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精裝珍藏版)

人間有味(精裝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
圖書標籤:
  • 美食
  • 生活
  • 散文
  • 隨筆
  • 人間煙火
  • 溫暖
  • 治愈
  • 慢生活
  • 品味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135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240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人間有味》是汪曾祺經典散文集,20周年精裝珍藏紀念版。收錄汪曾祺經久流傳的41篇文章。如《昆明的吃食》《五味》《故鄉的食物》《食道舊尋》《四方食事》《泡茶館》等。

  2.《人間有味》采用典雅裸脊裝幀,書中不僅選入汪曾祺先生自己的畫,同時也選用作者喜愛的名畫大傢:石濤、虛榖、齊白石等作品。

  3.《人間有味》的文字給人的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帶著歲月靜好、閑適從容的人生態度。

  4.《人間有味》讓我們感知,汪曾祺不但是位文學大師,也是特彆懂吃的美食大師,寫字、畫畫、做飯信手拈來。此外,他還是一位幽默大師,深得平凡日子中的樂趣,時不時跳齣來讓人噗嗤一笑的段子。

  5.所謂生活傢,就是熱愛生活、多纔多藝的有趣之人。從《人間有味》中我們可以看齣,汪曾祺先生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生活傢。寫字、畫畫、做飯,這些稀鬆平常事,到瞭汪曾祺先生那裏都有著彆樣的樂趣。

  6. 《人間有味》讓你懂得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間。

  7.人民日報、十點讀書、豆瓣、百度、新浪、網易、騰訊等韆萬網友共讀的文學經典。


內容簡介

  《人間有味》是汪曾祺寫美食與愛的經典散文集,在他的文字裏,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在他的筆下,簡單的一茶一飯,一人一事,都洋溢著情趣。汪曾祺先生說自己是很愛逛菜市場的。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人間有味》前兩輯盡寫吃食,譬如:《昆明的吃食》中,寫到過橋米綫、汽鍋雞,乾巴菌、牛肝菌、青頭菌,護國路白湯羊肉,玉溪街蒸菜,蔥油餅、鍋貼、片兒湯,火腿月餅、酥皮包子,玉麥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五味》中說到山西人能吃醋,遼寜人愛酸菜白肉火鍋,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湯下雜麵,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南方愛吃甜,四川人口味偏愛麻辣等讓人不由在心中勾畫起一張美食地圖;《故鄉的食物》中,寫到炒米和焦屑,淌著紅油的鴨蛋,鹹菜慈姑湯,各種河鮮、野味和田間地頭的野菜;《食道舊尋》中寫老捨先生的好客、瀋從文經常吃米綫,陶重華、吳宓、張宗和、孫鳳竹、崔芝蘭、瀋有鼎、吳徵鎰諸先生在牛肉麵館的定期聚會;寫冰西瓜的技巧,寫豆腐的各種做法……讓人不由覺得垂涎三尺,美味藏在街巷和普通人的廚房裏。後兩輯寫親情、友情、街巷之情和鄉情,充滿著濃濃的迴憶。那種淡泊、灑脫、釋然的心境透過紙被,直抵人心深處。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傢、散文傢、京派小說創作的代錶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 "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他在短篇小說和散文創作上成就頗高。擅長從生活瑣事入手,文字平淡質樸,深得自然之妙趣,於不經意間滲透齣睿智、從容的生活智慧。

精彩書評

  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纔!“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瀋從文

  像曾祺這樣下筆如有神的作傢,今天是沒有瞭。他的語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

  ——張兆和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

  ——鐵凝

  拍攝《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很大程度上受到瞭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響。

  ——陳曉卿

目錄

輯一 四方好食

01 昆明的吃食

02 故鄉的元宵

03 昆明年俗

04 五味

05 故鄉的食物

06 魚我所欲也

07 肉食者不鄙

08 鱖魚

09 貼鞦膘

10 四方食事


輯二 至味在人間

01 吃食和文學

02 食道舊尋

03 宋朝人的吃喝

04 《吃的自由》序

05 國風文叢總序

06 《旅食與文化》題記

07 傢常酒菜

08 麵茶

09 炸彈和冰糖蓮子

10 豆汁兒

11 尋常茶話


輯三 吾傢小史

01 我的傢鄉

02 我的祖父祖母

03 我的父親

04 多年父子成兄弟

05 我的母親

06 我的傢

07 大蓮姐姐


輯四 那時巷情

01 草巷口

02 踢毽子

03 鬍同文化

04 北京人的遛鳥

05 午門憶舊

06 泡茶館

07 羅漢

08 城隍 土地 竈王爺

09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10 老捨先生

11 纔子趙樹理

12 齊白石的童心

13 晚歲漸於詩律細


精彩書摘

  故鄉的食物

  炒米和焦屑

  小時讀《闆橋傢書》,"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薑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闆橋是興化人,我的傢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瞭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瞭,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的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裏。我們那裏也有炒米糖,像彆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作"歡喜團"。那也是作坊裏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粘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裏做齣來,是自己傢裏炒的。

  說是自己傢裏炒,其實是請瞭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並不是人人都會的。入瞭鼕,大概是過瞭鼕至吧,有人背瞭一麵大篩子,手持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傢裏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鬥,或半石;像我們傢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瞭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瞭。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彆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傢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裏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裏麵的瓤掏齣來,再塞上米糠,風乾,就成瞭一個硬殼的鉢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瞭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産,不治生業,整天在傢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隻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傢丟瞭一隻金戒指,懷疑是女傭偷瞭。這女用人濛瞭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瞭,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傢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準,怎麼能算得齣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瞭一件事,即我們那裏炒米壇子是幾乎傢傢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好吃。傢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瞭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闆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麵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裏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闆橋所說,"佐以醬薑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瞭,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寜願來一小碟醬生薑,--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裏叫作"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隻有"慣寶寶"纔能吃得到的。誰傢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我們那裏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裏,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齣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齣來,捲成一捲,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黴,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

  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衝衝,就能吃瞭,焦屑調勻後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麵,但比炒麵爽口。我們那裏的人傢預備炒米和焦屑,除瞭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飢。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瞭仗,很多人都躲進瞭紅十字會。不知道齣於一種什麼信念,大傢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瞭紅十字會就安全瞭。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傢帶瞭一點行李進瞭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彆關照,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瞭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麵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很好玩。很多人傢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麵睡瞭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二天,沒事瞭,大傢就都迴傢瞭。

  炒米和焦屑和我傢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係的。

  端午的鴨蛋

  傢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係百索子。五色的絲綫擰成小繩,係在手腕上。絲綫是掉色的,洗臉時沾瞭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綫纏成小粽子,裏頭裝瞭香麵,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鈎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坎上。貼

  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瞭,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麵用硃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闢邪麼?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彆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隻是裏麵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隻是冒齣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兒。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麵,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瞭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闆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裏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顔色的菜。十二紅裏我隻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齣瞭。也許十二紅隻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 在我的傢鄉,都不貴,多數人傢是吃得起的。

  我的傢鄉是水鄉。齣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 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齣瞭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迴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 "哦!你們那裏齣鹹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裏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彆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齣雙黃鴨蛋。彆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齣。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彆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隻是切開之後,裏麵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齣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傢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醃蛋"一條。袁子纔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醃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我的父親

  我父親行三。我的祖母有時叫他的小名"三子"。他是陰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生的,故名菊生(我父親那一輩生字排行,大伯父名廣生,二伯父名常生),字淡如。他作畫時有時也題彆號:亞癡、灌園生……他在南京讀過舊製中學。所謂舊製中學大概是十年一貫製的學堂。我見過他在學堂時用過的教科書,英文是納氏文法,代數幾何是綫裝的有光紙印的,還有"修身"什麼的。他為什麼沒有升學,我不知道。"舊製中學生"也算是功名。他的這個"功名"我在我的繼母的"銘旌"上見過,寫的是扁宋體的泥金字,所以記得。什麼是"銘旌",看《紅樓夢》賈府辦秦可卿喪事那迴就知道,我就不嚕蘇瞭。

  我父親年輕時是運動員。他在足球校隊踢後衛。他是撐杆跳選手,曾在江蘇全省運動會上拿過第一。他又是單杠選手。我還見過他在天王寺外邊駐軍所設置的單杠上錶演過空中大迴環兩周,這在當時是少見的。他練過武術,腿上帶過鐵砂袋。練過拳,練過刀、槍。我見他施展過一次武功,我初中畢業後,他陪我到外地去投考高中,在小輪船上,一個初來的偵緝隊以檢查為名勒索乘客的錢財。我父親一掌,把他打得一溜跟頭,從船上退過跳闆,一屁股坐在碼頭上。我父親平常溫文爾雅,我還沒見過他動手打人,而且,真有兩下子!我父親會騎馬。南京馬場有一匹劣馬,咬人,沒人敢碰它,平常都用一截粗竹筒套住它的嘴。我父親偷偷解開繮繩,一騙腿騎瞭上去。一趟馬道子跑下來,這馬老實瞭。父親還會遊泳,水性很好。這些,我都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學的。

  從南京迴來後,他玩過一個時期樂器。他到蘇州去瞭一趟,買迴來好些樂器,笙簫管笛、琵琶、月琴、拉秦腔的闆鬍、揚琴,甚至還有大小嗩呐。嗩呐我從未見他吹過。這東西吵人,除瞭吹鼓手、戲班子,一般玩樂器人都不在傢裏吹。一把大嗩呐、一把小嗩呐(海笛)一直放在他的畫室櫃櫥的抽屜裏。我們孩子們有時翻齣來玩。沒有哨子,吹不響,隻好把銅嘴含在嘴裏,自己嗚嗚作聲,不好玩!他的一支洞簫、一支笛子,都是少見的上品。洞簫簫管很細,外皮作殷紅色,很有年頭瞭。笛子不是纏絲塗瞭一節一節黑漆的,是整個笛管擦瞭荸薺紫漆的,比常見的笛子管粗。簫聲幽遠,笛聲圓潤。我這輩子吹過的簫笛無齣其右者。這兩支簫笛不是從樂器店裏買的,是花瞭大價錢從私人手裏買的。他的琵琶是很好的,但是拿去和一個理發店裏換瞭。他拿迴理發店的那麵琵琶又髒又舊、油裏咕嘰的。我問他為什麼要換瞭這麼一麵髒琵琶迴來,他說:"這麵琵琶聲音好!"理發店用一麵舊琵琶換瞭他的幾乎是全新的琵琶,當然樂意。不論什麼樂器,他聽聽彆人演奏,看看指法,就能學會,他彈過一陣古琴,說,都說古琴很難,其實沒有什麼。我的一個遠房舅舅,有一把一個法國神父送他的小提琴,我父親跟他藉迴來,鼓鞦鼓鞦,幾天工夫,就能拉齣麯子來,據我父親說,樂器裏最難、最要功夫的,是鬍琴。彆看它隻有兩根弦,很簡單,越是簡單的東西越不好弄。他拉的鬍琴我拉不瞭,弓子硬,馬尾多,滴的鬆香很厚,鬆香拉齣一道很窄的深槽,我一拉,馬尾就跑到深槽的外麵來瞭。父親不在傢的時候我有時使勁拉一小段,我父親一看鬆香就知道我動過他的鬍琴瞭。他後來不大擺弄彆的樂器瞭,隻有鬍琴是一直拉著的。

  摒擋絲竹以後,父親大部分時間用於畫畫和刻圖章,他畫畫並無真正的師承,隻有幾個畫友。畫友中過從較密的是鐵橋,是一個和尚,善因寺的方丈。我寫的小說《受戒》裏的石橋,就是以他為原型的。鐵橋曾在蘇州鄧尉山一個廟裏住過,他作畫有時下款題為"鄧尉山僧"。我父親第二次結婚,娶我的第一個繼母,新房裏就掛瞭鐵橋的一個條幅,泥金紙,上角畫瞭幾枝桃花、兩隻燕子,款題"淡如仁兄嘉禮弟鐵橋寫賀"。在新房裏掛一幅和尚的畫,我的父親可謂全無禁忌;這位和尚和俗人稱兄道弟,也真是不拘禮法。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覺得他們有點"鬍來"。這幅畫的兩邊還配瞭我的一個舅舅寫的一副虎皮宣的對子--"蝶欲試花猶護粉,鶯初學囀尚羞簧",我後來懂得對聯的意思瞭,覺得實在很不像話!鐵橋能畫,也能寫。他的字寫石鼓,畫法任伯年。根據我的印象,都是相當有功力的。我父親和鐵橋常來往,畫風卻沒有怎麼受他的影響。也畫過一陣工筆花卉。我們那裏的畫傢有一種理論,畫畫要從工筆入手,也許是有道理的。揚州有一位專畫菊花的畫傢,這位畫傢畫菊按朵論價,每朵大洋一元。父親求他畫瞭一套菊譜,二尺見方的大冊頁。我有個姑太爺,也是畫畫的,說:"像他那樣的玩法,我們玩不起!"興化有一位畫傢徐子兼,畫猴子,也畫工筆花卉。我父親也請他畫瞭一套冊頁。有一開畫的是罌粟花,薄瓣透明,十分絢麗。一開是月季,題瞭兩行字:"春水蜜波為花寫照。""春水""蜜波"是月季的兩個品種,我覺得這名字起得很美,一直不忘。我見過父親畫工筆菊花,原來花頭的顔色不是一次敷染,要"加"幾道。揚州有菊花名種"曉色",父親說這種顔色最不好畫。"曉色",很空靈,不好捉摸。他畫成瞭,我一看,是曉色!他後來改瞭畫寫意,用筆略似吳昌碩,照我看,我父親的畫是有功力的,但是"見"得少,沒有行萬裏路,多識大傢真跡,受瞭限製。他又不會作詩,題畫多用前人陳句,故布局平穩,缺少創意。

  父親刻圖章,初宗浙派,清秀規矩。他年輕時刻過一套《陋室銘》印譜,有幾方刻得不錯,但是過於著意,很拘謹。有"蘭帶""摺釘",都是"做"齣來的。有一方"草色入簾青"是雙鈎,我小時覺得很好看,稍大,即覺得縴巧小氣。《陋室銘》印譜隻是他初學刻印的成績。三十多歲後,漸漸豪放,以治漢印為主。他有一套端方的《匋齋印存》,經常放在案頭。有時也刻浙派少印。我記得他給一個朋友張仲陶刻過一塊青田涑石小長方印,文曰"中匋",實在漂亮。"中匋"兩字也很好安排。

  刻印的人多喜藏石。父親的石頭是相當多的,他最心愛的是三塊田黃,我在小說《歲寒三友》中寫的靳彝甫的三塊田黃,實際上寫的是我父親的三塊圖章。

  他蓋章用的印泥是自己做的。用的是"大劈砂",這是硃砂裏最貴重的。大劈砂深紫色的,片狀,製成印泥,鮮紅奪目。他說見過一些明朝畫,紙色已經灰暗,而印色鮮明不變。大劈砂蓋的圖章可以"隱指",即用手指摸摸,印文是鼓齣的。他的畫室的書櫥裏擺瞭一列裝在玻璃瓶的大劈砂和陳年的蓖麻子油,蓖麻油是調印色用的。

  我父親手很巧,而且總是活得很有興緻。他會做各種玩意兒。

  元宵節,他用通草(我們傢開藥店,可以選齣很大片的通草)為瓣,用畫牡丹的西洋紅(西洋紅很貴,齊白石作畫,有一個時期,如用西洋紅,是要加價的)染齣深淺,做成一盞荷花燈,點瞭蠟燭,比真花還美。他用蟬翼箋染成淺綠,以鐵絲為骨,做瞭一盞紡織娘燈,下安

  細竹棍。我和姐姐提瞭,舉著這兩盞燈上街,到鄰居傢串門,好多人圍著看。清明節前,他糊風箏。有一年糊瞭一隻蜈蚣(我們那裏叫"百腳"),是絹糊的,他用藥店裏稱麝香用的小戥子約蜈蚣兩邊的雞毛--雞毛必須一樣重,否則上天就會打滾。他放這隻蜈蚣不是用的一般綫,是鬍琴的老弦。我們那裏用老弦放風箏的,傢父實為第一人(用老弦放風箏,風箏可以筆直地飛上去,沒有"肚子")。他帶瞭幾個孩子在傅公橋麥田裏放風箏。這時麥子尚未"起身",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春服既成,惠風和暢,我父親這個孩子頭帶著幾個

  孩子,在碧綠的麥垅間奔跑呼叫,為樂如何?我想念我的父親(我現在還常常夢見他),想念我的童年,雖然我現在是七十二歲,皤然一老瞭。夏天,他給我們糊養金鈴子的盒子。他用鑽石刀把玻璃裁成一小塊一小塊,再閤攏,接縫處用皮紙漿糊固定,再加兩道細蠟箋條,

  成瞭一隻船、一座小亭子、一個八角玲瓏玻璃球,裏麵養著金鈴子。隔著玻璃,可以看到金鈴子在裏麵爬,吃切成小塊的梨,張開翅膀"叫"。鞦天,買來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鏤刻齣很細緻的圖案,做成幾盞西瓜燈,西瓜燈裏點瞭蠟燭,撒下一片綠光,父親鼓搗半天,就為讓孩子高興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

前言/序言


人間煙火,歲月留香。 《人間有味》(精裝珍藏版)並非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窺見世間百態,品味生活點滴。它邀請您一同走進一個充滿溫度與情感的文字世界,在這裏,字裏行間流淌著對生活最真摯的感悟,對人間最深切的體味。 本書以其精裝的質感,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匠心與誠意。每一頁紙張的觸感,每一處印刷的細節,都傳遞著一種對閱讀本身的敬意。它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更是一件可以細細品味、珍藏於心的藝術品。翻開它,仿佛觸碰到瞭曆史的溫度,感受到瞭文字的力量。 《人間有味》所探討的“味”,並非僅僅局限於舌尖上的酸甜苦辣鹹,它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感悟。是生活在平凡日子裏閃爍的光芒,是人情世故中的溫情脈脈,是歲月沉澱下來的智慧與豁達。它關注那些被日常所掩蓋的,卻又真實存在於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微小而深刻的瞬間。 關於“味”的品讀: 舌尖的至味,味蕾的盛宴。 書中關於食物的描繪,絕非簡單的食材堆砌或烹飪技巧的羅列。它將食物與人的情感、地域的風情、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可能承載著母親的牽掛;一道傢常小炒,或許勾起瞭童年最純真的迴憶。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將食物的香氣、口感、乃至背後的故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仿佛能聞到那裊裊升起的飯菜香,嘗到那久違的傢常味道。這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迴歸。 人情的滋味,世事的洞明。 在《人間有味》的世界裏,“味”也滲透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中。那些看似平淡的對話,可能蘊含著深厚的情誼;那些不易察覺的善意,或許在關鍵時刻給予瞭溫暖。書中描繪瞭親情、友情、愛情,以及更廣闊的人際關係,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人性的光輝與復雜。它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和傳遞人情的美好,去理解人世間的悲歡離閤。 歲月的味道,時光的沉澱。 時間是最好的釀酒師,也是最偉大的藝術傢。《人間有味》捕捉瞭歲月流轉中的痕跡,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都化為如今的沉澱與智慧。無論是對往昔的迴憶,還是對當下的反思,都帶著一種曆經世事的通透。書中或許會有對舊時光的追溯,對故人的懷念,對逝去美好的追憶,但更多的是一種平和與釋然。它教會我們,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品味生命的厚度,理解時間的價值,並在每一次的經曆中,不斷成長與成熟。 內心的芬芳,精神的慰藉。 在喧囂的塵世中,內心深處的寜靜與芬芳彌足珍貴。《人間有味》也引導讀者嚮內探索,尋覓屬於自己的那份精神食糧。它可能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傳遞齣一種寜靜緻遠的意境;可能通過對哲理的探討,啓迪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它提供瞭一種審視內心的視角,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力量,讓精神世界也同樣豐盈而有“味道”。 精裝珍藏版的價值: 選擇《人間有味》(精裝珍藏版),是選擇瞭一種對閱讀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對思想的珍視。 卓越的工藝,非凡的體驗。 采用高品質的紙張,觸感細膩,印刷清晰,色彩飽滿,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文字與圖像的魅力。裝幀設計考究,無論是封麵圖案、字體選擇,還是整體排版,都力求精美與舒適,帶來極緻的閱讀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可以擺放在書架上,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彰顯主人的品味與格調。 雋永的價值,長久的陪伴。 精裝書籍往往具有更強的耐讀性和收藏價值。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易損壞,可以作為珍貴的藏品,陪伴您度過漫長的歲月。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您再次翻開它,那些文字所承載的情感與思想,依然能夠觸動您的心弦,帶來新的感悟。 一份特彆的贈禮。 如果您正在尋找一份飽含深情、富有內涵的禮物,《人間有味》(精裝珍藏版)無疑是絕佳的選擇。它適閤送給父母,錶達孝心與溫馨;適閤送給摯友,分享彼此的情誼;適閤送給伴侶,共品生活的甘甜。這份禮物,不僅傳遞瞭心意,更承載瞭一份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祝福。 《人間有味》(精裝珍藏版),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是生活的濃縮,是情感的升華。它邀請您慢下來,去感受,去體味,去發現,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那份屬於“人間”的獨特“味道”。它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與生活最深刻的擁抱。希望通過這本書,您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找到慰藉,並在品味“人間有味”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生命,點亮自己的生活。 翻開它,讓文字的溫度,人情的暖意,歲月的沉香,內心的芬芳,一同在您的指尖流淌,在您的心中蕩漾。這本書,值得您細細品讀,長久珍藏。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它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散文的輕快與靈動。那些長句的運用,邏輯縝密,層層遞進,卻又不顯拖遝晦澀,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暢快感。同時,作者在關鍵處又會使用極為凝練、甚至帶著點俏皮的短句進行點睛之筆,這種節奏的把控,如同頂級樂團的指揮,懂得何時該慢闆抒情,何時又該用一個強音將情緒推嚮高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意象的選取,它們絕不是空洞的修飾,而是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和情感投射。比如,對“時間”的描述,他沒有選擇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一個物件的磨損,或是一道菜的變涼來體現,這種具象化的處理,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可觸可感。對於追求文字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閱讀範本,值得反復玩味,從中咂摸齣不同的意味。

評分

坦白說,以一個注重實用價值的讀者的眼光來看,這本《人間有味(精裝珍藏版)》的收藏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精神營養”。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注意力極度碎片化的時代,能沉下心來讀完一本需要思考和迴味的厚重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對自我心性的磨礪。這本書提供的不是快速消費的資訊,而是一種慢下來、去感受、去沉澱的契機。它像是一個高質量的過濾器,幫我濾除瞭日常的噪音,讓我重新聚焦於那些真正重要的“味道”——比如愛、失去、堅持和迴憶。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某個安靜的下午,再次翻開它,去尋找那些初次閱讀時可能忽略掉的精妙伏筆和深層含義。這絕對是一本會隨著閱讀者的生命階段變化而展現齣不同層次光芒的佳作。

評分

這本《人間有味(精裝珍藏版)》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打開包裹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而富有質感的封麵所吸引。不是那種光滑到指紋遍布的塑料感,而是一種帶著微磨砂質地的觸感,仿佛觸摸到瞭歲月的沉澱。精裝的工藝處理得一絲不苟,書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低調地閃爍著光芒,顯示齣一種內斂的奢華。我特意去撫摸瞭一下書的側邊,紙張的切口處理得非常平整,那種用料紮實的感覺,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翻開書頁,內頁的紙張選擇瞭米白色,而不是刺眼的純白,這對於長時間閱讀來說非常友好,能顯著減輕視覺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裝幀中似乎還隱藏瞭一些特彆的細節,比如扉頁上的暗紋,需要側著光纔能勉強看清,這種不張揚的設計哲學,恰恰體現瞭“珍藏版”的價值所在——它不是給所有人看的,而是給懂得欣賞的人準備的。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製作者對文字的敬畏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這種對實體書本的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情緒基調是溫暖而堅韌的。在閱讀過程中,我體會到一種穿透迷霧的力量。它不是那種一味歌頌美好的“心靈雞湯”,而是坦誠地接納生活中的缺憾、挫摺與不完美。作者似乎深諳人性的復雜,對於人性的弱點報以理解,對於堅持的價值報以贊頌。這讓閱讀過程變得異常踏實,沒有虛浮的飄渺感。我感覺自己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洞察世事的朋友對飲,他沒有試圖粉飾太平,而是用最真實的筆觸描繪瞭世界的棱角,但最終,總能引人走嚮一種積極、充滿希望的齣口。這種“先抑後揚”的敘事結構,並非刻意為之,而是自然流淌齣的生命哲學。它教會我,真正的“有味”,往往是在經曆瞭苦澀之後纔能體味到的甘甜,是那種曆經滄桑後的淡定與從容。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體驗,簡直像經曆瞭一場味蕾的奇妙旅行。雖然我還沒有深入探究每一篇文章的細節,但僅僅是序言和目錄的排布,就勾勒齣瞭一種清晰的脈絡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生活中那些轉瞬即逝的“味道”——不隻是食物的酸甜苦辣,更多的是人情世故中的那種微妙的“滋味”。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拉進瞭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市井小巷,空氣中彌漫著清晨米粥的香氣,伴隨著鄰裏間瑣碎卻溫情的對話。這種文字的描繪力是極具感染力的,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貼近地麵,充滿瞭泥土的芬芳。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某個昏黃的燈光下,蘸著濃茶,記錄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這種對生活本真的捕捉,讓人在閤上書本後,會不由自主地環顧四周,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的那些“味道”。它成功地提醒瞭我,真正的生活,就藏在那些最樸素、最尋常的細節之中,等待我們去細細品味。

評分

看著還不錯,女朋友很喜歡

評分

現在特彆喜歡這種裸脊書,翻看可以平鋪,解放雙手。

評分

不錯 質量內容都很好 書的裝訂也很喜歡

評分

爸爸和哥哥哥哥發豐富的點點滴滴的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評分

有犯罪動機但未遂

評分

還沒有看,就是喜歡買書~留著以後看啊看

評分

書是正版圖書。包裝好。快遞給力。 感謝京東商城感謝京東物流

評分

挺好的,沒有破損,物流快

評分

這種綫訂裝很彆緻,看書時不用老壓著中間的書脊,方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