代绘画的专业化程度极高,流派纷呈。阎立本的人物画以其严谨的叙事性和精微的刻画见长,体现了官方艺术的典范;而吴道子则以奔放的笔墨和极强的写意性,开创了山水、人物的新格局。本书重点讨论了周昉、张萱所代表的“仕女画”的成熟,她们笔下的贵族生活,不仅是社会风俗的记录,更是唐代女性在特定历史阶段精神状态的艺术投射。此外,敦煌壁画中晚唐五代时期,受中亚影响的“变相图”和“说法图”的精妙之处,也作为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物证被详尽剖析。 三、建筑的规范化与装饰的繁缛: 隋唐建筑,以大明宫、佛光寺等为代表,展现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成熟。本书从结构逻辑和审美原则两个层面审视唐代建筑。结构上,斗栱的比例、出跳的深度,体现了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统一;审美上,唐代建筑追求宏大开阔的气势,与宋代的内敛精巧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唐代金银器、铜镜等工艺美术的繁复纹样,分析了“宝相花”、“联珠纹”等外来装饰母题如何被彻底本土化,成为大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技术与文化——中古艺术的底层逻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超越断代史的叙述,从技术史和社会史的角度,探究中古艺术得以发展和变迁的深层原因。 一、色彩的哲学:矿物颜料的运用与审美价值: 中古时期的绘画色彩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详细介绍了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的采集、提炼过程,以及这些昂贵材料所承载的等级观念与宗教意涵。例如,佛教造像中对金箔的使用,不仅是装饰,更是象征“光明”与“超越凡俗”的宗教语言。 二、书写媒介的转型与艺术观念的固化: 绢、纸、木牍、石刻这四种主要书写媒介的更迭,直接影响了绘画和书法的形态。纸张的普及使得卷轴画的精细笔触得以充分展现;而石刻的永恒性则促成了碑刻艺术的风格化。本书认为,媒介的限制与可能性,塑造了特定时期艺术家的创作范式。 三、地方性艺术的独立发展与文化辐射: 本书特别辟出一章,讨论了如四川石刻造像、福建闽越地区的文化遗存等地方性艺术的独特面貌。这些“非主流”的艺术形态,虽然可能没有被正统史家记录,却为我们理解中古时期多元文化如何渗透到艺术肌理之中,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深入剖析,《汉唐风物:中古艺术的流变与审美探微》试图为读者描绘一幅复杂、生动、充满生命力的中古艺术全景图,揭示艺术形式的演变背后,是中华文明不断吸收、融合、创造的磅礴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引用和参考文献体系做得非常扎实,简直可以作为一部小型工具书来使用。每一条重要的论断背后,都能找到清晰的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更妙的是,作者似乎刻意选择了那些在当代学术界仍然充满活力、仍在不断被讨论的议题进行深入挖掘,这使得全书读起来丝毫没有陈旧感,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的对话感。我注意到有些章节对新近发现的材料进行了整合和点评,这说明作者的研究是紧跟前沿的。对于希望在某个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学者或者进阶爱好者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份宝贵的、指向更广阔学术天地的索引。它像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了通往专业研究大门的侧门。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其中的一部分章节,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考古学常识和历史耐心。但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表现出的那种审慎和严谨,也让我非常信服。他很少给出绝对化的结论,而是倾向于展示多方的证据和解释,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形成判断。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它没有把“真理”强塞给你,而是为你铺设了一条通往真理的路径。对于那些追求深度思考而非快餐式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可替代的,它考验你的智力,更锤炼你的心性。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宏大叙事和细腻观察相结合的笔触所吸引。作者对于古代文明的理解,绝非是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真正做到了“活化”历史。他总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陶片、一个模糊的石刻符号中,挖掘出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在论述某一特定时期艺术风格演变时,作者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但表达方式却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他一起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器物思维”的探讨,打破了我们对物质遗存的刻板印象,让人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尘封的文物。这种深度的洞察力,不是靠短期研究能够达到的,而是长年累月与历史对话的结果,令人由衷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跨学科的视野上。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纯粹的艺术史论著,但很快发现,作者的分析融入了大量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乃至哲学思想的背景。例如,当谈及某个区域的青铜器纹饰时,他会迅速转向对当时祭祀体系和权力结构的分析,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坦白说,很多专业书籍的阅读体验是比较孤立的,但读这本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多学科的盛宴,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在这里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对于那些想要建立一个全面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框架,它教你的不仅仅是“看懂”艺术,更是“理解”文明的生成逻辑。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高级,那种温润又不失厚重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细读。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那种留白的艺术感把握得恰到好处,一眼就能看出主人的品味不凡。我本来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是考古和艺术史的结合,但实际上手后发现,排版和字体都做了精心的调整,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图像和图表,阅读起来也格外顺畅。特别是那些古代遗址的俯视图和器物拓片,印刷出来的细节清晰可见,连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似乎都能透过纸面传递出来。这本书的装帧,与其说是载体,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我甚至犹豫着要不要在上面做笔记,生怕破坏了它完美的初始状态,这足以说明我对这套书外观的喜爱程度。

评分

送货及时,东西到的时候包装很好。是正版书籍

评分

这个书非常好,读来清新、沁脾、养德。同时,也说清了狄仁杰大人原属贝加尔湖一支。???

评分

很传统的心路历程。学习学习。。谢谢!还好还好。。。

评分

京东送货一如既往的快,还是正版图书,优惠力度也可以,就是没有用券。

评分

近来虚君共和是不提了,灵学似乎还在那里捣鬼,此时却又有一群人,不能满足;仍然摇头说道,“人心日下”了。于是又想出一种挽救的方法;他们叫作“表彰节烈”!

评分

看《丧家狗》喜欢上了李零教授的文字。趁双十一大促,把他的新作《我们的中国》索性入手。2016年6月出版,9月重印。

评分

京东分单快递,虽然收货略显麻烦,不过速度倒还是能接受的。只是书籍包裹太过简单,仅有一层薄薄的外包裹袋。难道就不能稍做改进?

评分

非常好。本书收入李零先生2008—2014年发表的考古与艺术史领域的文章22篇,涉及古代器物、建筑砖瓦、雕刻绘画、艺术中的动物形象等主题。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李零教授独特的关注点和研究取向,一是做有别于传统学术视野的中国研究,比如说鼎、冰鉴、古代妇女用品、角帽等;一是做世界视野下的中国研究,比如银豆、船葬、说马、国际动物等,皆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或探究其渊源流变,或寻绎外来文化与古代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在考古与艺术史之间自如游走。

评分

好贵的书,李零的书出的太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