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人性、婚姻、生活、文学、艺术等多个主题,做了深入的思考
★《把心安顿好》让你直面生活中的困惑、信仰、爱情、境遇、教育、心态等诸多问题
★被誉为“当代颇具灵魂的作家”、哲学家
★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响和改变千万莘莘学子、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佳作典范,让你认识一个可爱、可恋的人生
★征服千万读者,带你与灵魂对话的“心灵之书”
★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多年的挚爱
《把心安顿好》是周国平2006-2010年的随感集,也是继《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之后的第四部随感。本书中,作者思考的中心是价值观问题,对何为圆满的人生进行了诠释:人生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作者对生命和灵魂的本真进行了思考,倡导人们珍惜平凡生活,注重内在生活,这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是很好的心灵抚慰和人生指向。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周国平,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中国人缺少什么?》,等等。
目录
作者的话 // 001
序 // 003
价值观 // 001
平凡生活 // 009
内在生活 // 014
诗意地栖居 // 020
平常心 // 024
争什么 // 029
最合宜的位置 // 034
谋财害命别解 // 039
困惑和觉悟 // 043
人生的境遇 // 048
承受不幸 // 053
小爱和大爱 // 057
爱情的质量 // 063
两性之间 // 068
迎来小生命 // 074
父母怎样爱孩子 // 080
孩子的天性 // 087
幼儿和哲学 // 092
儿童教育 // 099
坦然面对人性 // 108
人性现象 // 113
道德的根本 // 118
信仰的核心 // 126
精神禀赋 // 134
艺术和创造 // 138
哲学的用处 // 142
如何走近哲学 // 147
东西方文化 // 153
中国人缺少什么 // 158
学术的独立 // 162
阅读是精神生活 // 168
非职业的写作 // 175
教育即生长 // 182
教师的人格 // 191
问责今日教育 // 195
世间众生相 // 202
关于我自己 // 208
感觉和异想 // 213
小时评 // 218
价值观
1
价值观的力量不可小看。说到底,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对于国家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文明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只导致暂时的争斗,价值观的相悖才造成长久的鸿沟。
所以,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一个人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做主。
真正可惊异的是,我们时代的价值观竟然变得如此单一,大家说着做着的都是一个字:钱!钱!钱!
2
哲学就是价值观。柏拉图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善”(“好”),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总是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
按照我的理解,“好”有两个层次,一是快乐,即幸福,二是正当,即道德,二者构成了价值观的两大主题。在中国哲学中,道家侧重讨论前者,儒家侧重讨论后者。
我的价值思考的出发点是:生命和精神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幸福和道德都要据此衡量。我得出的结论是: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贵。
3
一个人拥有自己明确的、坚定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当然,这需要阅历和思考,并且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你终究会发现,价值观完全不是抽象的东西,当你从自己所追求和珍惜的价值中获得巨大的幸福感之时,你就知道你是对的,因而不会觉得坚持是难事。
4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平凡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
换句话说,人的使命就是尽好老天赋予的两个主要职责,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万物之灵。
5
我一向认为,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这当然必须免去物质之忧,但并非物质越多越好,相反,毋宁说这二者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的简单为条件的。一个人把许多精力给了物质,就没有什么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诗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上简单的生活,这在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诗人、哲人、圣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6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生命的快乐,例如健康、亲情、与自然的交融,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另一是精神的快乐,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的快乐,这是人的高级属性得到满足的快乐。
物欲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其满足诚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与生命的快乐比,它太浅,与精神的快乐比,它太低。
7
人类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用什么来衡量人类文明的水平?物质财富的制造和享用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的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实际上就是精神的创造和享受。然而,长期以来,财富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光芒万丈的词汇,成了从政府到个人所追求的第一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把这场经济危机视为泛滥于当代世界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一个恶果。它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大本营美国首先爆发,对于人类岂不是一个警示?
8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尝到了养育小生命的天伦之乐,你才会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损失。只有你走进了书籍的宝库,品尝到了与书中优秀灵魂交谈的快乐,你才会知道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世上一切真正的好东西都是如此,你必须亲自去品尝,才会知道它们在人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看见那些永远在名利场上操心操劳的人,我常常心生怜悯,我对自己说:他们因为不知道世上还有好得多的东西,所以才会把金钱、权力、名声这些次要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
9
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
10
人生在世,首先应当追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此前提下,不妨把成功当作副产品来争取。
所谓优秀,是在人性的意义上说的,就是要把人之为人的禀赋发展得尽可能好,把人性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实现出来。按照我的理解,可以把这些品质概括为四项,即善良的生命、丰富的心灵、自由的头脑、高贵的灵魂。
11
把优秀当作第一目标,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这是最恰当的态度,有助于一个人获取成功,或者坦然地面对不成功。
12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不过,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恰恰出于这样的人之中。
13
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一个人唯有思考这些大问题,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从而对生活中的小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航海者根据天上的星座来辨别和确定航向。他永远不会知道那些星座的成分和构造,可是,如果他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就会迷失方向,不能解决具体的航行问题。
14
一个人内心有了成熟的信念和明确的方向,对于外界的一切就能够迅速做出恰当的反应,如同有一种本能在起作用。
15
健康的心理来自智慧的头脑。现代人易患心理疾病,病根多半在想不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于是就看不开生活中的小事。倘若想明白了,哪有看不开之理?
16
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17
现在我的生活基本上由两件事情组成,一是读书和写作,我从中获得灵魂的享受;另一是亲情和友情,我从中获得生命的享受。亲情和友情使我远离社交场的热闹,读书和写作使我远离名利场的热闹。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生命和灵魂,在这两件事情中得到了妥善的安放和真实的满足,夫复何求?所以我过着很安静的生活。
18
价值观决定你到底要什么,而要什么一取决于你看重什么,二取决于你擅长什么。我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比较弱,最怕搞人际关系,最怕去争什么。其实,我也不是那么清高,名利也是一种价值,有当然比没有好。关键是你更看重什么,如果为了名利让我失去我更看重的东西,那我就不会选择名利。一是我更看重自己喜欢的读书写作,二是我的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弱,所以就只好忽视外在功利,更注重内心,结果发现这样更好。
19
爱情和事业是人生幸福的两个关键项。爱着,创造着,这就够了。其余一切只是有了更好、没有亦可的副产品罢了。
平凡生活
1
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即使在伟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也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显露了真实人性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恰恰是人人都拥有的。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东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
2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的。
3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4
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等。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5
人是自然之子,生命遵循自然之道。人类必须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你从喧闹的职场里出来,走在街上,看天际的云和树影,回到家里,坐下来和妻子儿女一起吃晚饭,这时候你重新成为一个生命。
6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是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7
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预期是比较低的,总觉得这类主题的作品很容易流于说教或者空泛的口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力量在于其极强的“现场感”,作者仿佛是站在你身边,用一种极为精准的描摹,道出了那些难以言说的、介于清晰与模糊之间的体验。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体现的,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不经意的停顿,甚至是一段安静的旅程。这些细节被放大、被赋予了意义,从而构建起一种强大的共鸣场。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那些被我忽略掉的“小确幸”或“小挣扎”。这本书的节奏感拿捏得非常到位,它懂得何时该快进,何时该慢下来细品,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最终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探险,目的地是内心深处那片未经开发的领域。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批判性的眼光,但这种批判不是针对外部世界的指责,而是对自己内在局限性的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审视。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套自我对话的机制,引导读者跳出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应该”和“必须”。文字的力量在这种探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既有穿透迷雾的锐利,又有抚慰伤口的温暖。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接纳不完美”的论述,它们并非是简单的劝慰,而是从更底层的逻辑层面去剖析了为何“不完美”才是生命本身的常态。读完之后,我没有那种“世界豁然开朗”的夸张感,反而多了一种脚踏实地的平静,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自己复杂情绪的稳固基座。
评分这本书,嗯,怎么说呢,初读时我完全被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高声呐喊、试图用激烈的辞藻冲击你心灵的作品,反而是像一位沉静的智者,在你最喧嚣的时候,轻轻地为你拂去眉间的尘土。文字的流动性极其自然,仿佛呼吸一般顺畅,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但回味起来,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总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那些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内心波动和微妙的矛盾冲突。我尤其欣赏它处理情感的方式,它不回避痛苦和挣扎,但也不会沉溺于悲伤,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豁达去观照这些体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一个老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那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喘息的净土。它没有提供一蹴而就的“秘籍”,更像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与自我相处的全新视角和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十分巧妙,读起来有一种渐进式的递进感,像是一层层剥开洋葱,当你以为已经触及核心时,又会发现更深层次的意涵在等待着你。语言风格上,它展现出一种极高的文学素养,但又绝不故作清高,而是用一种既典雅又贴近生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既庞大又精微的精神世界。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化用一些经典的哲学思想时,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们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故事的肌理之中,成为了支撑整个叙事逻辑的内在骨架。尤其赞赏它在描述“时间”这个主题时的处理,它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那种被拉伸和压缩的感受,让人对日常的流逝有了全新的体会。通篇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无形中拓宽了不少,对于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大问题”,似乎都有了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磁性”,它能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地吸附在文字之间,让人产生一种“必须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但同时,你又会忍不住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措辞。作者在主题的阐述上,显示出了极高的耐心和严谨性,它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铺陈出各种可能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来。它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部分尤其深刻,没有简单地描绘理想化的和谐,而是坦诚地展现了理解与误解、靠近与疏离之间的微妙张力。这种真实感,使得全书的论述都具有了坚实的落地性。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高度定制的镜子,它映照出的不仅是我的外部状态,更是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之下的深层驱动力。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说明它的信息密度和情感深度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
评分不错的书本。?
评分物流很给力
评分还不错,一直喜欢作者
评分商品给力
评分还不错,一直喜欢作者
评分质量可以!内容暂不评价
评分物流快,包装好,值得购买!
评分质量不错,和照片一样的
评分很好的,纸张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