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長白山地處我國東北、吉林省東南部,是我國*早加入“世界生物保護圈網絡”的自然保護區,有著極高的生態價值與獨特的曆史文化。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的成立,開創瞭獨特的開發、管理、保護及社區參與的“長白山模式”,是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體製上的一大創舉。《MTA經典案例叢書:大美長白山》係統地介紹瞭長白山的資源特色、開發曆程、管理模式以及長白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的建設路徑,為公共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管理體製的選擇和創新提供瞭實踐案例。
作者簡介
鄒統釺,博士、博士生導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世界旅遊城市聯閤會專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旅遊協會教育分會副會長,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全國旅遊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MT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長城學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探秘長白山
第一節 掀起長白山神秘麵紗
一、勘探伊始
二、聖地封禁
第二節 白山天水生態天堂
一、景自天成
二、奇水盛景
三、生態天堂
第三節 傾聽族人絮語
一、多元文化匯聚
二、滿族的文化薈萃
三、與象帽舞一起飛揚
第四節 走近長白山創業者守業人
一、放山文化
二、唱響生命最強音“森林號子
三、長白山下狩獵人
第五節 天池怪獸,未解之謎
一、初見怪獸
二、一睹怪獸真容
三、影像留存
第二章 “委托”與“統一”
第一節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體製沿革
一、長白山管理體製的沿革之路
二、長白山管理體製沿革的動因
三、管委會成立,名山歸一統
第二節 管委會模式:從條塊分割走嚮綜閤管理
一、行政地位:準地方政府
二、管理模式:委托管理與統一管理相結閤
三、管理權限:經濟、社會、行政領域的全麵管理
四、管理主體格局:政、事、企分開
第三節 管委會體製運轉帶來的績效
一、形成瞭布局科學、係統完備的規劃體係
二、助力旅遊發展,實現居民增收
三、促進長白山地區的保護與開發
第三章 “巡山+智能化”的保護
第四章 打造國際旅遊度假目的地
第五章 旅遊升級新力軍——萬達長白山國際度假區
第六章 社區參與,景社融閤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2010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立瞭旅遊類專業學位碩士——旅遊管理專業學位碩士(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簡稱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實踐經驗,並在未來願意從事旅遊業工作的人員,其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旅遊職業精神,掌握旅遊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戰略思維能力,敢於挑戰現代旅遊業跨國發展的高級應用型旅遊管理人纔。我國共有56所高校獲得瞭第一批旅遊管理專業學位碩士(MTA)授予權。
MTA可以藉鑒MBA的經驗,但是MTA絕對不能照搬MBA的模式,由於行業特徵突齣,在規模上無法同MBA相比,因而專注行業、服務地方纔是MTA的製勝之道。
一、世界名校MTA教育經驗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美國康奈爾大學、佛羅裏達國際大學和中佛羅裏達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都是世界上旅遊管理專業名列前茅的學校,它們在培養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和就業指導方麵各具特色,培養瞭一批又一批世界級的旅遊行業領袖。
1.培養目標定位
世界著名旅遊院校在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方麵都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定位。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酒店管理碩士MHA的定位是培養酒店業的領導者,而且要培養與酒店相關的一般服務行業的領導者;康奈爾大學的酒店管理碩士MMH的定位是培養新一代的世界最大和最具活力的産業領袖,而且是能夠引領酒店業潮流的領袖;佛羅裏達國際大學酒店管理碩士的定位是培養旅遊與酒店行業的領導者;中佛羅裏達大學旅遊與酒店管理碩士的定位是培養集教育、科研、學術於一身的産業領袖;香港理工大學旅遊與酒店管理碩士的定位是培養全球旅遊與酒店行業的國際領袖、教育傢以及研究人員。
2.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關係到整個教學過程如何展開。世界著名的旅遊院校的課程大都由三部分組成:理論課、實踐課以及畢業論文報告。但在具體課程設置上不同學校各具特色。
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理論課主要錶現為四大模塊:酒店藝術、管理科學、戰略和公司願景以及創新和領導。在不同的模塊下麵設置不同的課程,酒店藝術和管理科學模塊主要是讓學生對酒店業有基本瞭解並掌握一些財務知識和技能;戰略和公司願景以及創新和領導模塊主要是讓學生瞭解最新的行業動態並掌握適應行業需要的領導能力。實踐課主要包含四個實踐項目:管理業務項目、職業生涯工作坊、專業發展小組和行業遊曆。
秘境探奇:探尋全球自然遺産的壯麗與人文交織 本書匯集瞭全球範圍內最具代錶性、最引人入勝的自然遺産地與人類文明瑰寶的深度考察與解讀。我們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地球億萬年演化所雕琢的鬼斧神工,同時觸摸那些在特定地理環境中孕育齣的獨特文化與精神脈絡。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地理圖錄,而是一次關於生命、時間、以及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長篇哲學思辨。 全書結構清晰,分為四大闆塊,每一闆塊都聚焦於一種核心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類型,通過詳實的田野調查資料、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以及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筆觸,構建齣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世界圖景。 第一章:冰與火的史詩——地質奇觀與極端生態的韌性 本章深入探討那些在地質運動的劇烈作用下形成的標誌性地貌。我們首先聚焦於闆塊構造運動的博物館——冰島。詳細剖析其火山活動、間歇泉噴發與冰川侵蝕如何共同塑造齣“冰與火之國”的獨特麵貌。重點闡述地熱能的開發利用,以及當地居民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中建立起適應性極強的社區結構。 緊接著,我們將視綫投嚮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不同於冰島的年輕與躁動,安第斯代錶著古老山體的隆升與風化。我們詳細描繪瞭從熱帶雨林邊緣到高寒荒漠的垂直植被帶變化,特彆是對秘魯和玻利維亞安第斯高原上印加文明遺址(如馬丘比丘周圍的高山農業係統)的考察,揭示瞭古代文明如何利用復雜的氣候梯度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智慧。書中引入瞭最新的同位素分析技術,來重建數韆年來氣候波動對這些高海拔生態係統的影響。 此外,本章還對太平洋“火環”上的島嶼火山群進行瞭專題研究,如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與爪哇島。重點分析瞭火山灰沉積對當地土壤肥力的貢獻,以及火山災害的周期性特徵如何融入當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哲學之中。通過對熔岩地貌的形態學分析,我們試圖解讀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規律與節奏。 第二章:生命的綠洲——生物多樣性熱點與保護的前沿陣地 本章聚焦於地球上生命力最旺盛、物種最豐富的區域。我們將詳細介紹亞馬遜雨林(非巴西部分)和剛果盆地的熱帶雨林係統。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與地麵樣地監測的結閤,精確量化瞭這些區域的生物密度和特有種比例。書中不僅羅列瞭珍稀動植物的清單,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驅動其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如復雜的捕食者-獵物關係、物種間的共生現象,以及光照、降水和土壤養分循環的微妙平衡。 非洲的塞倫蓋蒂草原是本章的另一個核心案例。我們以長達數十年的動物遷徙監測數據為基礎,係統分析瞭氣候變化(特彆是降雨模式的改變)對角馬、斑馬等大型哺乳動物種群動態的連鎖反應。書中特彆闢齣一節,討論當地遊牧民族與野生動物在草場資源利用上的衝突與閤作曆史,呼籲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基於社區的保護模式。 在海洋生態方麵,我們選取瞭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和加拉帕戈斯群島作為研究對象。對大堡礁的描述不再止於色彩斑斕的珊瑚,而是深入剖析瞭珊瑚白化現象背後的生理機製,以及海洋酸化對鈣化生物的結構性威脅。對於加拉帕戈斯群島,我們將重點放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實證基礎之上,分析不同島嶼間的隔離如何促進瞭適應性輻射,並探討當前全球貿易帶來的入侵物種對原始生態平衡的嚴峻挑戰。 第三章:人類的足跡——文明的搖籃與遺産地的精神內核 本章從自然景觀轉嚮人類文明的深刻烙印。我們考察瞭那些與特定地理環境深度融閤,並因此獲得獨特身份的文化遺産。 首先,我們將探索古老的灌溉文明。重點分析瞭中國黃河流域(早期聚落)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的早期水利工程。書中通過考古學和水文學的交叉研究,重構瞭這些古代社會如何通過復雜的渠係網絡,馴化瞭河流,從而實現瞭大規模的定居農業。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對河流特性的深刻理解與敬畏。 其次,我們轉嚮具有精神象徵意義的場所。例如,尼泊爾的佛教聖地和中東地區的沙漠修道院群。我們關注這些人類定居點選擇的非功利性因素——與神聖景觀的關聯性、天象觀測的便利性,以及遠離世俗喧囂的地理隔離。書中對不同宗教建築的選址邏輯進行瞭對比分析,揭示瞭環境如何被“神聖化”的過程。 此外,對於歐洲的羅馬古道係統和中國的長城,本書不將其視為單純的軍事或交通工程,而是深入剖析其作為“文明邊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意義。長城沿綫的烽火颱布局,展示瞭帝國對廣袤地理空間的控製策略;而羅馬道的延伸,則標誌著法律、貿易和拉丁文化嚮邊疆的滲透。 第四章:未來共存的藍圖——可持續發展與景觀的重塑 最後一章探討瞭當代人類活動對自然景觀的重塑,以及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動態的平衡點。本章著重分析瞭全球範圍內“生態修復”項目的實踐經驗與教訓。 我們考察瞭工業遺址的轉型,如德國魯爾區的煤礦區如何被改造為文化公園和生物多樣性走廊,強調瞭“棕色地帶”的生態潛力。同時,對北美落基山脈的森林管理模式進行瞭深入分析,對比瞭不同采伐政策對水源涵養能力和火災風險的影響。 書中引入瞭“生態文明”的視角,探討瞭技術進步(如精準農業、無人機監測)如何在減少環境足跡的同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我們特彆關注瞭那些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的地區,分析社區參與度如何成為項目成敗的關鍵變量。 最終,本書旨在引發讀者深思:當我們站在這些宏偉的自然與人文奇觀麵前時,我們所見的僅僅是過去的遺存,還是未來我們應該如何與這個不斷變化的星球和諧共處的路綫圖?通過對全球多樣化案例的梳理,我們試圖提供一個更為審慎、更具前瞻性的景觀認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