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白山地处我国东北、吉林省东南部,是我国*早加入“世界生物保护圈网络”的自然保护区,有着极高的生态价值与独特的历史文化。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开创了独特的开发、管理、保护及社区参与的“长白山模式”,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上的一大创举。《MTA经典案例丛书:大美长白山》系统地介绍了长白山的资源特色、开发历程、管理模式以及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路径,为公共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体制的选择和创新提供了实践案例。
作者简介
邹统钎,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T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长城学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探秘长白山
第一节 掀起长白山神秘面纱
一、勘探伊始
二、圣地封禁
第二节 白山天水生态天堂
一、景自天成
二、奇水盛景
三、生态天堂
第三节 倾听族人絮语
一、多元文化汇聚
二、满族的文化荟萃
三、与象帽舞一起飞扬
第四节 走近长白山创业者守业人
一、放山文化
二、唱响生命最强音“森林号子
三、长白山下狩猎人
第五节 天池怪兽,未解之谜
一、初见怪兽
二、一睹怪兽真容
三、影像留存
第二章 “委托”与“统一”
第一节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体制沿革
一、长白山管理体制的沿革之路
二、长白山管理体制沿革的动因
三、管委会成立,名山归一统
第二节 管委会模式:从条块分割走向综合管理
一、行政地位:准地方政府
二、管理模式:委托管理与统一管理相结合
三、管理权限:经济、社会、行政领域的全面管理
四、管理主体格局:政、事、企分开
第三节 管委会体制运转带来的绩效
一、形成了布局科学、系统完备的规划体系
二、助力旅游发展,实现居民增收
三、促进长白山地区的保护与开发
第三章 “巡山+智能化”的保护
第四章 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第五章 旅游升级新力军——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
第六章 社区参与,景社融合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了旅游类专业学位硕士——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我国共有56所高校获得了第一批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TA)授予权。
MTA可以借鉴MBA的经验,但是MTA绝对不能照搬MBA的模式,由于行业特征突出,在规模上无法同MBA相比,因而专注行业、服务地方才是MTA的制胜之道。
一、世界名校MTA教育经验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和中佛罗里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都是世界上旅游管理专业名列前茅的学校,它们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方面各具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世界级的旅游行业领袖。
1.培养目标定位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硕士MHA的定位是培养酒店业的领导者,而且要培养与酒店相关的一般服务行业的领导者;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硕士MMH的定位是培养新一代的世界最大和最具活力的产业领袖,而且是能够引领酒店业潮流的领袖;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酒店管理硕士的定位是培养旅游与酒店行业的领导者;中佛罗里达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硕士的定位是培养集教育、科研、学术于一身的产业领袖;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硕士的定位是培养全球旅游与酒店行业的国际领袖、教育家以及研究人员。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世界著名的旅游院校的课程大都由三部分组成:理论课、实践课以及毕业论文报告。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不同学校各具特色。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理论课主要表现为四大模块:酒店艺术、管理科学、战略和公司愿景以及创新和领导。在不同的模块下面设置不同的课程,酒店艺术和管理科学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对酒店业有基本了解并掌握一些财务知识和技能;战略和公司愿景以及创新和领导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并掌握适应行业需要的领导能力。实践课主要包含四个实践项目:管理业务项目、职业生涯工作坊、专业发展小组和行业游历。
秘境探奇:探寻全球自然遗产的壮丽与人文交织 本书汇集了全球范围内最具代表性、最引人入胜的自然遗产地与人类文明瑰宝的深度考察与解读。我们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地球亿万年演化所雕琢的鬼斧神工,同时触摸那些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孕育出的独特文化与精神脉络。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地理图录,而是一次关于生命、时间、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长篇哲学思辨。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四大板块,每一板块都聚焦于一种核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类型,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笔触,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世界图景。 第一章:冰与火的史诗——地质奇观与极端生态的韧性 本章深入探讨那些在地质运动的剧烈作用下形成的标志性地貌。我们首先聚焦于板块构造运动的博物馆——冰岛。详细剖析其火山活动、间歇泉喷发与冰川侵蚀如何共同塑造出“冰与火之国”的独特面貌。重点阐述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以及当地居民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建立起适应性极强的社区结构。 紧接着,我们将视线投向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不同于冰岛的年轻与躁动,安第斯代表着古老山体的隆升与风化。我们详细描绘了从热带雨林边缘到高寒荒漠的垂直植被带变化,特别是对秘鲁和玻利维亚安第斯高原上印加文明遗址(如马丘比丘周围的高山农业系统)的考察,揭示了古代文明如何利用复杂的气候梯度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智慧。书中引入了最新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来重建数千年来气候波动对这些高海拔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本章还对太平洋“火环”上的岛屿火山群进行了专题研究,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与爪哇岛。重点分析了火山灰沉积对当地土壤肥力的贡献,以及火山灾害的周期性特征如何融入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哲学之中。通过对熔岩地貌的形态学分析,我们试图解读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规律与节奏。 第二章:生命的绿洲——生物多样性热点与保护的前沿阵地 本章聚焦于地球上生命力最旺盛、物种最丰富的区域。我们将详细介绍亚马逊雨林(非巴西部分)和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系统。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样地监测的结合,精确量化了这些区域的生物密度和特有种比例。书中不仅罗列了珍稀动植物的清单,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驱动其多样性的生态过程,如复杂的捕食者-猎物关系、物种间的共生现象,以及光照、降水和土壤养分循环的微妙平衡。 非洲的塞伦盖蒂草原是本章的另一个核心案例。我们以长达数十年的动物迁徙监测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模式的改变)对角马、斑马等大型哺乳动物种群动态的连锁反应。书中特别辟出一节,讨论当地游牧民族与野生动物在草场资源利用上的冲突与合作历史,呼吁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基于社区的保护模式。 在海洋生态方面,我们选取了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堡礁的描述不再止于色彩斑斓的珊瑚,而是深入剖析了珊瑚白化现象背后的生理机制,以及海洋酸化对钙化生物的结构性威胁。对于加拉帕戈斯群岛,我们将重点放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实证基础之上,分析不同岛屿间的隔离如何促进了适应性辐射,并探讨当前全球贸易带来的入侵物种对原始生态平衡的严峻挑战。 第三章:人类的足迹——文明的摇篮与遗产地的精神内核 本章从自然景观转向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我们考察了那些与特定地理环境深度融合,并因此获得独特身份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将探索古老的灌溉文明。重点分析了中国黄河流域(早期聚落)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早期水利工程。书中通过考古学和水文学的交叉研究,重构了这些古代社会如何通过复杂的渠系网络,驯化了河流,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的定居农业。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河流特性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其次,我们转向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场所。例如,尼泊尔的佛教圣地和中东地区的沙漠修道院群。我们关注这些人类定居点选择的非功利性因素——与神圣景观的关联性、天象观测的便利性,以及远离世俗喧嚣的地理隔离。书中对不同宗教建筑的选址逻辑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环境如何被“神圣化”的过程。 此外,对于欧洲的罗马古道系统和中国的长城,本书不将其视为单纯的军事或交通工程,而是深入剖析其作为“文明边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布局,展示了帝国对广袤地理空间的控制策略;而罗马道的延伸,则标志着法律、贸易和拉丁文化向边疆的渗透。 第四章:未来共存的蓝图——可持续发展与景观的重塑 最后一章探讨了当代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重塑,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本章着重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生态修复”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我们考察了工业遗址的转型,如德国鲁尔区的煤矿区如何被改造为文化公园和生物多样性走廊,强调了“棕色地带”的生态潜力。同时,对北美落基山脉的森林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比了不同采伐政策对水源涵养能力和火灾风险的影响。 书中引入了“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了技术进步(如精准农业、无人机监测)如何在减少环境足迹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地区,分析社区参与度如何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变量。 最终,本书旨在引发读者深思:当我们站在这些宏伟的自然与人文奇观面前时,我们所见的仅仅是过去的遗存,还是未来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个不断变化的星球和谐共处的路线图?通过对全球多样化案例的梳理,我们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审慎、更具前瞻性的景观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