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

东京一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方舟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
  • 东京
  • 留学
  • 生活
  • 文化
  • 游记
  • 个人成长
  • 都市
  • 异国
  • 见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51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随文彩插:日本知名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拍摄的三十余幅摄影作品,去陌生化的东京。

· 内附精致别册:作者*短篇小说《雨男》,丧丧的日式爱情。

· 蒋方舟首次献声,全程录制有声书,喃喃自语,迷之东京。

· 灵魂画手蒋方舟手绘地图,设计“东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笔记本,日用即道。

· 九月全国高校、书店,东京漂流记巡回演出即将启动,二十场以上的活动与你分享。

· 陈丹青、窦文涛、阎连科、刘瑜击掌推荐。

· “东京一舟——偶遇蒋方舟”八月开团,与蒋方舟相约神保町、吉祥寺……


内容简介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作者简介

蒋方舟,1989年出生于湖北襄阳。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次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审判童年》,“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获得*届朱自清散文奖。2012年大学毕业后任《新周刊》副主编。代表作:杂文集《正在发育》《邪童正史》《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等。蒋方舟的写作展示了对自身和“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的关切。

伊藤王树,1978年出生于日本,纪录片导演,作品曾获艾美奖提名。执导的《15岁离开家乡的歌》(冲绳少女离开故乡的故事)等纪录片陆续在日本上映。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方舟是一个特例的人,只有榜样性,没有普及性。才情、思维、读书与写作,尤其在同代人中的独立性与包容性,时尚性与利他性,都不能和她的同代作家相论与比较。你无法理解她对底层、民间、民族、国家那种与年龄不甚相符的关注与忧虑,你也无法理解她对时尚、潮流的领新与领悟,乃至于对两性、家庭、婚姻和仇怨,她都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坦荡。如果说有人生来是为了让人嫉妒的,那也就是她了吧。对许多人来说,和她相处是一场灾难,因为她让你知道你的短处与缺陷;让你知道,时间与时代,早就与你无关不在了。

——作家阎连科

《东京一年》讲述了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天才和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如何面对、打磨平生*个也是*出名的作品:她自己。《东京一年》中出场的蒋方舟,和作为叙事者的蒋方舟分属两者。她既是看东京、看在东京的自己,更是在东京看中国的人和事。回到北京的,是刚开始真正人生的青年作家蒋方舟——“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自由撰稿人李二


目录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2015.12.19

2015.12.20

2015.12.22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2016.1.13

2016.1.16

……


精彩书摘

今天中午跟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见了面,送给他们我妈自己画的年画。图案是六子争头,三颗儿童的头,嫁接在六个胖大肥白成人化的身体上。他们大概觉得非常怪异,草率地赞叹了两声就匆匆卷起。

下午,我访问大学的教授介绍了东京大学的一个留学生给我认识,是一个上海女生,在日本已经待了四年,打扮做派已经很像日本女孩,很白,吃惊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圆。

晚上我请她去了一家评价很高的烤肉店,一份自助套餐13500日元,相当于700多人民币。90分钟内无限量地点海鲜和很好的牛肉。

“真是太贵的料理了。”她不停地感慨。

吃饭的时候聊天才知道她和我同龄,是嫁到日本的,她与丈夫是高中同学,一毕业就结了婚。她的婆婆嫁给了日本人,她的丈夫就也来日本生活。后来,她忍受不了丈夫每天打游戏打到早上四五点钟,自己在日本也没有朋友。婆婆让她做很多家务,以一个日本主妇的标准来要求她,她却想要上进,读了东大的研究生,拍纪录片,喜欢结交知识分子和独立纪录片导演。

“今天下午刚刚谈完离婚。”她说。还好,并没有立刻流出眼泪。

我恬不知耻地给出很多幼稚的建议,狂想如何嫁给有钱人,如同最幼稚的初中女生,庸俗得连自己都觉得面目可憎。

对于他人生命里悲惨的变故,我又爱听又怕听:爱听当然是出于劣根性,人们喜欢听那种把种种复杂的悲剧总结成三言两语的故事,听者像占了便宜;怕听是因为我总以为自己有劝解的义务——至少在口头上“解决”这件事,就像小学写作文时结尾一定要写“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把一切都装进一个光明的尾巴里。可我劝解的能力非常差,如果在旧时的农村,大概是妇女圈里最受排挤的。

她吃了很多很多肉,我都已经吃不下了,她还在一直点。

“真是很贵的料理啊。”结完账,她又说了一遍,非常不安,好像吃很贵的牛肉是比离婚更严重的事故。

回住处的时候,我已经学会了怎么坐地铁。

因为喝了点酒,更加开心。因为掌握了新的技能而变得很自信,像第一次放学不用家长接就能回家。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

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前言/序言

1786年9月3日凌晨三时,37岁的歌德提起行囊,独自一人钻进一辆邮车,逃往了意大利。

那时候的歌德在魏玛已经生活了十几年,身居要职。他出逃并非是因为走投无路,而是他发现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觉被套上了一个齿轮:白天忙于政务,业余创作一些爱情诗,生活把创作热情压榨得干瘪枯竭。

他有朴素的直觉:这样下去不行,因此抛弃了一切,逃到了他心目中的乌托邦——意大利。他在那里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足迹遍及整个意大利,从城市到农村,喜悦地目睹并且描述着岩石的硬度和空气的弹性。

歌德在意大利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写了《塔索》《浮士德》的部分。意大利拯救了他,把他从成为一个附庸风雅的公务员的命运齿轮上解救了下来。

2016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认真也是孤独的结果。我几乎不会日语,大多数时候面对别人都只能微笑点头,无法建立任何情感联系,更无法在人际交往里投入什么热情。说实话,即便会日语也无助于我缓解孤独。东京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城市,用获得芥川奖的作家、搞笑艺人又吉直树在《火花》里形容的:

“东京这个地方,聚集着从各个地方而来的人们。从前在乡下时,从漫画和电视剧里看见的东京,虽然灯火繁华,但人总是很冷漠。上京后我才明白了,那并不是冷漠,而是因为身为外来者的大家都心情紧张。外来者进入东京这个城市,一个个都表现出不要被吃掉的紧张状态,终于成了一个集合体。”

我在东京的生活仿佛在一种看不见的屏障中,无论是走在拥挤的表参道或涩谷,还是被裹挟在人群中去看花火大会,我始终感到人群是幻觉,我在与自己单独交谈。

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这几年我很反感的一句话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我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另外,网络的发达让“远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异国,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人与事,为我触手而不可及的苦难感到悲伤。正是这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爱读作家的日记和信件——不仅仅是出于某种窥私癖,更是因为那仿佛是一种反向的摄影。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结晶和照片,我通过日记和信件,把那凝固一瞬的风景在时空上进行扩展,看到了他们完整的艺术生活。

所以我也保留了自己日记里那些絮叨的呓语和局促的社交,全部摊开来,有种“全暴露了”的快感。

1786年11月4日,歌德在罗马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将变成一个新人回来。”

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东京一年》:一段关于都市丛林中个体与存在的深度探索 《东京一年》并非一本描绘特定事件或情节的纪实作品,而是一次深入城市肌理,捕捉其微妙脉动,并以此为载体,审视个体如何在现代都市的洪流中寻找自身定位与意义的沉思录。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张力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东京这座庞大而又疏离的城市中度过的三十六个日夜。然而,这“一年”并非物理时间上的简单累加,而是主人公在内心世界里对时间、空间、记忆以及身份认同的反复打磨与重塑。 本书的叙事结构并无清晰的线性发展,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观察、内心独白、以及对周遭环境细致入微的感知交织而成。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脚步,穿梭于东京的各个角落,从熙攘繁华的涩谷十字路口,到静谧古老的浅草寺;从灯红酒绿的新宿歌舞伎町,到充满艺术气息的代官山;从拥挤不堪的电车车厢,到个人蜗居的小小公寓。每一个场景,都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记,更是主人公内心风景的投射。 在《东京一年》的世界里,东京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地点,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它呼吸着, pulsates着,用它无尽的光影、声音、气味和人群,编织出一张巨大的、有时令人窒息的网。主人公就是在这样一张网上,小心翼翼地行走,试图不被缠绕,同时又渴望在其中找到一丝真实的连接。 书中所描绘的人物,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推动者。他们是城市中的一抹剪影,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偶然交谈过的店员,甚至是街角孤独的流浪者。他们各自的故事,如同漂浮在城市河流中的叶子,短暂地与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交汇,然后又被无情地冲散。主人公对这些人物的观察,充满了同情与疏离,既能看到他们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也能感受到他们在巨大城市机器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力。 《东京一年》的核心,在于对“存在”这一命题的深刻追问。在东京这座极致的“他者”之城,个体的身份认同变得模糊不清。主人公时常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隐形的观察者,游离于人群之外,又被人群的喧嚣所包围。他审视着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试图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与疏离中,找回那个真实而鲜活的自我。这种探索,并非是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植根于日常的点滴,发生在一次失眠的深夜,发生在一次偶然的街头偶遇,发生在一次对镜中的凝视。 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感官体验的描写。雨水拍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夏日午后空气中弥漫的甜腻气息,秋日落叶在风中卷起的沙沙声,冬日黄昏时分的微冷光线,都通过主人公敏锐的感知,被放大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些感官细节,构建起一个立体而逼真的东京,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这座城市的四季更迭,一同感受着时间缓慢流淌的痕迹。 《东京一年》也触及了现代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主人公的孤独,并非源于缺乏社交,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内在疏离。即使身处人群之中,他依然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隔阂,仿佛被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屏障所隔离。这种孤独,促使他更加关注内在世界,更加渴望与自己对话,更加试图理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丰盈。 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诗意的散文。作者运用大量隐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考具象化。句子结构有时显得破碎而跳跃,有时又绵长而深沉,恰如城市生活节奏的多样性。这种独特的语言魅力,赋予了《东京一年》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心境。 《东京一年》并非一部需要明确的“结局”的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段持续的旅程,一个不曾停歇的探索。主人公在东京的这一年,是无数个“一年”的缩影,是对现代都市人普遍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折射。它不提供答案,却提出问题;它不强加观点,却引发思考。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这个由光影、声音、人群和孤独交织而成的巨大迷宫,在迷失与寻找中,去感受个体在宏大世界中,那份既脆弱又坚韧的存在。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其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其对内心世界的细致挖掘,对都市生存状态的精准捕捉,以及对“何以为人”这一永恒命题的反复叩问。《东京一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同时也展现了即便在最庞大、最疏离的城市里,个体依然有可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微光,并最终与自己和解的力量。它是一次对“活着”本身的深刻体验,一次关于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疏离中寻求连接的艺术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引力瞬间拽入了一个光怪陆离、霓虹闪烁的世界。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描绘得极其细腻,仿佛空气中弥漫着拉面汤的鲜香和午夜涩谷十字路口的喧嚣。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电车上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还是街角居酒屋里那些放声大笑的醉客,都活灵活现,让人感觉到一种真实的、触手可及的生活气息。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地方,更是在捕捉一种精神状态,那种在快节奏和传统之间拉扯、在极致效率和偶尔的迷失中游走的复杂情绪。我读到主人公在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与一个老画家的对话时,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那种关于艺术、关于时间流逝的沉思,深深地触动了我。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同疾驰的新干线,信息量爆炸,时而又像京都寺庙里的钟声,悠远而宁静。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起伏跌宕之余,还能获得片刻的喘息和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而是一种近乎于白描却又蕴含着巨大能量的表达方式。作者擅长使用意象来构建情绪,比如描绘下雨天湿漉漉的街道,那感觉不只是“湿”,而是那种带着潮气和城市独有的、混合了烟尘的“湿冷”,让人打个寒颤,却又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些微小的犹豫、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都被作者放大并赋予了意义。我感觉自己像是偷窥者,窥见了那些平日里被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脆弱和挣扎。这种真诚的剖析,让角色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个体。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很多我以为自己已经忘记的情绪,又被作者的笔尖重新唤醒了。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共振”。它没有宏大的主题口号,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它却以一种极其私密的方式,与我内在的某种情愫产生了共鸣。书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那种隐忍和坚持,那种在巨大社会机器中努力保持个体尊严的微小抗争,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影子。特别是其中关于“漂泊”与“归属”的探讨,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作者提出的那些充满哲思的疑问,足够让人在合上书本很久之后,依然在脑海中反复咀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什么,而在于它能让你问自己什么。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都市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那些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终极追问,是一次令人感到疲惫却又无比充实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慢读”之作,它不追求高潮迭起的刺激,而是更侧重于氛围的营造和情感的渗透。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慢慢适应光线,直到看清墙上每一幅画的细节。作者对于日常琐事的描摹,达到了近乎禅意的境界。比如,对一次泡茶过程的冗长描述,对一次深夜迷路后路边便利店灯光的特写,这些“无意义”的片段,恰恰是构建整个故事情感基调的支柱。它们不动声色地累积着,直到某一刻,你突然被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孤独感或满足感所包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风格,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你正在体验的,是一种比纯粹情节驱动更持久、更深刻的阅读体验。它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是那些快餐式故事无法比拟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结构上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多线叙事的复杂手法,但却没有让读者感到混乱。不同时间线、不同角色的视角交替出现,如同多棱镜折射出的光芒,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而统一的主题。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掌控力。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城市变迁的旁白,它们冷静而客观,像是历史的低语,为眼前的光怪陆离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底色。每当故事似乎要滑向某个预设的俗套结局时,作者总能以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将叙事引向新的维度,这种对读者预期的不断颠覆,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兴奋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伏笔或暗示,生怕错过了作者精心布置的那个“不在场”的深意。

评分

是作者出行的日记,但又不是琐碎的记录,会包含着一些作者曾经的阅读历史,但我又没有接触过的故事。与其说看书,不如说体会作者当下的心境。

评分

书是女儿买的,看起来不错。

评分

读了几篇,感觉不错,体会到了作者的心灵放空,最近越来越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叙事方式,方舟说的没错,苟且就是诗与远方,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对立分割。

评分

嗯嗯嗯嗯嗯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喜欢作者,所以书也很喜欢,推荐推荐~

评分

挺好的,包装不错,快递也很给力,再次光顾。

评分

应该是一本很不错的作品,我喜欢看

评分

感觉不错,价格也很公道,值的购买!

评分

书质量很好,收货速度也挺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