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集.散文捲

汪曾祺作品集.散文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散文集
  • 文化
  • 隨筆
  • 經典
  • 名傢作品
  • 文學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2843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642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汪曾祺散文代錶作全收錄

★ 凡人小事,民風民俗,花鳥蟲魚,典故詞章,全麵呈現汪老文筆精華

★ 編校嚴謹,收藏佳作


內容簡介

汪曾祺說自己“永遠是一個小品作傢”。他的散文,無論記敘凡人小事,流連鄉風民俗,談論花鳥蟲魚,考證典故詞章,均順手拈來,如春雨潤物,寜靜,恬淡,自成含蓄淡遠的風格。

本書分為民俗風物、人生人物、屐痕、談藝錄四輯,收入散文八十餘篇。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閤大學中文係,從楊振聲、聞一多、硃自清諸先生學習,是瀋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學國文教員、曆史博物館職員。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北京市文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工作,編有《北京文藝》《民間文學》等刊物。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調至北京京劇團(院)任編劇。曾任北京劇協理事、中國作協理事、中國作協顧問等。著有小說集、散文集多部,其代錶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汪曾祺全集》於1998年齣版。

精彩書評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一個士大夫。”

他的小說寫的比我好。

——瀋從文

我的畫隻有他懂。他在我心裏的分量太重,很難下筆。

——黃永玉


目錄

目錄

季紅真:論汪曾祺散文文體與文章學傳統 ( 1 )


民俗風物

故鄉的食物 ( 3 )

故鄉的元宵 (13)

歲朝清供 (16)

故鄉的野菜 (18)

花園 (22)

午門憶舊 (28)

讀廉價書 (31)

字的災難 (37)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 (39)

四方食事 (42)

鬧市閑民 (48)

我的傢 (50)

一輩古人 (57)

歲交春 (62)

舊病雜憶 (64)

鬍同文化 (69)

白馬廟 (72)

看畫 (74)

貼鞦膘 (77)

道士二題 ( 79 )

羅漢 ( 83 )

三聖庵 ( 86 )

牌坊 ( 88 )

我的傢鄉 ( 89 )

人間草木 ( 94 )

五味 ( 98 )

尋常茶話 (101)

煙賦 (105)

食道舊尋 (108)

國子監 (112)


人生人物

多年父子成兄弟 (119)

我的祖父祖母 (122)

我的父親 (127)

我的“解放” (132)

隨遇而安 (138)

關於《沙傢浜》 (145)

瀋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149)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155)

瀋從文轉業之謎 (162)

聞一多先生上課 (167)

吳雨僧先生二三事 (169)

金嶽霖先生 (171)

馬?譚?張?裘?趙 (174)

裘盛戎二三事 (183)

關於於會泳 (186)

林斤瀾!哈哈哈哈…… (188)

潘天壽的倔脾氣 (190)

譚富英逸事 (192)

纔子趙樹理 (194)

鐵凝印象 (197)

徐文長的婚事 (200)

遙寄愛荷華 (205)

名優逸事 (210)

賈似道之死 (214)

建文帝的下落 (219)


屐痕

湘行二記 (223)

天山行色 (229)

山和人 (244)

碧 霞 元 君 (246)

懸空的人 (249)

美國女生 (252)

美國短簡 (254)

林肯的鼻子 (260)

嚴子陵釣颱 (263)

露筋曉月 (265)


談藝錄

讀民歌劄記 (269)

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 (278)

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的自己 (283)

傳神 (290)

談談風俗畫 (294)

聽遛鳥人談戲 (300)

宋士傑 (303)

筆下處處有人 (310)

又讀《邊城》 (321)

太監念京白 (327)

《晚翠文談》自序 (329)

《菰蒲深處》自序 (332)

關於《受戒》 (334)

《大淖記事》是怎樣寫齣來的 (338)

短篇小說的本質 (342)

張大韆和畢加索 (352)

我的創作生涯 (354)


精彩書摘

四 方 食 事

口 味

“口之於味,有同嗜焉。”好吃的東西大傢都愛吃。宴會上有烹大蝦(得是極新鮮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盡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為美”,中國人吃羊肉的曆史大概和這個民族的曆史同樣久遠。中國羊肉的吃法很多,不能列舉。我以為最好吃的是手把羊肉。維吾爾、哈薩剋都有手把羊肉,但似以內濛古為最好。內濛古很多盟旗都說他們那裏的羊肉不膻,因為羊吃瞭草原上的野蔥,生前已經自己把膻味解瞭。我以為不膻固好,膻亦無妨。我曾在達茂旗吃過“羊貝子”,即白煮全羊。整隻羊放在鍋裏隻煮四十五分鍾(為瞭照顧遠來的漢人客人,多煮瞭十五分鍾,他們自己吃,隻煮半小時),各人用刀割取自己中意的部位,蘸一點作料(原來隻備一碗鹽水,近年有瞭較多的作料)吃。羊肉帶生,一刀切下去,會汪齣一點血,但是鮮嫩無比。內濛古人說,羊肉越煮越老,半熟的,纔易消化,也能多吃。我幾次到內濛古,吃羊肉吃得非常過癮。同行有一位女同誌,不但不吃,連聞都不能聞。一走進食堂,聞到羊肉氣味就想吐。她隻好每頓用開水泡飯,吃鹹菜,真是苦煞。全國不吃羊肉的人,不在少數。

“魚羊為鮮”,有一位老同誌是獲鹿縣人,是迴民,他倒是吃羊肉的,但是一生不解何所謂鮮。他的愛人是南京人,動輒說:“這個菜很鮮。”他說:“什麼叫‘鮮’?我隻知道什麼東西吃著‘香’。”要解釋什麼是“鮮”,是睏難的。我的傢鄉以為最能代錶鮮味的是蝦子。蝦子鼕筍、蝦子豆腐羹,都很鮮。蝦子放得太多,就會“鮮得連眉毛都掉瞭”的。我有個小孫女,很愛吃我配料煮的龍須掛麵。有一次我放瞭蝦子,她嘗瞭一口,說:“有股什麼味!”不吃。

中國不少省份的人都愛吃辣椒。雲、貴、川、黔、湘、贛。延邊朝鮮族也極能吃辣。人說吃辣椒愛上火。井岡山人說:“辣子冇補(沒有營養),兩頭受苦。”我認識一個演員,他一天不吃辣椒,就會便秘!我認識一個乾部,他每天在機關吃午飯,什麼菜也不吃,隻帶瞭一小飯盒油炸辣椒來,吃辣椒下飯。頓頓如此。此人真是個吃辣椒專傢,全國各地的辣椒,都設法弄瞭來吃。據他的品評,認為土傢族的最好。有一次他帶瞭一飯盒來,讓我嘗嘗,真是又辣又香。然而有人是不吃辣的。我曾隨劇團到重慶體驗生活。四川無菜不辣,有人實在受不瞭。有一個演員帶瞭幾個年輕的女演員去吃湯圓,一個唱老旦的演員進門就嚷嚷:“不要辣椒!”賣湯圓的白瞭她一眼:“湯圓沒有放辣椒的!”

北方人愛吃生蔥生蒜。山東人特愛吃蔥,吃煎餅、鍋盔,沒有蔥是不行的。有一個笑話:婆媳吵嘴,兒媳婦跳瞭井。兒子迴來,婆婆說:“可瞭不得啦,你媳婦跳井啦!”兒子說:“不咋!”拿瞭一根蔥在井口逛瞭一下,媳婦就上來瞭。山東大蔥的確很好吃,蔥白長至半尺,是甜的。江浙人不吃生蔥蒜,做魚肉時放蔥,謂之“香蔥”,實即北方的小蔥,幾根小蔥,挽成一個疙瘩,叫做“蔥結”。他們把大蔥叫做“鬍蔥”,即做菜時也不大用。有一個著名女演員,不吃蔥,她和大傢一同去體驗生活,菜都得給她單做。“文化大革命”鬥她的時候,這成瞭一條罪狀。北方人吃炸醬麵,必須有幾瓣蒜。在長影拍片時,有一天我起晚瞭,早飯已經開過,我到廚房裏和幾位炊事員一塊吃。那天吃的是炸油餅,他們吃油餅就蒜。我說:“吃油餅哪有就蒜的!”一個河南籍的炊事員說:“嘿!你試試!”果然,“另一個味兒”。我前幾年迴傢鄉,接連吃瞭幾天雞鴨魚蝦,吃膩瞭,我跟傢裏人說:“給我下一碗陽春麵,弄一碟蔥,兩頭蒜來。”傢裏人看我生吃蔥蒜,大為驚駭。

有些東西,本來不吃,吃吃也就習慣瞭。我曾經誇口,說我什麼都吃,為此挨瞭兩次捉弄。一次在傢鄉。我原來不吃芫荽(香菜),以為有臭蟲味。一次,我傢所開的中藥鋪請我去吃麵——那天是藥王生日,鋪中管事弄瞭一大碗涼拌芫荽,說:“你不是什麼都吃嗎?”我一咬牙吃瞭。從此,我就吃芫荽瞭。後來北地,每吃涮羊肉,調料裏總要撒上大量芫荽。一次在昆明。苦瓜,我原來也是不吃的——沒有吃過。我們傢鄉有苦瓜,叫做癩葡萄,是放在瓷盤裏看著玩,不吃的。有一位詩人請我下小館子,他要瞭三個菜:涼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湯。他說:“你不是什麼都吃嗎?”從此,我就吃苦瓜瞭。北京人原來是不吃苦瓜的,近年也學會吃瞭。不過他們用涼水連“拔”三次,基本上不苦瞭,那還有什麼意思!

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比如廣東人吃蛇,吃龍虱;傣族人愛吃苦腸,即牛腸裏沒有完全消化的糞汁,蘸肉吃。這在廣東人、傣族人,是沒有什麼奇怪的。他們愛吃,你管得著嗎?不過有些東西,我也以為不吃為宜,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

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切 膾

《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的切膾不知始於何時。孔子以“食”、“膾”對舉,可見當時是相當普遍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提到切膾。唐人特重切膾,杜甫詩纍見。宋代切膾之風亦盛。《東京夢華錄?三月一日開金魚池瓊林苑》:“多垂釣之士,必於池苑所買牌子,方許捕魚。遊人得魚,倍其價買之。臨水斫膾,以薦芳樽,乃一時佳味也。”元代,關漢卿曾寫過“望江樓中鞦切膾”。明代切膾,也還是有的,但《金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紅樓夢》也沒有提到。到瞭近代,很多人對切膾是怎麼迴事,都茫然瞭。

膾是什麼?杜詩邵注:“鱠,即今之魚生、肉生。”更多指魚生,膾的繁體字是“鱠”,可知。

杜甫《閿鄉薑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對切膾有較詳細的描寫。膾要切得極細,“膾不厭細”,杜詩亦雲:“無聲細下飛碎雪”。膾是切片還是切絲呢?段成式《酉陽雜俎?物革》雲:“進士段碩常識南孝廉者,善斫膾,榖薄絲縷,輕可吹起。”看起來是片和絲都有的。切膾的魚不能洗。杜詩雲:“落砧何曾白紙濕”,邵注:“凡作鱠,以灰去血水,用紙以隔之”,大概是隔著一層紙用灰吸去魚的血水。《齊民要術》:“切鱠不得洗,洗則鱠濕。”加什麼作料?一般是加蔥的,杜詩:“有骨已剁觜春蔥”。《內則》:“鱠,春用蔥,夏用芥。”蔥是蔥花,不會是蔥段。至於下不下鹽或醬油,乃至酒、酢,則無從臆測,想來總得有點鹹

味,不會是淡吃。

切膾今無實物可驗。杭州樓外樓解放前有名菜醋魚帶靶。所謂“帶靶”,即將活草魚的脊背上的肉剔下,切成極薄的片,澆好醬油,生吃。我以為這很近乎切膾。我在一九四七年春天曾吃過,極鮮美。這道菜聽說現在已經沒有瞭,不知是因為有礙衛生,還是廚師無此手藝瞭。

日本魚生我未吃過。北京西四牌樓的朝鮮冷麵館賣過魚生、肉生。北京乃切成一寸見方、厚約二分的魚片,蘸極辣的作料吃。這與“榖薄絲縷”的切膾似不是一迴事。

與切膾有關聯的,是“生吃螃蟹活吃蝦”。生螃蟹我未吃過,想來一定非常好吃。活蝦我可吃得多瞭。前幾年迴鄉,傢鄉人知道我愛吃“熗蝦”,於是餐餐有熗蝦。我們傢鄉的熗蝦是用酒把白蝦(青蝦不宜生吃)“醉”死瞭的。解放前杭州樓外樓熗蝦,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蝦盛於大盤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蝦蹦得滿桌,客人捉而食之。用廣東話說,這纔真是“生猛”。聽說樓外樓現在也不賣熗蝦瞭,惜哉!

下生蟹活蝦一等的,是將蝦蟹之屬稍加醃製。寜波的梭子蟹是用鹽醃過的,醉蟹、醉泥螺、醉蚶子、醉蟶鼻,都是用高粱酒“醉”過的。但這些都還是生的。因此,都很好吃。

我以為醉蟹是天下第一美味。傢鄉人貽我醉蟹一小壇。有天津客人來,特地為他剁瞭幾隻。他吃瞭一小塊,問:“是生的?”就不敢再吃。

“生的”,為什麼就不敢吃呢?法國人、俄羅斯人,吃牡礪,都是生吃。我在紐約南海岸吃過鮮蚌,那絕對是生的,剛打上來的,而且什麼作料都不擱,經我要求,服務員纔給瞭一點鬍椒粉。好吃麼?好吃極瞭!

為什麼“切膾”生魚活蝦好吃?曰:存其本味。

我以為“切膾”之風,可以恢復。如果覺得這不衛生,可以仿照紐約南海岸的辦法:用“遠紅外”或什麼東西處理一下,這樣既不失本味,又無緻病之虞。如果這樣還覺得“膈應”,吞不下,吞下要反齣來,那完全是觀念上的問題。當然,我也不主張普遍推廣,可以滿足少數老饕的欲望,“內部發行”。

河 豚

閱報,江陰有人食河豚中毒,經解救,幸得不死。楊花撲麵,節近清明,這使我想起,正是吃河豚的時候瞭。蘇東坡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梅聖俞詩:


河豚當此時,

貴不數魚蝦。


宋朝人是很愛吃河豚的,沒有真河豚,就用瞭不知什麼東西做齣河豚的樣子和味道,謂之“假河豚”,聊以過癮,《東京夢華錄》等書都有記載。

江陰當長江入海處不遠,産河豚最多,也最好。每年春天,魚市上有很多河豚賣。河豚的脾氣很大,用小木棍捅捅它,它就把肚子鼓起來,再捅,再鼓,終至成瞭一個圓球。江陰河豚品種極多。我所就讀的南菁中學的生物實驗室裏搜集瞭各種河豚,浸在裝瞭福爾馬林的玻璃器內。有的很大,有的小如金錢龜。顔色也各異,有帶青綠色的,有白的,還有紫紅的。這樣齊全的河豚標本,大概隻有江陰的中學纔能搜集得到。

河豚有劇毒。我在讀高中一年級時,江陰鄉下齣瞭一件命案,“謀殺親夫”。“奸夫”、“淫婦”在遊街示眾後,同時槍決。毒死親丈夫的東西,即是一條煮熟的河豚。因為是“花案”,那天街的兩旁有很多人鵠立佇觀。但是實在沒有什麼好看,奸夫淫婦都蠢而且醜,奸夫還是個黑臉的麻子。這樣的命案,也隻能齣在江陰。

但是河豚很好吃,江南諺雲:“拼死吃河豚”,豁齣命去,也要吃,可見其味美。據說整治得法,是不會中毒的。我的幾個同學都曾約定請我上傢裏吃一次河豚,說是“保證不會齣問題”。江陰正在街上有一飯館,是賣河豚的。這傢飯館有一塊祖傳的木闆,刷印保單,內容是如果在他傢鋪裏吃河豚中毒緻死,主人可以償命。

河豚之毒在肝髒、生殖腺和血,這些可以小心地去掉。這種辦法有例可援,即“潔本金瓶梅”是。

我在江陰讀書兩年,竟未吃過河豚,至今引為憾事。

野 菜

春天瞭,是挖野菜的時候瞭。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風俗。人在屋裏悶瞭一鼕天,尤其是婦女,到野地裏活動活動,呼吸一點新鮮空氣,看看新鮮的綠色,身心一快。

南方的野菜,有枸杞、薺菜、馬蘭頭……北方野菜則主要的是苣蕒菜。枸杞、薺菜、馬蘭頭用開水焯過,加醬油、醋、香油涼拌。苣蕒菜則是洗淨,去根,蘸甜麵醬生吃。或曰吃野菜可以“清火”,有一定道理。野菜多半帶一點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更重要的是吃個新鮮。有詩人說:“這是吃春天”,這話說得有點做作,但也還說得過去。

敦煌變文、《雲謠集雜麯子》、打棗杆、掛枝兒、吳歌,乃至《白雪遺音》,等等,是野菜。因為它新鮮。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八日


前言/序言


浮生若夢,人間煙火——品味尋常生活中的詩意與哲思 生活,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或濃墨重彩,或淡雅素淨,總有不經意間流淌齣的詩意,藏匿於柴米油鹽的尋常巷陌,迴蕩在晨昏交替的市井喧囂。若要尋覓這份隱藏在瑣碎日子裏的美好,又怎能錯過那些以細膩筆觸、溫煦情懷,將平凡日子點亮的大師? 《浮生若夢,人間煙火》並非一部龐雜的理論著作,也不是波瀾壯闊的史詩敘事。它更像是邀您共赴一場關於“生活”的慢品會,在一杯清茶、一縷陽光、幾句閑談的間隙,一同尋味那些被忽略卻又無比珍貴的日常細節。這本書,如同一位睿智而溫和的朋友,用他那飽含歲月沉澱的目光,帶領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世界。 書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事件,一切都靜默而自然地展開。它聚焦的,是那些生命中最樸素、最真實的瞬間:清晨市場裏新鮮蔬菜的露珠,午後院落裏蟋蟀的低語,傍晚爐火旁傢人的笑談,甚至是雨後泥土散發齣的芬芳。這些被許多人視為“無足輕重”的點滴,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生命的光彩,顯露齣其獨特的韻味與價值。 翻開本書,您會發現,這裏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情感的流露,總是那麼恰到好處,仿佛是山間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作者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將讀者帶入一種悠然自得的氛圍。他以一種近乎“無我”的狀態,觀察著世間萬物,記錄著人情冷暖。他的文字,不帶任何評判,卻充滿瞭深刻的理解與包容。 本書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於其對“小”的關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些日常瑣碎的小事,在作者的筆下,都閃耀著人性真善美的光芒。他會細緻地描繪一位老裁縫如何用一針一綫縫製齣人生的溫度;會記錄一個偏遠村莊如何恪守著古老的習俗,傳遞著代代相傳的情感;甚至會捕捉一隻野貓在牆頭漫步時的慵懶,或是一片落葉飄零時的寂寥。這些“小”,匯聚在一起,構成瞭我們生命中最真實的底色,也最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人間煙火”是本書的核心意象。它並非指代世俗的喧囂與繁華,而是指代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接地氣的、充滿生命力的元素。一口熱飯,一壺溫酒,一句問候,一個眼神,這些平凡的物質與情感交織,構成瞭我們對“傢”和“生活”最深切的感知。作者深諳此道,他能在描寫一頓傢常便飯時,寫齣其中蘊含的親情、思念與團圓;他能在描繪一次尋常的行走時,勾勒齣沿途的風景、遇到的人,以及那些不經意間觸動的感悟。 書中蘊含著一種深刻的“道”的哲學,但這種“道”,並非高高在上、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植根於生活,流淌於日常的智慧。作者似乎在不經意間,將一種淡然處世的態度、一種隨遇而安的豁達、一種從容麵對生死的智慧,悄然融入筆端。他教會我們,生活中的不如意,如同偶爾飄過的烏雲,終將散去;而生命中的美好,則如陽光,即使短暫,也能溫暖人心。 《浮生若夢,人間煙火》的文字,如同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語言樸實無華,卻極富錶現力;遣詞造句,看似隨意,卻恰到好處;敘事節奏,不疾不徐,恰如生活本身。閱讀本書,就像在與一位久違的老友促膝長談,沒有拘謹,隻有坦誠與共鳴。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觸及最深刻的情感;用最尋常的景物,引發最動人的聯想。 本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對“時間”的獨特感知。作者並不急於追趕時間的腳步,而是懂得放慢節奏,去體會時間的流逝,去感受歲月的痕跡。他能在迴首往事時,找到那些被遺忘的寶藏;也能在審視當下時,發現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他讓我們明白,生命不是一場馬拉鬆,而是一場需要細細品味的旅程。每一次停駐,每一次迴眸,都可能收獲意想不到的風景。 “浮生若夢”,是對人生無常的淡淡感慨,也是對生命短暫的深刻體悟。但作者並沒有因此陷入悲觀,反而,正是這種對生命有限性的認知,讓他更加珍惜眼前的點滴。他鼓勵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裏,去創造無限的意義;在短暫的相聚中,去感受永恒的溫情。本書提供瞭一種看待生命的角度——以一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與真誠,去探索這個世界,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擁抱每一個瞬間。 對於當下的快節奏生活而言,《浮生若夢,人間煙火》如同一劑良藥,能夠撫慰我們疲憊的心靈,喚醒我們被世俗磨礪的感官。它提醒我們,生活並非隻有奮鬥與追求,還有詩意與寜靜;人生並非隻有宏偉的目標,還有平凡的幸福。它讓我們重新找迴對生活的掌控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創造者。 本書的內容,涵蓋瞭作者對自然風物的觀察,對民俗風情的描繪,對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每一篇獨立的文字,都像一顆飽滿的珍珠,串聯起來,便是一串璀璨的項鏈。您可以選擇隨意翻閱,任何一頁,都能為您帶來一份寜靜,一份啓發。 如果您渴望在喧囂的世界裏,尋得一處安寜的角落;如果您希望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前進的力量;如果您期待與文字建立一種溫暖的聯結,感受文字的溫度與深度,那麼,《浮生若夢,人間煙火》將是您不容錯過的選擇。它將帶領您,在平凡的日子裏,發現不平凡的美,在紛擾的生活中,尋得心靈的棲息地。這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關於“活在當下”的深刻體驗。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片由文字構築的詩意天地,感受“人間煙火”最動人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剛翻開這本《汪曾祺作品集·散文捲》,就被一股撲麵而來的生活氣息給吸引住瞭。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煙火氣”,而是骨子裏透齣來的,那種從容、溫潤、又帶著點兒疏朗的日常感。我尤其喜歡他寫那些尋常食物的文字,不是簡單羅列食材和烹飪步驟,而是把食物升華為一種情感,一種記憶。比如寫到故鄉的梅菜扣肉,那肥而不膩的肉,酥軟入味的梅菜,仿佛都能透過文字溢齣油光,聞到那股濃鬱的香氣。他寫的不止是味道,更是味道背後的人情味,是圍爐夜話的暖意,是親人團聚的溫馨。有時候讀著讀著,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奶奶做的紅燒肉,雖然做法和汪曾祺先生的可能大相徑庭,但那種被食物包裹的幸福感,那種對傢和親人的眷戀,卻是如此相似。他也能把最普通的物件寫得生動有趣,比如他寫傢裏的那盞老燈,寫院子裏的那棵老槐樹,總能賦予它們生命,讓它們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對尋常事物飽含的深情,讓我覺得,原來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詩歌,隻要用心去感受,去品味,處處都是風景。他筆下的世界,沒有波瀾壯闊的傳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就是這份平淡,這份寜靜,纔更能觸動人心,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棲息。

評分

讀《汪曾祺作品集·散文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境界。他的文字,不疾不徐,不溫不火,就像他筆下的那些老北京的鬍同,或者南方的小鎮,都帶著一種悠閑自在的節奏。他不會去刻意追求某種風格,也不會去強求錶達什麼深刻的道理,隻是將自己觀察到的,感受到的,用最自然、最流暢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種“自然”,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是一種不加雕飾的真實。他寫故鄉,寫童年,寫一路走來的風景,都仿佛是隨手翻開一本舊相冊,裏麵記錄的都是那麼真實而鮮活的畫麵。我尤其欣賞他對文化傳統的尊重與傳承。他筆下那些關於戲麯、關於民俗、關於古老技藝的描寫,都充滿瞭敬意,仿佛要把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用文字保存下來,傳遞給後人。他沒有用宏大的敘事去歌頌,而是用細緻入微的觀察,用生動形象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這些傳統文化背後所蘊含的生命力。他寫的一些關於吃食的文章,與其說是寫吃,不如說是寫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符號。他總能從一碗麵、一道菜裏,品齣人生的滋味,品齣曆史的沉澱。這種將生活小事上升到文化高度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評分

這本《汪曾祺作品集·散文捲》給我的印象,是一種“疏朗”的美學。他的文字,不像一些作傢那樣堆砌辭藻,而是非常簡潔、乾淨,卻又意境深遠。他善於留白,在寥寥數語之間,勾勒齣無窮的想象空間。讀他的散文,仿佛是在欣賞一幅中國水墨畫,有形,卻又無處不透著氣韻。他寫自然,寫風土人情,都有一種淡淡的疏離感,卻又飽含深情。這種疏離,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一種看透而不說破的智慧。他寫故鄉的變遷,寫人事的流轉,都沒有過多的感慨,而是用一種平和的態度去接納,去記錄。我尤其喜歡他描寫一些“閑事”的文章,比如關於養花,關於下棋,關於聽麯兒。這些看似與“正經事”無關的內容,在他的筆下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讓我們看到瞭生活的多樣性,看到瞭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他用他的文字,告訴我們,生活不應該隻有一種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樂趣。他身上有一種“士”的氣質,淡泊名利,熱愛生活,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麵對一切。讀他的文章,就像是和一位飽讀詩書、心懷慈悲的智者對話,在潛移默化中,被他的智慧和豁達所感染。

評分

這本《汪曾祺作品集·散文捲》給我的感覺,就像走進瞭一個老友的書房,裏麵陳設簡單,卻處處透著雅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味道”,不是辛辣刺激,也不是甜膩齁人,而是一種淡淡的,卻迴味無窮的清香,像是雨後初霽的泥土氣息,又像是剛泡好的龍井茶。他寫景,不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信手拈來,幾筆勾勒,便是一幅生動的畫麵。比如他寫夏日裏的昆明,那色彩鮮艷的街景,那悠閑自在的人們,仿佛都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份熱烈與寜靜交織的獨特韻味。更讓我著迷的是他寫人,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身份地位如何,都帶著一種質樸的生命力。他不會刻意去拔高誰,也不會去貶低誰,隻是用一種溫和的目光去觀察,去描繪,將他們最真實、最動人的那一麵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他寫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他們的善良、堅韌,以及在睏境中依然保持的熱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他寫人,不帶任何評判,隻是客觀地呈現,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溫情。讀他的文章,就像在和一位慈祥的長者聊天,他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生活有瞭新的認識,對人性有瞭新的感悟。

評分

《汪曾祺作品集·散文捲》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慢”的體驗。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慢慢地讀完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瞬間把你拉進他所描繪的世界,讓你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他寫散文,總能不動聲色地流露齣一種豁達與樂觀。即使是在描寫一些艱難睏苦的經曆,他也不會過度渲染悲傷,而是用一種輕描淡寫的筆觸,去展現人性的堅韌和對生活的熱愛。我特彆喜歡他描寫那些“小確幸”,比如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意外的發現,一次與朋友的暢談。這些微小的瞬間,在他的筆下被放大,被賦予瞭特彆的意義,讓我們看到瞭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好。他寫植物,寫動物,寫風景,都充滿瞭生命的靈氣。他仿佛能夠和萬物進行對話,感受到它們的情感,理解它們的存在。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在字裏行間流淌,讓人感到溫暖而寜靜。讀他的文字,不是一種學習,也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種陪伴,一種心靈的洗滌。他用他的文字,教會我們如何去觀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熱愛生活。

評分

劉延東考察調研中科院創新成果時強調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承擔好科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曆史使命

評分

很棒!!!!!

評分

等有時間瞭慢慢細細品味

評分

非常不錯,文筆平實,見識廣播,開捲有益喔

評分

趁著活動買瞭好多書,京東活動力度很大啊!不買感覺賠瞭,哈哈!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好的書,佷適閤中學生讀,

評分

非常棒,快遞員一如既往的認真負責

評分

一本經典好書,老師強力推薦,利用長假好好欣賞欣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