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15(2017)

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15(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林,田禾,呂艷濱 著
圖書標籤:
  • 法治
  • 中國法治
  • 法治發展
  • 年度報告
  • 2017
  • 法律
  • 政治
  • 社會
  • 中國
  • 報告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42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856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法治藍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頁數:408
字數:42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對2016年的立法、法治政府、司法改革、民商經濟法治、社會法治、人權保障、犯罪形勢、網絡空間立法、律師行業發展、民法典編纂、外資準入管理、證券監管、知識産權保護等問題進行瞭總結分析,並對2017年法治發展形勢進行瞭預測。書中還推齣多篇法治國情調研報告,內容涉及依法治市、人大監督、“互聯網+政務服務”、政府閤同法治化、流動人口管理、綜閤執法、類案同判等內容。

作者簡介

李林,男,1955年11月生,山東招遠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法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係主任、教授。1970年初中畢業後進入雲南省醫療器械廠工作;1972年12月應徵入伍,在原昆明軍區11軍31師服役,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榮立三等功)後退伍;1980年1月至8月在雲南省參事室工作。1980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大學法律係,1984年7月畢業並獲法學學士學位;1984年8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係法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師從吳大英教授學習,1987年7月畢業並獲法學碩士學位;1987年研究生畢業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理學研究室工作,同年9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係法理學專業成為在職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仍是吳大英教授,1990年8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93年8月至1995年3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作訪問學者,並在哥大國際關係學院東亞研究所完成博士後研究項目。1992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97年晉升為研究員,1999年擔任法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2000年擔任憲法與行政法專業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999年2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助理兼科研處長、黨委委員,2001年1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4年9月調迴法學研究所任副所長,現任法學研究所所長。2011年3月被推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立法學,擅長法治與人權理論、比較立法學和憲政理論。20多年來,共齣版專著、論著、譯著等30餘部,發錶論文170餘篇,內部研究報告60餘篇。
田禾,女,1956年8月齣生於四川成都,江蘇灌雲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調研室主任、亞洲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國傢法治指數研究中心主任,《法治藍皮書》主編。主要研究領域:實證法學、刑事法治、政府法治。從事亞洲研究多年,曾多次訪問英國、美國、日本和亞洲的大學。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央國傢五一勞動奬章、中央國傢優秀共産黨員等國傢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研究成果多次獲黨和國傢領導人的批示,一些重要建議得到中央國傢和地方政府的采納。
呂艷濱,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調研室副主任、研究員,法治藍皮書工作室主任,法學研究所亞洲法中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實證法學、政府法治、信息法。

目錄

Ⅰ 總報告
1 2016年中國法治狀況與2017年發展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001
  一 科學與民主,發揮立法引領作用/002
  二 改革與放權,推進法治政府建設/005
  三 傳承與創新,司法改革有序推進/008
  四 問責與考核,完善廉政法治體係/014
  五 完善與規製,健全民商經濟法治/015
  六 保障與維護,構築社會法治基礎/020
  七 2017年法治發展預測/024

Ⅱ 專題報告
2 2016年的中國立法【劉小妹】/029
3 2016年的中國人權發展:深化執法司法改革 釋放人權保障紅利【趙建文】/043
4 2016年犯罪態勢分析及2017年預測【黃 芳】/056
5 2016年司法改革的新進展【祁建建】/068
6 2016年的中國網絡空間立法【支振鋒】/086
7 2016年的中國證券市場法治【姚 佳】/100
8 2016年的中國自貿區法治【廖 凡】/111
9 中國律師行業國際化發展報告【冉井富】/125
10 中國民法典編纂:願景、規劃與難點【謝鴻飛】/141
11 中國外資準入管理的發展與展望【黃 晉】/154
12 供給側改革中的知識産權製度完善【楊延超】/163
13 中國互聯網廣告法律規製路徑探索【吳 峻】/177

Ⅲ 法治指數
14 中國政府透明度指數報告(2016)——以政府網站信息公開為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186
15 中國司法透明度指數報告(2016)——以法院網站司法公開為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226
16 中國檢務透明度指數報告(2016)——以檢察院網站信息公開為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245
17 中國海事司法透明度指數報告(2016)——以海事法院網站信息公開為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260

Ⅳ 國情調研報告
18 珠海生態友好型法治的創新與啓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271
19 “新《預算法》時代”地方人大的堅守與創新
  ——對廣東省中山市人大預算監督工作的考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285
20 貴州“互聯網+政務服務”調研報告【唐正繁】/298
21 政府閤同全流程規範管理的法治化探索——以重慶市黔江區為樣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314
22 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法治化與現代化——杭州市餘杭區創新流動社會治理的實踐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327
23 現代治理背景下經濟發達鄉鎮的綜閤執法——以江陰市徐霞客鎮為樣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349
24 司法審判同命同價試點調研報告
  ——以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為樣本【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362

Abstract/374
Contents/375

精彩書摘

  《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15(2017)》:
  2016年,為進一步嚴密刑事法網,更好地貫徹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瞭若乾項重要司法解釋。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瞭《關於審理搶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指導意見》,針對近年來人民法院在審理搶劫犯罪案件中齣現的較為突齣的法律適用問題和刑事政策把握問題作齣瞭統一、明確的規定。4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解釋》解決瞭毒品犯罪審判實踐中一些長期遺留和亟待規範的法律適用問題,加大依法懲治毒品犯罪的力度。同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汙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解釋》施行。,該司法解釋針對貪汙賄賂犯罪的新情況、新特點,對犯罪構成要件作齣擴張性解釋,強化法律適用的針對性,嚴厲追究貪汙、受賄犯罪行為;嚴格刑罰適用,綜閤考量各種因素確定不同職務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統籌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的標準。貪汙賄賂犯罪量刑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畸輕則可能引發社會輿情,畸重則違背法治精神,如何拿捏量刑標準需要進一步探索。
  ……
聚焦轉型與前沿:中國法治建設的時代脈動 圖書名稱: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15(2017) 圖書簡介 《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15(2017)》是一部立足於2017年這一關鍵曆史節點的深度學術研究與年度觀察報告。它並非簡單地對既有法律條文的羅列,而是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實證方法,對中國法治建設在特定年份所展現齣的復雜圖景、突齣成就、麵臨的深層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瞭全景式的剖析與論述。本書旨在為理解當代中國法治的復雜性、動態性及其在國傢治理體係現代化進程中的定位,提供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專業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宏觀背景與時代主題的交匯 2017年,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均處於深刻的轉型期。本報告的首要任務是界定和分析這一宏觀環境對法治建設的深刻影響。報告首先深入探討瞭黨的十九大精神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指導性意義。這不僅僅是政策宣示,而是對法治在新時代中“地位、目標和路徑”的重新確認與深化。報告詳細梳理瞭“堅持全麵依法治國”在國傢戰略層麵的具體體現,包括對憲法精神的貫徹落實、對法治體係建設的整體部署等。 在經濟領域,報告重點關注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法律製度所需要適應和支撐的新要求。例如,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保障“去産能”的有序進行,如何完善産權保護製度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以及在金融風險防控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與適用情況。報告關注瞭産權保護的司法實踐,分析瞭涉及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典型案例,試圖揭示司法實踐中“重實體、重穩定”與“依法扁平化管理”之間的張力與平衡。 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本年度法治建設的另一核心議題。報告詳細分析瞭“七五普法”進入收官階段的成效評估,以及社會治理重心嚮基層延伸的趨勢。這包括對網格化管理、社區矯正製度的法律保障分析,以及在公共安全領域,如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麵的執法力度變化及其法律依據的強化。 第二部分:司法體製改革的深化與實效檢驗 司法是法治的生命綫。2017年是司法體製改革進入深水區、成果開始集中顯現的關鍵一年。本報告對多個重要改革舉措進行瞭細緻的考察: 1. 以審判為中心訴訟製度的落地情況:報告通過對刑事案件審理程序中證據開示、庭審對抗性、律師辯護有效性等指標的實證考察,評估瞭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類型案件中的實際運行狀態,揭示瞭改革在基層法院麵臨的阻力與適應性調整。 2. “兩難”的專業化建設:報告專題研究瞭知識産權法院、環境資源法庭等專業化審判機構的運行特點。重點分析瞭在技術復雜性和跨區域性挑戰下,這些專業法院在統一裁判尺度、提升審判質量方麵的獨特經驗和製度創新。 3. 司法人員職業保障與激勵機製:報告探討瞭法官、檢察官職業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關注瞭員額製改革對隊伍結構、辦案效率和職業尊嚴的影響,並分析瞭司法人員交流、退齣機製的初步運行情況。 第三部分:立法動態與新興領域的法律規製 2017年的立法活動呈現齣明顯的“補短闆”和“應對新業態”的特徵。 在基礎性立法方麵,報告重點分析瞭與國傢治理能力現代化直接相關的立法進程,例如對行政訴訟法、人民陪審員製度等相關法規的修訂動態及其對權力製約的影響。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報告對新興技術和商業模式帶來的法律挑戰進行瞭前瞻性研究: 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隨著大數據應用的普及,個人信息泄露和濫用的風險日益突齣。報告深入分析瞭當時正在醞釀中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框架的構建思路,並梳理瞭相關行政法規的適用睏境。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應對:在P2P、ICO等互聯網金融活動風險暴露加劇的背景下,報告評估瞭監管機構采取的法律和行政措施的有效性,探討瞭如何平衡金融創新與防範係統性風險的法律邊界。 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保障:聚焦於環境治理的法律強化,報告詳細研究瞭環境信息公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製度的試點情況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初步適用。 第四部分:法治的外部環境與國際比較視野 法治建設並非孤立的內部事務,本報告將目光投嚮瞭法治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國際比較。報告評估瞭中國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規則製定中,法律製度“走齣去”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這包括在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製中的法律運用、涉外民事法律適用規則的完善等議題。 此外,報告還對特定群體權利的保障現狀進行瞭側寫,例如農民工權益保障中的法律援助機製的優化、未成年人保護法律體係的結構性完善等,以檢驗法治“以人為本”理念在基層的具體落實程度。 總結與展望 《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15(2017)》以其詳實的數據、精深的理論分析和對司法實踐細緻入微的把握,勾勒齣瞭2017年中國法治建設在推進國傢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麵貌。它既肯定瞭在深化改革中取得的製度性突破,也坦誠地指齣瞭在法治統一性、規範化水平提升以及迴應新興社會矛盾方麵所存在的深層結構性挑戰。本書為政策製定者、法學研究者和法律實務工作者提供瞭一個深刻理解中國法治“進行時”狀態的重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一種“探險”。它不是那種輕鬆消遣的讀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社會肌理的“田野調查”報告。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對司法改革曆程的梳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條文背後,隱藏著多少艱難的探索和取捨,這本書以一種近乎敘事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過程剝離開來,讓我們得以窺見其發展背後的邏輯和動力。例如,關於證據規則的演進,關於訴訟程序的優化,以及在處理一些疑難案件時所體現齣的法律智慧,都讓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指齣瞭當前法治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挑戰,比如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權,如何平衡效率與公正,如何實現司法公信力的提升等等。這些討論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緊密結閤瞭中國具體的社會現實和發展階段,顯得尤為真實和有說服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到具體的製度建設和實踐操作層麵,展現瞭中國法治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也讓我們看到瞭希望所在。

評分

這本書我大概是去年夏天的時候購入的,那時候剛好對國內的法治建設有一些宏觀上的關注,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一些變化。拿到手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那種學術研究的嚴謹和紮實撲麵而來。翻閱目錄,裏麵涵蓋的議題非常廣泛,從宏觀的法治理論到具體的立法、司法、執法實踐,再到一些前沿的法律熱點,幾乎囊括瞭當時法治領域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闡釋以及它在不同領域的具體體現的部分很感興趣,感覺這是理解中國法治發展脈絡的關鍵。作者們似乎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試圖梳理齣一種內在的邏輯和發展趨勢,分析改革背後的深層動因,以及麵臨的挑戰和未來的方嚮。雖然我還沒有細緻地讀完每一個字,但僅從其體係化的框架和廣闊的視野來看,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法治建設的優質窗口,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興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和全麵的視角,讓讀者能夠在一個宏大的框架下理解中國法治發展的現狀和走嚮,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對國傢發展有更深入瞭解的普通讀者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有時候像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在娓娓道來,分析問題抽絲剝繭,邏輯嚴密;有時候又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觀察者,用生動的案例和精準的描述,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一些重要法律概念的辨析,比如“法治”與“人治”的區彆,以及如何在實踐中真正落實“依法治國”的理念。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對現實問題的迴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基層治理和法治建設的章節,它讓我們看到,法治的落地不僅僅發生在國傢層麵,更需要深入到每一個社區、每一個角落。作者們似乎對基層社會的復雜性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試圖找齣解決之道。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人士,但這本書的闡釋方式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晦澀的法律問題,並且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示。它讓我明白,法治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的協同推進,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洞察。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展現齣的那種“進行時”的特質。它不是一本已經塵埃落定的總結,而更像是一份正在進行的“研究報告”,記錄著中國法治建設在特定時期內的動態變化和發展軌跡。作者們似乎有一種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捕捉到那些細微但卻意義重大的變化,並且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我尤其欣賞它在評價一些法律實踐時所持有的那種客觀和審慎的態度,既肯定瞭取得的成就,也指齣瞭存在的不足,並且提齣瞭建設性的意見。這種“不迴避問題”的精神,對於任何一個想要理解真實情況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它讓我看到瞭中國法治建設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挑戰和麯摺,但也正是這種直麵問題、不斷改革的精神,纔推動著中國不斷嚮前發展。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充滿瞭信心,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依法治國”的深遠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中國法治建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評分

坦白說,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著一定要把它從頭讀到尾的決心,我更多的是想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在需要的時候查閱相關的法律發展信息。然而,當我隨意翻閱其中幾章後,我發現自己被它所吸引瞭。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有條理,每一部分都有明確的論述對象和研究方法,即使是對於不熟悉法律的讀者,也能通過清晰的圖錶和數據來理解復雜的議題。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民生領域的法律保障的部分,例如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麵的法律進展。這些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夠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法律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如何為我們提供保障的。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宏觀的法治理念與微觀的民生需求聯係起來,展現齣法治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瞭人民的福祉。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曆,然後對照書中提供的信息,對一些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法律,更是關於社會進步的縮影,它展現瞭一個國傢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不斷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